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0 20: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修正机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正机制:

奥楠学姐在242楼提到了他人引发、他人修正的优势,我很赞同。

但是我也认为,对外汉语的学习者情况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性格和学习策略都有不同,应当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不同的修正方法。

比如针对性格腼腆的学生,就应当婉转迂回一些,不要采取太直接甚至严厉的方法。

我之前就有一次失败的纠错经历:

大二下学期,和一个日本语伴一起学习。有一次他在读课文,总是把吃肉rou,读成吃肉lou。这是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时,普遍遇到的语音问题。我当时还没有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想都没想就马上打断他,然后指出了他的错误。并且演示了正确的读音让他学习,可是我发现他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甚至发的音越来越奇怪了[em06]唉~

因为是在学校的咖啡厅,人比较多,而且桌子都紧挨着,所以周围的人们突然多转过身看着他,当时他脸刷一下就红了[em04]特别不好意思特别尴尬又无助地看着我,要知道他可是1米8多的个子啊,又比我年长几岁,却好像一下子变成一个被我责备的小孩儿。当时我那个囧啊~~~

从那以后,我吃一堑长一智,每次他读课文,我都是先全部听完,然后告诉他“你有*处读的不对哦……”先让他自己找,这样之后好多了,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愉快……

看来因材施教还是必须的,要摸清学生的“底儿”,才好决定使用哪一种修正机制最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22: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7 20:46:40的发言:

      

             发表在本帖第186楼的这篇文章,本周(第十五周)要进行课堂讨论,从语用角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请同学们早做准备。


    

   

     我先承认错误……上次课前真的不知道老师在水云间上出了讨论题,没有提前看这篇文章,当时,木兰老师让大家自由发言,我可真是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现在发个帖子补上吧。为了方便分析,我把这个故事里的自然语言对话单独贴出来:

(玛莎)她大声说:“弗雷德,你知不知道,我们已经约会6个月了?”
(玛莎):“弗雷德!”
(弗雷德):“怎么?”
(玛莎):“请不要这样对我好吗?” “哦,对不起,也许我不应该说——”
(弗雷德):“发生了什么?”

(玛莎):“我太愚蠢了,”
          “我的意思是,我很傻,我没有骑士,也不会有白马。”

(弗雷德):“你没有马?”
(玛莎):“你感觉我像个傻瓜,是吗?”

(弗雷德):“不!”

(玛莎):“我的意思是,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

(弗雷德):“是的。”

(玛莎):“弗雷德,你果真这么想吗?”

(弗雷德):“怎么想?”

(玛莎):“就是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

(弗雷德):“哦,”

            “是的。”

(玛莎):“谢谢你,弗雷德!”

      我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会话,失败的原因如下:

[1]两个人都违反礼貌原则中“量的原则”。

     作为读者,我们能从心理描写中“看”出玛莎和弗雷德的心理活动,但他们无法“看”出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从上面我贴出来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玛莎根本没有说出她发出此次会话的目的,而弗雷德更是摸不着头脑,乱回答一气,结果导致会话失败。假想一下,如果两人开诚布公,玛莎把心里想的“我们是否要继续发展下去,结婚,生子,相守一生?还是只维持现在的亲密程度?”问出来,如果弗雷德说出自己“气急败坏”的原因是里程表坏了——而不是玛莎的一句话,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2]两个人都没有注意“语境”问题,没有注意对方的情感变化。
      弗雷德没有发现“使人窒息的安静”让玛莎难过,没有在玛莎“泪眼婆娑”“呜咽不止”的时候马上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而玛莎没有发现自己的话让弗雷德“吓了一跳”“不知所措”甚至“摸不着头脑”,她没有注意弗雷德生气和沉默的原因不是她的问题,而是里程表的问题。而弗雷德在最终,也没有在意玛莎“向他靠拢些,把脸转向他,凝望着他的双眼”,这些体态语传达出的信息,没有很好地把握会话时的语境,使得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

