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1 19:46:19的发言:插几句胡思乱想的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立”、“位”同源,一词分化为二:位者,立之处也;立者,处于位也。则孔夫子何为“立”?“立”于何位? 子曰:“君子不器。”有所用乃为器,有所用必有所局限,汉语“器”、“用”相联,故“器”为“形而下者”。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可施用,故为“器”。道法自然,故为形而上。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否有先后顺序,抑或只是并列叙述而已? 若有顺序,则: “兴者,起也。”意即“诗”为起端,为底层。“绘事后素”,“绘”因其有用,后天加工,故“后于素”,故““素”为底,“绘”为表。“礼后乎”意即“诗”为底,“礼”为表。则“诗”与“素”相类,此一端。“诗”无邪,因其抒情言志,自然天成,与“素”相类,此又一端。而“诗”、“乐”本相辅,皆为天成,故孔夫子以乐理诗。以此相推,恐“诗”与”乐“皆可属“道”,或言,器、形、道三者皆在“诗”与“乐”中,只不同层次而已。此恐与屋子以诗归形、礼归器,乐归道相违。 门外呓语,见笑! 受教了 这些问题与见解对一个似乎刚刚有点滴体会或者似乎有某种"立"的体会的人大有助益. 123 ABC. 1-A,2-B,3-C.需要警惕.(谢谢,所以我在提到此点的帖子中小心地用了"约略"这样的限定) 因为,诚如君言,这里的关键是,就123而言,则1有23,2有13,3有12;就ABC而言,则A有BC,B有AC,C有AB,因为起码,没有这种内在的相互包蕴,则所谓的"化裁变通"就成了做作的勾搭强配,同样那所谓的"教化之路"便也根本地自阻而"路"不起来.至于其如何具体包蕴而又各有其重,则需要慢慢体会阅历琢磨,断非一二成语能示(上帖中借关雎所谈,仅仅是其大千中的点滴).与君共勉. 仅有一点不同,提出与君共同琢磨:就是我觉得,诗不能止于"素".诗总是"素-绘"相成的.这其实立即涉及到君言中对道的理解("道法自然","天成".)关于此节,我曾经拟了一个题目<道学的路学化批判>.就此处简要说,"法自然"与"天成"可以让道路通达,这已经不容易,但是我的想法是,这条通达的道路上,还要有风景.这其实也是孔子与老子于人生指点上的不同吧.通俗地说,人不仅要通达地活着,还要活得有意思.这当然更不容易.但我觉得这正是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的教化道路给后人的启示,所以,我这里偏偏用儒家来解<易>,而不仅仅是道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22:10: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