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 21:02 发表 哈哈,你这就对了,我请你来做思想区的斑竹,就是让你这样发表评论来推动大家思考的,至于具有观点,都可以讨论。看你这里的评论,似乎在反复强调,奢侈品消费是民主权利,是追求自我幸福的方式,这没错,不过,原文本就是在探讨奢侈品工业是如何塑造人们的幸福感知方式来攫利的,两者并不矛盾啊。 ...
嗯,我觉得原文认为奢侈品工业通过塑造人们幸福来攫取权力的说法是看到一个层次问题。
作者在文章里的很多论述,在我看来极具争议,好像作者被奢侈品深深伤害了一样。
比如“靠起用艺术顶尖人才和心理研究专家设计的广告,极尽诱惑之能事,用标识化的设计替代了奢侈本身,实际是以虚无飘渺的概念扑天盖地地渗入人的大脑,形成“奢侈品=名牌=标识的复制”这一荒诞等式。”————广告极尽诱惑,标识化设计替代奢侈,虚无缥缈的概念???晕啊,作者是否看过路易威登公司做的广告《生命是一场旅行》(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4NzQ5MDg=.html),现在欧洲顶级奢侈品的广告都被认为是广告界的巅峰之作,因为广告中LV的出现都是置入性行销,且在最后提出思考:生命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这种广告,有水平。没有体现所谓的诱惑,也没有过度标识化设计(过度标识化设计的“巅峰”是恒源祥的那个广告,大家懂的……),但确实有所谓“虚无缥缈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LV向我们提问,生命将引领你走向何处?
反而,我们应该多多学习人家奢侈品公司是如何用艺术灵感和心理研究成果来做顶级广告的。难道,你还想多看几个脑残的脑白金和恒源祥“鼠鼠鼠、牛牛牛、……猪猪猪”的广告么。
再比如,作者论述“在集体中毒的状态下,一些与奢侈毫不沾边、只是西方中产阶级的日用品牌,包装一番,也能在中国市场谋取暴利。文化弱势群体是精神控制的最佳人群,将价值判断权拱手托出,时常眼都不眨,其大度淡定缘于一种集体无意识。 ”————好吧,我也承认奢侈品成为某些暴发户送礼的幌子,或者成为年轻人花钱如流水的源泉。但比起有些人为了买iphone而去卖肾、卖身,那iphone何尝又不是文章作者笔下更大的罪魁祸首呢。所谓“文化弱势群体”,是类似文章作者这样人的自居,要知道,英雄在民间,牛人在草根。中国本没有文化弱势群体,但被说得多了,大家也便成了文化弱势。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很聪明,会网络,知品牌,那些“与奢侈毫不沾边、只是西方中产阶级的日用品牌,包装一番”的品牌,消费者眼光锐利,早能判别究竟。但是,如果伪奢侈品样式又好、又实惠、做工又精致,那我消费者干嘛不买啊。ZARA以及H&M、GAP,根本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但是在各国都能大行其道,甚至还被三四线城市人们当成“可以买到的奢侈品”。这不是伪奢侈品的包装,这是经营战略、商业模式,ZARA的模式,成为中国现在很多企业学习的对象。文章作者,不知道对金融、对商业模式、对消费者行为学了解不。
如果文章作者希望写一个关于奢侈品与西方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阴谋论,那么,建议文章作者去看看何新老先生的《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密》,这,才是真正的阴谋。自从英格兰银行1694年成立之后,“金融关系”、“金融社会”逐渐从英国蔓延至全世界,金融成为一个梦魇,时不时来一次“危机”,席卷一下全球的财富。人类如今的实体工业,其实从来没有“危机”,“危机”是金融集团们创造出来掏空普罗大众财富的。设计央行制度的人,才是真正的阴谋家。而奢侈品,只不过是阴谋家的一个小小利器罢了。呵呵,这才是顶级阴谋,LVMH的总裁阿诺德和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t)先生都是共济会成员。阴谋,从来只有传说,没有过多实证。要论述奢侈品与阴谋论,很难的,不是这一篇文章就能证实的。以何新之力,尚只能略知一二,我辈碌碌,更不知深浅了。
总之,在我看来,文章作者观点就是用一些大而化之的话来控诉奢侈品工业对新兴国家人群的控制。其实,世界没有那么复杂,庸人自扰之。
[ 本帖最后由 天马 于 2013-1-4 11:1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