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冰问

[文 学] When you are old 译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可嘉译 “衰老了的脸上愁苦的皱纹”,飞白译 “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裘小龙译 “衰老了的脸上的哀伤”,此三个译本在遣词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衰老(了)的”一词的选用实际上似乎与原作意义不符,误将“changing”理解为“changed”,没有译出动态的过程,而在译作中将其定格为了静态,已将完成的动作。于是在此种理解下,袁可嘉,飞白译本相应选取的“皱纹”一词也就不够妥帖了。

艾梅将其译作“日渐衰老的满面风霜”,虽然在“changing”一词的理解上无误,但“满面风霜”似乎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形态,与“日渐衰老”难以很好地相应相合,而且该译法在表达上本身也存在问题:“风霜”何以“日渐衰老”?

李立玮,冰心译本均将其译作“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虽“changing”未直接译出,但“岁月的留痕”却暗指此意,于原作意义传达无碍,意蕴不减,较于“愁苦的风霜”,译作“岁月的留痕”亦平添几分美感。此外,“哀戚”一词的选用似比“愁苦”更为含蓄内敛,对于女性感觉的捕捉更为敏锐且微妙。

第四小节: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句中“glowing bars”傅浩译为“炽红的壁炉”,笔者认为该译法充分恰当地诠释了原诗意义。“glow”一词在Merriam Webster(《韦氏大辞典》)中的释义是“to shine with or as if with an intense heat”,根据上下文语境(context)分析可知“glowing bars”指的是燃得正旺的壁炉,“glowing”的特点亦是对后文所述如今已不再的“love”起反衬作用。

李立玮,冰心译本仅将“glowing bars”译为“炉栅”,“glowing”一词意义未译出,属漏译;而袁可嘉译为“红光闪耀的炉子”,裘小龙译“燃烧的火炉”,飞白译“灼热的炉栅”虽在语义角度确无不妥之处,但却未注意到“glowing”一词在意义诠释上对于下文的对比反衬作用,欠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一句傅浩译本将修饰成分前置,放到了动词“murmur”之前,译作“忧伤地低诉”,笔者认为该译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虽然语义未变,但如之前讨论“pilgrim soul”译法时所述,语义重心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移,与原作语义不够贴合,对于sadly这一状态的诠释减弱了,造成译本意义传达在程度上不够充分。袁可嘉译“凄然地轻轻诉说”,裘小龙译“凄然地喃喃说”(本无“喃喃”之意,为译者演绎出的表述)在这一点上亦存在同样的问题。

而飞白译本“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李立玮,冰心译本“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则在语义,形式上均更好地传达出了原作的意义。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一句,从语法角度讲是动词“murmur”的宾语,从内容角度讲是作者想象中女主人公“轻声诉说(murmur)”的内容。该句中又包含三个并列成分,中心动词分别为“fledflee)”,“paced paceupon”与“hidhide)”,主语均为“Love”。傅浩译本将“Love”译为“爱神”,且认为“大写的Love是指God of Love(爱神)”,而且这个爱神不是Venus,而是爱神Venus之子Cupid,而“最后一行的‘his face’就是指丘比特的face (面孔)”。[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对此理解有三点存疑:

①“爱神”一词的出现于全诗整体风格不符且略显唐突,全诗浸润着作者对毛德·冈矢志不渝的爱情,又因难以企及而深感遗憾,忧伤与怅惘。傅浩此处将Love理解为爱神丘比特似乎有悖原始风格与上文奠定的情感基调,甚为不妥。以笔者之见,Love此处别无特殊意义,就是指爱情,而大写的Love只是在情感与深度上起强调作用,因诗中Love特指叶芝对毛德·冈的感情,故后文中“his”主体也是作者,亦是前文中的“one man”,并无理解不通之处。

fledflee)”一词作者译为“逃走”太过直译了,使原作品中所传达美感消失殆尽,裘小龙译为“离去”,比“逃走”稍好,但尚且不如袁可嘉,飞白,冰心等人译本中所选用的“逝去”。

②“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一句傅浩译为“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笔者认为该译法有误:

首先是表达上,“群山巅”在汉语表达中不够地道,“群山”,“山巅”均可,但“群山巅”的表达似乎过于牵强,而且原文也确无“山巅”之意;“overhead”一词译作“头顶上的”也先过于生硬,笔者认为“overhead”一词在此处可不直接译出,“mountains overhead”实则就是“mountains”,完全是出于对于英文原诗形式、押韵等方面的需要,作者才在“mountains”后面接了“overhead”。该观点主要基于中国古代诗歌出于形式上的需要所使用的类似特殊表达方式:连及。“连及,亦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这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连累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5]

