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讨论]如何评价古代文学遗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1: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09-12-26 23:42:55的发言:

这个总帖子的大标题是“如何评价古代文学遗产”。我想,首先是“为什么评价文学遗产?”,然后是“如何评价文学遗产?”,最后得出结论后再问“用这些结论做什么?”也就是“做评价的价值所在”。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与“结论的价值”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样问题就成了一个环,确定了“为什么评价”,了解大致朝那个方向评价,明白用来做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了基点。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去评价了。

题目是“如何评价古代文学遗产?”不妨这样替换一下,“如何评价”换为“用什么方法来评价,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眼光来评价”,“古代文学遗产”是指那些方面,主题思想、艺术技巧、情节构思、还是人物塑造?

在“如何评价”上,那么孔庆东老师说“我们必须先按照对象自身所在范畴的标准去批评对象,然后再与其他标准参照,才能确定对象的价值。”大致就是分为两方面,以当时的标准和其他标准来评价。在不犯“跨院批评”错误的基础上,以当时的范畴来看待这部小说的历史成就,我们评判功过。“其他标准”,这里,(我猜测)是指现代已经成熟的公认的标准,用发展的眼光,得出辩证的观点,得出学术上的成就。

再来看“文学遗产”的方方面面,王蒙先生提出的政治及英雄是主题思想内容方面,提出的“类型化”是属于艺术技巧方面。确定了要评价哪一方面,那么针对其是非功过我们才好“下口”啊。

最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果,确定了立场,要评价哪一方面,确定了用哪一种方法,向着要得到的结论走,这个问题是否到这里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评价文学遗产”,感觉这个题目太宽泛了,我们站在不同的基点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这样说,是否可以?

得出上面的观点以后再来看王蒙和孔庆东两位老师的观点,就发觉我可以“下口”的地方太多了。就拿王蒙先生的第一个观点来说,“英雄”,我既可以肯定英雄的作用,他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断努力,没有那些英雄,就没有最后改朝换代,也就没有最后百姓的安定生活;我也可以顺着王蒙先生的观点,哦,这里引用一段我看过的小说里的““……楚州境内很多郡县,已是十室九空;到了雍州,田野荒芜,城池废弃,除了偶尔碰见咱们(西戎,虚构的一个侵略的异族)的兵马,往往几百里毫无人迹踪影。即使进入京畿地区,也异常荒凉冷落,没有多少活气……”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当帝王,至尊履位,远近归服;天子令出,四方安定,但如果没有远近归服,至尊履位是什么味道?没有四方安定,天子令出又出到什么地方去?开国立朝,要的是天下归服安定,不是对着空城荒野做孤家寡人?”

这些东西是大家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给出结论予以攻击或肯定的,端看给出什么样子的命题了。


这个帖子其实并不属于我最初想看到的那一类回帖,但看到这个,却比看到我原本期待的那类回帖更令我高兴。因为我看到了某种思想训练的作用正在体现出来,比如,回答问题前,先去“正名”,注意它使用的一些概念的界定;比如,回答问题前,先去分析和批判它的提问前提。很好很好!

这个总帖子的大标题是“如何评价古代文学遗产”。我想,首先是“为什么评价文学遗产?”,然后是“如何评价文学遗产?”,最后得出结论后再问“用这些结论做什么?”也就是“做评价的价值所在”。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与“结论的价值”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样问题就成了一个环,确定了“为什么评价”,了解大致朝那个方向评价,明白用来做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了基点。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去评价了。

记得我在课上曾说过,评价历史文化遗产,从来就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比如,梁启超时代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否定性评价,比如,反满革命时一批仁人志士从《水浒传》里读出的平等和民权,比如,五四之后周作人视《水浒传》为吃人的文学,比如,新政权建立初期对《水浒传》“农民起义”的肯定,等等。这一方面是在评价过去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同时也是在这个评论过程中,在巩固建立评论时代当下的新文化。所以,王蒙的批判《三国》,有它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在里面,孔庆东的肯定《水浒》,也有他当下的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起作用。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这话也同样可以引起文学接受的领域,一切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都不是在简单地在当下文化语境里复制古代文化经典,它们都在参与当下文化的建设。

但即使如此,评价古代文化遗产毕竟又不等于创作新作品,总还要受到学术理性的制约。正是在这点上,如何评价才合理,这个问题才凸显出来。郝小焕同学在上引那段话后继续追问到:

题目是“如何评价古代文学遗产?”不妨这样替换一下,“如何评价”换为“用什么方法来评价,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眼光来评价”,“古代文学遗产”是指那些方面,主题思想、艺术技巧、情节构思、还是人物塑造?

问得好!正是有这一问,我才发现了我提问的不严谨,事实上,我想问的是,如何对古代文学遗产做一个价值评判,而不是艺术评判,但我原来的提问确实语义不明,有郝小焕同学的追问,我才能将提问清晰化。从我转的王蒙和孔庆东的两篇文章来看,他们主要都是在价值评判这个维度上展开的。王蒙是完全站在今天的道德尺度来否定《三国演义》这部古代经典,而孔庆东则用一个“跨元批评”就将王蒙那种理路的合法性彻底剥夺了。那么,按照孔庆东的那种理路,鲁迅那一代的文化批评又是什么呢?鲁迅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为吃人的文化,鲁迅那一代对历史的种种尖锐批判是不是“跨元批评”?没错,陈寅恪说过要对历史人物“表了解之同情”,要切身体察他们的处境,不要轻予臧否,但不要轻予臧否不等于永远不应臧否,否则,陈寅恪也大可以去歌颂钱谦益而不是钩沉柳如是“沉湘复楚之志”、“复楚报韩之心”了。那么如何在对历史文化遗产“表了解之同情”的同时又能以新文化之眼重估历史,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张力。如何在这个张力间展开评价,我们可以有历史唯物主义,有辩证法,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最终总要落到实践层面,所以在这里我才拿出这样两篇评论,拿两部古典小说做样本,希望大家来发表意见,也许我们最终得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但我想,如果愿意深入思考,那么很可能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16: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肯定,我回去接着去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07 , Processed in 0.04896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