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网上搜索了几篇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纠错的研究,文章分别对错误产生的根源,对待错误的态度,相关的理论等进行了说明,下面将纠错的策略列示如下:
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研究综述》
毛丽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29卷第5期 三 错误纠正的策略 关于错误纠正的策略,国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还停留在引进国外理论的层面,实际的、具体的研究还很少。以下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错误纠正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错误纠正策略。 1.错误纠正的原则 第一,纠错要兼顾刚性原则与柔性原则。 刚性与柔性原则是语言规范化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性指只能这样或那样。对经过专家审定已经规范化了的语言标准和规则必须共同遵守。柔性指这样可以那样也行,不要总是说一不二,承认语言的中间发展状态。在语言规划过程中,刚性与柔性原则是对立统一的,过分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样我们可以将这一对立统一原则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纠错环节中。 对有的错误教师必须坚持刚性原则,坚决予以纠正。有文章列出了必须予以纠正的五类错误:①严重影响交际和在语言交际中无法得到自然纠正的错误;②对听众或读者有极大污辱性的错误;③在学生的口语和写作中反复出现并带有普遍性的错误;④以连续的方式出现得最为频繁的错误;⑤反映对最近课堂所教的内容有误解和学习不足的错误,尤其是语法错误(胡美珠1997)。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重要的、非当前的、非普遍性、非连续频繁出现、非一时半会能克服的错误,教师则应当采用柔性原则,适当宽容。如果一味的坚持刚性原则,逢错必纠,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第二,纠错的可接受性原则。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五个系列假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语材料都可以说是输入,但输入并不意味着吸收。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也总是输入大于输出。要使学习者更好的吸收,一是教师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学习者能听懂可理解的,二是学习者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也就是说不要让学习者在情感上对输入的信息产生过滤的、屏蔽的效应,阻挡输 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纠错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可接受性原则。一是纠错必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错,错在何处,怎样纠正最有效。二是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注意学习者对纠错的反应。如果纠错挫伤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者对口头或书面表达产生了畏难情绪,从而处于高过滤低吸收状态,那么纠错的作用就适得其反。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可接受程度进行纠错。有文章指出,对那些性格内向,平时羞于表达,对教师纠错敏感的学习者,教师应当少纠错,多鼓励,即使是必须纠正的错误也不要当众纠正,以促使其多表达。而对于性格外向,学习进步快,平时爱表达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要求其准确度的 提高(刘清平2001)。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在学习者可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纠错。 第三,纠错的有效性原则。 纠正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所用纠错策略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准确性;二是所用策略应是是高效的,即教师和学生都不用多费力(胡坚郭浩儒2005)。这就要求教师在纠错过程中不仅要指出学习者的错误,而且要采用省时省力的方法帮助学习者有效的纠正错误,使之不再重犯。如果教师不注意纠错的有效性原则,对待学习者表达中的问题有错必纠,可能费时费力还没有效果。今天纠正,明天又犯。有文章指出,过分的纠错又不注意方法,还可能导致学习者采取回避策略。如学习者为了怕出错,可能会首先考虑不出错,对一些可以尝试的,还没有完全在脑海里转换成积极词语———能够随时调动起来运用的词语,不敢轻易尝试。其实,一篇没有语言问题的作文并不一定是语言质量高的作文,因为可能一些隐藏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学习者只是用一些自己有把握的、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回避了自己没有把握的语言形式(罗青松1999)。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纠错不仅无效而且适得其反。 2.错误纠正的方式 国外有研究者总结了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纠错的六种方式:①明确纠正法:教师明确的告诉他所说的话中有错误,并且给出正确的形式。②重说法: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形式,但不直接告诉学生他所说的话中有错误。③请求澄清法:通过“请再说一次。”或“我没有听清楚。”等话语告诉学生,他所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或中间有错误,需要重复或重新组织话语。④元语言信息法:教师通过提问或评价,如“我们能这样说吗?”或“只有这种说法吗?”,来提醒学生注意语法结构。⑤诱导法:通过提问,让学生补充完成句子或叫学生重新组织话语等方式启发学生说出正确形式。⑥重复法:教师重复学生的错误,通过改变语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韦静2006)。 另有研究者调查了二语学习者对这六种纠错方式的喜好程度,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认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该纠正,在以上六种纠错方式中,教师最常用的纠错方式是明确纠正法和重说法,学生最喜欢的纠错方式则是元语言信息法和明确纠正法(胡坚郭浩儒2005)。不过目前还没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此类调查,此项调查是针对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的。 以上六种方式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纠错方式。在具体面对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出现的错误时,主要可以通过教师纠正、学习者同伴或小组纠正的方式进行纠错(刘清平2001)。 第一,采用教师纠错的方式。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的个人特点,教师纠错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于学习者不能自行纠正的错误或学习者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应直接纠正,并注意纠错的有效性。直接纠错时教师可采用明确纠正法和重说法的纠错方式。对于学习者可以自行纠正的错误,教师则应该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纠错,也就是在教师的暗示下,让学习者自己主动纠错,如请求澄清法、元语言信息法、诱导法和重复法。 第二,采用同伴或小组纠错的方式。 学习者的错误可以由教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纠正,也可以由同伴或小组进行纠正。我们不能把错误纠正仅仅看作是教师的事情,也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语言监控能力,及时发现自我和别人的语言错误。有文章指出了同伴或小组纠错的好处:一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对错误的敏感意识,提高自我监控能力;二是由于这种纠错是在几个学习小组内或几个熟悉的同伴间进行,不会使被纠的学习者感到紧张和不安,从而保证输入的可接受性,提高纠错的有效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这种纠错方式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巡视、检查和答疑。
