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西贝惑

[原创文字] 《智取威虎山》,经典时尚化的可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3: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4-1-2015 15:43 发表 再说说主楼西贝兄的帖子正文。《智取》这个电影我还没看,但我恰好属于西贝兄说的对于《林海雪原》和京剧《智取威虎山》有记忆的一代人,所以对这个话题有一定兴趣。关于徐克拍的这部《智取》,在微信朋友圈里已看到 ...

当时看电影,觉得就是在看武侠片。

最后一次看这个小说和相关分析,是三个月前左右,觉得就是民间说书人的感觉。有时间仔细看一下先生转的文章。

又另,当时看张大春以武侠的角度解释,阿城的《棋王》,觉得那个方式可以用来解释《林海雪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3: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4-1-2015 18:33 发表 再有,标题中的“经典时尚化”这种提法还可以再推敲。《林海雪原》或《智取威虎山》算“经典”吗?这就要看经典这个词如何来界定了。如果要说经典,也是某种特殊意义上的经典,这类作品,现在似乎更习惯于 用“红色 ...

先生所言极是。当时写完就想对于提到的经典,这一名词加以解释,竟然后来不了了之了。

我在文中提到的经典,指的是政权承认的主流文学,也就是,政权为了建立想象中的共同体,获得其现实革命以及存在的合法性,在文学上的努力,以具体的作品为标准,来确认一种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一时竟然没有想到,先生所说的,红色经典。看来还是读书少了,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这也是我的苦恼,书虽然看了几本,但是苦于没有系统,想到徐复观先生的文章,暗自无奈,进而着急起来。

所以,近段时间,呼吁起大家来批评我,也是想要得到一点指导,好有进步。要不总是些插科打诨的话,有点小聪明。

但是,有人说过,小聪明最要不得,是要毁掉人的。

又一次,忘记是谁讲的啦。

还是要多看书,不过要有系统的,有目标的多看书。

以后,没有所想,还是来此说说写写,希望白水师,可以有空闲的时候,指点一二,当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5 12: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贝惑 于 2015-1-4 23:03 发表  1,我说的,发乎上,取乎中。想表达的是,如果目标是上等,那么也去会有中等的收获。那么言下之意是,如果发乎中,那么只有地下的收获。也即,立志要高远,即使虽不能至,也心向往之。并且往往会有不错的收获。


2,自己虽然嘻嘻哈哈,其实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所以比较重感情。只和谈得来的人天高海阔一番,南卓兄可能了解。

所以一向不知道怎么互相称呼,尤其是尊称谦辞之类的,每每涉及,头也痛。老实说,很担心,以后怎么给小孩子介绍亲朋好友,我自己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那些有时突然出现的亲戚,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亲人尚且如此,可想对于社会交往,我是多么差劲。所以宁愿躲在小楼成一统,看看书弹弹琴,混个逍遥,也就脱离了社会人群。所以交往起来,要不不说话,呆木头,要么胡言乱语,酒后更是发起大水。希望各位不要生气,如果有时犯了口忌。也会努力修改,望白水师可以指点一二。 

呵呵,关于第一点,问题在于要准确理解和使用“取”和“发”这两个字,“取”是取法的简写,是学习的意思,所以如说成取乎中,就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发”这个字又是指自己的原初发心,所以要是说成“发乎上”,那就带出了自居高明的意思。而这些肯定都不是你的本意,所以我要提醒纠正一下:)

至于第二点,人际称呼,这本来就不是个容易把握的事。这既关乎礼节(参见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5010&page=1),又涉及微妙的分寸感。从礼节上来说,需要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在这方面,我也闹过乌龙,出过错,所以,只要了解了相关知识,及时改正过来即可。从分寸感上来说,又有熟不拘礼的说法,这里你可能会看到一些高年级的学长没有称我为白水师,这并不是说礼上该如此,而可能是觉得和我已经很熟了,所以不用那么讲究也没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对我和小即老师称兄,也没关系,但如果是对其他没怎么打过交道的老师,就不太合适,还是先从论礼应有的正常叫法开始。当然,对礼节和分寸感的理解,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但毕竟眼下你要面对的师长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比我们更老更讲究的再上一代人,所以我该提醒你的还是要提醒,等到了以后你们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时,社会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一定会有新的变化,那到那时再说。呵呵,你天性洒脱,没有文学青年通常有的那种柔脆的毛病,这点非常好,所以我可以有什么直接说什么,千虑一得,供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5-1-2015 12:37 发表 呵呵,关于第一点,问题在于要准确理解和使用“取”和“发”这两个字,“取”是取法的简写,是学习的意思,所以如说成取乎中,就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发”这个字又是指自己的原初发心,所以要是说成“发乎上”,那就 ...

