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行香子

[原创文字] 背叛者的忠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5: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3-11-21 19:01 发表 翻譯批評不好做,一方面自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看過太多有失公允、令人啼笑皆非的評判和爭執,漸漸也就灰心喪氣。還是翻譯史做出來有趣也有信心得多。拋開「好」「壞」的評判,盡力還原翻譯語境、體會譯者的用心與 ...

理解,在翻译课上也听过一些评判和争执,真是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这个小文,其实是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5: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铃落羽 于 2013-11-21 21:06 发表 其实翻译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最常见的标准见于严复说得“信达雅”。然而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三者难以全部达到,甚至一个也达不到。好比翻译一首国外诗歌,原文句句押韵,或者隔句押韵,我们翻译的时候,却是实难做到如 ...

谢谢风铃兄。但我觉得,也并非“三者难以全部达到,甚至一个也达不到”。所谓的信达雅,是就程度而言。一般翻译,若说完全的不信不达不雅,恐怕也非如此。正因为只是就程度而论,所以我觉得可以商榷。

“在理解消化了原文之后,努力将其以另一种语言输出,在输出过程中我们尽量让原文意义得以充分体现。”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2 19: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1-21 22:03 发表  谢谢老师,我明白了。文章确实说得不够清楚。可能因为只写了思考的一半,因为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劣译的批驳,如长句的双重背叛,误译的可能,如直译意译的界限。但写了一半,觉得一次只能探讨一个问题,就没写完, ...

其实你主楼文章的用意,我是能猜出来的,而且也基本同意。对口气轻狂贬低前辈译家的,我也没有好感,2006年有个叫李继宏的,就在方舟子的新语丝上接连上传了几篇东西,都是这个调调(此人去年又在这个话题上兴风作浪),当时我看不过,还写了几千字,拍了一砖。要说对前人的努力,应给予足够的尊敬,对前人努力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应持恕道,更何况,有些所谓的失误,可能是见仁见智的事,不必定要以己见断是非,这个道理,不但是用在翻译话题上适用,可以说在大多数话题上,都适用。这谁会反对呢?但现实的另一面是,翻译行业也像其它行业一样,泥沙俱下,粗制滥造、误人子弟的东西并不少,把朝鲜半岛的古国新罗译成锡兰,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并不是所有的失误都是努力者的大醇小疵,并不是所有的译者都持敬业态度,态度这事儿固然不好找的证据来指证,但如果译本中的错误接二连三,漏译错译比比皆是,相关知识领域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这样的译本,要不要“宽和”?还是说,你可以断言,在翻译这个行当里,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极不负责的率尔操觚之作呢?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如果你的文章不对此做区分,那么,就会从对努力者的恕道,衍为对作恶者的乡愿,袒护,而这后者,显然不是你所愿意看到的吧?所以,我才提醒你,最好界定一下你的评论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2 19: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1-22 15:03 发表 看过,觉得与我思考的一个命题相关。命题关于等效翻译理论。但知道不多,强说之。   最初是在《余光中谈翻译》一书看到。书中提及雪莱译《神曲》时,说:“雪莱为自己的翻译订了一个原则:译文在读者心中唤 ...

其实你这种回帖,就是我最想看到的。有具体问题,有例证,有分析,有展开。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别人也有个抓手,可以进行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22: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22 19:06 发表 其实你主楼文章的用意,我是能猜出来的,而且也基本同意。对口气轻狂贬低前辈译家的,我也没有好感,2006年有个叫李继宏的,就在方舟子的新语丝上接连上传了几篇东西,都是这个调调(此人去年又在这个话题上兴风作浪 ...

