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 15: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知网上搜索了几篇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纠错的研究,文章分别对错误产生的根源,对待错误的态度,相关的理论等进行了说明,下面将纠错的策略列示如下:

 

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研究综述》 毛丽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月第29卷第5

三 错误纠正的策略

关于错误纠正的策略,国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还停留在引进国外理论的层面,实际的、具体的研究还很少。以下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错误纠正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错误纠正策略。

1.错误纠正的原则

第一,纠错要兼顾刚性原则与柔性原则。

刚性与柔性原则是语言规范化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性指只能这样或那样。对经过专家审定已经规范化了的语言标准和规则必须共同遵守。柔性指这样可以那样也行,不要总是说一不二,承认语言的中间发展状态。在语言规划过程中,刚性与柔性原则是对立统一的,过分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样我们可以将这一对立统一原则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纠错环节中。

对有的错误教师必须坚持刚性原则,坚决予以纠正。有文章列出了必须予以纠正的五类错误:①严重影响交际和在语言交际中无法得到自然纠正的错误;②对听众或读者有极大污辱性的错误;③在学生的口语和写作中反复出现并带有普遍性的错误;④以连续的方式出现得最为频繁的错误;⑤反映对最近课堂所教的内容有误解和学习不足的错误,尤其是语法错误(胡美珠1997)。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重要的、非当前的、非普遍性、非连续频繁出现、非一时半会能克服的错误,教师则应当采用柔性原则,适当宽容。如果一味的坚持刚性原则,逢错必纠,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第二,纠错的可接受性原则。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五个系列假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语材料都可以说是输入,但输入并不意味着吸收。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也总是输入大于输出。要使学习者更好的吸收,一是教师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学习者能听懂可理解的,二是学习者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也就是说不要让学习者在情感上对输入的信息产生过滤的、屏蔽的效应,阻挡输

,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纠错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可接受性原则。一是纠错必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错,错在何处,怎样纠正最有效。二是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注意学习者对纠错的反应。如果纠错挫伤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者对口头或书面表达产生了畏难情绪,从而处于高过滤低吸收状态,那么纠错的作用就适得其反。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可接受程度进行纠错。有文章指出,对那些性格内向,平时羞于表达,对教师纠错敏感的学习者,教师应当少纠错,多鼓励,即使是必须纠正的错误也不要当众纠正,以促使其多表达。而对于性格外向,学习进步快,平时爱表达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要求其准确度的

提高(刘清平2001)。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在学习者可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纠错。

第三,纠错的有效性原则。

纠正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所用纠错策略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准确性;二是所用策略应是是高效的,即教师和学生都不用多费力(胡坚郭浩儒2005)。这就要求教师在纠错过程中不仅要指出学习者的错误,而且要采用省时省力的方法帮助学习者有效的纠正错误,使之不再重犯。如果教师不注意纠错的有效性原则,对待学习者表达中的问题有错必纠,可能费时费力还没有效果。今天纠正,明天又犯。有文章指出,过分的纠错又不注意方法,还可能导致学习者采取回避策略。如学习者为了怕出错,可能会首先考虑不出错,对一些可以尝试的,还没有完全在脑海里转换成积极词语———能够随时调动起来运用的词语,不敢轻易尝试。其实,一篇没有语言问题的作文并不一定是语言质量高的作文,因为可能一些隐藏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学习者只是用一些自己有把握的、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回避了自己没有把握的语言形式(罗青松1999)。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纠错不仅无效而且适得其反。

2.错误纠正的方式

国外有研究者总结了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纠错的六种方式:①明确纠正法:教师明确的告诉他所说的话中有错误,并且给出正确的形式。②重说法: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形式,但不直接告诉学生他所说的话中有错误。③请求澄清法:通过“请再说一次。”或“我没有听清楚。”等话语告诉学生,他所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或中间有错误,需要重复或重新组织话语。④元语言信息法:教师通过提问或评价,如“我们能这样说吗?”或“只有这种说法吗?,来提醒学生注意语法结构。⑤诱导法:通过提问,让学生补充完成句子或叫学生重新组织话语等方式启发学生说出正确形式。⑥重复法:教师重复学生的错误,通过改变语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韦静2006)

另有研究者调查了二语学习者对这六种纠错方式的喜好程度,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认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该纠正,在以上六种纠错方式中,教师最常用的纠错方式是明确纠正法和重说法,学生最喜欢的纠错方式则是元语言信息法和明确纠正法(胡坚郭浩儒2005)。不过目前还没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此类调查,此项调查是针对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的。