白水知我,哈哈,也许我不是没有文学青年的那种矫揉造作,只是我的矫揉造作更多用于处理儿女情怀上去了,对于谈得来的人,当不涉及男女感情时候,就愿意潇洒放肆一些,觉得人生本来就有那么多羁绊,而且为了营造好的感情,已然幸福而疲惫,并带有忧伤。做作着。那么,交朋友方面,在不随意一些,那要活得多么累。岂不是成了无意间就粘在蛛网上的小小虫子。

好在,运气向来不错,总有那么几个人,在人生需要的时刻,相互取暖。

一言以蔽之,缘分。

文字方面,最近在看咬文嚼字的书籍,每一年,都有合刊。我买了十本,就是十年的东西。

希望看完之后,可以对于词语的掌控力上有些进步。虽不敢有大的奢望,没有小获,将欣然抚琴。

希望白水师多多提意见,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0 11: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贝兄弟,我前两天不舒服,所以现在才来回帖,请见谅。

电影《智取威虎山》我也还没看,《林海雪原》倒是从小就听说过,可惜无论新版旧版,也没翻过,只是拜几十年不懈教化所赐,大概知道这本书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只是在我的刻板印象里,把这本书和《红岩》划为二流作品,因此当我获知北大当代文学的考卷被这两本书占去了两道大题之多,多少有点诧异。前面说过了,这都是刻板印象,不作数。

因此,其实你要我为你这篇影评说点什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不知道你何以开始想写影评这类东西,是想练笔,做些研究,还是准备以此增加一些收入。我看你这些日子以来在水云间发的不少诗歌散文,都有不俗的水准,而且,诗与散文向来是中国文人的“正道”(甚至小说以前都是左道),我还以为你会专注于这一方面。当然,多元发展却也不错。

具体到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浅,角度选得挺好,过时作品时尚化,但阐述的时候有些薄弱,比如,这个时尚化是增加了时尚的内涵么?还是只是披上了时尚的外衣?亦或是对以往文本的重新诠释乃至颠覆?为什么?另外也可以考虑从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各种文本形式的历史沿革与变迁中寻找一些意味,在那么多年的时间里,各种再诠释和理解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完全与时代合拍,还是偶尔流露出反时代的声音?这些我觉得似乎更有趣一点。

当然,其实作为某网站上影音娱乐区的一篇影评,这篇文章也足够了,所以我才问你为什么想去写影评。这类文章其实没什么要求,现在不少影片评论都是娱乐和八卦,写这种影评不费工夫但废功夫,如果想写得深刻乃至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就会不废功夫但费工夫。总之,还是想好为什么要写和写给谁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0 11: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的那些旧影评其实写得很一般,绝不敢称比谁谁强多少。每个人的理路不同,大概是受一些翻译学术书的影响,我习惯于从一个小的问题入手,层层展开,通过常理和逻辑,推论出一个不怎么表面化的结论,从而获得一种阐释的趣味。我戏称为“文本探案”,西贝兄弟不必如此,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影片、导演和角度来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剩翼兄指教,现在还在凤凰帮朋友制作纪录片,没有办法好好回复,新买的手机太卡,看来999的华为是不行的。明天再来继续。多谢剩翼兄。继续工作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9: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剩翼兄忙碌中上来回帖了,那我也再说几句。我读主帖,也有萝卜快了不洗泥,一些结论下得太快之感,如这一句,“《林》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新政权寻求其合法性,并试图建立想象共同体,在文学上的尝试”,看得我一怔,别的不说,《林》的创作主体是“新政权”么?你要说“新政权”为构建想象共同体,指导作家创作出这么一部作品,或者,不管作家初始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但新政权选定了这部作品作为典范来推广,在逻辑上也能自洽(符不符合事实这另说,咱们先说逻辑),直接把“新政权”作为创作主体来推求它的创作动机,这……?性情文字,可以凭性情下笔千行,但追求思想含量的东西,还是要深思考慢下笔。在拙文《赵姨娘的青春》那篇帖子的下面,小即兄跟帖说,我可以做畅销书作家,我说我下笔其实很慢,做不了畅销书作家,这话其实还真不是故作谦虚,是事实就是如此,那篇《赵姨娘的青春》,我前后写了好几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11-1-2015 19:14 发表 难得剩翼兄忙碌中上来回帖了,那我也再说几句。我读主帖,也有萝卜快了不洗泥,一些结论下得太快之感,如这一句,“《林》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新政权寻求其合法性,并试图建立想象共同体,在文学上的尝试”,看得我 ...

加班,不能安心细说,道歉。有时间一定仔细回复两位先生的回帖。

多谢两位先生,收获很多。一定会有进步的\(^o^)/~

萝卜快了不洗泥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现在看着这些文字的时候。

怎么解决呢?

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 1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周六晚上去看了这个电影,感觉不错呀,很man~

之前只知道故事轮廓,知道一个名字,没接触过影视剧。电影刚开始我一度怀疑自己走错了影厅,真的差点起身出去。

小即哥哥兴许会喜欢,整个一谍战片,我也就看了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都是不敢看的,太暴力,一直挡着眼睛。其实电影暴力程度还是可以的,是自己接受能力太差,这让我特别苦恼,凡涉及惊悚、犯罪、暴力、恐怖题材的都不敢看,太多精彩无福消受。

红色因素并不多,不过依然秉持着抗日神剧里“我方枪法奇准,对方一塌糊涂”的基本原则,看着还是挺开心的。

背景环境是真棒,林海雪原太美了!在布景上特别能感到徐导演的用心,在这个摸不到雪的冬天,望梅止渴,有雪景看看也是好的。最喜欢打虎和保卫村庄两段内容,情节设计和拍摄都很精彩。电影结束的字幕也是亮点,所有工作人员一应俱全,司机、洗碗工、木工、漆工全都列得清清楚楚,感觉好有爱。

最后一句,张涵予的形象真是我喜欢的那类~

[ 本帖最后由 寒凝 于 2015-1-12 11:3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5:17 , Processed in 0.07500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