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白水

[语 言 学] 转:曾参、曹参、岑参三人名字中的参字的读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17: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白水 的帖子

我想关键是弄清刘封的名字是谁起的,如果跟刘禅的名字都是刘备或者同一个人起的,他俩名字的思路就有可能一脉相承。哈哈,仅仅是个推测,史料也许不好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9: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5-3-15 17:46 发表 我想关键是弄清刘封的名字是谁起的,如果跟刘禅的名字都是刘备或者同一个人起的,他俩名字的思路就有可能一脉相承。哈哈,仅仅是个推测,史料也许不好找。
《三国志》刘封有传,没说是刘备给起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7 12: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白水 的帖子

词源学里面探求名物来源的工作十分不易,很多材料缺失,只能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系联、想象、推测、拟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2: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5-3-17 12:22 发表 词源学里面探求名物来源的工作十分不易,很多材料缺失,只能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系联、想象、推测、拟构。

三古专业都有资料缺失的问题,但无论是哪个领域,仅凭孤证便做结论,只怕都无法令人接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7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白水 的帖子

证据不足便不能下结论,刘封、刘禅兄弟名字思路的一致,很可能只是一个巧合,不能看作刘禅名字读音的确凿可靠的证据,只是有可能成为一条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7 18: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1)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根据《三国志 刘封传》这段记载,刘封原是刘氏的外甥,本来姓氏是寇或者窦,名叫寇封或者窦封,过继给刘备后改姓刘。
     这一段,没有明确说刘封其人过继给刘备后只改了姓氏还是连名带姓都改了,但感觉“刘封”之封跟刘禅之“禅”仅仅是巧合,兄弟俩名字不一定反映出刘备有“封禅”之志。 
(2)“刘禅”之“禅”读如“善”的另一个理由,应该是“禅”chan这个读音跟佛教有关,而当时佛教思想传播和影响在中国都是起步阶段,刘备拿这个读音来给儿子命名的可能性不大。东汉末年成书的《说文》里面,“禅”只有一个意思, 祭天也。 
        下面是关于刘禅之“禅”读音应该为“善”的一段资料: 
         刘禅中的“禅”字现今虽然有两个读音:“shàn”与“chán”。结合历史实情,读“shàn”的原因至少有三: 一、刘禅字公嗣。名、字相配是古人取字的惯例。仅以三国人物为例,就有诸葛亮字孔明,黄盖字公覆,周瑜字公瑾等等不胜枚举。若它读shàn,则和嗣字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禅一嗣,一让一继。 二、禅字的chán的读音和佛教有直接关系。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才刚传入中国,而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且道教与儒道极盛,佛教影响甚微,而且也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刘备笃信佛教。 三、刘禅字公嗣,刘禅名与字的意思就是继承的意思。同时,刘备在未有子嗣之前曾收罗侯寇氏之子寇封为义子,后改姓刘为刘封。刘封和刘禅合起来刚好组成“封禅”,但只是一种巧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9 10: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寒凝 的帖子

哈哈哈,学姐棒棒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9 20: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白水 的帖子

个人觉得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能说服我一些。 就拿曾参之”can“来说,曾参生活在春秋末期,王安石则是宋朝人,中间隔了1500多年,王安石在宋朝用“can”作为韵脚赋诗,就和我们这个年代认定岑参读“shen"之后,再用”shen“作为韵脚写诗一样的啊。除非能找到更早的渊源,或者是同时代的人的诗歌,不然我认为光凭赋诗押韵一说,并不能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21: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秋莎 于 2015-3-29 20:37 发表  王安石则是宋朝人,中间隔了1500多年,王安石在宋朝用“can”作为韵脚赋诗,就和我们这个年代认定岑参读“shen"之后,再用”shen“作为韵脚写诗一样的啊。

不完全一样吧?宋人何以会先认定参为can音呢?你要考虑到,古人作诗用韵,哪个字归于哪个韵,是有传统的,并不是宋人凭空想当然先定为哪个音,再去把它归到哪个韵部。不过你这里提的问题仍然很有价值,看了你的问题后,我才注意到关于这个参字的读音问题,还有不少文章可做,还大有更深入地谈一下的余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08: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秋莎 的帖子

第一
一、"曾参"出现在韵脚上   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全宋诗》卷556)   王安石《初去临川》: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卷562)   这里"参"和"侵"同韵,一般是读成shen。 
曾参之“参”,王安石用的是“shen”音与“侵”同韵。不是“can”。
第二
你的意思是,人们是依据当时一个字口语读音做诗押韵的,而跟这个字的古韵渊源无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5:24 , Processed in 0.06190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