[3]男性和女性会话风格的不同。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看完这个故事我真实觉得这句话很经典,两种性别的人真是有完全不同的会话风格。
玛莎说完第一句话,马上观察弗雷德的表情,并且从他的表情开始了猜测:“我的话是不是让他烦了?”“他是不是生气了?”……是敏感细腻的表现。而弗雷德呢?居然连白马王子的“典故”都不知道,玛莎给了他那么多暗示,居然一个也没“接住”!真是神经大条啊。另外这次会话结束之后,玛莎的反应时:跟闺蜜一起“剖析细节,分析她和他说过的每一句话,然后再一遍遍地重新来,直到探究到每一种表达方式、每一种语气及手势可能的含义”;弗雷德呢,“回到他的住所,便取出一袋鸡肉来吃”“他打开电视,他的全部心思很快就被学院篮球队的火爆比赛吸引过去了”……真是,看得我着急啊!唉~

      所以呢,想要有成功的会话,首先要向对方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语气可以尽量婉转,但是语意绝对不能太多省略;其次,要学会察言观色,从对方的语气、表情甚至体态语中寻求“话外音”,但是要注意绝对不要“过度会意”乃至“会错意”;第三呢,就是要注意对方的立场、性格、背景以及为人处事的特点,才不至于产生像玛莎和弗雷德这样不成功的会话了。

      所以呢,想要有成功的会话,首先要向对方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语气可以尽量婉转,但是语意绝对不能太多省略;其次,要学会察言观色,从对方的语气、表情甚至体态语中寻求“话外音”,但是要注意绝对不要“过度会意”乃至“会错意”;第三呢,就是要注意对方的立场、性格、背景以及为人处事的特点,才不至于产生像玛莎和弗雷德这样不成功的会话了。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11 8:23:5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8: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我也编了几次,最后重复的一段怎么也去不掉,只好作罢。)

        两人误会的产生,你分析得很细致,也很有道理。说话人的用意和发出的信息与听话人对信息的理解之间往往不完全相同,甚至有时有很大的差别。一旦误会发生,就要主动去化解,“话不说不透”嘛;另外,你谈到的语境,也是帮助正确理解话语含义的重要途径。要善于观察对方反应,及时加以解释澄清,特别是对于自己比较重视的人。

       玛莎说的第一句话“我们已经约会六个月了”,我现在还倾向于认为,并没有任何暗示,只是随口说出的一句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弗雷德也没有受到什么暗示,他根本没注意到玛莎说了这么一句话;所谓的“暗示”,只是玛莎自己的推测,她对男友的心里进行了推测,并沿着这个假想越走越远,误会越来越深,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痛苦,真的是自寻烦恼啊。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思考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1 8:38:5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8: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知道一丢丢在2010-6-10 20:09:47的发言: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正机制:

奥楠学姐在242楼提到了他人引发、他人修正的优势,我很赞同。

但是我也认为,对外汉语的学习者情况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性格和学习策略都有不同,应当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不同的修正方法。

比如针对性格腼腆的学生,就应当婉转迂回一些,不要采取太直接甚至严厉的方法。

我之前就有一次失败的纠错经历:

大二下学期,和一个日本语伴一起学习。有一次他在读课文,总是把吃肉rou,读成吃肉lou。这是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时,普遍遇到的语音问题。我当时还没有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想都没想就马上打断他,然后指出了他的错误。并且演示了正确的读音让他学习,可是我发现他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甚至发的音越来越奇怪了[em06]唉~

因为是在学校的咖啡厅,人比较多,而且桌子都紧挨着,所以周围的人们突然多转过身看着他,当时他脸刷一下就红了[em04]特别不好意思特别尴尬又无助地看着我,要知道他可是1米8多的个子啊,又比我年长几岁,却好像一下子变成一个被我责备的小孩儿。当时我那个囧啊~~~

从那以后,我吃一堑长一智,每次他读课文,我都是先全部听完,然后告诉他“你有*处读的不对哦……”先让他自己找,这样之后好多了,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愉快……

看来因材施教还是必须的,要摸清学生的“底儿”,才好决定使用哪一种修正机制最恰当。

        哈哈,对外汉语教师还要是个心理学家啊!教师的意见即便完全正确,还要考虑什么时候纠错、用哪种方式纠错、纠哪些错的问题。你的例子很有趣,相信对大家都会有启发,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20: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节课老师讲到总体结构,说目前研究最充分也最典型的一类对话就是打电话。正好刚才遇到一件事情,我觉得也可以用总体结构来解释,而且还不是打电话,嘻嘻。
我刚在淘宝上买相册,但是对相册有些问题,于是就用阿里旺旺和卖家交涉。(虽然这是“书面的”,但是也应该算是会话吧?)下面我引用了我们对话的全内容~~

