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 23: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今天课上讲的修正机制我有一个小问题:

雨浓今天说的小品里面故意说错再进行修正的情况,属于修正机制发挥作用吗?

这种有意为之的口误和生活中的口误好像不太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0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练习(小王子)

       大家都在谈论 “宝钗”,我就抛砖引玉,来说下“王熙凤”吧 ! 例子不多举,只拿《林黛玉进贾府》,也就是《红楼梦》第三回中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的片段来说一说王熙凤在会话中“高投入”的特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王熙凤的嘴甜心苦在荣宁二府都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初次正面登场,就博得了满堂喝彩。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类伤心话来招惹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们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在知其名,再目睹其种种精彩的表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王熙凤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首先,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本人并未完全出场,便已经拿到了话语权,使话轮转换到她那里。

    然后她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制止住她的悲痛,这熙凤听了忙又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在这番言谈中足看出王熙凤嘴比蜜甜,既取悦了贾母,又赞赏了黛玉的美貌,同时又称赞了另三位姑娘的美貌。没有顾此失彼,反而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大家皆欢喜。

   就黛玉母亲过世,以帕拭泪,被贾母制止后,又立即转悲为喜。王熙凤反映迅速,聪明机警,博得贾母的喜爱,深得贾母的信任。紧接着她又对黛玉嘘寒问暖,一句紧似一句,句句紧凑,深谙事事嘴甜的王熙凤既关心了黛玉,同时也亮明了自己的身份——荣府内务的当家人。王熙凤的初次登场,让人领略了她的口齿伶俐,心思缜密,反应机敏,察言观色,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小王子同学分析了王熙凤出场的经典段落,引文与自己的分析用不同字体区分,看起来眉目很清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解释很好:不由分说地抢去了话语权;对黛玉的嘘寒问暖是一连串的不同话题,但是并未把话语权交给黛玉,一直自己在说,不容别人插话,从这里也能看出王熙凤的会话风格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5 22:46:0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19: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西方语用学的角度析王熙凤的言与行》 张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这篇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主要分析了王熙凤的语言特点,为语用学理论,尤其是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提供了具体范例。现摘录文章中所列举的例子如下:

 

 

1、林黛玉初入贾府,王熙凤就赞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王熙凤夸奖黛玉的话所暗含的意思是:老祖宗的嫡亲的孙女都很标致,林黛玉如此标致,竟像老祖宗的孙女一样。这样,王熙凤不仅表扬了林黛玉的“标致”,还巧妙地拍了贾母的马屁,逗贾母开心。

 

 

2、十五回里,水月庵的老尼告诉凤姐:有一个张财主的女儿金哥已受了一守备公子的聘定,却被另一有势的李衙内公子看上。老尼受张财主所托,来求凤姐强退守备的聘定。凤姐先是张口要张财主拿三千两银子来,替他出了这口气”,可是凤姐又道:“这三千两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用,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

 

 

3、在第四十五回里,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在贾府的帮助之下当了官,赖嬷嬷来请凤姐家去乐一日。凤姐是这样回答的:“多早晚的日子? 我们必去,只怕老太太高兴要去也定不得。” 接下来,凤姐又说:“别人不知道,我是一定要去的,先说下,我是没有贺礼的,也不知道放赏,吃完了一走,可别笑话。

 

 

4、在第四十六回里,刑夫人为丈夫前来讨要贾母的心腹大丫鬟鸳鸯做妾,利用鸳鸯的嫂子金文翔家的去帮忙说服。金文翔家的前去劝说鸳鸯,遭到了鸳鸯本人以及她周围的平儿、袭人等的嘲讽。金文翔家的回来向刑夫人报讯的时候,刑夫人的儿媳凤姐正伺候在旁。金文翔家的先是对刑夫人汇报鸳鸯骂了自己一顿,就连袭人也帮着抢白自己。刑夫人迁怒于帮腔鸳鸯的人追问还有谁在旁。金文翔家的供出了平儿。凤姐为了避免得罪婆婆,忙道:“你不会拿嘴巴子打他! 回回我一出了门,他就逛去了;我回到家来,连个影儿也摸不着他的! 他必定也帮着说什么来! ”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鲜明的语言特点:对黛玉的夸赞实际上是为讨贾母的欢心;例二中王熙凤张口要张财主拿三千两银子,根据会话原则,人们会认为是王熙凤自己想拿这些钱,但后来她又明确否认,说明她没有遵循合作原则;在与赖嬷嬷的对话中,凤姐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最后一例凤姐巧妙地回话一方面表明自己的立场是站在婆婆这边,两一方面也为自己开脱,说自己并不知道平儿的去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凤姐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

