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冰问

[文 学] (转帖)《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8 17: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7-7 23:40 发表 那天逛书店的时候,就看见了余华的这本新书。那时想到的是阿乙,虽然他批评《兄弟》,但又说余华的第二部长篇还是值得期待。但是今天看到这篇,才想到阿乙接下来说,如果余华第二部又写废了的话。我没看过余华的长 ...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不是针对余华的这部作品(前面的回帖里我说过,我没读过它),只是泛泛而论,姑妄言之,君姑妄听之即可:

 

第一个是我们是以什么身份来评论当代作家作品的?借用我以前打过的一个比喻,那就是我们对一道菜发表评论时,是以食客的身份,还是以厨子的身份?如果是前者,即使我没下过厨房,但只要我有相当的品鉴经历,就可以说一个大厨的某道菜烧得还欠些火候;如果是后者,即如果我自己也是个做菜的厨子,那么即使我眼前的这盘菜是个三流厨师炒出来的,那它仍可能比我这个不入流的人做得好,我仍不妨欣赏其强于自己的地方。职业的批评家往往是取第一种身份,我们评论古人时也往往是如此,否则,别说是李白杜甫,就是大历十才子、孟郊、贾岛的诗作,我们又如何可及,如何“配”去评论?你以前对中国当代作家之作殊少好评,其实多是以此身份立论的产物,如你拿王安忆和张爱玲作比较,就是种典型的“食客”式评论:)但是现在,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我已经不再把自己放在旁观者或者评判者的位置上,虽然还没写出什么来,但已经很自觉地将身份定位为当代文学的写作者",也就是把自己的身份也转换为一个“下厨者”,对前人的局限多些了解之同情,也确实是必要的,但也不必为你以前的评判“深觉惭愧”,一个人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公众面前,在可能收获掌声的同时,必然要承受这种代价,因为,毕竟,读者也付出了时间精力的阅读成本,读者不满意,酷评几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

 

第二个问题是,“了解之同情”要不要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我跟上面小即兄的看法比较接近,即可以对历史中的失败者表了解之同情,但这个失败者必须真正努力过,像你说的那样,很悲壮地上下求索过,对于这样的失败者,我们不但应有了解之同情,甚至还应奉上几分敬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失败者都如此可敬地奋斗过,因此对于失败者也要具体来看,对于有些人事,我同意小即的看法,即,必须果断地打破对他们的幻觉。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2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2 比喻打得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8 17: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楼书评作者的后续评论:

 

http://www.douban.com/note/286799671/

 

 

另外,顺着上文的留言评论,又找到一篇赞扬余华这部作品的评论,不妨对读: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516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8 22: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7-8 17:43 发表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不是针对余华的这部作品(前面的回帖里我说过,我没读过它),只是泛泛而论,姑妄言之,君姑妄听之即可:   第一个是我们是以什么身份来评论当代作家作品的?借用我以前打过的一 ...

呵呵,老师说得对。我也想到老师说过的这个比喻了。那还是在森林公园里讲的,老师拿三毛做的例子。所以,我就强调了身份的转换所带来的心态的变化。我深觉惭愧,是因为说话还是太不客气啦。如果能够有理有据地说出是哪里不好,那就没什么。但是我常常抛出一个感觉式的论断出来,很不客气地指手画脚(仿佛有某种可厌的优越感),说话也尖薄,态度也傲慢。所以我要说身份的转换,是一个自省吧。虽然我所说的可能有道理,但不应有那种尖薄与傲慢。尤其年少时候容易轻狂,不自觉可能就表现出来对他人的不够尊重,所以当我言论过激的时候,我会感到很难受,有一个自我警惕。毕竟尖薄与傲慢最后是对自我的败坏。另外指手画脚也是浅薄的表现。到了这个时候,我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我真要对比王安忆和张爱玲,那么最好各挑一篇作品出来,进行比较。这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对自己也是更大的提升。

 

