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我读《诗经· 邶风·击鼓》 国际商学院 张小村 《诗经·击鼓》选段: 爰居爰处1?爰丧其马?于以2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3,与子成说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5兮,不我信6兮。
书中重点注释: 1. 爰:句首语气词。“居”“处”同义,都是停下来的意思。 ------爰,在此释为哪里较好,你在译文也是这样用的。 2. 于以:于何,在哪里。 3. 契阔:聚散。契,团聚。阔,离别。 4. 成说:成言,盟誓。 5. 洵:久远。 6. 信:信用。
(归心似箭,奈何愿不遂我,心忧之泣之) 哪里可为我停留?哪里可让我栖身?我的马儿,在哪里把你丢失?我又到哪里去寻觅你的踪影?可否?可否?在那(山间的)林泉旁。 怨生死,恨别离。记否?记否?我曾把誓言说与你:握着你的手,伴着你,慢慢变老。 恨无常,你我相隔千山万水,我又有可能和你生死两茫茫。恨无常,你我分离已久,我的山盟海誓又有可能成为空谈。 -------译文中增加了你的理解成分,很好,但语言上还有继续提炼的余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传就是几千年。然寻到它的源头,竟隐藏着如此凄美动人的故事。征夫走上战场,“古来征战几人回”,该选段并非直赋战争实时(事?),而是一连三个问题,将战争使人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凄惨景象用征夫的心里想法间接地刻画出来,这样一来,也饱含了征夫思念亲人、思念故土的浓浓之情。如果说《诗三百》都是浪漫,这两句便是一种“血色中的浪漫”的体现。 -------血色中的浪漫,可圈可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传就是几千年。跟那些“迷人眼”的 “花言巧语”相比,这句爱情箴言是多么的朴实无华,没有半点轰轰烈烈,没有半点花前月下,只是一个人拉着另一个人,无论艳阳高照还是狂风骤雨,相伴走过每一个人生路口。看似平凡,却拥有承载时间的重量,拥有凌驾天地的重量;看似容易,古往今来,却有多少人不可求,多少人不可得。征夫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妻子只能“望尽断肠路”;陆放翁只能徘徊在沈园;徐志摩只能摇过心中的康桥;就连杨绛女士也只能到头来“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于是乎,多希望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境遇,能有一个人可以每天陪自己看日出日落。 ----------情真意切的赏析。的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最平凡最朴素的誓言,也是最可贵最伟大的誓言。能够实现的白发翁媪本身是幸福,留给他人的是无尽的敬佩与感动。 -----塞上长城空自许,这句引语用在这里不妥。这是陆游自觉年轻时豪情万丈但现在却发现报国无力的悲慨之言。 与本诗意境不一样。换成李白的“思归多苦颜”如何?也请大家帮忙,想句合适的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