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8-9-27 23:51:43的发言:《论语》首句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远方来朋,不是酒肉之朋,而是问学之朋,此句云来自各方的好学者弦歌一堂,砥砺品学,不亦人生之至乐乎?暑假时读了一本书,《大师的教书生活》,书中讲述了钱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当年的教书生涯,其中就提到,一所好的学校,应该为诸同仁间切磋学问创造条件,读斯言,不禁心有戚戚焉。也希望这个学期,同仁之间,师生之间,能搞一些学术讨论活动。 上次和学生在一起时说的读书会,在老师之间也可以举行,我们几个语言学的老师上学期曾说过要经常交流交流,但一直因为各种杂事耽搁下来了。读书会可以不限专业,有兴趣的老师都在一起,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好书、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是很好的一种学习交流的方式。我曾在北语参加一个语言与认知的学习小组,他们是偏重形式语言学的,但我仍觉很有收获。一次听了一个他们外语系老师的小讲座,把古汉语和古希腊语作比较,认为它们有同源关系,很有意思,有些问题恰好是我在上汉语发展史课时思考的问题。 当年北平、上海有许多有名的家庭沙龙,其实就是带学术性的,那其中有许多对现代中国作出贡献的精英,他们一定在这种思想的交锋中得到过极大的快乐。在国外时参加过很多次老师或朋友举办的家庭聚会,一同访学的朋友们都觉得这样的聚会很好,相约好回北京后也要经常聚聚。可是,一回到国内,各种杂事纷纭而至,加上惰性,当初的美好愿望变得难以实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1:32: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