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毛予菲在2010-6-2 16:20:42的发言:
选取的例子不多,但我觉得宝钗两种会话风格都有体现,不知以下的分析可行不。
小议宝钗会话风格
很明显,宝钗说话风格就是典型的“高体贴风格”,“说话少,说话慢,给对方说话机会多”。“罕言寡语,人谓藏愚”,“不疏不亲,不远不近”。“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且看第二十六回宝玉对她下逐客令,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抹骨牌去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也不多为自己解释什么,淡淡留下这几个字就走了。 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处事之理——明哲保身”,这样正是她大家闺秀所具的“涵养”,被大观园里长辈们所称道。究其实质却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剧。
在日常生活中的宝钗如此,但是,在宝玉玩物丧志的表现面前,即面对宝玉的人生态度问题时,宝钗的会话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只是要说,而且是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来劝导宝玉,整个人都热心了起来,有时甚至还抢着说,不让宝玉有说话的机会,俨然一“高投入的会话风格”。先看“香菱学诗”这段,香菱“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宝玉道“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宝钗一局外人绝不放过机会“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再看看第三十六回中,宝玉对于宝钗劝导的反应:“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如此疯颠的反应也正从侧面表现了宝钗“见缝插针”“孜孜教诲”的程度有多么惹人厌了。(强调一下:热心啊热心~~高投入啊高投入~~~)
宝钗有时寡言有时也十二分的热心,这样的矛盾是为什么呢?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宝钗寡言在日常琐事,热心于对于宝玉“显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劝导。这样就很容易解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话风格为何会出现在宝钗一人身上了。正如前文所分析:宝钗在处事之道上的“不开口”是她的保身哲学,为长辈们所称道的关键所在,但为作者所斥,也是作者心目中对封建礼教的痛贬的表现,而热心功名的宝钗,延续了作者心中的反面人物的形象,也正表现了封建功名对这名封建淑女大家闺秀的毒害。这样一分析,宝钗日常生活中的“高体贴”与在宝玉面前的“高投入”就不矛盾了,或者说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使人物塑造更成功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好多人并不只拥有一种会话风格,常常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面前是绝对的高投入,而面对乏味种种,整个人就蔫了起来,形成了“说话少,说话慢,给对方说话机会多”的景象。
予菲分析得很好,精彩部分我已经标出。会话风格只是一个总体概括,每个人在会话时都有高投入的时候,也有高体贴的时候,宝钗的会话风格以“高体贴”为主;宝钗这个人物性格丰满立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对象,其会话风格甚至行事举动都存在着很大差别。至于她是不是作者心目中的反面人物,我们可以再思考再讨论。 最后一段,“乏味种种”、“景象”等地方是不是也可以再换种说法呢,以便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些。写论文要尽量用词准确,表达清楚。
明白拉~~俺以后会注意滴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2 15:42: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