2.《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徐静薇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23期
3.纠错的原则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希望学生积极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对于出现的各种错误视而不见。如果纠错不当很有可能会严重地损坏留学生在口语课堂中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在纠错时有意识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技巧是影响一堂口语课效果的关键所在。我建议在汉语口语课堂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3.1因生而异的原则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的纠错态度是不同的。初级阶段时学生掌握的语法和词汇非常有限,所以在表达中难免出现错误,这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即使纠错也采用所谓的慈母式,循循善诱,面带微笑,以可接受和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底线,旨在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成就感。中级阶段之后相对要严格一些。留学生在进入此阶段后已经基本上跨越了初级阶段的羞涩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地对于知识的渴求。这时就要要求教师提高要求,代之于逐字逐句的要求。对于来自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所要采用的纠错态度也是不同的。大部分的日韩留学生在上口语课时都相对内向和被动得多,对待他们也就相对地要减少纠错次数,也肯定为主,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2重点突出的原则 常见病和多发病要重点纠正,而对于学生在口语中所出现的并不妨碍表意功能的错误,或在以后的语言积累中可以自行改正的错误,我们尽量免纠或少纠。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如何区别对待全局性差错与局部性差错,还涉及到如何辨别系统性差错和语误。如果表达中的错误导致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令人难以理解或无法理解,属于全局性差错,这类差错应当适时予以纠正。局部性差错是指表达时出现了错误,但没有造成理解问题,局部性差错通常不需要纠正。区别对待系统性差错与语误。系统性差错是指学习者尚未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词语的用法而出现的错误,也被称作语言能力错误。这类差错会在学习、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学习者本人一般很难发现和改正所出现的错误,这种差错需要老师要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语误是指学习者由于某些情感因素如疲劳、粗心或注意力分散和环境因素如回应没有完全听清的信息等导致的语言错误输出。语误也被称作语言行为错误。这种错误是偶然的,是由于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的语言系统而造成的,学习者一般能很快意识到并自行纠正。 3.3及时、恰当的原则 教师在汉语口语课上纠正差错是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教师要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即什么时候即时纠错,什么时候延缓纠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做出恰当的反映。有时学生自己可能听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教师的改正,应该是在他可能听出错误,但不知道如何改正,或者是没有听出错误更无法加以改正的情况下进行。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温和、宽容的态度,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可以把错误记录下来,待学生发言完毕后再一一指出。 3.4培养语感、减少错误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是到主导地位的,他的教学环节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纠错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出现偏差时的后续性措施,更重要的在于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帮助、促进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准确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两个语言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会有明显的高下之别”。从中可见语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何等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反复灌输正确的语言形式,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消除或减少错误的目的。应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语言环境,引导、督促他们增大培养语感的力度,并选取适量、适当的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跟读,乃至背诵,并使之形成习惯,为培养良好语感打下基础。
3.《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口语纠错研究》
刘美玲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年6月 论文用数据作为支撑讨论了对外汉语课堂口语纠错的各方面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启示部分: 1.要重视语音错误,重视中级阶段的纠错。 目前初级课堂语音错误最多,其次为语法,中级课堂正好相反,所以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如何对待这两类错误。初级课堂整体上对纠错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中级课堂各类型纠错比例都在急剧下降。语音纠错在两个课堂上都很薄弱,初级有52%被纠正,中级只有18%。所以,今后的教学我们应当重视语音教学和纠错,充分认识到如果发音不准确,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交际和语言的流利性。对于中级阶段,纠错不应被严重忽视,不能因为重视成段表达能力而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应该认识到语言学习是不断出错、纠错这样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从而才能使中介语能力不断发展,趋向目的语水平。在此过程,纠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帮助学生输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不断纠错培养学生对自己输出话语的自我监控意识。 