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文 学] 别了,艾特马托夫 走了,白轮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8-6-16 11:35:34的发言:

            每个人的青春都会经历不同方面的刻骨铭心吧。我最难忘的外国作品不太多,但影响深远:《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几十年间多少次让坐在校园中或者坐在办公室或者坐在家中的我心潮澎湃,神思缥缈。其中的波拉夫人(琼玛)可以说一直是我的偶像啊!

            可惜买不到《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手边就有一本。是大学时代从一个高年级的朋友那里拿来的,还记得那是他毕业离校前,我进入他宿舍,屋里一片狼藉,那本书就丢在一边,我给要走了。没想到木兰会用心潮澎湃形容读这本书的感受,记得我当时看这本书,看到那个少年的爱情,一瞬间死亡,登时也跟着心绪大灰,后边的情节看完了,但其中的人生况味,在我二十出头那个年龄是很难完全理解的。说到这里,又想起了奥尼尔的《天边外》,那样残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7 22: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的爱情死亡了吗?抱歉记不清十八年前阅读的细节了。只记得是“像母鹿一样”走路的费尔米拉,七十多岁时仍然举手投足间依然魅力无穷。当年追求她没如愿,她嫁给了一个医生;男主人公用尽心思保养自己,保护自己,五十年后,身体很好的医生意外从梯子上摔下来,去世了;尸骨未寒,他就向她求婚;她先是愤怒、然后是慢慢接受了他,离开家离开反对他们的儿女,两人一同来到一艘船上,那船挂了霍乱标志,永远无法靠岸。

    望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7 22:56: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2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8-6-17 22:55:34的发言:

    少年的爱情死亡了吗?抱歉记不清十八年前阅读的细节了。只记得是“像母鹿一样”走路的费尔米拉,七十多岁时仍然举手投足间依然魅力无穷。当年追求她没如愿,她嫁给了一个医生;男主人公用尽心思保养自己,保护自己,五十年后,身体很好的医生意外从梯子上摔下来,去世了;尸骨未寒,他就向她求婚;她先是愤怒、然后是慢慢接受了他,离开家离开反对他们的儿女,两人一同来到一艘船上,那船挂了霍乱标志,永远无法靠岸。

    望指正。


呵呵,你再回想一下,他们为什么在老年才重续情缘(或曰爱情才真正开始),他们少年时的恋情是怎么中断的:)也许在这里,我的表述理解起来有歧义。根据作品的情节,既可以理解成男主人公的爱情重来没有死亡,从少年延续到暮年,也可以理解成少年时代的爱情死亡了,暮年重新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7 23:03:2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就再回忆回忆:本来是已经到了谈婚论嫁阶段的两个人,女主人公无意在观察到男孩子眼镜片后面发出来的目光是那样冷漠,(可惜他说什么话我想不起来了),她觉得他是那样陌生而可怕,不由得打了个哆嗦,立刻下了决心:选择医生,而拒绝了他。

    他当然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几乎立刻决定穷其一生,追她到底。

    所以在我看来,男主人公的爱情不存在歧义,那就是从来没有死亡;绵延了50年到暮年才最终实现。因为太少见太奇特了,这本书才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他几本书(为什么只有几本喜爱的外国作品呢,因为当年我把90%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所谓的知识了;考完后基本都还给了老师,哈哈!)我都有机会重温,唯独这本书,大学借好友的看过后再无缘一见,但始终没有忘记。

    我这是在白水兄的鼓励下凭模糊的记忆乱说而已。《平凡的世界》胡老师高中就看了吗,太羡慕,我直到上博士时才在同学介绍下看到的,我那个同学来自甘肃农村,对小说描写的景物、细节很熟悉,据说她看了多少遍还潸然泪下,我就没有她那么深的体会;我对《人生》接触得还更早一些,心得也更多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2 20:37: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1: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个孩子笨三年,上面很多作品都看过,为啥啥都想不起来了?呜~~亏你们还记得那么多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2: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特玛托夫、《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平凡的世界》、《北方的河》。我也来说一下。

艾特玛托夫没读过,《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都看过,始终没有引起共鸣,不觉得有什么好处,有的干脆读不下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平凡的世界》、《北方的河》都是看过的,后两部是高中,第一部是大学。茨威格的东西感觉非常好,多么天才的想象和感觉!而《平凡的世界》看的时候有一个感觉,就是从来没有人这么写过那么质朴的生活,惊异的同时也感到这样的小说不愿再看第二遍,“土壤气息”太沉重了。《北方的河》看的时候没有注意书名和作者,直到后来再看时才知道就是张承志的代表作,抑或我看的那本没有封皮,反正现在不记得了,当然曾经也是激动过的,尤其《黑骏马》。

