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语 言 学] 关于方言与“双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3 20: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3-10-13 20:25 发表 语法研究在语言教授和学习中至关重要吧。

这还真不好说,二语习得研究者,有不少是主张淡化甚至取消语法学习的,这你应该也了解吧?我对语法比较依赖,这一个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我们本来就是靠早已落伍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学外语长大的,所以对语法比较依赖,但并不能由我这一学习个案来推断评判,语法在语言教授和学习中到底有多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3 2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非鱼 于 2013-10-13 20:27 发表  我常觉得孩子学语言很神奇的,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就会了,根本不用教,好像他的大脑和我们不同。 

这个问题是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我在读了《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后,有很多感慨,其中之一,就是像我这样的对二语习得的现代研究成果两眼一摸黑的人,居然也教了十几年汉语,真是惭愧。读了那本书,对人类语言学习活动的一些现代研究成果,也算是有了点粗浅的了解,也算是一大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21: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儿童双语学习对语言环境的依赖,远远大于成人的二语学习,成人因为理性思维已经成熟,学习常常用一些理性的方法,比如利用语法的规律等,但儿童,尤其幼儿,完全是直觉感性的,他们的习得方式和成人不同,基本上就是在语境中自然习得,语境对他们的习得有决定作用。因此,在中国,很多孩子虽然很小就送去学习英语,但不一定就能学好英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回家后完全没有了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的创造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说难不难是每天只要有一定时间给孩子看英语版的影视作品,比如动画片,然后家长给孩子朗读英文版书籍就可以。说易不易,一是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或时间,觉得既然孩子交给培训班了,还要家长费时间干嘛,二是有些家长虽然想给孩子朗读,但担心自己不标准的发音会影响孩子。实际上,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不仅会让孩子有兴趣,而且会给他们带来坚持的信心,至于发音,只要家长不好为人师,现在的学校和培训班老师以及原版影视作品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21: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0-13 20:30 发表 这还真不好说,二语习得研究者,有不少是主张淡化甚至取消语法学习的,这你应该也了解吧?我对语法比较依赖,这一个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我们本来就是靠早已落伍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学外语长大的,所以对语法比较 ...

 

咱们传统的外语教学就是语法中心的,现在受到很大挑战,不仅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3 23: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古代汉语(或说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属于双语吗?
看来倒有点像拉丁语与英语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3 23: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后裔表示对多语学习特别感兴趣。我一向的环境,周围都是起码懂两三种语言的人,所以没想过那么多。像新加坡、马来西亚人都是懂四五种语言的,我们日常也是四种,没觉得转换时有困难。多语言好走世界,不会饿死,闽南长辈都这么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4 01: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看完漏屋的那书,心里简直百感交集。回想自己多年的外语学习,真是哭笑不得。原本这帖子不是关于二语习得,但既提到了,我也说两句感想吧。

从初中开始,英语学习就是按部就班照传统翻译—语法教学来的。初中时候,单词语法都极擅长,考试每每120、130分,不在话下。那时的学习方法,就是题海战术。此外,就是晚上做作业的时候,很喜欢放《狮子王》的英语原声磁带,当然,也不管在不在听。美其名曰,创造英语环境,培养语感。现在才知道,这根本就是无效输入,没啥作用。高中时候,英语老师算是很有想法的。口语很好,上课几乎一半时间在说英语,后来还组织过英语辩论赛之类。但我们的听力,除了上课听到的以外,只有每天半小时的听力题了。题海战术以外,给我们布置的任务,是每天两篇英语阅读,(不拘读什么,我常常就读《疯狂英语》之类的杂志了),得记单词笔记,晚自习前还得轮流上台给大家讲解。英语老师的想法是,一定要在阅读中学单词,她尤其反对早自习拿一本单词书在那里背的。但我算矫枉过正了,后来到只要认得单词就算了,从来不背单词,到后来学习德语也是。如今看来,这想法只是个小半截。应该首先头脑中有单词的声音,然后在阅读中熟悉拼法,这样才是学到了完整的单词。而就单词书背单词,也并不就错了,只是看阶段罢。六年,这样学下来,费了多少功夫,单能在高考得个中用的分数,此外就是地地道道的哑巴英语了。大学几乎不学英语了。大学英语课是很无聊的,照本宣科,讲讲单词,口语课大约口语很溜的孩子还有乐趣,我这样的,只是窘况百出。想到沉默期,我倒是从学英语,就一路沉默下来了。Dyned语音配图,如今看来,应该好好利用。但经过这些年传统的英语学习,我觉得自己费尽功夫,但什么都没得到,都是空的,所以,已经半点不愿与英语沾边了,只是敷衍。但四六级仍是容易的。外院规定要到大二下才能考英语四级,我这样玩了两年,考前也不准备,仍然随随便便过了。六级也一样。都是将近五百三,分数不高就是了。当然,看来仿佛是自夸,其实不过是自嘲。你看,我英语学这么多年,原文书籍看不了,原版电影听不懂,提笔写不了两句话,开口,笑话,开不了口——只在考场上有点用罢了。但这点用,说到底,离了应试系统,一点用都没有。

