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文 学] 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2 18: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白水 的帖子

原来这学期读书会有了新的设想,把当代文学课堂搬到了读书会,参与者主要是正在学习这门课的学生,那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3 12: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朔的文章读起来就是痛快,这篇文字里容量很大,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作为读书夜的讨论依据,我觉得非常好。可以围绕这篇文章,联系当下一些热门的文化产品来谈,比如韩剧,郭敬明、韩寒的电影啥的。

 

如下这段话简直像针对最近的“传统文化热”专门的驳斥似的:

 

“五四”新文化的路被后人走偏了,我们这些更后来的人把它再走正了就是了,新时期文学就是这么个拨乱反正的行进方向,怎么也轮不到传统文化重回中心。中国落到这个地步,百年积弱,传统文化功莫大焉。现在讲振兴,也不能靠这副药。把人活活吃死过的药,想治病想强身你还敢再吃它吗?马克思主义就是向西方学来的。中国的文化要更新,要蓬勃,有生气,还是要向西方。这话听上去很像大道理了吧?好像从我这痞子嘴里说出十分不像。其实这是我从小就融在血液中的价值观,要什么不要什么,那是读了多少优美的古典诗歌也不改初衷的,要说信仰,这也是一种信仰吧。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所为和这个基本立场相违,矛盾。“反智”、“反文化”反的都是中国式的装孙子,“粗鄙”正对中国式的假正经。平常,有时也许我会忘了自己姓什么,屁股扭来扭去,但传统文化一出来,立刻就有一个自觉的警惕:这孩子乔装打扮之后又来了,一定要站到它的对面。

 

从这篇文章里,可以拆分一些比较集中的讨论话题,如:

1.王朔的立场

2.大众文化的特征

3.港台流行文化的盛衰

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3: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4-9-23 12:48 发表 王朔的文章读起来就是痛快,这篇文字里容量很大,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作为读书夜的讨论依据,我觉得非常好。可以围绕这篇文章,联系当下一些热门的文化产品来谈,比如韩剧,郭敬明、韩寒的电影啥的。   如 ...

 

呵呵,那么,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在你这里通过了?你这儿先通过了,其他人才好说可以从中抽出哪些话题来讨论。王朔这篇文章很长,涉及的话题很多,确实要抽出几个话题集中来讨论才能保证读书会的质量。

 

如果定了就是这篇,可以布置学生们在网上搜索,下载,打印阅读,读书会时将打印件带去,以便讨论。

 

这几天在翻王朔的其它文章,越看越喜欢。还可以建议学生延伸阅读一下王朔的那几篇“我看”,比如“我看鲁迅”“我看金庸”等等,对王朔的思考方式,可以多一些感性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3 14: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还是我很早以前读过的。其中不论对大众文化还是港台文化,我都不觉得隔呢。
后来看到电视剧大量从各种言情小说里改编,比如桐华,比如匪我思存,我就觉得,哈,果然王朔说对了。(这一次没有仔细看文章,应该没记错吧!)

说到传统文化热,我有一个叔叔,学土木出身,现在似乎开了一所传统文化的学校。很迷这个。大过年回来,酒桌上,动辄就引《易经》《论语》,告诉我们,他怎么让他的小孩子从小背论语,道德经,很自豪。听说我坚持要留学,就觉得我这是崇洋媚外,说:“你是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所以你这么崇洋。我告诉你,我们的传统文化儒释道,那是最好的,西方根本比不了。西方那都是些什么呀,我看遍了西方哲学,不行。远不如咱们中国的。”我就忍不住,问:“那您出国看过么?”这叔叔有点窘,说:“那个,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我手下有个谁谁谁,日本读了本科,又去法国念了硕士,回来跟我聊天,照样服服帖帖。”然后和我爸在那里争论,儒释道谁最高明。我在一旁喝汤,啧啧有声,悄然无语。


我是觉得,传统文化热就热吧,确实应该回一回炉,但别发烧呀。动辄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捡根稻草就能这样盲目,也是蛮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15: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4-9-23 14:59 发表 说到传统文化热,我有一个叔叔,学土木出身,现在似乎开了一所传统文化的学校。很迷这个。大过年回来,酒桌上,动辄就引《易经》《论语》,告诉我们,他怎么让他的小孩子从小背论语,道德经,很自豪。听说我坚持要留学,就觉得我这是崇洋媚外,说:“你是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所以你这么崇洋。我告诉你,我们的传统文化儒释道,那是最好的,西方根本比不了。西方那都是些什么呀,我看遍了西方哲学,不行。远不如咱们中国的。”我就忍不住,问:“那您出国看过么?”这叔叔有点窘,说:“那个,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我手下有个谁谁谁,日本读了本科,又去法国念了硕士,回来跟我聊天,照样服服帖帖。”然后和我爸在那里争论,儒释道谁最高明。我在一旁喝汤,啧啧有声,悄然无语。
 