另外小即老师所说的“打破幻觉”,我也很赞同。说实在的,一个写作者最可怕的是不够清醒。古今中外有那样多的璀璨作品,很难想象在这些面前,一个清醒的写作者还能够对自己抱有“幻觉”。我也了解世事复杂,会有很多的牵涉。但不善待文学的人,文学也不会善待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6: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第七天》,余华怎么连小说和新闻的区别都弄不清?一个框架里编一些新闻报道进去就是小说?浮泛的二手的世界,人云亦云,卖弄小聪明。作为小说家的眼睛哪里去了?还装模作样地引句英文《圣经》搁前头吓唬人。看来余华真的文如其名了:一点剩余的才华。作家看多了网络新闻就这样吧。不过话说回来,当下中国的新闻报道,其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小说,这搁古代,就是评书话本吧,完全可以满足大众复杂、综合的娱乐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1: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8-1 16:55 发表 不过话说回来,当下中国的新闻报道,其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小说……

 

小即兄是说那些“报道”很精彩?还是说报道出的那些事件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8: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不是有点标题党的嫌疑,其直接推理主要来自最后一段,认为余华不该说中国的疼痛就是他自己的疼痛。余华这么讲问题不大吧,余华并没说他的疼痛就是中国的疼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9: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古小即 的帖子

我没看过这部小说,我觉得余华也许想用小说忠实地反映这个时代。但我记得布鲁姆的《西方正典》选出来的西方伟大作家都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他们都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创新之处。说到新闻报道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小说,真是深有同感,我是说在故事性和内容方面。比如我记得有个报道说有个小孩掉河里失踪了,他没死,被人救起来后带到英国,他长大后又回中国来寻亲。故事的离奇程度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还有把自己的情人藏在阁楼里很多年的那个故事。另外现在微博、微信上很多小段子的语言,其精彩程度也要超过一般小说,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不想读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21: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8-1 16:55 发表 看完《第七天》,余华怎么连小说和新闻的区别都弄不清?一个框架里编一些新闻报道进去就是小说?浮泛的二手的世界,人云亦云,卖弄小聪明。作为小说家的眼睛哪里去了?还装模作样地引句英文《圣经》搁前头吓唬人。看 ...

我没看这部小说,但很能理解小即老师所说,作为小说家的眼睛哪里去了。

去年在杂志社里,某天聚餐时,就有前辈提到,如今中国最好的文学都是记者写的新闻特稿。我当时只是笑笑,并不言语。

对这个观点,我是完全不赞同的。新闻可能在事件情节上有奇巧之处,但在对人与生活的表现方面,很难与文学同日而语。新闻作品读完以后,记得的只是奇人奇事;但小说作品读完以后,那种对人和生活微妙之处的理解,是前者很难抵达的动人心魄。不论是否取材于新闻,一旦写成文学作品,那么艺术的真实与表现才是最高的准则。作为小说家的眼睛,或说文学家的眼睛,必须独一无二。这是不能妥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23: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看完这篇书评,对其中作者用以对比的另一部作品反而比较有兴趣。之后看了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卡波特称其“非虚构小说”,像原文中所提及的,《冷血》取材于作者对一桩凶杀案长达六年的追索。之前我也“在读”帖中也有提及:http://www.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4317&extra=page%3D1&page=2
        对于“非虚构小说”、“新闻文学”这些概念,个人是觉得比较模糊的,除取材于新闻,并未觉得有何特别之处。看上面师姐的回帖,感觉很赞同:小说要展现出“对人和生活微妙之处的理解”,“艺术的真实与表现才是最高的准则”。而这点,个人觉得卡波特在《冷血》的创作中做到了:六年的追索,作者对这一事件、相关人物都有了相当细致、深入地理解,藉此将其微妙地展现在了小说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 19: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3-8-2 19:42 发表 我没看过这部小说,我觉得余华也许想用小说忠实地反映这个时代。但我记得布鲁姆的《西方正典》选出来的西方伟大作家都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他们都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创新之处。说到新闻报道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小 ...

 

就故事性而言,许多新闻远远超过了小说,我好些年提不起兴趣读小说或许与此有关:看新闻已经满足了我对故事的渴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16 , Processed in 0.0592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