以上六种方式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纠错方式。在具体面对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出现的错误时,主要可以通过教师纠正、学习者同伴或小组纠正的方式进行纠错(刘清平2001)

第一,采用教师纠错的方式。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的个人特点,教师纠错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于学习者不能自行纠正的错误或学习者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应直接纠正,并注意纠错的有效性。直接纠错时教师可采用明确纠正法和重说法的纠错方式。对于学习者可以自行纠正的错误,教师则应该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纠错,也就是在教师的暗示下,让学习者自己主动纠错,如请求澄清法、元语言信息法、诱导法和重复法。

第二,采用同伴或小组纠错的方式。

学习者的错误可以由教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纠正,也可以由同伴或小组进行纠正。我们不能把错误纠正仅仅看作是教师的事情,也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语言监控能力,及时发现自我和别人的语言错误。有文章指出了同伴或小组纠错的好处:一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对错误的敏感意识,提高自我监控能力;二是由于这种纠错是在几个学习小组内或几个熟悉的同伴间进行,不会使被纠的学习者感到紧张和不安,从而保证输入的可接受性,提高纠错的有效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这种纠错方式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巡视、检查和答疑。

 

2.《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徐静薇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23

 

3.纠错的原则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希望学生积极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对于出现的各种错误视而不见。如果纠错不当很有可能会严重地损坏留学生在口语课堂中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在纠错时有意识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技巧是影响一堂口语课效果的关键所在。我建议在汉语口语课堂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3.1因生而异的原则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的纠错态度是不同的。初级阶段时学生掌握的语法和词汇非常有限,所以在表达中难免出现错误,这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即使纠错也采用所谓的慈母式,循循善诱,面带微笑,以可接受和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底线,旨在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成就感。中级阶段之后相对要严格一些。留学生在进入此阶段后已经基本上跨越了初级阶段的羞涩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地对于知识的渴求。这时就要要求教师提高要求,代之于逐字逐句的要求。对于来自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所要采用的纠错态度也是不同的。大部分的日韩留学生在上口语课时都相对内向和被动得多,对待他们也就相对地要减少纠错次数,也肯定为主,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2重点突出的原则

常见病和多发病要重点纠正,而对于学生在口语中所出现的并不妨碍表意功能的错误,或在以后的语言积累中可以自行改正的错误,我们尽量免纠或少纠。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如何区别对待全局性差错与局部性差错,还涉及到如何辨别系统性差错和语误。如果表达中的错误导致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令人难以理解或无法理解,属于全局性差错,这类差错应当适时予以纠正。局部性差错是指表达时出现了错误,但没有造成理解问题,局部性差错通常不需要纠正。区别对待系统性差错与语误。系统性差错是指学习者尚未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词语的用法而出现的错误,也被称作语言能力错误。这类差错会在学习、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学习者本人一般很难发现和改正所出现的错误,这种差错需要老师要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语误是指学习者由于某些情感因素如疲劳、粗心或注意力分散和环境因素如回应没有完全听清的信息等导致的语言错误输出。语误也被称作语言行为错误。这种错误是偶然的,是由于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的语言系统而造成的,学习者一般能很快意识到并自行纠正。

3.3及时、恰当的原则

教师在汉语口语课上纠正差错是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教师要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即什么时候即时纠错,什么时候延缓纠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做出恰当的反映。有时学生自己可能听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教师的改正,应该是在他可能听出错误,但不知道如何改正,或者是没有听出错误更无法加以改正的情况下进行。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温和、宽容的态度,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可以把错误记录下来,待学生发言完毕后再一一指出。

3.4培养语感、减少错误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是到主导地位的,他的教学环节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纠错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出现偏差时的后续性措施,更重要的在于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帮助、促进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准确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两个语言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会有明显的高下之别”。从中可见语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何等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反复灌输正确的语言形式,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消除或减少错误的目的。应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语言环境,引导、督促他们增大培养语感的力度,并选取适量、适当的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跟读,乃至背诵,并使之形成习惯,为培养良好语感打下基础。

 

3.《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口语纠错研究》 刘美玲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6

论文用数据作为支撑讨论了对外汉语课堂口语纠错的各方面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启示部分:

