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天马

[原创文字] 关于“教育理念”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0: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惭愧啊,至今blog还没编辑好……待明后天blog发出了,我再来贴链接。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6-29 23:32 发表   呵呵,我正要对你的全文做评论,你又把主楼修改了。这样吧,在主楼里还是加上全文的博客链接吧:)   摘出教育理念部分,挺好,因为这差不多是这里所有成员共同关心的“大众话题”,同时给一个全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30 0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6-30 00:04 发表    读文章本就不必求全责备,能从某一点上给人启发,就已经是好文章了。  ...

诚为箴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白水老师:谢谢老师,我马上去找许老师的这篇文章来看~

完了,我发现“红色中国的教育”这个问题好大,我的文章里貌似没怎么定义和论述之……

我只是从自己的教育经历、兼职的经历(国研的经历)和工作时遇到的产学研项目转化难度及项目内容,以及对白鹿洞书院及各位朋友们的论述中,所得的一点思考而已啦。

不过,我对红色中国教育的基本态度就是:基础教育很好,但也有很多弊端;高等教育……不评论。

正如老师所言,评价红色中国的教育,不是本篇的主旨啦~

 

 

回复木耳兄: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的创新能力,这个我没具体深入研究过,不好评论呀……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6-30 00:04 发表   呵呵,天马兄可能会从如何界定“创新能力”入手来自辩,那就坐待天马兄的回应。另外,读朋友的文章,有不同意的地方是正常的,对天马兄的大文,我也有不同意的地方。即以红色中国的教育而论,如同对红色中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30 0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再来说说对天马兄全文的观感。

 

      早晨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了你这篇大作,还真有不少话想说。

 

  一路读下来,看到大约前三分之一时,出于职业习惯,对你句子的组织和材料处理的详略得当与否,还时不时地有所反应,想就此说点什么,但读到后来,觉得不必了。因为相对于你所追求的,文辞润饰一事究属小道,我反而不希望你在这上头过多分散注意力。

 

  那就聊一些思想话题。

 

  你在“重造心灵系统”一节里说到,“通过每月的游学,游历祖国大好河川,每次游历时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并在该主题下,提前及事后阅读不同书籍,并以游记形式写出自己的思索轨迹。通过与他人的持续交流、个案分析与尝试体验,可以使自己保持开放与修正的状态。”看了这几句,就明白了,你何以每次出游都能有如此强的驱动力写下那些长文,这种气魄和雄心,我十分欣赏,甚至可以说赞佩,也很遗憾,年轻时没能和你一样有过这两者,你现在这种有意识且起而能行、知行合一地自我塑造,为常人所不能,非常好。

 

       再有,你的长文中有很大一块篇幅谈教育,里面有不少我感兴趣的,相信这里有不少同事也会感兴趣,你现在把它单独摘到主楼里,也好。

 

  还有,你文中列出的1987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和表格,分析的当时的世界大势和经济大势,也是我感兴趣的。因为我恰好就是你所认定的,“15 岁-30 岁的青年时期,恰好生活在1987-1991 年”的幸福的一代人,1987年我读高二,到1991年我读大三,正是最富有激情的青年时期。此外对你文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有不少感性的回忆,如1988年中国始发行百元人民币,而那时不少人月工资尚不足百元,这个细节,正可以用来印证你文中谈到的一些东西。再有,看到你对这几年的长篇分析,使我想到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不应夸大‘现时’的优越性,……任何人哪怕稍微参与过一次大战役,就会明白,有时根本不可能在战后几小时内确知主要的战况”,这话用在这里就完全合适,我虽然是你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但对当时的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大势并不了解,要看了你今天的历史分析,才有所悟,这就是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也是你这篇文章的一大优点。

 

       但接下来,我也提醒天马兄,凡事,有一利也可能就会有一弊。如今人看历史的好处是容易宏观,但你要小心,今人看一个历史事件,掌握的信息往往比历史当事人全面得多,对当事人行动方案的批判似乎也变得容易起来,容易连带滋生出智力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并不天然合理。如你文中最后有这样两段:

 

