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觉得,非鱼的感觉有一定道理。她是从纯粹读者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感觉。我认为朴趾源文章带来的这种陌生感和他16岁开始学汉语有一定关系。他和朝鲜时代其他从小就浸淫在汉语中的作家有点不一样,那些人写的汉语的确和中国人没有太大区别,这和语法没关系,是某种语感和受母语干扰的遣词造句习惯。日本学者写汉语文章也常有一种“和臭(xiu)”,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另举一个例子,获得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的中国作家杨逸,她是20多岁去日本留学开始学日语,后来用日语写作,很多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她作品中的日语有点奇怪,第一次提名“芥川奖”落选,理由就是“日语不成熟”,第二次最终获奖,成为获此奖的唯一外国人(当然获奖原因也许有别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