1.要重视语音错误,重视中级阶段的纠错。

目前初级课堂语音错误最多,其次为语法,中级课堂正好相反,所以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如何对待这两类错误。初级课堂整体上对纠错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中级课堂各类型纠错比例都在急剧下降。语音纠错在两个课堂上都很薄弱,初级有52%被纠正,中级只有18%。所以,今后的教学我们应当重视语音教学和纠错,充分认识到如果发音不准确,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交际和语言的流利性。对于中级阶段,纠错不应被严重忽视,不能因为重视成段表达能力而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应该认识到语言学习是不断出错、纠错这样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从而才能使中介语能力不断发展,趋向目的语水平。在此过程,纠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帮助学生输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不断纠错培养学生对自己输出话语的自我监控意识。

2.教师纠错应该了解学生对纠错的态度。

师生对于纠错都持积极、赞成的态度,学生纠错的愿望非常强烈,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纠正自己的每一个错误,这不会影响到他们说话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需要过分担心学生的情绪,当然纠错时应该态度温和。初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纠错愿望,各类型错误都希望教师总是纠正,师生态度在词汇和语用纠错上有显著差异。在初级阶段,教师不会过多关注学生的词汇和语用错误,这不符合学生的愿望,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体现出以结构为主,忽视功能和语用教学,这样,在初级阶段学生根本没有语用的意识,这是目前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缺憾。中级阶段师生对纠错类型的态度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经常纠正”。但是,中级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纠错意识落到教学行为中,尤其对于交际中的纠错,这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监督自己中级阶段的纠错行为。

3.教师纠错应该考虑学生的喜好。

教师会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选择不同的方式,认为某一类错误用某种方式纠错效果会更好,但是初中级学生都喜欢明确纠正的方式,希望教师能够清楚地指出错误所在,并告诉正确答案,重述的方式也比较受欢迎。初级师生态度在词汇、语用和语法纠错方式上都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中级师生态度在语法上有显著差异。教师倾向使用引导的方式,尤其对于语法和语用错误,以引起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和思考,而这将会促进习得的发生。但是,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我们不妨先根据考虑学生的喜好选择纠错方式。对于纠错主体,不管何种类型的错误,学生都希望教师纠错,因为他们相信教师的权威性。但是教师会选择让学生自己纠错,教师认为这样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我们觉得一开始教师可以充当纠错主体,然后慢慢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让他们自行更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有的学生确实喜欢明确纠正,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爱好。对于会话练习中的纠错时机,学生选择马上纠正和说完后纠正,大部分学生并不排斥马上纠正,语音纠错师生均倾向于马上纠正,没有表现出态度差异,但在词汇、语法和语用上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语用的差异最大。因为教师多选择说完后纠正和面向全班纠正。我们认为,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语音和词汇可以马上纠正,语法和语用可以说完后纠正。但对于是否要全班纠正,应该考虑学生的情况,如果以学生的错误作为例子去全班纠正,是不是会伤面子或自尊,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

4.教师纠错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和差异。

在我们探讨了学生个体因素和纠错态度的交互作用之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国别和焦虑对纠错态度有影响,性别对态度无影响。不管是欧美人、韩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都希望教师能严格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错误,其中韩国人态度最为强烈。对于纠错是否会影响自己说话的积极性,是否会让自己紧张或没面子,三国学生态度无显著差异,都持否定态度。但是,日本人持肯定态度的也占有近30%的比例。各国学生都希望会话练习中的错误得到教师的纠正,只是欧美人对此持否定态度的占有33%的比例。我们应该注意对日本学生和欧美学生的纠错。焦虑对纠错态度也有影响。对于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教师纠错时应该特别小心,他们在被纠错时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做到态度温和,亲切,可以使用明确纠正的方式,而不宜选用引导、重复等形式协商的方式,以免学生紧张。而且,对于这些学生,应该宽容他们的错误,不能见错就纠。性别对纠错态度无影响。所以教师纠错无需考虑其性别因素,对待女生也同样要严格要求,因为她们非常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点要胜过男生。

5.对外汉语教师需具备相关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从事教学活动,同时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是否一致。

