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2: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6-3 23:53:48的发言:

我非常同意小毛予菲的分析,宝钗一直“高体贴”不得把她憋坏啊,哈哈。

     事实上,生活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个“vent”(发泄口),让我们保持正常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4 23: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4 12:19:03的发言:

     那个小品是什么内容,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抱歉!下周上课你们一定告诉我啊。

     有意为之的口误,是说话人另有目的,故意设下一个圈套,想看看听话人能否引发、怎样修正等等反应;这种情况也会存在引发-修正的问题,从说话人的角度,应该是比较特殊的修正了。

     这个问题很好,我们都可以继续思考。

嗯嗯,其实我也不太清楚那个小品到底是什么,我向雨浓再确认一下。

我当时认为纠正故意为之的口误应该不属于修正,但一想文学作品中例子就不确定了,虽然是作者虚构的话语,但又来源于生活,所以应该也属于修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5 17: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4 12:19:03的发言:

     那个小品是什么内容,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抱歉!下周上课你们一定告诉我啊。

     有意为之的口误,是说话人另有目的,故意设下一个圈套,想看看听话人能否引发、怎样修正等等反应;这种情况也会存在引发-修正的问题,从说话人的角度,应该是比较特殊的修正了。

     这个问题很好,我们都可以继续思考。

    呵呵,原来程子已经把这个问题发到水云间了啊?那天上课听见毛毛举例说郭德纲的相声的例子,我就问了程子,故意为之的口误算是口误吗?我们还小讨论了一下,呵呵。 看了老师的回复大概明白了这还是算是特殊的修正的。那可不可以理解成故意的口误也算是语用学研究范围内的口误,只是在分析的时候应该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发生的口误有所区别?

    下面贡献一语料吧。在一期《非诚勿扰》的节目中,一个男嘉宾上台后作自我介绍时说:“大家好,我叫。。。,今年13岁,哦,不,今年31岁。”他说完以后现场的嘉宾和观众都笑了,认为他经过设计的故意说错很幽默。那如果我们进行分析的话,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一下大家,让大家对他的幽默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故意下的一个套儿。自我引发,又自我修正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em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0: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程艳梅在2010-6-4 23:48:28的发言:

嗯嗯,其实我也不太清楚那个小品到底是什么,我向雨浓再确认一下。

我当时认为纠正故意为之的口误应该不属于修正,但一想文学作品中例子就不确定了,虽然是作者虚构的话语,但又来源于生活,所以应该也属于修正吧。

     

         我的想法是,故意为之的口误也有个改正的过程呀,应该属于修正现象的;但它是否属于“修正”现象跟是文学作品中的例子还是生活实例关系不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0: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皙在2010-6-5 17:05:38的发言:

    呵呵,原来程子已经把这个问题发到水云间了啊?那天上课听见毛毛举例说郭德纲的相声的例子,我就问了程子,故意为之的口误算是口误吗?我们还小讨论了一下,呵呵。 看了老师的回复大概明白了这还是算是特殊的修正的。那可不可以理解成故意的口误也算是语用学研究范围内的口误,只是在分析的时候应该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发生的口误有所区别?

    下面贡献一语料吧。在一期《非诚勿扰》的节目中,一个男嘉宾上台后作自我介绍时说:“大家好,我叫。。。,今年13岁,哦,不,今年31岁。”他说完以后现场的嘉宾和观众都笑了,认为他经过设计的故意说错很幽默。那如果我们进行分析的话,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一下大家,让大家对他的幽默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故意下的一个套儿。自我引发,又自我修正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em31]

       故意的口误是口误的一种,发生的背景比较复杂,牵涉到语用、心理等不同方面的因素;如果是没得到对方的提醒而自己主动修正的,像这个例子的情况,应属于自我引发、自我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5 21: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谢谢老师帮我把帖发上来啦。嘻嘻。

第三个话轮不是问答相邻对,弄错了,不知道关于这种话轮的专用词是什么,自己起个名叫:夸赞/拒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5 22: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纠错

对于纠错,涉及到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的,学生不同的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还要涉及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口误、语法错误、错误是否影响语义等。