近年的传统文化热,背后的东西说起来很复杂,可参读隔壁《消失的钟楼》那一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19: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如果把这篇定为读书夜的讨论对象,有一点不妨先强调一下,我们是要“讨论”王朔的这篇文章,而不是“学习”这篇文章。没有规定说讨论的对象必须说好,必须赞成讨论对象的观点,事实上,批评王朔的声音也很多,参加读书夜的人,也当然可以提出不同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4: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的这本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的《王朔随笔集》,京东有卖的,我订了一本(手中这本是多年前在书市买的盗版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1 01: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众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首先这个词本身就很值得玩味,比如,谁是“大众”?王朔自己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今天的大众也不像过去那样铁板一块,还要进一步问:是家庭妇女老干部?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髦女青年?还是中学生小学生和累了一天的民工?这几大块互相的趣味也打架,也常常互相瞧不起。'愤青儿'一般就算了,不在考虑之列,别看他们嚷嚷得凶,似乎在社会上也是一股势力,但这帮子从来不花钱进电影院,晚上也全在街上飘着,不构成大宗的电影电视消费群体。”201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00多亿,这么庞大的电影市场十年前似乎无法想象,但“从来不花钱进电影院”的,在今天可能不是愤青儿,而主要是老人、民工这样的“大宗人群”,那么这个时候,把电影称作“大众文化”意味着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20: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4-10-21 01:21 发表 "大众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首先这个词本身就很值得玩味,比如,谁是“大众”?王朔自己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今天的大众也不像过去那样铁板一块,还要进一步问:是家庭妇女老干部?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髦 ...

呵呵,铁西兄果然敏锐,上来便直指概念本身,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演变入手,提示了一个新的讨论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14: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正文底下再重复贴一份,以利阅读。

 

通过与同学交换看法,及水云间上的前期讨论,及自己想到的,归纳出以下一些讨论点,大家可围绕这些点来做些前期准备。有些是大问题,单一个问题就够讨论一年的。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互为补充吧。11月13日晚5点半求索216,不见不散!


1.80年代的“西北风”现象:电影《黄土地》、《红高粱》,流行歌《黄土高坡》、《信天游》等,《河殇》,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之争

2.侯德健、罗大佑音乐当年为什么流行?今天看来,他们的歌有什么意义?邓丽君呢?

3.中国摇滚乐的分化:畅销的摇滚乐,酒吧摇滚乐和地下摇滚,盘古乐队,万青,重金属

4.王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朔的精英意识,王朔的精神起源,王朔与“左翼”,王朔与北京“大院文化”,这些人的童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5.90年代初热门电视剧的制作模式——以《渴望》为例,《渴望》是用什么样的固定模式炒的一盘菜?《渴望》为什么在那时流行?《渴望》与当下家庭伦理剧的异同。

6.“艺术的真实”概念之溯源与反思。“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关系。

7.王朔这个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当年他为什么畅销?后来他为什么又趋于边缘化?

8.好莱坞与宝莱坞与香港电影的套路。宝莱坞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流行电影中有哪些成功套路是可以复制和移植的?

9.香港流行文化对大陆影响力的盛衰史

10.当下各类型畅销电视剧的制作套路总结,例如赵宝刚的模式是什么?于正风格,刘和平及《北平无战事》。中国大陆剧与英美剧之比较。

11.大众文化的自身特性,大众文化制作与纯文学创作的区别,工业化组织和工业化生产,网络写手与集体写作与写作流水线,比较电影《红高粱》和电视剧《红高粱》有何不同。郭敬明、韩寒电影作品畅销的原因。

12.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阶层分析。谁能代表“大众”?当下最有消费力的群体是哪些?中国电影的票房主要是由哪些人贡献的?

13.日本流行文化和韩国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影响力的此消彼长。韩国流行文化制作模式的变迁。韩流与台湾流行文化的区别。

14.从王朔这段话里思考:“五四”与“文革”,“传统文化”在现代以来的命运变迁

我也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五四”运动,我的“五四”就是和所有传统文化决裂,把所有天经地义都拿来重新审视一遍,越是众口一词集体信以为真的越要怀疑、批判;越是老的,历史上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越当作枷锁,当作新生活的绊脚石。孔子怎么样?“砸烂孔家店”。红卫兵是奉旨造反,算不得好汉,加上又把人打了,演变成行为上的暴徒,名声搞臭了,若仅是文化上的造反,思想上的造反,那还正是“五四”传统。“五四”新文化的路被后人走偏了,我们这些更后来的人把它再走正了就是了,新时期文学就是这么个拨乱反正的行进方向,怎么也轮不到传统文化重回中心。中国落到这个地步,百年积弱,传统文化功莫大焉。现在讲振兴,也不能靠这副药。把人活活吃死过的药,想治病想强身你还敢再吃它吗?马克思主义就是向西方学来的。中国的文化要更新,要蓬勃,有生气,还是要向西方。这话听上去很像大道理了吧?好像从我这痞子嘴里说出十分不像。其实这是我从小就融在血液中的价值观,要什么不要什么,那是读了多少优美的古典诗歌也不改初衷的,要说信仰,这也是一种信仰吧。

15.如王朔所问,港台文化的到来是另一场新文化运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1:01 , Processed in 0.0740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