゛嚐膽..:(19:30:58): 您好~~
xiekuang88:(19:31:09): 您好                         
这应该算个非常简单的开端,双方虽然不认识,只是你买我卖的关系,但是必要的问候是有的(其实我觉得更是引起对方的注意,让他发现,诶,这里还有个人找我,呵呵)
嚐膽..:(19:31:26): 请问这个相册有细节图么?就是里面什么样子的
xiekuang88:(19:31:59): (卖家马上就给我发了个截图过来)
゛嚐膽..:(19:32:33): 不好意思,怎么打不开呢
xiekuang88:(19:32:59): 那个大不开?
゛嚐膽..:(19:33:28): 就是您给的图看不了……
xiekuang88:(19:33:38): 内页图片在宝贝描述里 您往下拉就能看到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jhtml?item_id=685c15680c2a5e0dba88dfb05c443e21&x_id=0db1&received_or_posted=0&buyer_or_seller=0
因为截图比较大 需要一点传送时间
゛嚐膽..:(19:34:45): 可能是我这边网速太慢了,所以没看到宝贝描述……我再等等,呵呵,谢谢啦
xiekuang88:(19:41:22): 能看到了吗?
゛嚐膽..:(19:41:57): 还是不行……我在找别的
这里是本体,我提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然后卖家非常耐心的给我解释,尽他所能帮我。我们能从我们的对话中看出我们的关系,十分陌生,也十分客气,算是符合“礼貌原则”吧,嘿嘿。
゛嚐膽..:(19:44:55): 不等了,这个可以留言么?
xiekuang88:(19:45:31): 这个是粘贴的 您可以写纸条放在相片边上 有透明膜覆盖的 不用怕纸条回丢失
゛嚐膽..:(19:46:02): ~~好吧,那您家有纸条么?就是好看的便签~~我就不用找别家了,呵呵
xiekuang88:(19:47:04): 有的稍等
゛嚐膽..:(19:47:20): 恩
xiekuang88:(19:47:34):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308787297这个
这还是本体部分,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之间一点废话都没有,而且我觉得彼此都符合了“合作原则”,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吼吼
゛嚐膽..:(19:51:02): 行~~我是北京的,今天拍下,什么时候能到呢?五环内
xiekuang88:(19:51:21): 今天拍 明天发货 快是明天下午到 慢是后天到
゛嚐膽..:(19:52:07): 这个快慢您也说不好,是快递公司的事,是不?呵呵
xiekuang88:(19:52:56):
快件交到快递公司手里就不是我们的能力范围内的了,我只能让快递加急。正常情况下是能到的
゛嚐膽..:(19:53:35): 明天下午?呵呵
xiekuang88:(19:53:48): 是的

゛嚐膽..:(19:53:50): 如果多买几个相册有优惠没?
xiekuang88:(19:54:16): 收您个首重5元 不管您买多少本
゛嚐膽..:(20:11:45): 好,那我就在您这买了。
xiekuang88:(20:11:56): 恩,您拍下吧,我给您改下运费。
゛嚐膽..:(20:12:45): 好的,谢谢。
xiekuang88:(20:12:56):不客气~~

我继续在本体里提出了两个问题,店主也都非常耐心的给我解答。在我们彼此“合作”的基础上,我们顺利完成了此次交易

゛嚐膽..:(20:13:10): 期待您的相册了,再见
xiekuang88:(20:13:30):再见

结束语:看来真的是陌生人,结束语言简意赅,十分直接,没有其他多余的废话。

举这个小例子就是觉得语用学真的无处不在,连我上个淘宝买个东西都能发现语用的踪影,好神奇啊,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郭馨月)一篇关于言语行为的论文

                                                                     论塞尔言语行为的意向维度

                                                                                      赵雅丽

        摘要: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意义论,强调意义作为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它以人们的言语活动为背景,密切联系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和有关语境来探讨语言表达式的意义。
        关键词:塞尔;言语行为;维度