现在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教好汉语,对外汉语的师资队伍必须专业化,如果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受到理论的指导,都有一定的理论可循,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比如,在听说教学法的指引下,在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严格纠错,防止语音、语法等错误习惯化、化石化,否则到了中高级将极难纠正,给今后的教学及学生汉语水平的发展都将带来极大的不利和困难。在课堂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错误是有一个容忍度的。是否进行纠错,有时是取决于教师的容忍度,如果教师听力和理解上能接受,那么可能就不会纠正,尤其对于声调发不到位的,如四声本为51,读成53。这样就使纠错变得随意,因为每位教师的容忍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位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能会比年轻教师的容忍度高。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实施纠错行为,那么纠错必然是不连贯,是模糊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发现错误的能力,对学生的错误不能麻木,使自己的纠错行为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另外,教师必须反思教学。因为我们的课堂观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行为有时候是不一致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认识。所以,在教授一节课后,如果能回顾、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即使是对于一个课堂环节的,或对于一个语言点的讲解、练习等的反思,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受到了某种理论的指导,是否是在自己教学信念的支配下进行的。长期进行这种教学行为反思,那么授课水平一定会不断进步、突破。

6.学习任务对纠错会有影响。

由于学习任务的转移也会使教师的注意力转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语音纠错的时候。比如,在讲解词汇、操练语法、复述课文中,语音纠错都可能不再理会。在交际练习中,各类型的错误都可能放过。关于纠错和学习任务的关系非常复杂,怎么样很好地处理,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每一教学环节都要给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基础,每一单元的教学都要给下一单元的教学打基础,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不要因为学习任务的增加与复杂,而使错误百出又无暇顾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5: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焕找的三篇材料很有参考价值!我读了之后挺受启发。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16: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选取的例子不多,但我觉得宝钗两种会话风格都有体现,不知以下的分析可行不。

                              

                                小议宝钗会话风格

很明显,宝钗说话风格就是典型的“高体贴风格”,“说话少,说话慢,给对方说话机会多”。“罕言寡语,人谓藏愚”,“不疏不亲,不远不近”。“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且看第二十六回宝玉对她下逐客令,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抹骨牌去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也不多为自己解释什么,淡淡留下这几个字就走了。

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处事之理——明哲保身”,这样正是她大家闺秀所具的“涵养”,被大观园里长辈们所称道。究其实质却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剧。

 

 

 

在日常生活中的宝钗如此,但是,在宝玉玩物丧志的表现面前,即面对宝玉的人生态度问题时,宝钗的会话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只是要说,而且是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来劝导宝玉,整个人都热心了起来,有时甚至还抢着说,不让宝玉有说话的机会,俨然一“高投入的会话风格”。先看“香菱学诗”这段,香菱“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宝玉道“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宝钗一局外人绝不放过机会“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再看看第三十六回中,宝玉对于宝钗劝导的反应:“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如此疯颠的反应也正从侧面表现了宝钗“见缝插针”“孜孜教诲”的程度有多么惹人厌了。(强调一下:热心啊热心~~高投入啊高投入~~~

 

宝钗有时寡言有时也十二分的热心,这样的矛盾是为什么呢?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宝钗寡言在日常琐事,热心于对于宝玉“显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劝导。这样就很容易解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话风格为何会出现在宝钗一人身上了。正如前文所分析:宝钗在处事之道上的“不开口”是她的保身哲学,为长辈们所称道的关键所在,但为作者所斥,也是作者心目中对封建礼教的痛贬的表现,而热心功名的宝钗,延续了作者心中的反面人物的形象,也正表现了封建功名对这名封建淑女大家闺秀的毒害。这样一分析,宝钗日常生活中的“高体贴”与在宝玉面前的“高投入”就不矛盾了,或者说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使人物塑造更成功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好多人并不只拥有一种会话风格,常常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面前是绝对的高投入,而面对乏味种种,整个人就蔫了起来,形成了“说话少,说话慢,给对方说话机会多”的景象。

予菲分析得很好,精彩部分我已经标出。会话风格只是一个总体概括,每个人在会话时都有高投入的时候,也有高体贴的时候,宝钗的会话风格以“高体贴”为主;宝钗这个人物性格丰满立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对象,其会话风格甚至行事举动都存在着很大差别。至于她是不是作者心目中的反面人物,我们可以再思考再讨论。

最后一段,“乏味种种”、“景象”等地方是不是也可以再换种说法呢,以便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些。写论文要尽量用词准确,表达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4 10:31: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练习(赵正婕)

薛宝钗的高体贴会话风格

                                                               赵正婕 200865015

高体贴会话风格,表现在宝钗身上,便是三点:不说、慢说、挑好话儿说。

一、不说:

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用这句话形容宝钗再合适不过。身处封建大家族之中,她安静、退让、惜字如金引两处为证: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和那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的。
因问他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了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

