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郝小焕

为什么可以说“三十多岁”而不能说“三十少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14: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讨论他评论“开心”和“关心”这个问题吧。

首先,“关心”和“关心”显然不是一对反义词。由于“开”和“关”是一对反义词,又有“开心”这个词的存在,所以一些不谙汉语表达方式的留学生就容易“类推”联想到“关心”可能是“开心”的反义词。反义词的成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大多词具有多义性,讨论两个词是不是反义词时应该分清楚他们在某一具体一项上是否为同义词。这一问题大家已经很明白了,不再赘述。

其次,我个人认为“关心”是一个动宾式合成词,准且地说应该是一个动宾式动词。“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也就是说动宾结构的合成词是能够带宾语的。比如:关心、服务、负责、从事、出席、进军、加速……关于这一结构的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应该说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了。一般认为这种结构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的,即在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就已经存在了,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和发展;二是认为它是一种“欧化”了的句式。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即“词化程度”。“词化程度是对语素组合的整体性+定型性"也就是作为词的资格的衡量”。词化程度高意味着参与组合的语素都失去了独立活动的能力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能以整体的方式被运用这样导致的必然后果是词化程度越高,词自身的结构越不容易被使用者意识到动词内的宾语对动词外的宾语干扰就越小动词也就越能顺畅地带上宾语。因此,“关心”的词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

    “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结构多出现在新闻媒体用于当中,特别是标题中,比如,“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表严正声明”、“温家宝握手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所有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一般遵循如下规律:1、不能扩展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2、有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也可以带宾语,但也有例外;3、无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

另外,我更倾向于不把“关心划为离合词,因为它离合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和“洗澡、鞠躬”等一类离合词并不一样。“你关什么心啊”这种说法并不多见,见于口语中。离合词作为一个语法概念,我也同意语法的研究和分析应当以书面语为基础或材料,正如“普通话”的定义当中说的以及现代汉语规范化所要求的,“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14: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说话我灌水,终于体会到中文系为何是中国语言文学系而不是中国文学语言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17: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09-11-2 14:00:43的发言:

我也来讨论他评论“开心”和“关心”这个问题吧。

首先,“关心”和“关心”显然不是一对反义词。由于“开”和“关”是一对反义词,又有“开心”这个词的存在,所以一些不谙汉语表达方式的留学生就容易“类推”联想到“关心”可能是“开心”的反义词。反义词的成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大多词具有多义性,讨论两个词是不是反义词时应该分清楚他们在某一具体一项上是否为同义词。这一问题大家已经很明白了,不再赘述。
    

其次,我个人认为“关心”是一个动宾式合成词,准且地说应该是一个动宾式动词。“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也就是说动宾结构的合成词是能够带宾语的。比如:关心、服务、负责、从事、出席、进军、加速……关于这一结构的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应该说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了。一般认为这种结构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的,即在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就已经存在了,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和发展;二是认为它是一种“欧化”了的句式。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即“词化程度”。“词化程度是对语素组合的整体性+定型性"也就是作为词的资格的衡量”。词化程度高意味着参与组合的语素都失去了独立活动的能力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能以整体的方式被运用这样导致的必然后果是词化程度越高,词自身的结构越不容易被使用者意识到动词内的宾语对动词外的宾语干扰就越小动词也就越能顺畅地带上宾语。因此,“关心”的词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

    “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结构多出现在新闻媒体用于当中,特别是标题中,比如,“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表严正声明”、“温家宝握手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所有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一般遵循如下规律:1、不能扩展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2、有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也可以带宾语,但也有例外;3、无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

另外,我更倾向于不把“关心划为离合词,因为它离合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和“洗澡、鞠躬”等一类离合词并不一样。“你关什么心啊”这种说法并不多见,见于口语中。离合词作为一个语法概念,我也同意语法的研究和分析应当以书面语为基础或材料,正如“普通话”的定义当中说的以及现代汉语规范化所要求的,“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日月版主的回答很好,尤其是第三点和第四点,一是有概念的介绍,一是指出了规律,我在回答赵老师的问题时因为心里觉得和赵老师很熟了,就忽略了答案的理性程度,惭愧:)

下面我再谈谈我的想法:

1、“关心”的词化程度很高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词化程度高并不意味着不会被离化,有些离合词在开始也是内部紧密的词,如“鞠躬”、“幽默”。

2、在“动宾+宾”结构中,你所说的第二种情况,即有限扩展,其实就是“可离可合”,人们发现汉语中有离合词就是从这类开始的。因为是有限扩展,所以在何种条件下“离”,何种条件下“合”是目前离合词研究的重点。除了传统研究语义、语法的专家关注,一些研究韵律的学者也开始进入此领域,去年北语有个博士的毕业论文做的就是从韵律角度研究离合词,具体题目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3、你指出“动宾+宾”多出现在新闻标题,真的是非常好。新闻标题属于一种特殊语体,往往和现代汉语有些句式不同,有的更像是古汉语的遗存。如“讲学中南海”就很像“收徒山神庙”(这不是举“动宾+宾”的例子)。