  诸位老师感动过的作品,大多没有打动过我。或者可以这么说:他们跟我无缘。当然,这些都是好的文学。我的文学世界是王小波开启的,从他那里,我走向了卡尔维诺和普鲁斯特、杜拉斯们的世界,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意大利和法国。不过这也只是大概而言。日本比较喜欢古代的,尤其是《枕草子》,现代的喜欢芥川龙之介,可是对川端康成除了觉得唯美之外亦不甚了了。我想说的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阅读,阅读上的“代沟”居然可以这么大!不过我们享用好文学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2 22:49: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8: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柳下翚在2008-6-22 22:46:13的发言:

艾特玛托夫、《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平凡的世界》、《北方的河》。我也来说一下。

艾特玛托夫没读过,《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都看过,始终没有引起共鸣,不觉得有什么好处,有的干脆读不下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平凡的世界》、《北方的河》都是看过的,后两部是高中,第一部是大学。茨威格的东西感觉非常好,多么天才的想象和感觉!而《平凡的世界》看的时候有一个感觉,就是从来没有人这么写过那么质朴的生活,惊异的同时也感到这样的小说不愿再看第二遍,“土壤气息”太沉重了。《北方的河》看的时候没有注意书名和作者,直到后来再看时才知道就是张承志的代表作,抑或我看的那本没有封皮,反正现在不记得了,当然曾经也是激动过的,尤其《黑骏马》。

  诸位老师感动过的作品,大多没有打动过我。或者可以这么说:他们跟我无缘。当然,这些都是好的文学。我的文学世界是王小波开启的,从他那里,我走向了卡尔维诺和普鲁斯特、杜拉斯们的世界,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意大利和法国。不过这也只是大概而言。日本比较喜欢古代的,尤其是《枕草子》,现代的喜欢芥川龙之介,可是对川端康成除了觉得唯美之外亦不甚了了。我想说的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阅读,阅读上的“代沟”居然可以这么大!不过我们享用好文学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真正的阅读从来就是个人化的行为,跟“代沟”的关系倒不是很大。王小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我从来就没有激赏过,当然,对一些大师也是如此,海明威和泰戈尔也无法激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杜拉斯的《情人》我看了,也同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过就像开林说的,大家只要是在享用好文字,那总会有相似的感觉、感动乃至美好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3 19: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柳下翚在2008-6-22 22:46:13的发言:

我的文学世界是王小波开启的,从他那里,我走向了卡尔维诺和普鲁斯特、杜拉斯们的世界,所以我最喜欢的还是意大利和法国。不过这也只是大概而言。日本比较喜欢古代的,尤其是《枕草子》,现代的喜欢芥川龙之介,可是对川端康成除了觉得唯美之外亦不甚了了。我想说的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阅读,阅读上的“代沟”居然可以这么大!不过我们享用好文学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握手握手。

《枕草子》是我的至爱之一。卡尔维诺也是大爱。不过,我是从英国导演格林那威的电影《枕边书》那里最早获取有关《枕草子》的信息(大概是96、97年的时候),然后到处打听这本书,一直等到中文版出来,才算了了一桩心事。读研的时候爱上卡尔维诺,在图书馆书库里瞎溜达,偶然发现了《隐形的城市》,那时候关注的人好像还不太多,(漓江出的那本《寒冬夜行人》可能更受关注些)也很难买到,好在是小册子,几乎整本抄了一遍,越抄越喜欢;之后追着这个名字看了《我们的祖先》三部曲,最爱《树上的子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3 23: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上面很多是翻译作品,忽然想到,其实翻译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枕草子》,还是谢谢周作人的译笔吧。我觉得原文很枯淡的,周就译出了一种韵味: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在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 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切,两三只一切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下面是林文月译的: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五月的黯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伤感。又有时间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久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3 23:48: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2: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8-6-23 18:52:08的发言:

,跟“代沟”的关系倒不是很大。王小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我从来就没有激赏过,当然,对一些大师也是如此,海明威和泰戈尔也无法激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杜拉斯的《情人》我看了,也同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过就像开林说的,大家只要是在享用好文字,那总会有相似的感觉、感动乃至美好的记忆。

     我用的词是“代沟”,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每个时代阅读的大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的,尤其是外国作品。像莫言他们那一代人,大多人年轻时候接触最多的是苏俄作品,就很难想象苏俄之外的现当代文学世界是什么样子。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高中时候就可以接触到杜拉斯的作品,选择很丰富。我觉得这和“真正的阅读从来就是个人化的行为”不冲突。至于中的古典作品,我和白水的共通之处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2:35 , Processed in 0.06426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