呵呵,谢谢老师耐心的解答。我知道这个叫李继宏的,之前挑书时候看见了,当当打出来的标语都是“天才翻译家”“瓦尔登湖150年来最好的译本”云云,当时蛮激动来着,最后试读两行之后,就算了。我也明白老师提醒的意思。昨晚用手机回的,没能具体说清楚。请说如下。

 

首先理当承认,因为写的时候忽然改辙,导致文章很多问题没有界定清楚。原本这里所说只是作为开头,不是重点,底下有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结果独立成篇,出现问题。即使我的观点确是如此,也应该思考周密,将老师提的情况考虑在内,叙说清楚。老师提醒以后,我明白过来,确实受教,下回一定注意。

 

其次,对翻译持宽和之心,我之所以有此一说,有几个原因。一是觉得,现今的普通读者常以某种道听途说的理解,去苛责翻译。苛责之烈,简直猛如恶虎。比如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之争。就用林译村上为例。如我之前的回帖所说,如果能从事实证据得出价值评断,这没有问题,因为有商榷的余地。但是单单说,我以为如何如何,懂日文的朋友说如何如何,据日语专家说如何如何,都是评断的说法,偶有一两个例子。这种情况下,若要言之凿凿,某不忠原文之类,实在该慎之又慎。不忠原文,对翻译而言,这是极严重的指责。有感于这种现象,我才说,普通读者实在应持宽和之心,在自己不专的领域,应该谦知些。无论如何,不要流于武断,恶意攻击。二是觉得,译界也是个是非之地。翻译理论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翻译批评之争,简直可怕。当然,我不如清和姐体悟深刻。且不以动机论是非,单说翻译主张不甚相同的。比如有人批评丰子恺译《源氏物语》,理由是,译文为精纯的中文,有失原文风味。那么,日文大约还好,比如欧式长句保留原文风味,则又有怨声道,不像中文。更别提具体的字词,觉得只能这样译,那样就译坏了的,多的是。从前上翻译课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看来,真是仁者见仁的事。总之,众口难调,动辄得咎。这里不得不提到余光中的态度,实在赞服。《余光中谈翻译》一书,有一条受益极深,即是翻译无定准。不知老师记不记得,就翻译风味,他特意列过三个例子。一是夏济安译的一段散文,就是精纯的中文,纯以神遇,(我那时一见,惊佩不已);二是调和中西,十分妥当的;三是倾向于保留西文风味。书里将这三种翻译,同列为最好的翻译,也即翻译无定准,可以各有特色,各有风格。译界之间,对翻译多持宽和之心,也本于翻译无定准,避免一些无谓的争执。我说“对翻译态度宽和,对翻译文本严格,二者并不矛盾”是指,严究译文,但如果不涉基本事实,很多能商榷的问题,就持宽和之心,不必过于武断,自谓真理。那么,现在就说到粗制滥造的翻译。如果涉及多处漏译,以及涉及基本事实的错译,怎样看待。我想,不论怎样的情况下,严究译文,摆事实列证据,自分析得出全面判断,理所应当。即使是负面判断,也很正常,我并不认为这就是不宽和。(再次反省文中没说清何谓宽和。)我所谓的“宽和”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不武断,不妄尊,存多元,务慎重。对于粗制滥造、误人子弟的翻译,批评当然无妨,如果说“宽和”,也只是知道时间自会筛选。这世上就是名利场,这种情况到处可见。当然除恶务尽,但是所做有限。浅薄狂妄,自吹自擂,粗制滥造,名不副实,等等,这样的人从前有,而今有,以后也有。对于这种现象本身,其实无能为力,总会存在。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努力,相反我的态度是,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做好应做之事,同时知道,时间在那里,没关系。暂时的昌盛实在算不得什么,不过是些跳梁小丑罢了。文学里生前盛名死后无闻已是惯常。“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翻译也一样。至于恶势日炽,良势日减,有时本身就难以避免,不是愿意怎样就能怎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我才说,这路上,少的是伟大,多的是填了深渊的人。再努力也没办法。所以,我看着劣译之作,若说真有一点同情,大概就是明白:不急,我们都是要填深渊的;那时,我努不努力,他粗不粗制,都一样,我们都一样。大约是这从万物归处来的一点同情。当然,该做的努力还是要做,努力了才能对得起自己。人不就是这样,总要在无望寻求希望。呵呵,说这么多,如果能稍说清楚,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22: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22 19:24 发表 其实你这种回帖,就是我最想看到的。有具体问题,有例证,有分析,有展开。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别人也有个抓手,可以进行下去。

谢谢老师,我明白了,之后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2 2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1-22 22:13 发表 呵呵,谢谢老师耐心的解答。我知道这个叫李继宏的,之前挑书时候看见了,当当打出来的标语都是“天才翻译家”“瓦尔登湖150年来最好的译本”云云,当时蛮激动来着,最后试读两行之后,就算了。我也明白老师提醒的意 ...