       这种自由主义思潮的喷涌而出,却又没有好的教育理念和引导力量贯穿其
中,思潮变成了海浪,缓慢地吞噬着“爱读书却不解书之真义”的青春少年们。
那时候,读书虽好,但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却依旧停滞不前。大家不去思考经济乱
象、高层内耗、制度悬荡背后的真正意涵,而只是揪着几个贪腐人士不放,欲用
蚍蜉之力撼动不倒象身,终于惹得蚍蜉溃散而亡。

       真正的爱国,在于用善巧的方式,引入对己有利之力量,用各种方式,推翻
你的敌人。但是,在做这些事情之前,你得首先了解你的敌人是谁,他有多狠多
恶多厉害,以及“有利之力量”在哪里。还有,什么是“善巧的方式”?如果连
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那你还是洗洗睡吧。那个时代青年,热血有余,智慧不足。

 

     恕我直言,看到这两段我有些惊讶,因为,它多少带有一点和整篇雄文的厚重风格不太协调的轻佻。我前面说过,后人看前人,好处是容易宏观,但也因此容易滋生出不当的智力优越感,而对历史人物的困境缺少体察,缺少同情,论事太轻易,这同样会妨碍思想的深化。今人固然容易看到历史当事人所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但反过来,历史当事人据以决策的各种信息,今人就全了解么?再有,如设身局中,也许就会发现,有些局限是当事人在那种条件下无法克服的,此外也不排除当事人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待将来的可能。这些岂应但以成败而论定?以当时之中国而论,国家究竟该怎么走,举国上下,无论是执掌国柄的权力顶峰上的人物,还是思想界的顶尖人物,都不清楚,都在摸索(今天又何尝不如此),何以要厚责一群青年学生?这仅仅是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素质问题么?时代的大框哪里能轻易跳出?你对陈巧文主张应有了解之同情(这点我也赞同),何以到了这里却又是另一种说辞?又如“真正的爱国,在于用善巧的方式,引入对己有利之力量,用各种方式,推翻你的敌人”,这话说得也太绝对了,因为按照这个标准,史可法这样的人就不配称为爱国,成功了才算“真正的爱国”,如果不够善巧,失败了就不算,历史岂能这样来论?我记得以前在某个帖子下,曾跟你讨论过类似的话题,就是在你当初发在小天鹅上的那篇关于董老师风波的长文里,我注意到你有一种思想倾向,即特别强调为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应适当妥协,记得后来在水云间的一个帖子里,又看到了这种评判倾向,当时即在跟帖里说,就某一个案来说,这种看法也许并没错,但这不能成为看待一切人事的唯一标准。这个世间本就需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来构筑时代进步的基石,既得有在理论上追求纯粹的思想者,也得有秉持这种纯粹的理论但在巨大的充满惰性的现实面前懂得妥协徐图前行的实践者,还得有不计成败利钝的牺牲者。这才是浑厚饱满的历史,单拿效果论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如何能够深入认识和富有启示意义地去评价?我这些话说得比较直接,你可以保留你的看法,当然更可以反驳,我们不妨继续探讨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6-30 00:54 发表 现在再来说说对天马兄全文的观感。 早晨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了你这篇大作,还真有不少话想说。   一路读下来,看到大约前三分之一时 ...

谢谢老师啦~这样的评论和见解,对我来说,更有价值:)

时代如大潮水,那时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一样,都很难跳出时代的束缚;而现在的我,与那时的不同在于,现在我们拥有完全的信息优势,也有即时的协调能力。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才滋生了一些不合理的优越感。

其实,那两段文字,重点不在于写当时的青年该如何行事,而重点在于如果今天的我,想要做相似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因为,今天的我们,在反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在拥有对称信息时,却不去做,而激于情绪而起事,在我看来是不妥的。

因此,在今天,我的政治立场就是:在直接起事很困难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争取妥协的圆满,未为不可。学会妥协的民主,往往是朝向民主的一个好方向。

毕竟,我知道,我不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我的论述不够精准。

恩,我的文字,也是自己思考的一个过程,虽然常常引起一些争议,但也许,这可能就是相互理解的开始呢。

论述一代人,其实挺困难的,虽然有点轻佻,但至少,我开始关注和去论述了。历史没有统一的标准,观点也并非符合大家的想法,关键是,如果遇到类似事情,我自己会选择怎么做、做什么、站在什么立场~

