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欢迎狗不理兄弟!看这ID,天津人?我是老南大,是天津人口中的那个“南大”,本硕博都在那儿,所以在天津待过的年头不短,天津话说的好的时候,能跟天津人吵一个钟头,不过现在不行了,要是再撂回天津,待上一年,估计又能恢复:)
喜欢相声?好啊,贸大说相声的,东东枪得算你的老前辈了吧?当年在贸大就读还没成名时就到我家喝了多少回酒了。东东枪往后还有个刘江,也是个妙人,也一起喝过酒。喜欢相声的人都比较有趣,而这人哪,在这世间活着,首先要有趣,没趣就不好玩了,不好玩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是吧?:)
现在说说兄弟你这篇东西,实际上刚挂出来当天,我就看到了,手快先加个精,加完了慢慢看完的。但那两条事儿多,没顾得上回,今天正好我水云值日,就借这机会聊几句,供老弟参考——
首先得说这篇东西有好玩的地方,而且贸大的学生看了,肯定比我们老家伙看了更来电,因为里面的一些“典故”,比如鸡蛋灌饼一类的,小朋友看了会乐,我们老家伙可能就会比较隔。但即使如此,这仍不失为一篇乐天的有趣的文字;
接下来要说的是,实际上口语化的书面文字并不好写。“口语化的书面文字”算是我这儿现造出来的一个词儿,但你应该明白我说的意思。我为什么要造这么一个词呢,就是想强调,这种语言,虽然是模仿口语,但它其实并不是说给人听的,而是放在书面上给人看的。听和看,是两种接受方式,所以信息的表现方式会受到各自规则的制约。最后这句话又说得有点绕了,我还是直白点儿说吧,就是落实到纸面上的口语,其实跟现实生活中的口语并不一样,绝对不是现实中的口语录下来写出来这么简单,这个问题王朔谈过。咱就不说王朔了,还拿相声举例,相声的本子老弟肯定看过一些吧?有没有这种感觉印象,那就是很多相声,听高手说出来特可乐,但只看本子其实就没那么可乐?想想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相声本子,本来就是不给人看的,而是给人拿来说的,说的时候,各种抑扬顿挫一加上,味道就出来了。如果只是看,离了那些说的手法,自然不会有那么足的味道。再拿老弟文中的句子为例,比如,就这两句,“天雷打小就不会聊天儿”,“天雷不会聊天儿,可心里都明白”,要是单口相声演员站在舞台上来说,“小”字可以拖长,儿化,“明”字也可以拖长,重音,只这么一处理,两个不起眼的句子,趣味就出来了,但是如果只是作为文字来看,一般人不往相声这个方向去联想,就只会看到两个普通的句子。可你又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读的时候都有按舞台语言来处理的意识吧?那怎么办?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说,如果是写给人看,自己还真就得忘掉自己的相声演员身份,就得按另一种规则来,所以,如果你看东东枪写的那些长文,就会发现,他很清楚,写下的文字,要制造的是阅读趣味,是和相声制造的听觉趣味不同的另一种趣味。当然我并不是说你完全不知道这一点,只是希望你这个意识能更明确一些。至于其它的,比如我看老弟这篇东西时,就能看出来,是边想边写的,所以与现实的距离定位一直在变,一会儿像是要写一个纯粹过去时段的人物故事,一会儿又像是借过去影射现在的讽世小说,一会儿又串出了《大话西游》的那种大话味儿:)作为游戏文字,这也没什么,俺在学生时代的一篇恶搞文字也是这样的边想边写边改调儿,但如果对自己的文字有更高的要求,那还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程度,还是要讲点儿构思和打磨的吧:)
就先说这些?回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