如果只是单纯的口误,学生本身知道正确的表达,只是没有注意而又口误,纠正的必要性不大。

如果是相关表达的错误,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纠正。

纠错的时机,纠错的方式,纠错的语言等都是很重要的,一不小心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举个自己经历的例子:

大二的时候有教过两个韩国的高中生,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弟弟。姐姐和弟弟的性格相差较大,姐姐比较内向,学习很努力,汉语水平还不错;弟弟比较外向,喜欢玩,汉语不怎么样。两个人的发音都有错误很类似,如:l和r不分,把f发成p等,当时就专门找了一节课一起来纠正他们的发音,刚开始总是鼓励他们,带着发三遍之后就有进步之后就鼓励说发的很好,结果一鼓励那个弟弟就自我膨胀了,不再好好发,到最后还是发回原来的音了,后来再教他纠正时,他就总说:你不是说我发的很好的吗?……不过,那个姐姐发音进步还蛮大的,窃喜一下。呵呵……

       曾囡同学分析得很对,纠错是要区分不同的情况来不同对待。看来对那个弟弟除了鼓励,还必要给点颜色看看啊!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7 10:37: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5 22: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

徐静薇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如何对待学生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中语言表达的错误,一直以来是大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所特别关注的,本文提出了因生而异;重点突出;及时、恰当;培养语感、减少错误这四大原则,以期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良好的纠错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纠错;技巧;原则

 

 

 

 

0.引言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创造性语言产生的过程,学习者在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痛苦、漫长、迂回、曲折的过程,它也是一个由各种错误堆积起来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错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多么的不可避免和意义重大。

语言能力是手段和基础,交际能力才是目的和归宿。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评价语言口头交际能力的指标是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和多样性,而要达到这样的指标是多么的不易,留学生要不断地经历错误、进步、再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如何纠正错误,则起到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对语言错误的研究关注较多,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关注度也较多,但对于如何矫正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错误,其关注度就明显偏少。

1.错误产生的根源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其学习过程伴随着三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一是他已经掌握的语言——
  
—母语;
  
二是他正在学习掌握的语言——
  
—目的语;三是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
  
中介语指介于未掌握目的语到掌握目的语中间状态的语言。

1.1 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
  
学习者在初学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
  
学习者很自然地从母语的经验中获得帮助,学习者产生的错误主要来自母语的负迁移。

1.2 母语对中介语和目的语对中介语的影响,
  
这两个影响也是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介语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对于目的语而言,中介语永远是错误的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反映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它是错误分析的基础,并通过这些错误,了解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因势利导。

2.对待错误的态度

一堂成功的汉语口语课,绝对不是完美的。
  
无论是初级口语还是高级口语,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我们也要把纠错做为汉语口语课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说,另一方面在学生出现错误后要认真仔细地纠正,不纠正就可能成为固定性的错误。[U1] 

交际教学法和现代认知主义教学法对于错误的态度过于宽容。鼓励学习者张口,倡导流利甚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原则。其对于培养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自信心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日韩留学生,确有一定的帮助,其负面效应是容易使错误的表达定式化。行为主义的语言教学法对于错误的态度则过于苛刻。这一学派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不断地刺激—反映的结果,
  
是一种习惯的建立,而错误很可能会转化为一种消极的强化因素,
  
使学习者建立错误的习惯。出于这一考虑,他们主张错误应被严厉禁止。过度苛刻会打消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习者产生挫败感。

3.纠错的原则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希望学生积极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对于出现的各种错误视而不见。
  
如果纠错不当很有可能会严重地损坏留学生在口语课堂中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在纠错时有意识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技巧是影响一堂口语课效果的关键所在。我建议在汉语口语课堂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因生而异的原则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的纠错态度是不同的。初级阶段时学生掌握的语法和词汇非常有限,所以在表达中难免出现错误,这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即使纠错也采用所谓的慈母式,循循善诱,面带微笑,以可接受和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底线,旨在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兴趣和口

语表达的成就感。
  
中级阶段之后相对要严格一些[U2] 
  
留学生在进入此阶段后已经基本上跨越了初级阶段的羞涩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地对于知识的渴求。
  