        言语行为意义论将言语行为规定为意义的基本单位,强调意义作为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 产生于内在心灵意向与外在言语行为规则的统一;从而将言语行为及其构成规则,言语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的意向同表达式的意义及说话者的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多维度、综合型的意义观。

一、言语行为:意义的基本单位

       言语行为意义论观则不然。言语行为是有意义的吐语行为的基本单位,语言交流的基本或最小的单位叫言语行为。它以人们的言语活动为背景, 密切联系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和有关语境来探讨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按照塞尔的观点,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他说:“我们之所以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言语行为,只是因为一切语言交流都包含有言语行为。语言交流的单位,并不是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符号、语词或语句, 甚至也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的标记,而是在言语行为的完成中构造出来的或说出来的标记。更加精确地说,言语行为就是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同奥斯汀一样,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塞尔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思想。塞尔在其成名之作《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中,已经阐明了其意义理论的基本观念,即意义问题的研究离不开言语行为的研究,二者并非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研究,而是同一研究的两个侧面。即在说出一个语句中实施的言语行为, 一般而言就是这个语句的意义功能的体现。因此, 每个有意义的语句借助于它所具有的意义, 可以被用于完成一个特定的言语行为或者一系列言语行为,每个可能的言语行为,从原则上说都可以在一个语句或若干语句中获得准确的表述。一般来说,通过说出一个语句,完成一种言语行为,也就是这个语句的意义功能的实现。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是基于一条表述原则,即“欲意皆可用言表”,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任何意义, 都可以找到一个相应的表达式来表达。塞尔把言语行为界定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这就等于把言语行为摆在了研究语言、意义、交际的中心地位。

二、语力:意义研究的重要维度

        语力(即“话语施事力量”,illocutionary force,也就是言外之力:话语在语境中的一种功能。)是由话语施事行为所体现的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也即话语在具体交际场境中所发挥的特定功能。言外之力是语句中施为动词意义的一部分,或是句子的深层意义或是话语满足的合适条件。不同的施事行为所满足的合适条件不同,即言外之力不同。在许多语言交际场合, 言语活动的失败或误解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交际活动参与者听不懂对方的用词或语句的意思,而是未能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即语力。意义理论研究要做到全面系统也必须重视语力这个重要的意义维度。在语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中,塞尔将其概括为7 种:(1)(话语)施事(行为)意图:指的是在实行施事行为中所包含的内在目的。(2)施事
意图的力度: 指不同的施事行为在实现其意图或内在目的中所体现出来的力量的强弱程度。(3)实现施事意图的方式:指施事意图相同的一类施事行为也许会在实现该意图或目的的方式上有所不同。(4)命题内容条件:语力有时会对命题内容起着某种限定作用。(5)前提条件:在此主要指说话者在实施言语行为中预先假定成立的条件。(6)真诚条件:所谓的真诚条件指的是在完成话语施事行为中体现出的心理状态。(7)真诚条件的力度: 指的是语力在表达心理状态上力量的强弱程度。通常真诚条件的力度往往同施事意图的力度成正比。按照塞尔等人的观点,如果以上7 项要素中,每一项的值都得到了确定,那么某一语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确定。塞尔于1951 年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 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解释言外之力和句子形式或规则用法之间的关系, 以及言外之力和说话双方共有知识、会话原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根据塞尔的解释,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前者会有IFD 言外力量显示项,根据合适条件可以解释,按照使用规约可以推断言外之力,后者则没有明显的句法标记,要给以充分解释,听话人必须联系语境依据双方说话共有的知识等才能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交际意图。

         

