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教学相关] [汉语发展史]答疑讨论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9-11-1 12:58:43的发言:

  

      非鱼老师已经把“万”字繁简形体的争论说得很清楚了!受教了!

       我个人认为,数词“万”是个假借字;这个简写的字形“万”是汉代出现的,万的本意是“蝎子”,《说文》“萬,虫也”,甲骨金文篆文中这个象形字都比较形象,钳子、头部、身子、尾巴俱全。汉代时简化形体为“万”;“萬(万)”被借去表示数量后,又用“蠆(虿)”(chai4)表示“蝎子”,简体的“万”、“虿”都沿用至今。

多谢,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非鱼老师,您好,我的家乡方言中的词在古代汉语和其他方言中怎么说,是可以通过网络、问同学这样得到,可是仍觉得不足,大家也说不出来究竟怎么就各有不同,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对自己的方言知之甚少,虽然在查资料的时候确实学到不少方言的用法,在往上溯源的时候仍倍感无力。感觉很沮丧。

[em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老吉在2009-11-15 23:33:22的发言:

子非鱼老师,您好,我的家乡方言中的词在古代汉语和其他方言中怎么说,是可以通过网络、问同学这样得到,可是仍觉得不足,大家也说不出来究竟怎么就各有不同,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对自己的方言知之甚少,虽然在查资料的时候确实学到不少方言的用法,在往上溯源的时候仍倍感无力。感觉很沮丧。

[em11]

你是说汉语史的期中作业吧?

虽然我在要求中提了一大串,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已经有大半同学交了初稿,我也都已经看过了,感觉大都还是很精彩的。这个作业主要是想让你们切身体会现代汉语(包括方言)和古汉语的源流关系,方言在形成中可能受到的标准语、其他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所以希望你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溯源,但有的因为时空等关系,可能确实很难找到最早来源了,没关系,就把你觉得和它有直接关联的古汉语、方言现象找出来。

方言的特点、方言之间的联系,现在有许多研究著作、论文可以参考。古汉语溯源这一块,因为你们语料不熟,要借助工具书,比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还可以利用古代典籍的电子版(如北大的)来搜索。

明天咱们有课,有问题可以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7 06: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TAS上平时作业里的参考书中,《古韵通晓》、《上古音手册》可以查找字音。此外,我在通告栏里增加了一本参考书《古今字音对照手册》,请大家相互转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末论文要求已经放到TAS上,在“作业”栏内,请大家相互转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老吉在2009-12-23 16:53:56的发言:

谆谆不是拟音词(厄,我好想没说它是拟音词啊,老师),是描写情貌的词,恳切、不厌倦的样子。我的方言里多会使用“和……一样”“和……似的(缩音为xia)”“像……”来描写情貌,我认为是跟普通民众的识用汉字量有关,他们大多喜欢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动、形象的比喻,而书面语里的情貌描写多要求准确、典雅。“谆”这个字的造字意图也很明显,从言。

我突然想到啊,是不是叠音词在产生之初,就有两种来源,一是来源于生活的拟音,二就是造字时就考虑到了用这样的词来描写情貌。然后这两个来源就天然地把叠音词分成了两个系统,接着在不同的人群中流传下来。

谆谆的确不是拟音词,可你把它放在拟音词后面说,也不给它一个名称,容易使人误解成你认为它是拟音词了。

注意注意,文字和语言不要混淆了。拟音词、叠音词、重叠式的双音词都是词汇问题,属于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和语义,和文字的形没关系。虽然汉字对汉语,尤其是书面语的反作用很大,但毕竟是两个领域的问题,书面语用汉字记录,但不等于汉字,不要混到一起了。

汉语的词汇最小单位是单音节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常常一字对应一个音节一个语素,所以很容易造成人们在理解汉语现象和研究汉语上的许多误区,我多次在课上强调过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字和词的不一致,大家一定要清醒,不要将文字问题当成语言问题来讨论,反之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22: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且非在2009-12-23 18:28:41的发言:

老师,我和庄子讨论了一下壮语中关于亲属称谓的这种表达,我们对“大名冠小名”产生了困惑,据我们理解“大名冠小名”应该是和“属+种”是一样的,但是我不是很能肯定像“爸爸”和“男性”是否可以定义为是“种”和“属”的关系。

汉语

壮语

汉语

壮语

爷爷

1+

奶奶

1+

外公

1+外公

外婆

1+外婆

爸爸

1+

妈妈

1+

在壮语中,对于结婚与否的男子或女子的称呼是不一样的,有了孩子或者已经结婚的男子有一个统一的称谓,未结婚的男子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女子也是如此。上表中,男1表示有了孩子或者已经结婚的男子,男2表示未结婚的男子,女1表示有了孩子或者已经结婚的男子,女2表示未结婚的女子。

这个问题很好,也是你这篇论文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先把壮语的问题放下,去看关于“大名冠小名”的研究论著,了解什么是“大名冠小名”?(为什么不是“小名冠大名”?)学术界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它是针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什么差异提出的?那些论著中举出的汉语(包括方言)的例子的共同特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弄明白后,再回到壮语上,看看壮语中的这些词语是否属于“大名冠小名”,如果不是,汉语(古代、现代、方言)有没有和它对应的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2: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2-23 22:40:52的发言:

