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4 18: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之美

                          

     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①。”“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②。”“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③。”“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④”“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⑤”“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⑥。”

【注释】

①温润恬和:温和柔顺、恬静平和。第30 则评价王仲祖为“韶润”。

②清易令达:清廉平易、善良通达。《晋书·谢尚传》说,谢尚(字仁祖)不拘小节,不为流俗之事,为政清简。

③弘润通长:弘润指心地宽大。品性柔润;通长指才思精深广阔。《晋书·阮裕传》说,阮裕(字思旷)以礼让为先,以德行知名,有归隐之志,不为宠辱动心。虽不博学,而论难甚精。许多方面不及别人,而兼有众人之美。

④洮洮:同“滔滔”,形容谈论滔滔不绝。清便(pián):清雅、能说会道。”

⑤致思:同思致,新颖的思想和情趣。殷洪远是殷浩的叔父殷融,善清言。

⑥玄胜:指玄妙的。超越世俗的境界,即玄理或老庄之道。高寄:寄情高远,实指隐居。与:同“以”。按:孙兴公(即孙绰)少有高志,早年住在会稽,游放山水十多年。

【译文】

抚军司马里问孙兴公:“刘真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他的清谈清新华美,禀性简约美好。”又问:“王仲祖怎么样?”孙回答:“温和柔润,恬静平和。”“桓温怎么样?”孙说:“高尚爽朗,神态超逸。”“谢仁祖怎么样?”孙说:“清廉平易,美好通达。”“阮思旷怎么样?”孙说:“宽大柔润,精深广阔。”“袁羊怎么样?”答:“谈吐清雅,滔滔不绝。”“殷洪远怎么样?”答:“大有新颖的思想情趣。”“你认为你自己怎么样?”孙兴公说:“下官才能所擅长的事,全部比不上诸位贤达;至于考虑时势的需要,全面把握时局,这也大多赶不上他们。可是以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而论,还时常寄怀于超脱的境界,赞美古代的《老子》《庄子》,逍遥自在,寄情高远,不让世事打扰自己的心志,我自认为这种胸怀是没有什么可推让的。”

感想

     读罢此文,脑海中浮现出康德的那句话:世间只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无比的星空,一个是我们的心灵。而人们往往总是忽略了这两样东西,但是,孙绰他做到了,他不仅读懂了自己的心灵,也读懂了别人的心灵。那么,我们头上灿烂无比的星空他肯定也会懂得去珍惜,因为他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

     我想:一个了解自己、 了解别人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活得很明白,不会委屈自己的心,也不会很容易伤害到别人。

      对于那个风流千古的魏晋年代,我的记忆是模糊的,或许只是历史书上那几句冰冷的话语。后人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而这八代里就包括了魏晋时期。至于它是不是“文衰”我不敢妄加评论,但魏晋风度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的爱恋,对自身价值的思考确实是前人所望尘莫及而后人亦叹为观止的。

       而这段文字就是这群名士开始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的一个表现,从它发现“人”的角度来看是不是也可看作雏形的“人文主义”呢?孙绰对身边的名士强将分析极其到位而透彻,七位当时的社会名流的个性通过他的口中几个简单的字语便栩栩如生了。刘真长的“清蔚简令”便是当时流行的“以清淡为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王仲祖的“温润恬如”或许也体现了“容止”的真义吧!而一代枭雄桓温的“高爽迈出”则将其豪爽潇洒 、清俊通脱刻画的淋漓尽致。谈到谢仁祖,孙绰评价他为“清易另达”,表现出的是那一派“烟云水气”的气度。阮思旷的“弘润通长”则显出“雅量”风采。袁羊的“洮洮清便”则是名士的典型写照,蕴涵一种“风流自赏”的飘逸与洒脱。殷洪远的“远有致思”是一派“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派。

        谈到自己,孙绰显得从容自得,尽管开头也有一段谦辞,但很快就把对自身的全面认识精辟准确地说出来。孙绰的心理在当时很具有典型性,是许多文人志士真实的内心想法。国家战乱,社会极其不稳定,动乱年代中“修齐治平”的理想彻底崩溃,老庄“无为”之道盛行。抛弃世事沉浮,清远任情,自由放达,其率真任诞,超然物外的胸怀确实是“无所与让”了。

         通观全文,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那是一种外在的飘逸洒脱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相结合的美,是一种人性之美!