三、意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

        言语行为论当今的代表人物塞尔明确表示,“意义是派生的意向性的一种形式”,并认为这是理解意义的关键所在。尽管其先师奥斯汀早就认识到,意义包含在言语行为之中,但却未能对这种认识从理论上系统加以阐释。塞尔对意向意义理论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为完成奥斯汀未竟事业做出的积极努力。塞尔将“什么是意义”以及“话语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视为实质上的同一个问题。他在探讨意向性的特征中着眼于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的联系, 并且充分利用了关于语言行为研究的已有成果。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在以下四个方面密切相连:首先,正像话语施事行为的结构可以分析为命题内容和语力那样,意向状态也可以分析成表现内容和心理模式。其次,在言语行为性质分析中所采用的“适应指向”这一概念证明同样适用于意向状态。“适应指向”是指从世界到语词的指向或从世界到心灵。再次,人们在做出每一项含有命题内容的话语施事行为中,都表达了含有这一命题内容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即是所实施的这类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事实上,言语行为的实施必然表达了相应的意向状态。最后,一般说来,“满足条件”(conditions of satisfaction)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具有适应指向的言语行为和意向状态。所谓“满足条件”亦称“成功条件”指的是成功实施言语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联系, 不仅体现了意向性的基本特征, 而且也充分表明了施事行为与意向状态的某种相同性。意向性既奠定了意义的可能性,又限定了意义的形式。究其原因,表现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但是话语的表现能力派生于心灵的表现能力, 是心灵把意向性赋予了本不具有意向性的声音或符号,从而使这些声音或符号获得了表现能力。通过言语行为意义分析, 进而表明意义的可能性与限度是源于心灵的意向性。塞尔试图通过意向性的概念表明,意向性与言语行为存在同构性, 并以此作为对话语意义做出阐释的一种理论依据。


       四、语境:心灵意向与言语行为的有机组合


       语境之所以能作为确定讲话者意向的依据, 根本原因在于,语境(尤其指言语交际环境或背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为言语活动参与者所共有, 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言语行为的意义就是句子意义的功能, 要理解话语的意义,就要了解语句使用的规则。意义既派生于意向性又受制于规则, 塞尔就曾提出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可以看作一整套构成规则的系统, 而话语施事行为就是按照这种构成规则施行的行为。在近年有关的论述中,他仍坚持将构成规则作为解释言语行为的基本规则, 认为话语施事行为意图是概念就是由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则所决定的, 关于“说出一种话语算作(counts as)什么的”概念。因此,塞尔区别了构成规则(constitutiverules ) 和规定规则(调节规则)(regulative rules):规定规则制约现已存在的或独立存在的行为方式或活动, 比如礼仪规则制约着独立于这些规则而存在的人际关系: 构成规则不仅仅是对行为方式起制约作用, 而且是创造或解释新的行为方式或活动。比如足球或下棋规则不仅仅对踢足球或下棋有制约作用, 而且为进行这些活动创造了可能性。在塞尔看来,规定规则是外部的社会规则,对施事行为不起制约作用,而构成规则是内在的语义规则, 施事行为是根据构成规则衍生而来的,或者说是受这些构成规则制约的。塞尔的基本理论假设是, 人类语言的意义结构可以看做是一系列成套的内在构成规则的规约性体现, 言语行为是按照这些构成规则说出语言表达式时典型的得以完成的行为。他指出,意义既是意图问题也是规约问题,也就是说,话语的意义“既有意图的方面,也有规约性的方面”。规定规则用于调节先前存在的行为活动,如种种社交规则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和规范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举止,但社交活动的存在,先于且独立于规则的存在。构成规则不仅能调节而且还可以创造或规定新的行为形式。比如,一般说来,竞技活动就是由一系列构成规则生成而来的,同时受其制约。规定规则与构成规则的差异还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规定规则的典型表达语式为祈使句式,而构成规则却采用于此大不相同的形式,对规则的陈述。

参考文献:
[1]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Dummett.M.“Sense.Force,and Tone”,London.1994.
[4]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2.
[5]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谢谢馨月!转来的这篇论文对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尤其是谈到话语的意义,里面既有规约意义,也包含了交际者的特定、具体的意图,我们可以仔细体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3 11:47:2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1: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抱香斋老师的跟帖

[抱香斋] 一篇文章分两个帖子发的,我给合并到一个帖子了。

感谢斋主老师!

