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我性而至,率我性而为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①!”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②。 【注释】 ①豚:小猪。穷:穷尽。按:当时孝子哭,大概照例要呼喊“穷、奈何”,是一种习俗。 ②都:总共。废:指身体损伤。 【译文】 阮籍在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一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身体损伤。衰弱了很久。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注释】 ①楚:中原人把南方人看成楚。王敦(字处仲)本是琅邪郡临沂人,语音不同于中原,一概都被说成楚音。 ②伎艺:技艺,这里指歌舞。鼓吹:指鼓箫等乐器合奏。 【译文】 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①。 【注释】 ①太子西池:池名。据说是孙吴时代挖成的,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晋明帝时又修复,故俗称太子西池。 【译文】 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刚刚读过前面同学的文章,着实受益匪浅,如此之多既精辟又与众不同的看法,正是神思自由驰骋的结果,也恰恰是在《世说新语》自由狂放的氛围影响下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态势,仿佛受了启发,霎时间自己的脑中也是文思如泉涌,突然有好多东西想写出来,在这样一个氛围下,我只是写我想写的,若有不当之处就请大家见谅了!!呵呵... 还记得周三语文课上老师讲《世说新语》时那欣然的神态,似乎脸上写着“正合我意,正合我意...” 其实不仅是老师,我想,听课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从那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有着特殊魅力的文字中,从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触摸到那个在思想上几乎达到彻底的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时代,思接千载,脑中萌生许多想象,心中有无限喜欢与向往。以前对《世说新语》只有零星的了解,现在仔细玩味了十几篇小故事之后,才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完全不是有着陈腐、呆板思想的“文物”,他们是那样的真实,幽默,率性,智慧和可爱。以上三则故事,正好匹配我时下的心情,能让我更好的表达我的感受。 在我心中,鲁迅是一位大侠,他说过,天才的产生是需要土壤的。同样,丰富、大胆的思想和敢于睥睨世俗礼教的个性之人必然也是需要一个允许他们存在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制度的,就像今天的西方国家,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和民主权,因而当时的思想才能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齐争鸣一样繁荣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动荡不安的和充满各种压迫和死亡威胁的。也许是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人们才能多几分随心所欲,才能更加的敢说敢做吧。 阮籍是我最佩服,最喜欢的一个人,他鄙视那些满口忠孝道德的衣冠禽兽,藐视那些桎梏人性的封建礼法,“我自有我自己的风格,我自有我自己的主张,我走自己的路,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我就翻你们白眼,我就是瞧不起你们!”,真牛!他不是不爱自己的母亲,他不是不难过,“我何必要让你们看见呢?我和必在乎你们对我的看法呢?我何必和你们一样虚伪呢?”他就是要随心所欲,这位“个性”的始祖总是不按牌理出牌,总要给人一惊!母亲入葬时狂喝酒吃肉貌似不可理喻,但由后面的“吐血数升”可知,那其实是极度悲恸的宣泄(就像我,心情不好时总爱不停的吃东西),他“我行我素”,不做给任何人看,这一点是我最敬佩最欣赏却最学不来的。也许是时代的关系,现在,在我眼中,人们像一个个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蚕茧”,思想和四肢都被束缚,想挣脱几乎不可能。前几年还不觉得,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对外国文化接触的增多,才发现,中国的社会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禁令”太过于强调伦理道德的不可违背,人们有太多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比如我们不能随便谈论政治,更不能像外国人一样,无聊时拿它来作为调侃随便开玩笑,因为你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人会将你举报;再比如,对乞丐的看法上,西方人并不以其为耻,反而有人以乞丐为业,网上乞讨,还声称要讨够一百万美金,在中国,大家一定会说三道四,说他没出息,骂他疯子,说他可耻,用道德礼法对其进行约束,可在外国就偏偏有人支持这位网上“乞丐”,他的“乞讨”额还一直在增加;还有就是北京的抱抱团,“抱一抱,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虽然有些突兀大胆,但是仔细体会,那又是多么温馨和抚慰人性啊,看着视频中那个年轻美丽的大学美术老师举着“抱一抱”的牌子,带着灿烂的微笑穿梭于人群,可是她得到的回报就只有异样的眼光和对她敬而远之的举动,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社会越来越进步,可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却将人们间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心与心之间的围墙也越来越高人性也越来越冰冷,这时又想起妈妈对我说过,韦唯的那首“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之所以走红,就是因为社会上的爱真的太稀缺了,或许还是有人想去给她拥抱的,不过就是碍于世俗,碍于别人的眼光,也没去做那只“出头鸟”,虽然我看完这视频,义愤填膺地要去拥抱她,但我想,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是会犹豫的。人们太不能释放自我,太不能随心所欲了,太应该把阮籍奉为榜样了。我要说:老阮,我以后就跟你学了!就较大范围来说是这样,对我自己和我生活的小圈子同样是这样。 在读到第二则小故事后,我不禁精神为之一震,首先我自己就是一个“大俗人”,如果我自己以前有难听的外号,或者"很土",什么都不知道,我一定会觉得很丢脸,甚至觉得自己很可耻。更别说别人在谈论什么我不知道的东西了,我会觉得我被晾在一旁,被遗忘,会觉得很不自在,很难受,为减轻这种羞耻感,有时我还会不懂装懂的凑在旁边瞎听一会或把我知道的稍微沾点边的瞎拽几句,让别人觉得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太在乎别人,“自我”的位置将在何方?不愧是将军,不愧是气概豪迈,威武豪爽的王大将军,“我不知道的事我才不关心呢,你们爱说多久就说多久,我不掺乎,我就会打鼓,我就会打你们都不会的雄壮威武的鼓!刚才我不高兴,让我做我会做的事我就能马上振奋起来!”换成我,被鄙视后,恐怕自己拿手的也做不来了。真要强化自我意识,明白“我”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个性,这样一想,其实我自己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呀! 其实最让人痛快的就是,不让做偏做,而且马上做成给你看气死你的人。青年人大都满腔激情,血气方刚,反叛心理极旺,可是在现时的社会条件下,大多只是说的很High,做就是另一回事了,可人家晋明帝,“说到做到”,有行动又有结果,这就值得为他竖起大拇指了。也真牛!这又让我想起了张爱玲,以前只看过她的一些比较忧郁的散文,只觉得她很温柔,很有女人味。前些时候舍友借来一本她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随便翻几页便看得我是大汗淋漓,直叹她原来也有如此一面,是如此一个有个性的女人,真是什么都敢写,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敢大胆而露骨的写“性”问题,还说得津津有味,毫不隐讳。她拥有那么多“张迷”和“张学”研究者的原因许就是那份彻底的随性而至,率性而为吧! 在这个性开始萌发的时代,有时真的无需考虑那么多的束缚,别太压抑自己,学学魏晋遗风,让自己多几分随性而至,率性而为,“疯”流一把又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