                                                                         江薇

感谢江薇同学!这些例子很能说明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例子和分析如果放在一起,都跟例一一样,这样读者看起来会更加方便。另外,这些分析都是作者张溦作做出的吗?还是也有你自己的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4 12:35:0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22: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问题》
  黑琨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8期

    这篇文章谈的主要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问题,文章前面作者先谈了纠错的相关理论(从Corder的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分类,到实际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易出现的各种偏误),提出要“重视课堂教学,听说并重,培养语感”,“教师应积累经验,帮学生预设防错”以及纠错的策略。这里我就只把纠错策略部分粘在下面:

    五、纠错的策略

    以上所谈为预设防错的范畴,教师可以凭借教学经验和技巧提前预设学生出现偏误的情况,并尽量防止偏误的生成,但这并不能保证学生不出错,学生一旦出现偏误,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分析纠错。

    很多语言学家都强调情感、情绪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如保加利亚教育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指出,只有在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学习。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36中所接触到的外语材料都可以说是输入(input),但输入并不意味着吸收(intake),这里有个过滤的过程,要把输入变为吸收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有较强的动机、自信心,处于低焦虑状态的学生过滤较少,因而可以让更多的输入变为吸收;学习者如果缺乏兴趣,没有自信心,处于高度焦虑状态,那么过滤较多,输入难以变为吸收。克拉申(Krashen)还认为,学习者能自己注意听自己说的话,看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实际说出的是否相同,并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纠正(Krashen,1982)。

    经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如果教师纠错不当,会引发学生焦虑的情绪、降低其学习愿望、甚至会影响自信,损伤自尊,对其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的纠错策略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意创设学生口语表达的自然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容错,增强语言学习的输出环节,让学生敢说、多说、不怕说错,对学生的表现不做简单地对错评价,而是客观分析,对不同的错误进行归类,查找原因后,找出不同的纠错方式。纠错时还要先指出学生口语表达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采用示范操练、分析、暗示等方法纠正偏误。且每一堂课纠正的错误不能太多,要做到对错误不纠则已,纠则力求有效。据调查,只有2.8%的学生希望自己在回答问题或发言时教师能随时纠正错误;另外分别有63.7%和69.4%的学生希望在自己发言时教师能面带微笑,仔细倾听或能加以简单提示,给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处理可以避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伤害,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项茂英,2003)。

    同时,教师纠错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求不同,对其纠错亦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那些程度较低又有些内向、胆小的初学者,教师可让他们在发言以前,先把要说的内容都写下来,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写提纲,但发言时要严格要求,不能让他们读所写的东西,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说话的能力,又可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语感,逐步减少出错机会,提高水平。而对那些汉语程度较高,又颇有一些自负心理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但要避免打击其积极性和进取心,当众对他们纠错无疑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其单独沟通、交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关心他们身体、心理的变化,因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引起偏误的产生。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偏误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口语交际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要保持学生口语流利和准确,以及无障碍地得体交际,教师本身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先预设防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口语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偏误有必要进行纠错,但应注意掌握好操作策略,使纠错活动达到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

       艳梅转来的这篇文章,对纠错的策略问题谈得很细,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不少启发。给留学生纠错问题,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也总有新情况出现,其方法、技巧值得我们长期研究探索。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4 12:40:4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22: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程艳梅在2010-6-3 22:31:14的发言: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问题》
  黑琨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8期

    这篇文章谈的主要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问题,文章前面作者先谈了纠错的相关理论(从Corder的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分类,到实际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易出现的各种偏误),提出要“重视课堂教学,听说并重,培养语感”,“教师应积累经验,帮学生预设防错”以及纠错的策略。这里我就只把纠错策略部分粘在下面:

    五、纠错的策略

    以上所谈为预设防错的范畴,教师可以凭借教学经验和技巧提前预设学生出现偏误的情况,并尽量防止偏误的生成,但这并不能保证学生不出错,学生一旦出现偏误,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分析纠错。

    很多语言学家都强调情感、情绪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如保加利亚教育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指出,只有在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学习。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36中所接触到的外语材料都可以说是输入(input),但输入并不意味着吸收(intake),这里有个过滤的过程,要把输入变为吸收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有较强的动机、自信心,处于低焦虑状态的学生过滤较少,因而可以让更多的输入变为吸收;学习者如果缺乏兴趣,没有自信心,处于高度焦虑状态,那么过滤较多,输入难以变为吸收。克拉申(Krashen)还认为,学习者能自己注意听自己说的话,看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实际说出的是否相同,并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纠正(Krashen,1982)。