馨月把帖子发错了地方,我已修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3 11:42: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15: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那个宣告预示语的错误:为了避免导致误会,我觉得可以直接说明情况,比如:我要给她送点东西过来。

还有老师,有一个疑问。就是格莱斯把会话含义分为: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一般性会话含义是指语义含义,特殊性字面含义是语用含义。但是我最近看到一篇关于会话含义的论文时,解释就直接是超出字面意义的话语含义。继续查找了一些论文,发现很多论文都是这么解释的,很少有提及这个分类。那么这个是理解的错误,还是说为了方便的原因,特殊性会话含义现在就是简称为会话含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20: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找论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一篇,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语用学的新思路,如果红楼梦中众多女性角色能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也许会更有新意,知识这种分析角度还未成形,分析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语用研究的新视角———女性主义语用学

彭建武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开封475001;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中图分类号:H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5455(2008)02-0145-03

  近十几年来,许多研究领域都贴上了“女性主义”(feminism )的标签,并相继诞生了一系列学科,如“女性主义语言学”、“女性主义文体学”、“女性主义会话分析”等。本文基于女性主义和语用学对于语言使用以及交际者的假设存在着诸多一致性,试图说明女性主义和语用学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益,重点介绍克里斯蒂“女性主义语用学”( feminist prag-matics)[3]2在这一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行为的关注

     女性主义共经历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主要是争取女性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官方地位。第二次浪潮则要求终止政治和经济上的性别歧视等。第三次浪潮将女性主义运动推到更高层次,产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应的女性主义各流派,并开始关注起语言系统和语言行为,着重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女性在现存语言系统中是怎样得到表征的?二是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的语言行为如何不同?[11]8

对语言和性别的问题,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曾从各自不同角度做过一定的探讨。人类学家关注语言在思维和文化中的作用,把语言看作是某团体全部社会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从男性和女性在音系、形态、句法和词汇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两性语用的差异。方言学家一般以单性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或男性或女性),借助问卷和实地调查等来考察某团体内部的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变化和差异。而社会语言学家认为,特定语言形式的使用与语言使用者等因素有关。语言使用的差异被看成是由交际者的社会阶层,年龄或性别等因素造成的。他们把性别看作是一个社会变量,着重探讨语言与性别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性别与礼貌的关系、性别与言语风格的关系、性别与交际障碍的关系等。拉克夫提出的“女性语言”曾引起语言学家广泛关注。女性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用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构成女性特有的语言风格,即被动性、附和性和不确定性等[7]45-79。后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借助不同研究方法对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以及男女的语用差异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在语言学领域,尽管其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不相同,采用的术语也多种多样,但研究重心大都放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中语言歧视与社会歧视具有直接关系,语言变化是社会整体变化的一部分。女性主义认为,“我们的语言一般是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总倾向于从男性视角或根据人们对于女性、男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持有的固化观念来表征现实世界”[2]8。其实,语言和性别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研究者应该将这些抽象概念与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将性别简化为两性的差异或对其做简单的分类。性别差异是更广阔图景的一部分,需要加以理论化。我们应为语言和性别的研究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使研究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5]87-96。然而,传统语用学并没有将性别和语言使用的关系问题纳入其研究范围。比如,言语行为理论没有考虑到其假设前提之一是:与男性相比女性拥有的社会权势是有限的。再如,最初的会话结构模型是建立在相对狭窄的会话概念之上的,它集中探讨的是男性的交际规范(norms),而对女性交际规范缺乏关注。另外,对于语用学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对语言使用进行解释以及对性别和语用的关系加以理论化等问题更是缺乏足够的讨论。最近有些学者一改传统女性主义将性别做二元划分或分析男女两性分别具有何种特征的做法,将性别界定为一种“行为”(doing)。还有学者建议将性别看成一个动词,提出可用‘gendering’这一概念来表示性别的动态过程[5]95。当性别被看成为动词或视为一种过程时,特定语言形式的使用就变成了个体人在何种程度上建构自身阳刚或阴柔的问题。可见,性别已不再是先于交际而存在且可以决定语言使用的某种属性,而是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

    二、语用研究的新理论———女性主义语用学

    克里斯蒂在其专著《性别与语言:走近女性主义语用学》这本书里率先提出了建立“女性主义语用学”的设想。在她看来,当前语用学和女性主义研究对于语言使用和交际者的假设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两者在描述和解释性别和语言使用问题方面既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益。语用学的有关概念如言语行为、连贯性、语境、推理和预设等是我们分析实证材料的基础,可以揭示在语言运用中性别产生含义的方式。女性主义者在研究身份、性别和语用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参照和借鉴语用学的研究成果,注意将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如言语行为、语境、推理和预设等应用到实证研究中去,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性别是如何在语言使用中产生含义的。另一方面,女性主义也为语用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语用学应充分考虑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性别身份问题,作为一种宣称旨在解释语言使用的理论,如果忽视了这一因素就经不住检验,也无法为性别和语言使用的实证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框架。女性主义语用学主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 1.性别和语言使用的语用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2.语用学能产生什么样的分析工具? 3.语用学对于女性主义研究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她结合自然语言使用的实例(包括新闻语篇、日常会话、政治语篇等)对每一种语用学研究方法(如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等)进行了详述。