果给他两个,又另赏钱。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

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湘云便接口道:“我知

道,是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众人听了这话,留神

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像他!”一时散了。

这一回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戏散之后,贾母要看扮小旦和小丑的孩子,席间王熙凤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而实际上宝钗也看出戏子像黛玉,但她“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与湘云马上“接口”相比,宝钗的“不说”显得老练许多。

再有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宝玉)刚洗了脸出来,要往贾母那里请安去,只见黛玉顶头来了,宝玉赶上去笑道:

“我的东西叫你拣,你怎么不拣?”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只顾今

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气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哪‘玉’

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人儿罢了!”宝玉听他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里疑猜,

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

人身!”黛玉听他这话,便知他心里动了疑了,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起

什么誓呢?谁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

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有第五个人,我

也起个誓。”黛玉道:“你也不用起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

‘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宝玉道:“那是你多心,我再不是这么样的。”

黛玉道:“昨儿宝丫头他不替你圆谎,你为什么问着我呢?那要是我,你又不知怎

么样了!”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

  宝钗分明看见,只装没看见,低头过去了。

元妃赐物,只有宝玉宝钗的是一模一样的,而黛玉的却与四姐妹相同。这当然引起黛玉一番猜测不安,加上封建长辈们“金玉良缘”的说辞,黛玉少不得要与宝玉“闹一闹”。这时宝钗经过,应该也大致猜到宝黛二人谈论的内容,但宝钗“只装没看见,低头过去了”,不仅此时不说什么,而且也从未提及此事,这样的“不语”似乎有些隐忍,有些心酸。

二、慢慢说

宝钗作为最讨封建家长喜爱的女子,言语必是慢且温柔,留给别人说话的余地。

印象中,宝钗在初入大观园时为周瑞家的介绍自己的“冷香丸”,是全书中宝钗说话最长的一处,而这一出也很能体现宝钗的“慢慢说”。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周瑞家的因问道:“不知是什么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好记着说给人知道。要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笑道:“不问这方儿还好,若问这方儿,真把人琐碎死

了!东西药料一概却都有限,最难得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

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

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

天落水十二钱……”周瑞家的笑道:“嗳呀,这么说就得三年的工夫呢。倘或雨水

这日不下雨,可又怎么着呢?”宝钗笑道:“所以了!那里有这么可巧的雨?也只好

再等罢了。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

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

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了人。等十年还未必碰的全呢!”

宝钗道:“竟好。自他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家

里带了来,现埋在梨花树底下。”周瑞家的又道:“这药有名字没有呢?”宝钗道:

“有。也是那和尚说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

病发了时,到底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什么,不过只喘嗽些,吃一丸也就罢

了。”

周瑞家的问宝钗丸药的配方儿,宝钗有说有顿,这才让身份地位比宝钗低的周瑞家的敢于多次打断。尤其是第一次的打断,宝钗说到“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时,话明明没有说完,但有一次明显的停顿,曹雪芹先生用省略号表明了这一点。这样的“慢”与“顿”使此次会话中,双方有问有答,宝钗的“慢慢说”给了对方“慢慢反应”的机会,显示出她的圆润、她的好相处必定是一次令双方愉悦的会话。

三、挑好话儿说:

谁不愿意听好话呢?尤其是当蜜汁一般的话“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美貌女子口中潺潺流出,谁不喜欢呢?例如: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

《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又让薛姨妈,薛姨妈见宝钗点了,不肯再点。贾母便

特命凤姐点。凤姐虽有邢王二夫人在前,但因贾母之命,不敢违拗,且知贾母喜热

闹更喜谑笑科诨,便先点了一出,却是《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

命黛玉点,黛玉又让王夫人等先点。贾母道:“今儿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乐,咱们

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儿的唱戏摆酒,为他们呢?他们白听戏白吃已经便

宜了,还让他们点戏呢!”说着,大家都笑。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

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宝钗点戏,深知贾母喜欢热闹,遍点《西游记》以讨贾母欢心,果然“贾母自是喜欢”。看看后文:“黛玉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这么多人都点了戏,偏偏贾母只对宝钗“自是喜欢”,对王熙凤“果真更又喜欢”。“自是”“果真”两个词显然意味很深,这两人都是知道贾母的喜好,投其所好以得其欢心罢了。

