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发题,想想是怕自己以后如果不学习闲逛的话,看到自己在水云间上发的问题,应该很有动力去翻翻书。不过啊,我现在发这么多题,会不会显得以前上课很不认真啊。以前上课也很认真的,不过没有这么多觉得有意思的问题,也可能是上完课就忘了,呵呵。 大名冠小名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反映出什么有趣的古汉语现象? 好像且非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要不给她留着?呵呵 考察现代人对“戈壁”的理解与原义偏离的原因。 《辞海》1999:戈壁,一称“戈壁滩”或“戈壁荒漠”。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指仅生长稀疏耐碱草类即灌木的砂碛砾漠(这个词有意思)。为一种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帝下欧诺个。按成因可分风化的砾质戈壁、水成的砾质戈壁和风成的砾质戈壁(这个分类有点怪,1、3有什么区别?)。主要分布在…… 这样看来戈壁也不全是沙漠啊?戈壁还是有点东西的,不管是石头还是草啦。好像也没偏离吧?
“胡同”与“巷”是一个词在汉蒙语中的表现,还是元代之前就互相借用了? 非鱼老师这个怎么查?《辞源》?想问下老师,夸语言找同源关系是什么领域的?好像是从语族语系的角度入手,找出来能证明亲属关系更近吗?找出来更近的话,还有什么作用呢?呵呵,没回答问题,倒是问了一堆。 歹、站为什么能被保留下来? 这个题有意思。《辞海》1999里“歹”没有“剔肉”的义项,只有“坏”。《汉语大字典》,《说文》:“歹,*骨之残。”*这个字不认识,也没查到,唉,左上巛下夕,右刂。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是残肉,所以不招人待见,与“好肉”相对,引申成“坏”了。另外,苗族称你、我为“歹”。《辞海》上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站”产生很晚,上古的不存在,《汉典》上也是从《广韵》《集韵》开始的。1.直立不动。2.停留。3.驿站。元代驿站称“站赤”,省称“站”。明代改回驿,清代并用。这个义项的保留,我觉得可能与军事、制度有关,古代一驿得行个十来天,长亭短亭的,去了驿站人困马乏,得好好休息,如果是加急的,比如军情或者荔枝,就得快马加鞭,到了驿站,稍微站一会儿,喝口水、换匹马就走。再一个可能是清代人口流动大,人们除了跟镖局的车,还有了班车,集合在某地然后集体出行,这个和现代意义上的“站”相同。不过班车什么时候有我也说不好,没考证过,也不太清楚到哪里考证耶。
这两个词都是汉语强大融合能力的表现,只要稍微能有联系,汉语就能把它化于无形、收归己用,有点吸星大法的意思,呵呵。
“水门汀”是什么意思? cement水泥啊,呵呵,原来如彼。“拿摩温”是什么?哈哈,number one!指沙场的监工。本来我是一点也不相信百度的,哪怕是再普及的知识也愿意拿书上的结论,不过这个还真是百度出来的。 区分日语自创译词、来自古汉语的译词,哪个算借词,怎么划分? 为什么甲骨文中动词少,与书写材料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口语中名词动用的可能? 为什么卜辞里少有疑问叹词? 辞里有主语的句子与无主语的句子所占比例分别为36%和64%,为什么呢? 这个得看句子是省略主语的不完全主谓句,还是由主谓结构以外的词或词组组成的非谓语句。如果是前者,大可以认为一条卜辞问一个人的一件事,所以主语不必每次出现。如果是后者,大可以认为是记录卜辞、应验与否的结果不需要依赖上下文来表达完整意思,如“下雨吗?”“某日,下雨。”虽然我的《现代汉语》书早就让水泡了,不过翻翻收获还真是不少。 还有,工具书如果有电子版真是太方便了,我上传了《辞源》1999到07级公邮,有兴趣的、想让自己做作业方便的不妨下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