另外,克里斯蒂还就如何运用语用学分析工具(如蕴涵、预设、含义等)来揭示意义生成中的性别隐含方式等做了具体解释。女性主义研究倾向于对女性语言做宏观论述,却疏于关注语境对性别的限制条件和特定语境中性别关系的特殊性。在克里斯蒂看来,语境并非是预先给定的,而具有动态性和可推理性。她在解释性别歧视话语时指出,性别是语境作用和特定假设的产物。歧视话语多发生在预设层面,且具有一定的隐含性,因此要有效地分析某一话语中隐含的歧视意义必须弄清楚该语句的预设是什么。女性主义语用学在解释这类话语形式的意义建构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它不只关注和分析话语的内容和形式,还注意到了社会上普遍认同的某些假设。在现实交际中,性别不对称性会对话语意义产生影响。人所使用的语词只是交际这座冰山的一角:理解还依赖于包含着许多性别歧视假设的背景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弄清话语的真正意义[9]198-210。言语行为理论可为我们考察特定情景中男女谈话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这种情景中发挥的功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语用学理论和实际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动态过程。我们应根据语言使用的实际状况不断重新思考语用学理论;也要根据语用学的发展不断重新思考语言使用所依据的方法,理论和实证研究之间可以相互对话[3]25。艾克特和马考奈尔-吉奈特充分肯定了女性主义语用学的理论观点,认为在研究语言对性别意义的社会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79

    三、女性主义语用学研究展望

    过去对于语言和性别的研究之所以解释力不足正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而女性主义语用学作为率先采用语用学研究方法来探讨性别和语用的学术专著为语用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丰富和发展语用学和女性主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女性主义语用学研究毕竟刚刚起步,其理论和方法仍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其涉及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正如克里斯蒂所说,目前把语用学当成拿来就用的一整套现成的工具箱还为时过早。她明确表示,现在她还不想具体说明女性主义语用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以免影响女性主义研究和语用学之间进行更加深入而广泛的对话[3188。性别是与其他社会身份范畴(如性别化、种族、社会地位等)等相互交织或贯穿在一起的[8]1。性别歧视假设会从不同的层面(如构词、特定语域的文体、语篇领域等)进入到语言中。性别歧视语言并非从单一的男性角度反映现实,它实际是一个多层面现象[2]11。为使语言和性别研究更具合理性,我们有必要与其他众多学科的研究者加强合作,借鉴多种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语用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探索。语用学也有望跨出其狭窄的分析模式,从简单的跨学科发展到高度的跨学科,最终创建出一个更有效地解释性别和语用问题的理论框架。

       

        仵琳同学转来的这篇博士后所写的论文,介绍了女性主义语用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待我改日细细看过,再来详细评论。先问一下:这是完整的文章吗?为什么没有参考书目?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14 22:41: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22: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曾囡在2010-6-14 15:31:35的发言:

关于那个宣告预示语的错误:为了避免导致误会,我觉得可以直接说明情况,比如:我要给她送点东西过来。

还有老师,有一个疑问。就是格莱斯把会话含义分为: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一般性会话含义是指语义含义,特殊性字面含义是语用含义。但是我最近看到一篇关于会话含义的论文时,解释就直接是超出字面意义的话语含义。继续查找了一些论文,发现很多论文都是这么解释的,很少有提及这个分类。那么这个是理解的错误,还是说为了方便的原因,特殊性会话含义现在就是简称为会话含义了。

      你说得对,明说、直说很可能避免误会,“有事找你”,太不具体,给人猜测的空间太大,更容易引起误解。

      格赖斯的“特殊会话含义”就是结合具体语境传达出的语用含义;因为“一般性会话含义”基本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研究者们经常所说的“会话含义”或者“含义”指的就是格赖斯的“特殊会话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4:51 , Processed in 0.0923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