          不好意思,在下已近五个月为动笔写过东西,文中多有杜撰之说,还望诸位看官不吝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2 17:12: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世说新语》二则

首先是我最喜欢的一则:

王子酞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伤惶,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③。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

①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县。按:王子猷弃官东归,住在山阴县。

②四望:眺望四方。彷徨:同“徘徊”。左思(招隐》诗:左思是西晋时著名诗人,对当时门阀士族专权感到不满。《招隐》诗写寻访隐士和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③剡: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有剡溪可通山阴县。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读后有感:

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篇。“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好一种洒脱的气度!

我常在想,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每天为着做成某件事情而忙忙碌碌。然而,当我仔细思考之后,我才发现,我们为之努力,为之不顾一切的,大都是那个结果,那种做成某事的愉悦。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却没有被真正享受过,所以就出现了“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句子被奉为经典的现状。或许我们更珍惜的,都是那些能在自己的档案里发光的字眼吧。但是,过这样的人生,你能对得起自己吗?

人生短短几十载,犹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百年之后,那些曾让我们醉心的东西或许也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能留住的,也只有当时那份快乐了吧。有时候,我们拼命努力,怕失去自己手中的,又想得到别人手中的,每天被俗物所惑,也就忘了真实的自我。其实,有时候想想都可笑,就算你现在腰缠万贯,到最后又能剩下些什么呢!

所以现在,有什么想要做的事就要尽全力去做。不必畏首畏尾,因为我们本是冲着做事情本身去的,享受的就是这种过程,又何必拘泥于得失?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然后,是另外一篇,我佩服谢安的气度: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

①“俄而”句:公元383 年,前秦王苻坚大发兵分道南侵,企图灭晋,军队屯驻淮水、淝水间。当时晋朝以谢安录尚书事,征讨大部督,谢安派他弟弟谢石、侄谢玄率军在淝水坚拒苻坚军,苻坚大败,这就是淝水之战。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泥水战场上。向局:面向棋局。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泥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世说新语·雅量》

读后小感:

据《晋书》记载,谢安下完棋,进入内宅后,激动得撞在门槛上,连屐齿都碰折了,说明他不仅是高兴,而且是非常高兴。然而他怎么没在棋局上表现出来呢?或许这就是风度吧。也许有人说这叫做作,这叫虚伪,那你也做一个出来给人看看呀。在意外之时的表现,就是人内心最真实思想的体现,是装都装不出来的。可见谢安的气度,不是几本书能够养出来的,那是二十年的隐居,多少荣辱沉浮洗涤出来的云淡风轻。

现在,或许我们再难找出这种雅量了吧。也许,浮躁的年代就该有浮躁的年代的活法。没有气量也不要紧,因为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嘲笑你的资格。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已经到了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养心性的境况。

不过,至少还是要做到,不急功近利才好。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2 17:46: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3: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道韫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了解到这篇文章其实是从《红楼梦》开始的,里面形容林黛玉是“堪怜咏絮才”,而这里正是“咏絮才”的出处。后来又知道三字经中“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句,真的很佩服谢道韫的才气,在冬天的时候,用一点“柳絮因风起”,不仅写出了雪花的洁白、柔弱、轻盈,还驱散了冬天的严寒,反而增加了一种春天的温暖感。

   我不是一个能够像楼上同学们那样能够透过人物看历史的人。我只想说对谢道韫的一种钦佩和喜爱。什么叫做大家闺秀?什么叫做贵族名媛?什么才是高华不俗的天仙气质?或许真的能从她身上找到答案。在那个很多人追求物质奢华的年代,这样一种纯真的心境,真是难能可贵。然而,谢道韫却不是我们想象中娇弱的千金小姐。贼兵造反之时她的义正词严、毫不畏惧让人改容相待。