2.教师纠错应该了解学生对纠错的态度。 师生对于纠错都持积极、赞成的态度,学生纠错的愿望非常强烈,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纠正自己的每一个错误,这不会影响到他们说话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需要过分担心学生的情绪,当然纠错时应该态度温和。初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纠错愿望,各类型错误都希望教师总是纠正,师生态度在词汇和语用纠错上有显著差异。在初级阶段,教师不会过多关注学生的词汇和语用错误,这不符合学生的愿望,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体现出以结构为主,忽视功能和语用教学,这样,在初级阶段学生根本没有语用的意识,这是目前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缺憾。中级阶段师生对纠错类型的态度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经常纠正”。但是,中级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纠错意识落到教学行为中,尤其对于交际中的纠错,这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监督自己中级阶段的纠错行为。 3.教师纠错应该考虑学生的喜好。 教师会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选择不同的方式,认为某一类错误用某种方式纠错效果会更好,但是初中级学生都喜欢明确纠正的方式,希望教师能够清楚地指出错误所在,并告诉正确答案,重述的方式也比较受欢迎。初级师生态度在词汇、语用和语法纠错方式上都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中级师生态度在语法上有显著差异。教师倾向使用引导的方式,尤其对于语法和语用错误,以引起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和思考,而这将会促进习得的发生。但是,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我们不妨先根据考虑学生的喜好选择纠错方式。对于纠错主体,不管何种类型的错误,学生都希望教师纠错,因为他们相信教师的权威性。但是教师会选择让学生自己纠错,教师认为这样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我们觉得一开始教师可以充当纠错主体,然后慢慢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让他们自行更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有的学生确实喜欢明确纠正,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爱好。对于会话练习中的纠错时机,学生选择马上纠正和说完后纠正,大部分学生并不排斥马上纠正,语音纠错师生均倾向于马上纠正,没有表现出态度差异,但在词汇、语法和语用上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语用的差异最大。因为教师多选择说完后纠正和面向全班纠正。我们认为,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语音和词汇可以马上纠正,语法和语用可以说完后纠正。但对于是否要全班纠正,应该考虑学生的情况,如果以学生的错误作为例子去全班纠正,是不是会伤面子或自尊,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 4.教师纠错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和差异。 在我们探讨了学生个体因素和纠错态度的交互作用之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国别和焦虑对纠错态度有影响,性别对态度无影响。不管是欧美人、韩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都希望教师能严格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错误,其中韩国人态度最为强烈。对于纠错是否会影响自己说话的积极性,是否会让自己紧张或没面子,三国学生态度无显著差异,都持否定态度。但是,日本人持肯定态度的也占有近30%的比例。各国学生都希望会话练习中的错误得到教师的纠正,只是欧美人对此持否定态度的占有33%的比例。我们应该注意对日本学生和欧美学生的纠错。焦虑对纠错态度也有影响。对于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教师纠错时应该特别小心,他们在被纠错时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做到态度温和,亲切,可以使用明确纠正的方式,而不宜选用引导、重复等形式协商的方式,以免学生紧张。而且,对于这些学生,应该宽容他们的错误,不能见错就纠。性别对纠错态度无影响。所以教师纠错无需考虑其性别因素,对待女生也同样要严格要求,因为她们非常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点要胜过男生。 5.对外汉语教师需具备相关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从事教学活动,同时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是否一致。 现在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教好汉语,对外汉语的师资队伍必须专业化,如果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受到理论的指导,都有一定的理论可循,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比如,在听说教学法的指引下,在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严格纠错,防止语音、语法等错误习惯化、化石化,否则到了中高级将极难纠正,给今后的教学及学生汉语水平的发展都将带来极大的不利和困难。在课堂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错误是有一个容忍度的。是否进行纠错,有时是取决于教师的容忍度,如果教师听力和理解上能接受,那么可能就不会纠正,尤其对于声调发不到位的,如四声本为51,读成53。这样就使纠错变得随意,因为每位教师的容忍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位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能会比年轻教师的容忍度高。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实施纠错行为,那么纠错必然是不连贯,是模糊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发现错误的能力,对学生的错误不能麻木,使自己的纠错行为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另外,教师必须反思教学。因为我们的课堂观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行为有时候是不一致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认识。所以,在教授一节课后,如果能回顾、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即使是对于一个课堂环节的,或对于一个语言点的讲解、练习等的反思,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受到了某种理论的指导,是否是在自己教学信念的支配下进行的。长期进行这种教学行为反思,那么授课水平一定会不断进步、突破。
6.学习任务对纠错会有影响。 由于学习任务的转移也会使教师的注意力转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语音纠错的时候。比如,在讲解词汇、操练语法、复述课文中,语音纠错都可能不再理会。在交际练习中,各类型的错误都可能放过。关于纠错和学习任务的关系非常复杂,怎么样很好地处理,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每一教学环节都要给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基础,每一单元的教学都要给下一单元的教学打基础,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不要因为学习任务的增加与复杂,而使错误百出又无暇顾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