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底下再重复贴一份,以利阅读。
通过与同学交换看法,及水云间上的前期讨论,及自己想到的,归纳出以下一些讨论点,大家可围绕这些点来做些前期准备。有些是大问题,单一个问题就够讨论一年的。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互为补充吧。11月13日晚5点半求索216,不见不散!
1.80年代的“西北风”现象:电影《黄土地》、《红高粱》,流行歌《黄土高坡》、《信天游》等,《河殇》,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之争
2.侯德健、罗大佑音乐当年为什么流行?今天看来,他们的歌有什么意义?邓丽君呢?
3.中国摇滚乐的分化:畅销的摇滚乐,酒吧摇滚乐和地下摇滚,盘古乐队,万青,重金属
4.王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朔的精英意识,王朔的精神起源,王朔与“左翼”,王朔与北京“大院文化”,这些人的童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5.90年代初热门电视剧的制作模式——以《渴望》为例,《渴望》是用什么样的固定模式炒的一盘菜?《渴望》为什么在那时流行?《渴望》与当下家庭伦理剧的异同。
6.“艺术的真实”概念之溯源与反思。“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关系。
7.王朔这个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当年他为什么畅销?后来他为什么又趋于边缘化?
8.好莱坞与宝莱坞与香港电影的套路。宝莱坞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流行电影中有哪些成功套路是可以复制和移植的?
9.香港流行文化对大陆影响力的盛衰史
10.当下各类型畅销电视剧的制作套路总结,例如赵宝刚的模式是什么?于正风格,刘和平及《北平无战事》。中国大陆剧与英美剧之比较。
11.大众文化的自身特性,大众文化制作与纯文学创作的区别,工业化组织和工业化生产,网络写手与集体写作与写作流水线,比较电影《红高粱》和电视剧《红高粱》有何不同。郭敬明、韩寒电影作品畅销的原因。
12.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阶层分析。谁能代表“大众”?当下最有消费力的群体是哪些?中国电影的票房主要是由哪些人贡献的?
13.日本流行文化和韩国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影响力的此消彼长。韩国流行文化制作模式的变迁。韩流与台湾流行文化的区别。
14.从王朔这段话里思考:“五四”与“文革”,“传统文化”在现代以来的命运变迁
我也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五四”运动,我的“五四”就是和所有传统文化决裂,把所有天经地义都拿来重新审视一遍,越是众口一词集体信以为真的越要怀疑、批判;越是老的,历史上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越当作枷锁,当作新生活的绊脚石。孔子怎么样?“砸烂孔家店”。红卫兵是奉旨造反,算不得好汉,加上又把人打了,演变成行为上的暴徒,名声搞臭了,若仅是文化上的造反,思想上的造反,那还正是“五四”传统。“五四”新文化的路被后人走偏了,我们这些更后来的人把它再走正了就是了,新时期文学就是这么个拨乱反正的行进方向,怎么也轮不到传统文化重回中心。中国落到这个地步,百年积弱,传统文化功莫大焉。现在讲振兴,也不能靠这副药。把人活活吃死过的药,想治病想强身你还敢再吃它吗?马克思主义就是向西方学来的。中国的文化要更新,要蓬勃,有生气,还是要向西方。这话听上去很像大道理了吧?好像从我这痞子嘴里说出十分不像。其实这是我从小就融在血液中的价值观,要什么不要什么,那是读了多少优美的古典诗歌也不改初衷的,要说信仰,这也是一种信仰吧。
15.如王朔所问,港台文化的到来是另一场新文化运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