4、关于“关心”是否是离合词,既然二位都提出不好在中间插入成分,我可以再思考。

5、对于口语作为语法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首先我要说明能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语并不是指那些我们临时的、稍纵即逝的言语,而是指记录(笔录或录音)下来的言语(当然是要能反映言语的原貌的)。如果口语不能做语法研究,那么中古、近代的那些白话作品就无法进行语法研究了,在它们存在的时代,是有相对的书面语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和现代汉语有了距离,就否认它们原初的口语性。传统语言学是不管古白话的,只研究文言,但在近几十年得到了改变,研究古白话的论著很多,且基本集中在语法上。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以非正式发言的那种风格说出来的二十世纪中叶的北京方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日常说话,用到录音材料、自己的拟的句子(即他自己嘴里的话)等。开启了现代汉语口语研究的道路,这说明口语是从语法角度研究的。

这个问题讨论得越来越深入了,要感谢赵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她只负责提问,不负责找资料、证据。[em06](赵老师应该看看白水老师对于提问者的要求,比如在关于《论语》的帖子中对远风的,在提问前自己应当先收集好材料、理清楚思路、提出见解,不能只抛出问题。这样也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考的东西。下次再这样我们可就不管了[em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19: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9-11-6 21:56:02的发言:

关于“关心”是否是离合词,既然二位都提出不好在中间插入成分,我可以再思考。

非鱼老师坚持下去啊,解惑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

呵呵!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惑”要解了:)

“关心”这样的词,如果绝大多数人认为不能“离”,那自然是要尊重现实的约定俗成的。但因为有“操心”这样的离合词存在,所以我觉得未来“关心”也可能会变。很多离合词都是源于动宾结构的合成词,(还有些并列结构因为理据模糊了,容易被当成动宾结构,以至于中间能插入成分,如“洗澡”等。)而动宾结构容易被“分离”,是比较松动的结构。但现在它没分开,我只能说它有这种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2: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enjun481在2009-11-2 21:31:03的发言:

受教了。

说一下我的感觉: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表严正声明——国务院授权(给)新华社发表严正声明

                           温家宝握手艾滋病患者——温家宝握了艾滋病患者的手

从你的例子看,新闻标题好像很不守语法规则啊,不信,你试一下,温家宝的这个句子,放在文中,一定是会被当病句挑出来的。

是不守现代汉语的某些语法规则,而且应当说是不守受西方语法学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规则。

不同语体会有不同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其实是有缘由的,比如文言句式的遗存。所以不能用普通的规则去要求某些语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22:48:3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2: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enjun481在2009-11-2 21:56:38的发言:

两个问题,第一个,你举了两遍幽默的例子,我怎么觉得它是一个外来词呢,外来词是单一语素,不论它是几个汉字。是这样吧,我不是学语言的。

第二,我很努力追着大家的回复学习,这态度不是只抛问题吧,怎么能不管我了呢。其实我重点不是关心这个词怎么了,是想知道这背后的规律。我很少读语言方面的书——当然其他的书也不读,哈哈——根本不知道语言学的研究动向和成果,想请大家帮我扫盲。

第一个问题我不答了,自己查查。

我上个帖子不还是回答你了嘛,大懒虫[em03]

说不管你了就是想敦促你多读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嘛,亏你还是北师大毕业的呢,论坛上好多双学生的眼睛在盯着你呢,记住要做好榜样:)

有空和远风同志谈谈,他会告诉你他的心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3: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三页下来,真是觉得收获不少,特别是光华师兄的回复,让我这个语言学呆子跟着他的思路,获得了不少启发。

忽然想起大三的时候,有一次荣真老师上课时批评现在很多口号都犯了语法错误。他举的例子就是“要为人民服好务。”

我当时也觉得这个“服务”一词是不能拆开的,但也说不清为什么。看了光华师兄的帖子,我想,是不是能这么理解:“服务”一词的“词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所以就不能用“服好务”这种说法了,而只能说“好好服务”,或者“周到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08: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三页下来,真是觉得收获不少,特别是光华师兄的回复,让我这个语言学呆子跟着他的思路,获得了不少启发。

忽然想起大三的时候,有一次荣真老师上课时批评现在很多口号都犯了语法错误。他举的例子就是“要为人民服好务。”

我当时也觉得这个“服务”一词是不能拆开的,但也说不清为什么。看了光华师兄的帖子,我想,是不是能这么理解:“服务”一词的“词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所以就不能用“服好务”这种说法了,而只能说“好好服务”,或者“周到服务”?

    也不能这么理解,语言室发展的,当然语法也就是发展的了。也许”服好务“这种说法以前没有或不能被人接受,逐渐地现在也有人认可了,就慢慢开始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2:48 , Processed in 0.0579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