王熙凤的“挑好话儿”,从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就可以领略。她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一句话,竟能同时讨好黛玉、贾母、四姐妹三方人,算是把赞誉原则发挥到极致了吧。二十二回中,我们通过宝钗和王熙凤的对照就可以知晓,讨好贾母方面,宝钗也是不亚于王熙凤的呢。

另外,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音”: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

“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笑着跟了来。至蘅芜院中,进了房,宝钗便

坐下,笑道:“你还不给我跪下!我要审你呢。”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

头疯了!审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

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口里只说:“我

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咧。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

憨儿呢昨儿行酒令儿,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

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

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

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好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给别人,我

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问。因拉他坐下吃

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

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

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

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

这一出,是由前日对诗时黛玉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而起的。宝钗审黛玉,从“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到“你还装憨儿呢!昨儿行酒令儿,你说的是什么?”,步步紧逼黛玉,黛玉想起自己“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宝钗“见他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知道自己发起此次会话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便“不肯再往下问”,而是话锋一转:“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好的,所以请教你”。从“审”到“请教”,宝钗达到了教育黛玉的机会,便要为彼此留条后路,还劝黛玉道“我也是个淘气的”,也看过这些个不正经的书呢!之后的一番劝告、教导,说的黛玉“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这一回是宝钗和黛玉关系的转折点,黛玉自己也承认,原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可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黛玉原对宝钗是心存戒备的,可宝钗的一席话却让天性多疑又敏感的黛玉对她推心置腹起来,可见宝钗将高体贴会话风格运用之巧妙得当。

就这样,宝钗将高体贴会话风格的“少说”“慢慢说”“挑好话儿”运用到每一次会话当中去,天长日久,长辈们、姊妹们、丫鬟们、小厮们对宝钗的喜欢,便不足为奇了。所以,连宝玉屋里的袭人也愿意宝玉娶的是宝钗,而不是一张巧嘴不饶人的黛玉。

      正婕从“不说、慢说、挑好话儿说”三个角度分析了宝钗的高体贴会话风格,研究得十分细致,尤其注意到了长话轮中的停顿、打断、插话等现象背后的含义,很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4 10:52: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练习(毛莉君)

《红楼梦》三十一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我以此回分析晴雯的高投入会话风格:

    在《红楼梦》中,晴雯是一个牙尖嘴利的大丫头,性格刚烈,表现在说话上就是干脆利落,得理不饶人。在对话过程中,思维反应很快,语速也很快。

    该回的上一回中,宝玉误踢伤了袭人。而在该回中,宝玉因为端午节筵席大家没有兴趣散了而心中闷闷不乐,回到房中时,晴雯帮他换衣服时不小心将扇子跌在地下,宝玉因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 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的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 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宝玉随口的一句抱怨招来了晴雯的一连串的回话,语速偏快,迅速回应。

    下文中,袭人说:“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立刻抢白说袭人没有资格跟宝玉并称“我们”。接下来,宝玉一面说:"你们气不忿,我明儿偏抬举他."袭人忙拉了宝玉的手道: "他一个糊涂人,你和他分证什么?况且你素日又是有担待的,比这大的过去了多少,今儿是怎么了?"晴雯冷笑道:"我原是糊涂人,那里配和我说话呢!"在此处,袭人在劝说宝玉的过程中,本不是晴雯的说话顺序,而晴雯就强行将转换了话轮,抢到了话语权。

    这些都证明了晴雯是高投入会话风格。

        莉君从晴雯的几段会话入手加以分析,抢占话语权、回敬话语偏长、语速偏快等等高投入风格表现得的确很明显。我再概括一句,莉君的分析风格是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4 11:03: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练习(冷云)

高体贴会话风格的宝钗

冷云 200865017

1.
   
第八十五回 闹闺室薛宝钗忍气 施毒计金桂自绝路

“当下薛姨妈被宝钗劝进去了,只命人来卖香菱。宝钗笑道:“咱们家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妈可是气糊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着我使唤,我正也没人呢。”……自此,后来香菱跟着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自断了。“

在这段会话中,宝钗表现了高体贴的会话风格。这段话首先安抚了香菱,让香菱免遭被卖的厄运。同时也以合适的话语劝了自己的母亲,表现自己家是大户人家,也让薛姨妈能够减少一点气愤。第三也缓和了妈妈等人与嫂子的矛盾。如果香菱被卖,妈妈对于嫂子的怨恨势必加大,而且薛蟠日后也难免不满。用自己来缓解矛盾。

2.