③在“群山巅漫步闲游”从语义角度讲亦不合逻辑,在“群山巅”何以“漫步闲游”?且“pace”这一动词承“fled(消逝)”而来,译为“漫步闲游”似乎过于从容了,无法传达出爱情逝去的哀伤遗憾之感了。

对该句(“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的翻译,众多译本亦存在多种译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可嘉译本:“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裘小龙译本:“爱怎样离去了,在头上的山峦中间独步踽踽,把他的脸埋在了一群星星中。”

飞白译本:“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在密密星群里埋藏着它的赧颜。”

冰心译本:“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袁可嘉与飞白译本分别将“fledflee)”一词以名词和形容词形式译出,破坏了原诗三个动词的并列结构;而袁可嘉,裘小龙译本在“overhead”一词的翻译上又均存在与傅浩译本同样的问题;此外,在遣词上,裘小龙译本中的“独步踽踽”,飞白译本中的“赧颜”似均为在原诗意义基础上有所演绎,但并不必要。综上所述,冰心译本在此句的翻译上优于其他译本:形式上与原诗最为贴合,亦有韵律,对原诗语义传达上也最为充分。


四、各译本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When you are old》一诗众译本中,傅浩译本在形式与原诗贴合角度,整体译文整齐凝练角度尤为突出,在整体风格把握上也比较准确。但在某些语句以及遣词层面仍存在缺陷,很多细小之处有待商榷。而其他译本在这些方面于傅浩译本多有超越之处,于其不足做出了相应的补充,值得借鉴,其中尤为突出地:冰心译本更具美感,于审美角度有所超越;飞白译本在许多细微处更微妙地传达原作意义。但众译本各具千秋,译作实难分出绝对的高下,且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之处亦不相同,读者对这些译本的偏好也各异,正如莎士比亚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述观点也均为笔者一家之言,多有不妥之处,与诸君商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1]: 陈恕. 爱尔兰文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2.

[2]: 李立玮. 苇间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02.

[3]: 傅浩. 说诗解译[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01.

[4]: 李明. 叶芝诗歌“When You Are Old”的几种译文评析及重译[J]. 英语知识. 2011. 04: 2-4.

[5]: 王宁. 古代汉语.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 2002. 05.

[6]: 李斯. 叶芝诗选·一九二三年诺贝尔文学奖[M].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 03.


不好意思~我不是有意盖楼的~不知为什么明明没有很多字却占了很多字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23: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分析得真細緻。
不過,懶惰的讀者表示,如果樓主能把原文和全部譯文也一併貼出,就更方便了。
另外,第三樓裡說,「情與誠押ing韻」,是嗎?還有,樓主有沒有考察這幾個譯本是怎麼表現原文的五步抑揚格的?在英詩中譯裡,怎樣用現代白話詩句來表現西方詩歌的格律,一直是譯者和評論者討論得比較多的問題。有譯者提出「以頓代步」,即用白話的自然語意停頓來表現原文中的音步,不知道這幾個翻譯裡是怎麼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0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了论文的前半部分,我想说,这篇论文表达流畅,分析细致严谨,殊为难得。楼主贴出来后,格式出现了点小问题,如果能把格式再调整一下,把个别的别字再修改一下,就很完美了。

为了自己看着方便,我先把原文贴出来: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这里有九个版本的译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16243/

[ 本帖最后由 抱香斋 于 2012-9-24 01:5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02: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2-9-23 23:21 发表 看了,分析得真細緻。不過,懶惰的讀者表示,如果樓主能把原文和全部譯文也一併貼出,就更方便了。另外,第三樓裡說,「情與誠押ing韻」,是嗎?還有,樓主有沒有考察這幾個譯本是怎麼表現原文的五步抑揚格的?在英詩 ...

“以顿代步”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但我认为译者在要考虑准确性、审美性以及押韵等等的情况下还要考虑音步,已经不知是第几重镣铐了,要全都结合得完美几乎不可能,所以如果做不到不妨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02: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楼主或者谁能分析一下《哀希腊》的译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4 09: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9-24 02:06 发表 希望楼主或者谁能分析一下《哀希腊》的译本。
嘿,我還真寫過《哀希臘》的論文,不過我只分析了幾個現代白話譯本的第一個詩節(stanza),就是從“以頓代步”這屆角度比較了幾個譯本。不過年代久遠,不一定能找得到論文了。
《哀希臘》從晚清到現代的譯本,很多人都分析過,期刊網上一搜一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0:56 , Processed in 0.0838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