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 徐静薇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如何对待学生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中语言表达的错误,一直以来是大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所特别关注的,本文提出了因生而异;重点突出;及时、恰当;培养语感、减少错误这四大原则,以期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良好的纠错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纠错;技巧;原则
0.引言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创造性语言产生的过程,学习者在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痛苦、漫长、迂回、曲折的过程,它也是一个由各种错误堆积起来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错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多么的不可避免和意义重大。 语言能力是手段和基础,交际能力才是目的和归宿。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评价语言口头交际能力的指标是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和多样性,而要达到这样的指标是多么的不易,留学生要不断地经历错误、进步、再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如何纠正错误,则起到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对语言错误的研究关注较多,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关注度也较多,但对于如何矫正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错误,其关注度就明显偏少。 1.错误产生的根源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其学习过程伴随着三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一是他已经掌握的语言—— —母语; 二是他正在学习掌握的语言—— —目的语;三是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 中介语指介于未掌握目的语到掌握目的语中间状态的语言。 1.1 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 学习者在初学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 学习者很自然地从母语的经验中获得帮助,学习者产生的错误主要来自母语的负迁移。 1.2 母语对中介语和目的语对中介语的影响, 这两个影响也是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介语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对于目的语而言,中介语永远是错误的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反映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它是错误分析的基础,并通过这些错误,了解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因势利导。 2.对待错误的态度 一堂成功的汉语口语课,绝对不是完美的。 无论是初级口语还是高级口语,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我们也要把纠错做为汉语口语课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说,另一方面在学生出现错误后要认真仔细地纠正,不纠正就可能成为固定性的错误。 交际教学法和现代认知主义教学法对于错误的态度过于宽容。鼓励学习者张口,倡导流利甚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原则。其对于培养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自信心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日韩留学生,确有一定的帮助,其负面效应是容易使错误的表达定式化。行为主义的语言教学法对于错误的态度则过于苛刻。这一学派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不断地刺激—反映的结果, 是一种习惯的建立,而错误很可能会转化为一种消极的强化因素, 使学习者建立错误的习惯。出于这一考虑,他们主张错误应被严厉禁止。过度苛刻会打消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习者产生挫败感。 3.纠错的原则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希望学生积极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对于出现的各种错误视而不见。 如果纠错不当很有可能会严重地损坏留学生在口语课堂中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在纠错时有意识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技巧是影响一堂口语课效果的关键所在。我建议在汉语口语课堂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因生而异的原则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的纠错态度是不同的。初级阶段时学生掌握的语法和词汇非常有限,所以在表达中难免出现错误,这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即使纠错也采用所谓的慈母式,循循善诱,面带微笑,以可接受和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底线,旨在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兴趣和口 语表达的成就感。 中级阶段之后相对要严格一些。 留学生在进入此阶段后已经基本上跨越了初级阶段的羞涩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地对于知识的渴求。 这时就要要求教师提高要求,代之于逐字逐句的要求。 对于来自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所要采用的纠错态度也是不同的。 大部分的日韩留学生在上口语课时都相对内向和被动得多,对待他们也就相对地要减少纠错次数,也肯定为主,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2 重点突出的原则 常见病和多发病要重点纠正,而对于学生在口语中所出现的并不妨碍表意功能的错误, 或在以后的语言积累中可以自行改正的错误,我们尽量免纠或少纠。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如何区别对待全局性差错与局部性差错,还涉及到如何辨别系统性差错和语误。如果表达中的错误导致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令人难以理解或无法理解,属于全局性差错,这类差错应当适时予以纠正。局部性差错是指表达时出现了错误,但没有造成理解问题,局部性差错通常不需要纠正。 区别对待系统性差错与语误。系统性差错是指学习者尚未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词语的用法而出现的错误,也被称作语言能力错误。这类差错会在学习、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 学习者本人一般很难发现和改正所出现的错误,这种差错需要老师要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语误是指学习者由于某些情感因素如疲劳、粗心或注意力分散和环境因素如回应没有完全听清的信息等导致的语言错误输出。 语误也被称作语言行为错误。 这种错误是偶然的,是由于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的语言系统而造成的,学习者一般能很快意识到并自行纠正。 3.3 及时、恰当的原则 教师在汉语口语课上纠正差错是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教师要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即什么时候即时纠错,什么时候延缓纠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做出恰当的反映。 有时学生自己可能听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师的改正,应该是在他可能听出错误,但不知道如何改正,或者是没有听出错误更无法加以改正的情况下进行。 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温和、宽容的态度,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可以把错误记录下来,待学生发言完毕后再一一指出。 3.4 培养语感、减少错误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是到主导地位的,他的教学环节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纠错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出现偏差时的后续性措施, 更重要的在于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帮助、促进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准确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 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 两个语言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会有明显的高下之别”。 从中可见语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何等重要。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反复灌输正确的语言形式,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消除或减少错误的目的。 应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语言环境,引导、督促他们增大培养语感的力度,并选取适量、适当的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跟读,乃至背诵,并使之形成习惯,为培养良好语感打下基础。 总之,错误在留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 对待错误既要有一定的宽容,要消除学生在口语课上的心理障碍,做到无拘无束的表达,以及无障碍的交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也不能视而不见,有必要进行纠错,但应注意掌握好操作策略,使纠错活动达到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做到标本并治。 【参考文献】 [1]周健.论汉语语感教学[J].汉语学习,2003(1). [2]翟英华.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纠正错误的技巧和方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01(8). [3]李雪平.外语习得之中介语的僵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4]黑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5]崔凤玲.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学发初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4). [6]毛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研究综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 (9). [7]赵雷.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目标的实现[J].汉语学习,2008(12).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7 10:41: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