这时就要要求教师提高要求,代之于逐字逐句的要求。

对于来自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所要采用的纠错态度也是不同的。
  
大部分的日韩留学生在上口语课时都相对内向和被动得多,对待他们也就相对地要减少纠错次数,也肯定为主,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2 重点突出的原则

常见病和多发病要重点纠正[U3] ,而对于学生在口语中所出现的并不妨碍表意功能的错误,
   
或在以后的语言积累中可以自行改正的错误,我们尽量免纠或少纠。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如何区别对待全局性差错与局部性差错,还涉及到如何辨别系统性差错和语误。如果表达中的错误导致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令人难以理解或无法理解,属于全局性差错,这类差错应当适时予以纠正。局部性差错是指表达时出现了错误,但没有造成理解问题,局部性差错通常不需要纠正。
  
区别对待系统性差错与语误。系统性差错是指学习者尚未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词语的用法而出现的错误,也被称作语言能力错误。这类差错会在学习、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
  
学习者本人一般很难发现和改正所出现的错误,这种差错需要老师要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语误是指学习者由于某些情感因素如疲劳、粗心或注意力分散和环境因素如回应没有完全听清的信息等导致的语言错误输出。
  
语误也被称作语言行为错误。
  
这种错误是偶然的,是由于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的语言系统而造成的,学习者一般能很快意识到并自行纠正[U4] 

3.3 及时、恰当的原则

教师在汉语口语课上纠正差错是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教师要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即什么时候即时纠错,什么时候延缓纠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做出恰当的反映。
  
有时学生自己可能听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师的改正,应该是在他可能听出错误,但不知道如何改正,或者是没有听出错误更无法加以改正的情况下进行。
  
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温和、宽容的态度,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可以把错误记录下来,待学生发言完毕后再一一指出。

3.4 培养语感、减少错误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是到主导地位的,他的教学环节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纠错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出现偏差时的后续性措施,
    
更重要的在于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帮助、促进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U5] 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准确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
  
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
  
两个语言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会有明显的高下之别”。
  
从中可见语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何等重要。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反复灌输正确的语言形式,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消除或减少错误的目的。
  
应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语言环境,引导、督促他们增大培养语感的力度,并选取适量、适当的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跟读,乃至背诵,并使之形成习惯,为培养良好语感打下基础。

总之,错误在留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
  
对待错误既要有一定的宽容,要消除学生在口语课上的心理障碍,做到无拘无束的表达,以及无障碍的交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也不能视而不见,有必要进行纠错,但应注意掌握好操作策略,使纠错活动达到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做到标本并治。

【参考文献】

1]周健.论汉语语感教学[J].汉语学习,20031).

2]翟英华.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纠正错误的技巧和方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018).

3]李雪平.外语习得之中介语的僵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4]黑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5]崔凤玲.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学发初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4)

6]毛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研究综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

(9)

7]赵雷.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目标的实现[J].汉语学习,2008(12)


 [U1]我认为不是每一个错误都要纠正,主要看错误的性质。如果一个学生寄出不好,错误较多,每个错误都纠正,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U2]按照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来确定纠错的方式,这个与不同阶段教学的教学目的的不同也是相关的,比较喜欢。

 [U3]严重同意。

 [U4]最理想的状态时自我察觉,自我修正。

 [U5]纠错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曾囡]我认为这篇文章比较完整的将对外汉语教学的纠错的方法和原则将[讲]出来了,比较值得看。

   

   [木兰]这篇文章将留学生课堂口误的产生原因和纠错原则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很不错!谢谢曾囡的推荐!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7 10:41: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6 0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一直对广告语感兴趣,所以就找了一些关于广告的语用学论文。

这篇论文是湖北广播电视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双关语》,作者是姚萍和刘芳

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分析

双关都具有两层含义。广告主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同义,同音异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一明一暗,一真一假,既引人注目,又引起联想。但是,正是由于双关的这种双重性,才有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

合作原则(Principle of Co-operation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在60 年代后期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交谈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一条根本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1)说的话应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2)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说话要真实:(1)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Relavant Maxim)。说话要贴切(与谈话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练(避免啰嗦);(4)井井有条。