再次谢谢老师的深刻评论哦 :)

 

 

[ 本帖最后由 天马 于 2013-6-30 01:1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也谢谢老师的鼓励哈~

还是您给力,一下子就看到了游学的精意所在:)

是啊,相较于沉闷而枯燥、压力大的工作,有这个主题游历,对我来说,真的是生活的一大慰藉~

对于历史,我常常愿意在大框架时代下,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其实,这样关注小人物,也有一个样本是否有足够代表性的问题。

但好在,我只是游记,使得在很多情况下,未做最详尽资料研究时,也能写出东西。其实,在这个时候,游记的心情和思索的轨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有部分事实不够全面,不够精准,不够客观,其实啊,那倒是没关系,因为我的心态是开放和修正的~只要今后发现论述事实不确之处,我会随时修正的呢~

太感谢老师了,您的这番话,给了我提醒,更重要的是一种鼓励~我会继续前行和思考的 O(∩_∩)O~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6-30 00:54 发表       现在再来说说对天马兄全文的观感。         早晨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了你这篇大作,还真有不少话想说。     一路读下来,看到大约前三分之一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1: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清和别客气哈,你已经给了我很大帮助啦,谢谢啦 O(∩_∩)O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3-6-29 16:00 发表 哦,不客氣哈~說來慚愧,最近忙於論文,而且我對香港「教育理念」的觀察和思考也不夠深入,都沒能回答你的全部問題,抱歉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1: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木耳兄过奖了~我还真不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汉子……看来,我有点文不如其人呀~

平时的我,还是比较低调的,只有写东西时,比较敢放得开……看看我平时被生活工作压抑的……O(∩_∩)O哈哈~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6-29 23:34 发表 拜读了,每次读天马兄大作,都像观看盛大展演,冲击波一波接一波。大约读书太少,总觉天马兄史料之翔集,视野之广阔,文气之充沛,转换之自如,诸样之和恐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一个字,爽!读文论人,觉得天马兄应该也

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汉子,同时像socrates一样,雪夜赤足亦目光如炬,真真艳羡不已!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 09: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马 于 2013-6-30 01:17 发表 同时,也谢谢老师的鼓励哈~ 还是您给力,一下子就看到了游学的精意所在:)是啊,相较于沉闷而枯燥、压力大的工作,有这个主题游历,对我来说,真的是生活的一大慰藉~ 对于历史,我常常愿意在大框架时代下,关注 ...

 

是的,这种游学、思考、写作的过程本身,即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至于写作出来的具体结论,相比较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 0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马 于 2013-6-30 01:09 发表

其实,那两段文字,重点不在于写当时的青年该如何行事,而重点在于如果今天的我,想要做相似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因为,今天的我们,在反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在拥有对称信息时,却不去做,而激于情绪而起事,在我看来是不妥的。

因此,在今天,我的政治立场就是:在直接起事很困难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争取妥协的圆满,未为不可。学会妥协的民主,往往是朝向民主的一个好方向。

毕竟,我知道,我不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我的论述不够精准。

恩,我的文字,也是自己思考的一个过程,虽然常常引起一些争议,但也许,这可能就是相互理解的开始呢。

论述一代人,其实挺困难的,虽然有点轻佻,但至少,我开始关注和去论述了。历史没有统一的标准,观点也并非符合大家的想法,关键是,如果遇到类似事情,我自己会选择怎么做、做什么、站在什么立场~

 

1、我不认为今天的学生群体还能有当年那种“起事”的可能,这无关优劣,而是环境不同,当年能发生那些运动,是思想界多年酝酿启蒙传播的结果,而且理想主义情怀普遍存在于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现在没这个前提了。不过我也同意,历史进步并不一定需要用“起事”的方式来推动。

2、我们这一茬都已经成了老家伙,都已是过客,现在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是你们;

3、我并不是说论述一代人就是“轻佻”的,而是指在缺乏了解之同情的前提下,对一代人做出“洗洗睡”的论断,这种做法近于“轻佻”。这个还是应该避免的,而且你也完全有能力避免,以后只要涉及此类论断时,对自己多些提醒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2:03 , Processed in 0.0505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