    经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如果教师纠错不当,会引发学生焦虑的情绪、降低其学习愿望、甚至会影响自信,损伤自尊,对其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的纠错策略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意创设学生口语表达的自然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容错,增强语言学习的输出环节,让学生敢说、多说、不怕说错,对学生的表现不做简单地对错评价,而是客观分析,对不同的错误进行归类,查找原因后,找出不同的纠错方式。纠错时还要先指出学生口语表达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采用示范操练、分析、暗示等方法纠正偏误。且每一堂课纠正的错误不能太多,要做到对错误不纠则已,纠则力求有效。据调查,只有2.8%的学生希望自己在回答问题或发言时教师能随时纠正错误;另外分别有63.7%和69.4%的学生希望在自己发言时教师能面带微笑,仔细倾听或能加以简单提示,给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处理可以避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伤害,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项茂英,2003)。

    同时,教师纠错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求不同,对其纠错亦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那些程度较低又有些内向、胆小的初学者,教师可让他们在发言以前,先把要说的内容都写下来,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写提纲,但发言时要严格要求,不能让他们读所写的东西,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说话的能力,又可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语感,逐步减少出错机会,提高水平。而对那些汉语程度较高,又颇有一些自负心理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但要避免打击其积极性和进取心,当众对他们纠错无疑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其单独沟通、交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关心他们身体、心理的变化,因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引起偏误的产生。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偏误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口语交际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要保持学生口语流利和准确,以及无障碍地得体交际,教师本身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先预设防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口语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偏误有必要进行纠错,但应注意掌握好操作策略,使纠错活动达到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

进来逛刚好看到了这个,转得好,对俺上课很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23: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毛予菲在2010-6-2 16:20:42的发言:                              

                               

小议宝钗会话风格

我非常同意小毛予菲的分析,宝钗一直“高体贴”不得把她憋坏啊,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0: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0-6-3 22:44:56的发言:

进来逛刚好看到了这个,转得好,对俺上课很有帮助:)

     谢谢白水老师!

      留学生课堂纠错的原则和技巧问题的确是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好好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0: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6-2 17:40:18的发言:

每次看过老师的回复后都特别纠结要不要说一声“不用谢”,其实应该外加一声“谢谢”的,老师对我们的帖子给了回应。但又怕在学术讨论帖后回复不合适,那就“一切尽在不言中”吧,都懂的。。。。

    

      又看了一遍你推荐的三篇文章,对其中“刚柔相济原则”、纠错的多种方法(可由教师、学生本人、小组和其他同学纠错)等部分深表赞同。

     哈哈,“纠错”要说出来,“谢谢”就在不言中吧,无须纠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2: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邓晓天在2010-6-2 17:11:22的发言: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纠正

试举一汉字教学的例子,我以前和一美国留学生接触的时候,发现他把汉字笔画中的“提”写成了“撇”,当我告诉他这是“提”,不是“撇”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认为“提”和“撇”是一样的,并且出现抵触情绪。

这种情况在幼儿识字教育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我们对汉字有足够的感观认识,能很容易区分“提”和“撇”,但对于留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对汉字缺乏意思,同时受到英语书写随意性的影响,很容易混淆汉字笔画,因此,教学之前,就要对可能出现的错误重点讲授。

出现问题后的纠正,我认为:首先,要肯定他汉字书写上的成绩,为他树立自信,减轻焦虑或抵触情绪。其次,可以采取类比法进行纠正,方便他们理解,正如上例所说,可以用英语中手写体近似的“a”和“d”或“r”“v”进行类比汉语中的“提”和“撇”,这样的话,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很好的解决了抵触问题。第三,归纳总结,解决学生的疑问,再如上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提”,什么情况下用“撇”,要给学生一个全面直观的总结归纳,以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最后,之后在批改他的作业时,着重看他的错误,有没有再次犯类似错误,如果有,还需要再次纠正。

该方法仅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大家斧正。

     晓天说的几点都很好,有理有据。

     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慢慢告诉留学生,汉字有些笔画写出来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混淆笔顺的“倒插笔”和乱写笔画的现象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人一直很重视。逐渐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汉字书写观念。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会有反复,我们不能急躁。

      关于最后一点,“批改作业时”,能不能看清他笔顺、笔形的错误呢?有时候可以,撇、提形态不同,从笔迹上可以区分;有些错误,比如笔顺问题,字写出来后你就看不到他的书写过程了。这是若要检查,还要想别的办法,比如,让他到黑板上去板书,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2: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程艳梅在2010-6-2 23:01:49的发言:

关于今天课上讲的修正机制我有一个小问题:

雨浓今天说的小品里面故意说错再进行修正的情况,属于修正机制发挥作用吗?

这种有意为之的口误和生活中的口误好像不太一样···

     那个小品是什么内容,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抱歉!下周上课你们一定告诉我啊。

     有意为之的口误,是说话人另有目的,故意设下一个圈套,想看看听话人能否引发、怎样修正等等反应;这种情况也会存在引发-修正的问题,从说话人的角度,应该是比较特殊的修正了。

     这个问题很好,我们都可以继续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8:48 , Processed in 0.0572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