从合作原则来看,广告双关语是对方式准则(MannerMaxim)的违反,然而双关为何仍倍受广告主的青睐呢?这里我们不应忘记,广告的首要任务是引人注目,双关无疑是帮助广告主实现这一目的有效手段;

Advertisers deliberately…employ punsbecause thefirst and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requirement of anadvertisement is that is should attract and hold an audience ‘sattention.Tanaka Keiko1994:64)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广告主也为其违反合作原则找到了合理的“借口”。现在再转到消费者。他们是怎样领悟广告双关语的真正含义的呢?我们认为,从语用学角度分析,Sperber Wilson 提出的相关原则(Relevance Theory)可以给这个问题提供满意的答案。Sperber Wilson 指出,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有时向听者提供某种刺激,并以此使交际双方都明白,前者将通过该刺激促使后者产生一系列假想。(Tanaka keiko1994:19)。同时他们认为,如果某人寻求你对他的注意,则表明你在遵循他的要求的情况下,他有足够的理由设想你可以因此而受益。即说话者向听者提供刺激寻求关注时,后者应想到该刺激可能与自己有关,进而运用最佳相关理论OptimalRelevance)排除一些次相关因素,领悟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这就是相关原则的实质所在。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广告双关语的运作过程以及读者的理解过程。毫无疑问,双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手段,是颇具吸引力的。从相关原则来看,广告双关语的动作方式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广告主有意利用双关的特点提供给读者两种或更多的解释,而后者会排除最表层、最直接的含义,领会深层的、广告主所企望的内容。通常,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领会,或称解码的过程中,双关比直观表达方式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这正是广告主的匠心独运:运用双关既能吸引并维持读者的注意力,又能“使其进入广告所描述的角色中,完全浸溶于广告所创造的氛围中。”(张辉,1995)同时,读者的这种额外努力并不是无偿付出的,他们通过最佳相关理论领悟广告主的真正意图后,会发现该产品或服务是对己有益的,即“劳有所得,劳必有报。”下面我们摘选几例加以说明:

1Less bread. No jam.

2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3)华力牌电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

例(1)是伦敦地铁的广告词,乍一看,读者很可能将其中“bread”和“jam”理解成食物。这是最直观的解释。但是根据周围环境和相关原则,这种假设很快被排除了。他(们)就要通过最佳相关理论,联想到俚语中“bread”表示“money”,而“jam”则可以理解为“trafficjam”由此得出下列推断:

1aLess moneyno trafficjam.进而展开联想,得出:

1bIf you travel by London Transportit will cost youless and you will not suffer in traffic jams.

例(2)是一种冰淇淋的广告标题。“Spoil oneself”“意为”“enjoy oneself to heart’s content”即“尽兴”。而“spoilone’s figure”意为“破坏了体形”。这种产品是为节食减肥者生产的,依据相关原则,读者可以推断出广告主在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调进行宣传,从而自然地接受该产品。

例(3)中的广告更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这是运用双关的同音异形法。根据相关原则,读者可以体会到“默默无蚊”四字包含了多少内容!首先它展示了使用蚊香的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蚊鸣之干扰,无蚊叮之苦恼,默默而无蚊。进一步分析还可看到该蚊香的工作状态:默默而无闻(蚊),无声又无息。再则,它也向人们表明了一心奉献、

不图回报的心意,消费者还有什么理由将其拒之门外呢?

 

这篇文章是从语用学角度来谈现在吸引大家眼球的各种广告词,而且讲解了为什么广告语中“公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原则,希望大家能有启发,呵呵~~~[em01]

[木兰]这篇文章轻松幽默,举了几则中外广告说明了其中的双关现象,说清了道理且很有趣味!推荐得好!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7 10:47: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曾囡在2010-6-5 21:51:31的发言:

啊啊。。谢谢老师帮我把帖发上来啦。嘻嘻。

第三个话轮不是问答相邻对,弄错了,不知道关于这种话轮的专用词是什么,自己起个名叫:夸赞/拒绝?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U3]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字体不知为何编辑不好,抱歉!

    哈哈,这样的相邻对还没见到确定的名词来指称,你可以考虑给它个命名。(想想这里宝玉是不是在夸赞宝姐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21:22 , Processed in 0.07305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