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抱香斋

[文 学] 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20: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古小即 的帖子

真的是关注点不一样。和鲁迅故乡很相似的风景可能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还有就是在中国以前老大和老二太不一样了,老大压力大,责任感重;老二相对轻松,风花雪月也无所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20: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冰问 的帖子

谢谢冰问。一和三的封面肯定是东山魁夷的,第二幅不敢肯定,而且第三幅的色彩大大失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20: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白水 的帖子

《古都》没什么印象,对《雪国》的开头和驹子坐夜车的描写倒记忆犹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20: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剩翼 的帖子

找到古都了,山口百惠的版本,待会儿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7cbab701013vfr.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2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呦呦鹿鸣 的帖子

谢谢小鹿。和小鹿一见如故,而且小鹿肯加入水云间,说明也是有情怀的同道中人,互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1 1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呦呦鹿鸣 于 2015-5-8 23:05 发表     千重子凝望古树的情景描写,可以穿越文字直抵人心。忍不住把《古都》开头的两段话找出来: 

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
“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触到春光的明媚。

 老枫树的古老、坚强、恒古久远,与紫花地丁的纤弱、娇小、仓促易逝,这一对暗藏的比较,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而千重子的一句感叹,以及“感触到春光的明媚”这样的句子,又为全文奠定了叙述的基调。
 看似平常的开头,却如此耐人琢磨,在这个雨夜,想念远在日本的斋主。
 斋主最近的文字,也渐渐点染上了日本文学的气息,难以言明,读来令人低回不已。 ...

谢谢鹿鸣君找到了小说的开头。暗藏的对比,的确是啊,你分析得很对,此前我竟没有注意到这种对比。千重子主动让秀吉给苗子作一条腰带、两人在森林见面时忽然下雨苗子趴在千重子身上为千重子遮风挡雨、寒冷之夜在千重子家苗子主动为千重子暖被子,待被子暖和了之后再请千重子躺进去而自己睡另一个被窝,……,这样的情节《古都》里面应该还有,如此温暖柔和,两个失散多年的姐妹却能一见如故如此亲近互相体谅彼此为对方做出牺牲,住在寺庙里写作的川端先生内心得多温暖多深情才能设计出这样的情节啊!
但是,他的前言却是这样说的,这部小说写着写着却成了一部关于孪生姐妹的,这是他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写着写着理智告诉他故事该结束了,如果再写下去,可能会出现让人失望伤感的结局,所以写到姐妹分离就戛然而止。
创作真的是个奇妙的过程,有时候故事情节会出乎作家本人的预料,作家也会深深沉浸到故事之中与人物共悲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1 19: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5-5-9 20:32 发表       木兰不知是看否看的原作?因为印刷出来后确实有点浓重模糊的感觉,而原作的色彩其实是很鲜明的。比如有一幅作品《静宵》,看原作真的能感受到月光,印出来的很模糊;而有一些画的风景可能是有雾,有雨,有霜。他的用色很奇特,既不西洋,也不中国,也不是传统的日本,总之是独树一帜。  ...

我看的是杂志上的,应该是印刷出来的,可能效果跟原作不大一样;可以感受到作者独特的用色风格、对幽静寂寥素材的偏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1 20: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5-5-9 20:36 发表 真的是关注点不一样。和鲁迅故乡很相似的风景可能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还有就是在中国以前老大和老二太不一样了,老大压力大,责任感重;老二相对轻松,风花雪月也无所谓。

日本固然是美的,但更重要的是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这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
斋主君提到的“排行决定论”很有些趣味和道理,想了想,无论是祁瑞宣还是高觉新,都是长房长孙是家庭的顶梁柱,老二则自由独立生活空间大得多,《红楼梦》里的贾珠笔墨不多但好像很合家长的心意,反例我想到了《红楼梦》,贾赦太令人失望哪能跟政老爷相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5 23: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木兰晓芙 的帖子

嗯嗯,同意木兰君说的,创作绝对是最值得投入的事情之一。 
川端小说里的那些闲笔,亦是神来之笔,正所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正是那些似是而非,若有若无的描述,让小说表面的“叙事” 有了“抒情”的深意,
情与景的交融,也是“物哀”的真意所在啊。 
也想问问斋主,川端的文字,在日本后继有人么?村上春树这样, 有神髓无外形的,不算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6 22: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呦呦鹿鸣 的帖子

那些闲来之笔却是最难写好的,分析起来往往很有深意,也很见作家的性情和功力。记得陈平原老师在分析武侠小说时也曾有这样的论断。创作文学作品是个迷人的过程,作家们各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下周一转过来一部谈写作的经典作品片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5:16 , Processed in 0.0686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