宝钗道:“大嫂子,妈妈因听见闹,才过来的。就是问的急了些,没有分清‘奶奶’‘宝蟾’两字,也没有什么。如今且先把事情说开,大家和和气气的过日子,也省的妈妈天天为咱们操心。”那薛姨妈道:“是啊,先把事情说开了,你再问我的不是还不迟呢。”金桂道:“好姑娘,好姑娘,你是个大贤大德的。你配着金玉良缘,已经有个好人家,好女婿,决不像我这样守活寡,举眼无亲,叫人家骑上头来欺负的。我是个没心眼儿的人,只求姑娘我说话别往死里挑捡,我从小儿到如今,没有爹娘教导。再者我们屋里老婆汉子大女人小女人的事,姑娘也管不得!”宝钗听了这话,又是羞,又是气;见他母亲这样光景,又是疼不过。因忍了气说道:“大嫂子,我劝你少说句儿罢。谁挑捡你?又是谁欺负你?不要说是嫂子,就是秋菱,我也从来没有加他一点声气儿的。”金桂听了这几句话,更加拍着炕沿大哭起来,说:“我那里比得秋菱,连他脚底下的泥我还跟不上呢!他是来久了的,知道姑娘的心事,又会献勤儿;我是新来的,又不会献勤儿,如何拿我比他。何苦来,天下有几个都是贵妃的命,行点好儿罢!别修的像我嫁个糊涂行子守活寡,那就是活活儿的现了眼了!”薛姨妈听到这里,万分气不过,便站起身来道:“不是我护着自己的女孩儿,他句句劝你,你却句句怄他。你有什么过不去,不要寻他,勒死我倒也是希松的。”宝钗忙劝道:“妈妈,你老人家不用动气。咱们既来劝他,自己生气,倒多了层气。不如且出去,等嫂子歇歇儿再说。”因吩咐宝蟾道:“你可别再多嘴了。”跟了薛姨妈出得房来。薛姨妈也懒得管薛蟠房里的事情,薛蟠还没着落,就由着这夏金桂去闹吧,全当看不见听不见吧。

宝钗在金桂的羞辱排挤下,仍旧没有直接反过来针对金桂,而是仍旧为金桂留面子,维护她的地位,仍旧称呼“嫂子“,且明确地把金桂的地位至于香菱和宝蟾之上。体现了她的高体贴会话风格。

3

在第四十五回,黛玉病了,宝钗前来探视,于是黛玉就伤感,就感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感叹自己寄人篱下,身世飘零的孤独。向来善解人意的宝钗于是就安慰黛玉说:“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司马牛之叹原是感慨自己没有兄弟亲人,在这里宝钗说明自己和黛玉同病相怜,安抚黛玉。其实宝钗的境况要比黛玉好的多。有母亲疼,哥哥虽然不成器,但也是疼妹妹的,会给妹妹吃的玩的。而且宝钗家道富裕,远来是客,并不依此为生的。但这里宝钗说这些无疑为了缩短和黛玉的距离,切让黛玉感到自己不是唯一那个感到孤独的。体贴到了黛玉此时的心情。

4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音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
   玉道:“
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笑着跟了来。至蘅芜院中,进
   了房,宝钗便坐下,
笑道:“你还不给我跪下!我要审你呢。”
黛玉不解何故,
   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什么?”
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
   个不出屋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
黛玉不解,只管
   
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

   
罢咧。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呢!昨儿行酒令儿,你 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昨儿失于检点,那
   
 《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
   
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
不知道,听你说的怪好的,所以请教你。”
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给别人,
   
我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问。因拉

   他坐下吃茶,
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
   
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

   
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
爱词的,诸如这些 《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

   
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
   
的烧,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
   
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
   
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
   
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遭
   
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
   
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
   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
   
里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这是化解了黛玉对宝钗误解的一席话,自此黛玉对宝钗不比往常那样刻薄了。宝钗抓到了黛玉严重的错处,在那个时代闺房小姐看哪种书应该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情,但是宝钗没有当众揭穿,而是私下找到黛玉,会话地点的选择体现了体贴的风格。同时话语说的十分的诚恳适度,对于黛玉来说这样的教导师难得的,黛玉都还暗服宝钗的这段话,可见宝钗所说的体贴入微,说到了黛玉的心坎上。而非批评指责,尖酸刻薄的挖苦。