   如果说在谢道韫的前半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名门才女的风花雪月以及在耳濡目染下形成的魏晋风度,而她在贼兵造反时的表现才真正让她区别于其它只会吟诗作赋的寻常才女。她是一个有担当、有见识、有机变的女子,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女子也未必有此胸襟。就像柳絮因风起,即便漂泊,即便柔弱,也会用生命给世界一种不同寻常的美丽。

200741169 王辰予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2 18:19: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到这么多同学自发发帖,真是太高兴了!容我慢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02: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世说新语》三则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注:山公即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钟士季即钟会;

向子期即向秀,竹林七贤之一。

让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则:道士孙登对嵇康说:“你的才高是高了,但你不懂如何保身。”在后人看来,孙登确实高明,一语点破后来嵇康的死因:不会自保

嵇康不会自保,是由于他不谙世事?非也。现代大学者陈寅恪先生在谈及嵇康的死时说:“他是死于一种文化。”这文化是指什么?且再往下看:

第二则:嵇康的好友山涛推荐嵇康去做官,可嵇康倒好,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作为回答。

嵇康的这封绝交书字里行间可谓响彻铮铮铁骨之声,绝不向司马家低头的誓言说得铿锵有力,刚读罢,还真让人以为嵇康与山涛要反目了。其实不然,嵇康的这封“绝交书”只是写给当时的司马家看的,是借私信之由,抒绝仕之志,嵇康和山涛彼此心照,丝毫不损他们的友谊。果然,临死时嵇康还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就是说他知道山涛会照顾他儿子的。这也让我不禁为嵇康与山涛之间的伟大友谊喝彩。

第三则:文学后起之秀钟会带着一群文学才俊风尘仆仆地来找嵇康,可嵇康却不理人家,直到钟会就要走了,还气钟会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自知没趣,回了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好个犀利的嵇康!片语中便把蔑视权贵的态度表露无遗。话说钟会可不是一般的小人物,他是当权者司马昭身边的红人,而其父就是官至太傅的大书法家钟繇。

从这三则当中,大体可看出嵇康的为人:一身傲骨,率直敢言,不随波逐流,不屈膝于当权者。这就是魏晋风骨,名士风度,估计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文化”。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在魏晋社会大动荡的时代里,文化便是他们的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以此为参照。而在嵇康身上,这一点显得比当时其他文人更为突出。魏晋统治者皆推崇以礼教治天下,然而嵇康在言论与自身做法上却是一副铁定与礼教不妥协的态度,不愿像阮藉那样“佯狂避世”或是刘伶那样“唯酒是务”,以求遁世自保,并在绝交书中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于是便有了嵇康之死。

当嵇康望着台下三千太学生跪下为他向司马昭求赦时,其实他比谁都更明白,司马昭要的并不是太学生之跪,而是嵇康之跪,只要他乞怜,日后荣华富贵不在话下。

可嵇康有的是一身傲骨!

于是,在《广陵散》的绝响中,一把古琴便化作青烟而去……

斯人的身影已远去,古曲的余音仍萦绕。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是一种真正逍遥的人生的境界。反观眼前,或许是习惯于钢筋水泥丛中穿梭,现代人的目光大多已经变得如之一般冷漠,都已经忙碌得挤不出停下脚步来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时间。然而,我们就正在这忙碌的“充实”中迷失了自己——至少是自己的快乐。何不“率性而为”?虽说我们不能如萧史弄玉般乘凤化羽,完全摆脱俗务的束缚,但至少我们能且行且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美丽与感动。或许在如此的人生中我们不能留下让千古后人读来仍荡气回肠的一页,但至少这样的人生是快乐的,至少当我们年迈回望一生时,不至于感伤。

多余的话:

远看的美丽,近看的瑕疵。或许用在现时我个人对嵇康的看法上正吻合。当我刚开始了解嵇康时,不禁深深地为他身上的魏晋风骨所折服,一身傲骨,蔑视权贵,刚直敢言,向往自由,不甘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当我稍微了解到更多一些资料时,却有点茫然了,原来嵇康并不如我最初想像的那样,其实他也是封建囚笼里的一只金丝雀。在给儿子的《家诫》中,嵇康小心翼翼地教导儿子严格的封建礼教,俨然封建卫道者的形象,完全不见其在平时文章中体现出来的魏晋风骨。

曾听说悟佛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我在嵇康问题上的看法呢?