 

这样讨论,就越说越清楚。那么,现在我想说的是,并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对各语种的译者水准了如指掌吧?既然有劣译(注意,我这里说的劣译特指那些硬伤比比意思译得满拧的译作,你说的那些语体文风问题暂不在我这个界定范围内),就会有吃亏上当者,这时,有人指出那是劣译,是不是一种功德呢?还是只能交给时间?这里,我想跳出翻译这个话题展开说两句,就是如何讨论问题。立论时界定不严,给反对者可乘之机,这其实是常有的事儿,因为人思考问题时,总会有很多隐含前提(如我能感觉到你写这篇东西时,心中是有很明确的几个假想敌的),但下笔时,这些隐含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表达出来,这时,就容易出现立论对象超出自己的实际关注范围,出现漏洞这种情况。这时,如有人指出来,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立刻收缩战线,把自己的兵力使用范围缩小,使立论严密起来,而不是勉强在不必扩大的领域里硬撑着。就拿你这篇文章而言,其实你所关心的,所评论的,基本不包括硬伤比比的粗制滥造之作,那么,你遇到我的问题,合理的做法就是明确表示,我说的这个情况,不在你的评论范围之内,在文章的开头做点小的修改,界定,即可。但你不是这样做的,而是一开始说的好像连粗制滥造之作都不存在,全都是观点之争,即使存在了,也尽可能地要同情,甚至还要怪读者自己不熟悉出版社不熟悉译者,这跟消费者买了伪劣食品却怪消费者没有专业知识,有什么两样?怪读者之外,又说要交给时间,难道面对这种真正的劣译就不该有所作为?呵呵,你这样来讲,问问自己,能让自己心服么?你就专心去向那些努力者致敬不就行了,有什么必要替那些粗制滥造的劣译者来背书?讨论问题,即使老手也会犯错,但老手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调整立论框架,而不是明知不利还要在于己不利的战场硬撑着作战。你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23: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22 22:47 发表   这样讨论,就越说越清楚。那么,现在我想说的是,并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对各语种的译者水准了如指掌吧?既然有劣译(注意,我这里说的劣译特指那些硬伤比比意思译得满拧的译作,你说的那些语体文风问题暂 ...

但下笔时,这些隐含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表达出来,这时,就容易出现立论对象超出自己的实际关注范围,出现漏洞这种情况。这时,如有人指出来,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立刻收缩战线,把自己的兵力使用范围缩小,使立论严密起来,而不是勉强在不必扩大的领域里硬撑着。

大谢,受教!

 

现在我想说的是,并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对各语种的译者水准了如指掌吧?既然有劣译(注意,我这里说的劣译特指那些硬伤比比意思译得满拧的译作,你说的那些语体文风问题暂不在我这个界定范围内),就会有吃亏上当者,这时,有人指出那是劣译,是不是一种功德呢?还是只能交给时间?

 

但你不是这样做的,而是一开始说的好像连粗制滥造之作都不存在,全都是观点之争,即使存在了,也尽可能地要同情,甚至还要怪读者自己不熟悉出版社不熟悉译者,这跟消费者买了伪劣食品却怪消费者没有专业知识,有什么两样?怪读者之外,又说要交给时间,难道面对这种真正的劣译就不该有所作为?

如前所说,当然还得有所为。若老师举出消费者的例子,那就很明显,我这里确实错了。可能因为我自己是个“靠谱”的读者——但凡购买译著,一定事先查出版社译者等等——就觉得天下读者都应该这么“靠谱”,这确实不对,这我道歉。如果就这个问题,我说,批评并且交给时间,二者兼备,这可以吗?另外,我想可能问题还在于,我没有强调应该有所作为。因为我把批评本身作为一个默认前提,近于常识。一边是没有强调,只是一笔带过,一边又一味强调读者自己负责、交给时间云云,可能给人错觉,以为我反对指出劣译。我看了就很诧异,“咦,我不是这个意思”之类。是这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04 , Processed in 0.06361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