就我自身教训而言,这种教学最坏人的,是叫人倒尽胃口,一丁点语言学习的兴趣都给消磨干净了。就像做了一场噩梦,从此听到语言学习四个字,都要敬而远之。

当然,我是不能敬而远之的,因为走了英语,来了德语,冤孽啊。

大一时候,初学德语,我尚有高中的学习自觉。宿舍姑娘想起来,都说,你那时简直要把人吓死。想当初,一天是这样的:早晨六点起来翻翻英语报纸,跑跑步,然后去早读德语。大一很多课。上课我居然是最积极开口的一个。晚上我就背起书包去自习。自习到九点,我又去宁远大厅读德语,现在想想,那时倒常是戴着耳机跟读。然后走路都挂着耳机,放德语。就这样学了一年。现在拣点一下,单纯的朗读法,似乎对外语能力养成没啥用,中学六年的英语早读很可以证明,只是方便考试罢了。跟读似乎很好。但除了把语音练标准以外,每天跟读,也没啥用,一年过去,我始终只停留在能说几个简单句子的水平上。我那时不知道有沉默期。在最不该开口的时候,天天上课抢着开口,说些简单的德语,自觉很厉害。一年之后,同屋沉稳的姑娘说得越来越溜,而且居然能够一边说一边纠正语法,说出正确的句子,我呢,一开口就是错误百出。德语又麻烦得不得了,句子又长,动词位置还是固定的,我常常就说了前面忘了后面。前些时候去APS面试还是这样,满口乱七八糟的德语,连一个正确的句子都说不出来。果然是给“石化”在低级时期了吗。

再说说大学德语课。基础德语的上课方式,还是很好的。常常做游戏。学人体器官,听到鼻子的单词,就要摸鼻子。还有听单词拿铅笔橡皮什么的。倒是外语教学初期应有的模式。但那时还要做听写。后来仍是渐渐回到学习课文,讲解单词语法的老模式上来。听力课也老做题目。此外一开始就放很难的德语节目,说是要适应正常的语速。但一点都听不懂,让我觉得很焦灼。听力就这样,一直都不好。七月的德福考试,也是听力落败。大二开始,就没怎么好好学习了,就觉得没意思。我不想背单词,不想学语法,不想写作文,不想做听写。但对那时的我来说,这几乎就是外语学习的全部了。我大一考很好的分数,拿了两次奖学金,但就觉得没意思,仿佛隐隐感到,这样学下去,未来也不过跟英语一样。但那有什么用呢。我那时觉得像英语德语,丢了也不可惜,想着等到必要的时候,捡起来也容易——指的考试。如今想想,哭笑不得。我大学不愿再为考试念书,放任自流这么几年,就再也不会考试了。大概是这么多年,打心眼里就有一种厌恶之情。好比原来驯养的野马一旦归了原野,是怎么都不愿再套上笼头的。我如今是野马再套了笼头,但苦不堪言。原本一毕业,我就把课本统统都扔了,心里已经不愿再与德语有任何瓜葛。谁承想,世事峰回路转,成了今天的模样。看完漏屋的书,那几天我常常想着,若能早两年看过,如今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大学后来的几年,我也努力过,甚至抄过很多德语诗,背过《浮士德》原文,玩读德语的习惯也保持了两三年,但终于放弃了。不论是英语还是德语学习,都像是一场稀里糊涂的噩梦,没有光亮。醒来只让我无比怀疑自己,没有天分,英语学那么多年还学得那么差劲,不够努力,如今德语才学得这样糟糕,或者,浮躁,怯懦,无恒心,注定成不了事。一向以来,有多怀疑自己,看完漏屋的书,我就有多激动。真的非常感谢白水老师的推荐,无以复加。我那时说这书让我重拾信心,不是空言。我终于可以安慰自己,过去种种譬如过去死,那我按照正确的原理,重新来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大约是晚了一点。此外,当初德福听力失败一事,真是叫我无望。我虽对人说,是考点广播音质不好,加之我位置又坐最后,所以很有影响,但自己并不很信,仍然很怪自己。但后来看书里说,外语听力的模糊处理能力确实受音质音量噪音等因素影响很大,才释然。

而今回想,十年的外语学习,我亦步亦趋按照传统的翻译—语法教学方法来,正儿八经把语言当成一门功课去学习,很少想想别的法子,如看英文电影,听英文广播之类,但如今这么个样子,这教训真是非同一般。从此可以别过了。

一年以来,所历所思,多是败落懊悔,平生事常过眼前,自我厌弃得很。直到后来,才渐渐能看得平易起来。如今蓦然想起苏轼那阕《定风波》。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才懂得其中一二况味。人生一时一地,是非成败,何可挂碍,只要仍在道上,往前走就是了。看过漏屋的书,现在我对二语习得很感兴趣。等这段日子过了,想要开始多学几门语言。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外,因为着迷古希腊,还想学学希腊文呢。这大约就是往前走的心境吧。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0-14 01: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2 贡献 +12 收起 理由
远风 + 12 + 12 切身体会,对大家都有帮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4 06: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非鱼 于 2013-10-13 20:27 发表 一般问说母语的人语法问题,除非是老师,否则都会告诉你,没有原因啊,就是这样的,因为母语习得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教出来的。我常觉得孩子学语言很神奇的,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就会了,根本不用教,好像他的大脑和我们 ...

我也覺得小孩子是很神奇的……呃……物種?
我也是上小學才學會說南京話的,雖然它跟普通話沒啥區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6 06: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这个帖子很好地解答了我一直有的一个疑问,那就是会不会因为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方言消失的速度也不可避免地加快了。我曾经想,如果一个上海人和一个天津人结婚,生下来的小孩子估计只会说普通话了。但现在看来,只要家长坚持跟小孩说自己的母语(上海话和天津话),小孩子还是有可能同时掌握三门语言的(包括普通话)。当然,最好还是要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天津这么生活。不过,即使这种教育对小孩子智力开发有好处,对方言保护也有好处,但真正能这样做的父母,恐怕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0 08: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0-14 01:01 发表 其实看完漏屋的那书,心里简直百感交集。回想自己多年的外语学习,真是哭笑不得。原本这帖子不是关于二语习得,但既提到了,我也说两句感想吧。 从初中开始,英语学习就是按部就班照传统翻译—语法教学来的。初中时 ...

这几天把漏屋那本书差不多又重读了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02 , Processed in 0.0679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