由于本人才识有限,文中事件及观点可能存有谬误之处,望老师和同学海涵,并不吝指教。

金融6班  宋少辉  20074116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3 0:28:0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03: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回顾自己的“大作”时,发现跑题跑得不是一般的远,还乱七八糟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9 20:14: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10: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性而至,率性而为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①!”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②。

【注释】

①豚:小猪。穷:穷尽。按:当时孝子哭,大概照例要呼喊“穷、奈何”,是一种习俗。

②都:总共。废:指身体损伤。

【译文】

阮籍在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一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身体损伤。衰弱了很久。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注释】

①楚:中原人把南方人看成楚。王敦(字处仲)本是琅邪郡临沂人,语音不同于中原,一概都被说成楚音。

②伎艺:技艺,这里指歌舞。鼓吹:指鼓箫等乐器合奏。

【译文】

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①。

【注释】

①太子西池:池名。据说是孙吴时代挖成的,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晋明帝时又修复,故俗称太子西池。

【译文】

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刚刚读过前面同学的文章,着实受益匪浅,如此之多既精辟又与众不同的看法,正是神思自由驰骋的结果,也恰恰是在《世说新语》自由狂放的氛围影响下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态势,仿佛受了启发,霎时间自己的脑中也是文思如泉涌,突然有好多东西想写出来,在这样一个氛围下,我只是写我想写的,若有不当之处就请大家见谅了!!呵呵...

  还记得周三语文课上老师讲《世说新语》时那欣然的神态,似乎脸上写着“正合我意,正合我意...” 其实不仅是老师,我想,听课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从那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有着特殊魅力的文字中,从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触摸到那个在思想上几乎达到彻底的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时代,思接千载,脑中萌生许多想象,心中有无限喜欢与向往。以前对《世说新语》只有零星的了解,现在仔细玩味了十几篇小故事之后,才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完全不是有着陈腐、呆板思想的“文物”,他们是那样的真实,幽默,率性,智慧和可爱。以上三则故事,正好匹配我时下的心情,能让我更好的表达我的感受。

在我心中,鲁迅是一位大侠,他说过,天才的产生是需要土壤的。同样,丰富、大胆的思想和敢于睥睨世俗礼教的个性之人必然也是需要一个允许他们存在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制度的,就像今天的西方国家,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和民主权,因而当时的思想才能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齐争鸣一样繁荣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动荡不安的和充满各种压迫和死亡威胁的。也许是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人们才能多几分随心所欲,才能更加的敢说敢做吧。

  阮籍是我最佩服,最喜欢的一个人,他鄙视那些满口忠孝道德的衣冠禽兽,藐视那些桎梏人性的封建礼法,“我自有我自己的风格,我自有我自己的主张,我走自己的路,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我就翻你们白眼,我就是瞧不起你们!”,真牛!他不是不爱自己的母亲,他不是不难过,“我何必要让你们看见呢?我和必在乎你们对我的看法呢?我何必和你们一样虚伪呢?”他就是要随心所欲,这位“个性”的始祖总是不按牌理出牌,总要给人一惊!母亲入葬时狂喝酒吃肉貌似不可理喻,但由后面的“吐血数升”可知,那其实是极度悲恸的宣泄(就像我,心情不好时总爱不停的吃东西),他“我行我素”,不做给任何人看,这一点是我最敬佩最欣赏却最学不来的。也许是时代的关系,现在,在我眼中,人们像一个个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蚕茧”,思想和四肢都被束缚,想挣脱几乎不可能。前几年还不觉得,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对外国文化接触的增多,才发现,中国的社会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禁令”太过于强调伦理道德的不可违背,人们有太多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比如我们不能随便谈论政治,更不能像外国人一样,无聊时拿它来作为调侃随便开玩笑,因为你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人会将你举报;再比如,对乞丐的看法上,西方人并不以其为耻,反而有人以乞丐为业,网上乞讨,还声称要讨够一百万美金,在中国,大家一定会说三道四,说他没出息,骂他疯子,说他可耻,用道德礼法对其进行约束,可在外国就偏偏有人支持这位网上“乞丐”,他的“乞讨”额还一直在增加;还有就是北京的抱抱团,“抱一抱,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虽然有些突兀大胆,但是仔细体会,那又是多么温馨和抚慰人性啊,看着视频中那个年轻美丽的大学美术老师举着“抱一抱”的牌子,带着灿烂的微笑穿梭于人群,可是她得到的回报就只有异样的眼光和对她敬而远之的举动,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社会越来越进步,可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却将人们间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心与心之间的围墙也越来越高人性也越来越冰冷,这时又想起妈妈对我说过,韦唯的那首“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之所以走红,就是因为社会上的爱真的太稀缺了,或许还是有人想去给她拥抱的,不过就是碍于世俗,碍于别人的眼光,也没去做那只“出头鸟”,虽然我看完这视频,义愤填膺地要去拥抱她,但我想,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是会犹豫的。人们太不能释放自我,太不能随心所欲了,太应该把阮籍奉为榜样了。我要说:老阮,我以后就跟你学了!就较大范围来说是这样,对我自己和我生活的小圈子同样是这样。

