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09-11-2 14:00:43的发言:我也来讨论他评论“开心”和“关心”这个问题吧。
首先,“关心”和“关心”显然不是一对反义词。由于“开”和“关”是一对反义词,又有“开心”这个词的存在,所以一些不谙汉语表达方式的留学生就容易“类推”联想到“关心”可能是“开心”的反义词。反义词的成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大多词具有多义性,讨论两个词是不是反义词时应该分清楚他们在某一具体一项上是否为同义词。这一问题大家已经很明白了,不再赘述。 其次,我个人认为“关心”是一个动宾式合成词,准且地说应该是一个动宾式动词。“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也就是说动宾结构的合成词是能够带宾语的。比如:关心、服务、负责、从事、出席、进军、加速……关于这一结构的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应该说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了。一般认为这种结构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的,即在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就已经存在了,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和发展;二是认为它是一种“欧化”了的句式。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即“词化程度”。“词化程度是对语素组合的整体性+定型性"也就是作为词的资格的衡量”。词化程度高意味着参与组合的语素都失去了独立活动的能力,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能以整体的方式被运用。这样导致的必然后果是词化程度越高,词自身的结构越不容易被使用者意识到,动词内的宾语对动词外的宾语干扰就越小,动词也就越能顺畅地带上宾语。因此,“关心”的词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
“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结构多出现在新闻媒体用于当中,特别是标题中,比如,“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表严正声明”、“温家宝握手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所有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一般遵循如下规律:1、不能扩展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2、有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也可以带宾语,但也有例外;3、无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
另外,我更倾向于不把“关心”划为离合词,因为它离合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和“洗澡、鞠躬”等一类离合词并不一样。“你关什么心啊”这种说法并不多见,见于口语中。离合词作为一个语法概念,我也同意语法的研究和分析应当以书面语为基础或材料,正如“普通话”的定义当中说的以及现代汉语规范化所要求的,“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日月版主的回答很好,尤其是第三点和第四点,一是有概念的介绍,一是指出了规律,我在回答赵老师的问题时因为心里觉得和赵老师很熟了,就忽略了答案的理性程度,惭愧:) 下面我再谈谈我的想法: 1、“关心”的词化程度很高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词化程度高并不意味着不会被离化,有些离合词在开始也是内部紧密的词,如“鞠躬”、“幽默”。 2、在“动宾+宾”结构中,你所说的第二种情况,即有限扩展,其实就是“可离可合”,人们发现汉语中有离合词就是从这类开始的。因为是有限扩展,所以在何种条件下“离”,何种条件下“合”是目前离合词研究的重点。除了传统研究语义、语法的专家关注,一些研究韵律的学者也开始进入此领域,去年北语有个博士的毕业论文做的就是从韵律角度研究离合词,具体题目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3、你指出“动宾+宾”多出现在新闻标题,真的是非常好。新闻标题属于一种特殊语体,往往和现代汉语有些句式不同,有的更像是古汉语的遗存。如“讲学中南海”就很像“收徒山神庙”(这不是举“动宾+宾”的例子)。 4、关于“关心”是否是离合词,既然二位都提出不好在中间插入成分,我可以再思考。 5、对于口语作为语法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首先我要说明能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语并不是指那些我们临时的、稍纵即逝的言语,而是指记录(笔录或录音)下来的言语(当然是要能反映言语的原貌的)。如果口语不能做语法研究,那么中古、近代的那些白话作品就无法进行语法研究了,在它们存在的时代,是有相对的书面语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和现代汉语有了距离,就否认它们原初的口语性。传统语言学是不管古白话的,只研究文言,但在近几十年得到了改变,研究古白话的论著很多,且基本集中在语法上。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以非正式发言的那种风格说出来的二十世纪中叶的北京方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日常说话,用到录音材料、自己的拟的句子(即他自己嘴里的话)等。开启了现代汉语口语研究的道路,这说明口语是从语法角度研究的。 这个问题讨论得越来越深入了,要感谢赵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她只负责提问,不负责找资料、证据。[em06](赵老师应该看看白水老师对于提问者的要求,比如在关于《论语》的帖子中对远风的,在提问前自己应当先收集好材料、理清楚思路、提出见解,不能只抛出问题。这样也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考的东西。下次再这样我们可就不管了[em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