谆谆的确不是拟音词,可你把它放在拟音词后面说,也不给它一个名称,容易使人误解成你认为它是拟音词了。

注意注意,文字和语言不要混淆了。拟音词、叠音词、重叠式的双音词都是词汇问题,属于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和语义,和文字的形没关系。虽然汉字对汉语,尤其是书面语的反作用很大,但毕竟是两个领域的问题,书面语用汉字记录,但不等于汉字,不要混到一起了。

汉语的词汇最小单位是单音节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常常一字对应一个音节一个语素,所以很容易造成人们在理解汉语现象和研究汉语上的许多误区,我多次在课上强调过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字和词的不一致,大家一定要清醒,不要将文字问题当成语言问题来讨论,反之亦然。

恩~明白了。我记得以前上文字学的时候就问过老师一个问题(记不清楚了……),当时非鱼老师就说这是文字与语言的区别,不能混着讨论。那还是跟我一个人说的,还是没记住,嘿嘿[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发题,想想是怕自己以后如果不学习闲逛的话,看到自己在水云间上发的问题,应该很有动力去翻翻书。不过啊,我现在发这么多题,会不会显得以前上课很不认真啊。以前上课也很认真的,不过没有这么多觉得有意思的问题,也可能是上完课就忘了,呵呵。

大名冠小名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反映出什么有趣的古汉语现象?
好像且非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要不给她留着?呵呵

考察现代人对“戈壁”的理解与原义偏离的原因。
《辞海》1999:戈壁,一称“戈壁滩”或“戈壁荒漠”。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指仅生长稀疏耐碱草类即灌木的砂碛砾漠(这个词有意思)。为一种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帝下欧诺个。按成因可分风化的砾质戈壁、水成的砾质戈壁和风成的砾质戈壁(这个分类有点怪,1、3有什么区别?)。主要分布在……


这样看来戈壁也不全是沙漠啊?戈壁还是有点东西的,不管是石头还是草啦。好像也没偏离吧?

“胡同”与“巷”是一个词在汉蒙语中的表现,还是元代之前就互相借用了?
非鱼老师这个怎么查?《辞源》?想问下老师,夸语言找同源关系是什么领域的?好像是从语族语系的角度入手,找出来能证明亲属关系更近吗?找出来更近的话,还有什么作用呢?呵呵,没回答问题,倒是问了一堆。

歹、站为什么能被保留下来?
这个题有意思。《辞海》1999里“歹”没有“剔肉”的义项,只有“坏”。《汉语大字典》,《说文》:“歹,*骨之残。”*这个字不认识,也没查到,唉,左上巛下夕,右刂。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是残肉,所以不招人待见,与“好肉”相对,引申成“坏”了。另外,苗族称你、我为“歹”。《辞海》上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站”产生很晚,上古的不存在,《汉典》上也是从《广韵》《集韵》开始的。1.直立不动。2.停留。3.驿站。元代驿站称“站赤”,省称“站”。明代改回驿,清代并用。这个义项的保留,我觉得可能与军事、制度有关,古代一驿得行个十来天,长亭短亭的,去了驿站人困马乏,得好好休息,如果是加急的,比如军情或者荔枝,就得快马加鞭,到了驿站,稍微站一会儿,喝口水、换匹马就走。再一个可能是清代人口流动大,人们除了跟镖局的车,还有了班车,集合在某地然后集体出行,这个和现代意义上的“站”相同。不过班车什么时候有我也说不好,没考证过,也不太清楚到哪里考证耶。


这两个词都是汉语强大融合能力的表现,只要稍微能有联系,汉语就能把它化于无形、收归己用,有点吸星大法的意思,呵呵。

“水门汀”是什么意思?
cement水泥啊,呵呵,原来如彼。“拿摩温”是什么?哈哈,number one!指沙场的监工。本来我是一点也不相信百度的,哪怕是再普及的知识也愿意拿书上的结论,不过这个还真是百度出来的。

区分日语自创译词、来自古汉语的译词,哪个算借词,怎么划分?

为什么甲骨文中动词少,与书写材料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口语中名词动用的可能?

为什么卜辞里少有疑问叹词?

辞里有主语的句子与无主语的句子所占比例分别为36%和64%,为什么呢?
这个得看句子是省略主语的不完全主谓句,还是由主谓结构以外的词或词组组成的非谓语句。如果是前者,大可以认为一条卜辞问一个人的一件事,所以主语不必每次出现。如果是后者,大可以认为是记录卜辞、应验与否的结果不需要依赖上下文来表达完整意思,如“下雨吗?”“某日,下雨。”虽然我的《现代汉语》书早就让水泡了,不过翻翻收获还真是不少。

还有,工具书如果有电子版真是太方便了,我上传了《辞源》1999到07级公邮,有兴趣的、想让自己做作业方便的不妨下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2:51 , Processed in 0.06050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