  在读到第二则小故事后,我不禁精神为之一震,首先我自己就是一个“大俗人”,如果我自己以前有难听的外号,或者"很土",什么都不知道,我一定会觉得很丢脸,甚至觉得自己很可耻。更别说别人在谈论什么我不知道的东西了,我会觉得我被晾在一旁,被遗忘,会觉得很不自在,很难受,为减轻这种羞耻感,有时我还会不懂装懂的凑在旁边瞎听一会或把我知道的稍微沾点边的瞎拽几句,让别人觉得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太在乎别人,“自我”的位置将在何方?不愧是将军,不愧是气概豪迈,威武豪爽的王大将军,“我不知道的事我才不关心呢,你们爱说多久就说多久,我不掺乎,我就会打鼓,我就会打你们都不会的雄壮威武的鼓!刚才我不高兴,让我做我会做的事我就能马上振奋起来!”换成我,被鄙视后,恐怕自己拿手的也做不来了。真要强化自我意识,明白“我”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个性,这样一想,其实我自己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呀!

  其实最让人痛快的就是,不让做偏做,而且马上做成给你看气死你的人。青年人大都满腔激情,血气方刚,反叛心理极旺,可是在现时的社会条件下,大多只是说的很High,做就是另一回事了,可人家晋明帝,“说到做到”,有行动又有结果,这就值得为他竖起大拇指了。也真牛!这又让我想起了张爱玲,以前只看过她的一些比较忧郁的散文,只觉得她很温柔,很有女人味。前些时候舍友借来一本她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随便翻几页便看得我是大汗淋漓,直叹她原来也有如此一面,是如此一个有个性的女人,真是什么都敢写,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敢大胆而露骨的写“性”问题,还说得津津有味,毫不隐讳。她拥有那么多“张迷”和“张学”研究者的原因许就是那份彻底的随性而至,率性而为吧!

  在这个性开始萌发的时代,有时真的无需考虑那么多的束缚,别太压抑自己,学学魏晋遗风,让自己多几分随性而至,率性而为,“疯”流一把又何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14: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em45]看着大家的贴子,时间还真是过的快啊...

收获太多了!又岂止是在古代语文上的学习...在对历史背景,时代社会状况的了解,甚至思想道德的培养塑造上都可谓收益匪浅!

  绝对支持!并且也呈上自己小读的一些浅薄看法.