冷云同学这篇练习几则材料选得很好,很有说服力;分析得比较细致,作业做得很用心。(编辑了一下,有些部分字体变不过来,只好作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4 11:20: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练习(曾囡)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象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U1],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U2]。"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U3]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这段故事的背景是第二十九回在清虚观宝黛因金玉之说发生口角,宝玉砸玉,黛玉剪穗,结局是宝玉前来道歉二人和好如初。

这一段,共有三处话轮,第一处相邻对为道歉/抚慰相邻对,第二三处为问/答相邻对。没有发生话语交迭的现象,回答表示了礼貌,但是自己的不满也不明里表现而是通过反语表现。

第一处,道歉/抚慰。文字开头宝玉首先以生病为由对没有参加薛蟠的宴会做出道歉,当然这只是托辞,真正的原因是和黛玉吵架没心情去。宝钗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却不挑明委婉了得体的应对了宝玉的道歉,藏住了心中的不满,给足了宝玉面子,但是她却也并非全藏,用言语的疏离感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不悦

第二处是问/答相邻对。宝玉问她为何没有看戏,她回答怕热本来就算完了的,又加了句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这句话违背了关联原则和明晰原则,但因此产生了会话隐涵:你没去参加我哥哥宴会不是也说身子不好来推拖吗?宝玉也是领悟到这种隐涵所以才由不得脸上没意思

第三处也是问/答相邻对。这一处算是宝钗唯一的一次回应别人对自己的“不好”的评价宝玉又将宝钗比作杨贵妃,这下就惹得一向温柔端庄的宝钗不由的大怒。 宝钗入选妃子无望,此时宝玉刚好提及杨贵妃,正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宝钗大怒回思脸红,这情绪三叠很有层次,是越想越气又不好说明的愤怒,只得不软不硬回了个钉子,给宝玉闹个没脸。

第二十九回,林黛玉讥笑宝钗只在别人带的东西上有心(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第三十四、 三十五回,宝钗分明听见黛玉刻薄她“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 也医不好棒疮”,却“并不回头, 一径去了。”仅有的例外便是此回,宝玉打趣她像杨贵妃,她“不由的大怒”,但也只是借扇机带双敲,并不直言反击。

可见宝钗是一个会做人的姑娘,她的话语都是经过了缜密的酝酿与思考,一个“不由的大怒”之人,却能够忍住怒,这需要多大的定力?但她忍住了,回击的也非常巧妙得体。 

“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是形容宝钗性格最贴切的一句话。

曾囡同学分析了一段材料,但论证得很完整深入,还有征引,很不错!几则相邻对子包含的会话含义揭示的很充分明晰。

只是最后一个话论是不是“问 / 答”式的,似乎还可以再斟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4 11:51: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宝钗会话风格,这是自愿上交的,不是必做的练习;看到同学们做得这么用心,很高兴!

提醒一点,除了从文学角度分析外,一定要注意多从语用角度展开讨论,把课堂上学到的术语和原理落到实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4 11:57:5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17: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纠正

试举一汉字教学的例子,我以前和一美国留学生接触的时候,发现他把汉字笔画中的“提”写成了“撇”,当我告诉他这是“提”,不是“撇”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认为“提”和“撇”是一样的,并且出现抵触情绪。

这种情况在幼儿识字教育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我们对汉字有足够的感观认识,能很容易区分“提”和“撇”,但对于留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对汉字缺乏意思,同时受到英语书写随意性的影响,很容易混淆汉字笔画,因此,教学之前,就要对可能出现的错误重点讲授。

出现问题后的纠正,我认为:首先,要肯定他汉字书写上的成绩,为他树立自信,减轻焦虑或抵触情绪。其次,可以采取类比法进行纠正,方便他们理解,正如上例所说,可以用英语中手写体近似的“a”和“d”或“r”“v”进行类比汉语中的“提”和“撇”,这样的话,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很好的解决了抵触问题。第三,归纳总结,解决学生的疑问,再如上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提”,什么情况下用“撇”,要给学生一个全面直观的总结归纳,以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最后,之后在批改他的作业时,着重看他的错误,有没有再次犯类似错误,如果有,还需要再次纠正。

该方法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大家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17: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2 15:43:37的发言:
小焕找的三篇材料很有参考价值!我读了之后挺受启发。谢谢!

每次看过老师的回复后都特别纠结要不要说一声“不用谢”,其实应该外加一声“谢谢”的,老师对我们的帖子给了回应。但又怕在学术讨论帖后回复不合适,那就“一切尽在不言中”吧,都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4:57 , Processed in 0.10584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