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在古汉语复句中一般不理解成“亦”,它一般表示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或转折关系。“……则……,……则……”这样的句式在上古汉语中一般是并列关系,如: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因此,在“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中,我倾向于理解成是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这两个句子自身又分别是假设关系的复句,主语都是“君子”。“不重”只管“不威”,不管“不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学”前面省略了“不”,因为按照古汉语语感,这两句应是并列关系。下面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固”该怎样理解。 “固”表示“牢固”和“愚陋、固执”(或说“蔽塞”)在古汉语中都是常用义,我的感觉在先秦“固”表示“牢固”多和物的坚固有关,如《论语·季氏》:“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这和“固”的本义为“四塞”(即四方都有阻挡,地势险要)有关。(这是就我看到的语料来说的,是不是先秦“固”的用法都这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固”表示“愚陋、固执”在《论语》中还有: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此外,《礼记》提到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时易犯的四点毛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里的“止”指固步自封,可以和《论语》中的“固”参看。(当然,这不是直接证据,只是理解时的一种辅助。) 所以,我倾向于“学而不固”的“固”指“蔽塞”,整句话用现代汉语句式可以这样理解: “君子如果不重,那么就会不威;如果学习,那么就会不蔽塞。” 这样也不用认为“学”前少了“不”字了,因为确实缺少版本上的依据。
下面是我对“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主忠信”的“主”是意动用法,理解为“以忠信为主”(即把忠信当做原则、根本)。我不太赞成解释为“亲”,这实际上是一种文意训释了,而且必须加上“人”在“忠信”之后才解释的通。判断训释好坏有一条原则,不要增字为训。 “无友不如己者”,在前人的那些解释中,我觉得把“如”理解为“似”比较接近“如”的本义,但在此还不是最好的解释。“如”的本义是“从随”,即顺从、跟随,引申有“相当”、“相等”之义。我认为论语这句话中的“如”用的是这个引申义。“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和价值取向(前面有“主忠信”)与自己不相当的人做朋友”,这里强调的是要和自己境界相当的人做朋友(论语中的“友”不是现代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同志曰友”),而不是指才能或其他方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标准依照的就是人、物相当(等)的方面。我觉得这样理解就不会存在苏轼所说的“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 此外,我觉得把“如”解释为“胜”有点问题,其实是“不如”有“胜”的意思,不是“如”本身有“胜”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17:41: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