[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16: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感想]

   这是中学课本上的一篇文言文教材,此文短小易懂,当时便深受大家喜爱,生入大学重读此文仍是亲切无比,其文章大意联系译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都能深刻了解...不能像楼上的同学联想到许多历史背景,时代文化,仅是在思想道德为人处世上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浅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处次习读,置身元方的角度,面对长辈的这种无理之举,若为自己似乎却是手足无措,无言以对,而又不得不忍气吞声...而元方的机智聪明着实让我十分佩服!可是他后来元方面对“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不顾,又实在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而当时的课堂,对于友人的破口大骂:“非人哉!”以及元方面对“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不顾,便引起了大家一番讨论...既有对友人无理所言的吃惊,甚至有对于此句翻译的质疑,更有对于小元方此举到底是“率性而为”还是“任信而为”的激烈争论...然而,朋友一听到陈太丘已经没等他就破口大骂,是否有失风度?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有失风度?人多是一味批判友人无信而又无理之举的低劣,赞扬元方的聪明机智,而忽略了友人后来觉悟的"友人惭,下车引之"举动的可贵性,以及元方径直走入家门,不理不顾的失礼之处...如此评论着实显得有点不公...

   以上只是对当时学习的回顾,以及自己一直的一些个人体会,说到此文,不得不提的又是文章中三位主人公都涉及到的一个话题,也可以说市主旨--诚信!陈太丘离开是对无信的直接反应,而元方的话则是都无信的批评,而朋友的道歉则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觉察。这都涉及到诚信的一种精神...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家无信必衰,国无信必危.一句谎言会毁掉一个正直的人的全部名誉.言必行,行必果,硷不然,小人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活得光明磊落.人生第一次要求,就是光明与真实."

   由此文的再次阅读引出的似乎就又是我的疑问了...到底"率性而为"和"任性而为"有什么区别,该如何区分?面对文中人物这样的个性,我们都有些不大习惯了,有些陌生。我们会对着小孩破口大骂他爸吗?不会,觉得不文明;会向七岁小孩子道歉吗?不会,因为觉得没面子,又或是更本没必要。而又如元方的率性而为,现实中我们敢吗?恐怕也只有忍吧...因为太多舆论礼节的压抑约束,现实的人似乎都已率性不起来...或许也只能这样理解..."率性而为"是属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这样率性而为、放情肆志的故事太多了。比如王子猷的“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张翰的“莼鲈之思”等等。这对于现实则如梦般...《世说新语》的梦,其精神就是个性,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率性而为”,“任性而为”,由着自己的性情做事情。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就只能称为任性了...这也只是自己牵强的理解...到底"率性而为"和"任性而为"有什么区别,确切的说出来我还真是有点迷茫。望老师同学不吝指教。

   最后说点希望,或许现实的生活,还真是需要一点《世说新语》的精神,一点点的率性而为,一点点的真实大胆表现...或许这样我们可以多一分洒脱,少一分压抑...浮躁而又压抑的生活偶尔来一分"率性而为"的自得岂不快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19: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②相:代“你”

③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友人,正赶上胡人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死定了,您应该离开。”巨伯说:“我大老远来看您,您却要我离开,损害道义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胡人到达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城里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胡人听了互相议论:“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把队伍撤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德行第一》

   我想前人之所以把这篇文章放在《德行第一》这一部分,是有很大道理的,那种在死亡面前不低头的精神的确是令我敬佩。可是仔细想想,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巨伯与友人之间情之深厚,也不是巨伯的德行多么令我仰止,而是,胡人。我不想称之为“贼”,至少在我看到的这则故事里。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群明大义,有着大胸襟,懂得爱惜他人的胡人。他们也会被正义的力量所感动,他们也明白自己所为是不道义的,他们也会在心灵受到洗礼之后停止自己的不义之举,只是出于某种未可知的原因,他们还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这种不义。我想说,这世界上的每个人,即使他再怎样罪孽深重,在心底,也会有一处柔软的地方,是温暖的。“人之初,性本善”,这话一点也不假,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用更温暖的目光,去看看那些“角落里的黑暗”呢?

   2.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任诞第二十三》

 译文:步兵校尉一职空缺,步兵校尉衙门厨房中藏着几百斛酒,阮籍就向朝廷请求做步兵校尉。

   
     何为放诞,阮籍可谓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做官不为其他,只为厨中有美酒数百斛。这种境界总该比那口中念念不忘“为人民服务”,实际却鱼肉乡里的所谓的“官”,要高上几个档次吧。真的,很少有这样的率真之人,难得!赞!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拙见,敬请各位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8-1-12 23:24: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8:15 , Processed in 0.05961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