原帖由 远风 于 2012-7-24 17:10 发表
我不是为政府辩护,也没有能力没有义务替它辩护。我只是想说,批评政府没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政府有很多问题,很多严重问题。但是否因为它有很多严重问题,就应该对它所有的行为都不遗余力地攻击呢?我不认为政府提前组织十万大军来防灾结果却死了人是一个笑话。我认为这么讲话不负责任。我想当那些被组织起来的体制内人士历经艰险之后看到的是这样的批评时,相信他们不会愉快。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有好有坏。拉贝无法代表纳粹政府,因为他是纳粹政府中的极少数。但这些抗灾的人呢,十万人不能算极少数了吧。不能代表政府的态度吗?政府做了,没做好,或者应该做的更好,和根本没做,不应该得到同等评价。如果老是这样单方面地批评,我不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60亿的新公车我还是认为不应该拿出来说事,如果这样可以,那几乎所有的批判文章都可以用这个例子,都有关系,所有的食品问题、药品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也都有关系。文章好像不应该这么写。 我又仔细看了下远风兄跟剩翼兄的讨论,发现大家的分歧其实并不是很大,让兄特别不平的,是认为有人把政府提前组织十万大军来防灾结果却死了人当成笑话。但这很可能是个误解。关于组织预案,李承鹏的原文是—— “最新听到的笑话,这座城市的管理者说从前天就开始组织十万大军进行预案防治了。十万大军防治,竟有十个逝去的生命,这表明我们按宏大叙事模式修建的城市有多脆弱。”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李承鹏的这篇文章,产生于网络微博语境,因此语义的理解,要放到当时网络语境这个大文本里,把“这座城市的管理者说从前天就开始组织十万大军进行预案防治了”说成是最新听到的笑话,要表达的并不是说不该预案防治,预案防治很可笑,而是怀疑这根本就是个套话。说实话,这种怀疑我也有,如真有预案的话,京港澳高速和房山会淹成那样?广渠门那里会淹成那样?野三坡当天会依然有游人而且刚出事时全凭自己逃命?如果说暴雨一开始下,政府就出动相关人员在各危险路段设警示牌,做交通指挥,或通过通讯公司向所有的人发短信,机场高速停止收费,一路绿灯,等等,那我倒是相信真的有预案。不要说这是苛求,假设一下,这场雨如果下在2008年的8月7号,北京的那场奥运就不办了?刚又上网搜了下消息源,搜到了 http://comment5.news.qq.com/comment.htm?site=news&id=32460850 ,又看了下网友评论,质疑声一片,直到现在我也没看到北京市政府在预案防治上做了哪些工作的详细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该出面有个具体说明么?如果有谁家人遇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能甘心么? 再看李承鹏的第二句话,“十万大军防治,竟有十个逝去的生命,这表明我们按宏大叙事模式修建的城市有多脆弱”,这句话的语义,按照我的理解,好像是说“如果真有预案的话,出动了十万大军防治,还有这样一个悲惨的结果,说明城市建设实在是太成问题了”,注意,这一句的批评指向是“我们按宏大叙事模式修建的城市”,而并不是采取预案本身。所以文中这两句话的语义指向,好像不是说预案就不应该,而是—— 1、真的有预案吗?我怀疑; 2、如果有预案,那从结果来看,也实在是做得太糟了,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怎么做的防治? 3、如果预案已经是尽全力了,那就说明不是预案不预案的问题,而是城市的基础排水建设太糟了,以致10万大军的防治也不顶事儿。 不知我的这个理解对不对。要言之,城市的基础排水建设被诟病,这没什么可说的,批评这个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至于10万大军的预案防治,如果真有的话,谁也没说这不应该,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支撑”“死亡人数可能不止十人”这个结论,恐怕不能靠像远风兄这样善意的理解者“我想”来得出,而是应通过政府的详细交代来证明,比如,政府应详细公布都在各处具体做了什么,何处因政府的预案防治到位,往年被淹的地方没被淹,往年高危的地方平安无恙,出现悲剧的地方因哪些特殊原因确实是政府预案无法防治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民众相信,这个花了我们不少纳税人钱的政府已经尽力了,出了事儿的地方确实已非人力所能防治,只能归结为天命了。而在这一点上,北京市政府目前还没有交出一份像样的答卷,这样说,不知远风兄能否同意? (延伸阅读: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06/25/006810360.shtml) 关于体制内人员的表现是否代表政府,这恐怕不能用人数的多少来推论,拉贝当时救护中国民众,也有纳粹德国跟蒋的国民政府关系密切这一背景在起作用,国民党军里也曾有不少德军顾问。所以还是要回到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当我们谈论政府这个概念、评价政府时,评价的对象和标准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说说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那就是评价政府,首先要看的是它整套的运作机制,至于运作起来后具体的一线操作人的表现,也可以作为一个因素,但不是首要因素,道理很简单,再糟糕的战争决策,也可能会有在一线英勇战死的士兵。再比如,暴雨时有某位环卫工人坚守在井盖旁几小时提醒路人,这时主要该称颂的是他个人的忠于职守,品质高尚;但如果说暴雨刚下不久所有的井盖旁都有环卫工人穿着厚厚的防雨装备(一线人员的健康和救灾风险也应该是预案中内容)到位了,提醒路人,这时该称颂的就是政府了。这样来理解体制内个人的英勇是否代表政府,不知远风兄是否同意?所以我坚持认为,集群内部成员的行为是否代表政府,这个问题有细分析的余地,不是说有政府背景,因此成员的一切高尚行为都会自动转化为政府的荣光。也因此我认为,赞扬体制内个人的英勇表现,与批评政府总体决策的失误(如果真有失误的话),这并不矛盾,事实上,在微博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一边严厉批评政府,一边颂扬、悼念英勇表现乃至捐躯者,所以如果远风兄担心的是因批评政府而伤及当时在一线作为的体制内好人,这可能是多虑。颂扬一切该颂扬的,悼念一切该悼念的,谴责一切该谴责的,这不矛盾。如果远风兄能如前所述证明何处因政府的预案防治到位,往年被淹的地方没被淹,往年高危的地方平安无恙,出现悲剧的地方因哪些特殊原因确实是政府预案无法防治的,政府的预案已经尽力了,出了事儿的地方确实已非人力所能防治,只能归结为天命了,如果能证明这些,我愿意将政府的预案归到该颂扬的那个序列里。 最后,远风兄又提出,“60亿的新公车我还是认为不应该拿出来说事,如果这样可以,那几乎所有的批判文章都可以用这个例子,都有关系,所有的食品问题、药品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也都有关系。文章好像不应该这么写。”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还是这样,经费的总量是固定的,因此经费的分配,就是一个零和博弈,此处增,它处必有减,如果这个前提没错,那么何处该增何处该减,就应该依民意而行,就应该对民众有个交代。花纳税人的钱购买的60亿新公车,到底跟民生有什么关系,只要这个问题没有个像样的说明并得到民众的认可,那么我是同意“几乎所有的批判文章都可以用这个例子”的,因为在前面说的那个零和博弈的前提下,它的确和食品问题、药品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都有关系,后几者都有可能因前者经费的使用导致投入的相应减少(各个地方县市因三公消费而导致教育经费不足的事儿还少吗),只要这个前提没有错,那么文章这样写就不算错。这是我的看法,我感到疑惑的是,何以远风兄坚持认为60亿新公车就不该拿出来说事,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