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李零:今人读《论语》,基本参考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09: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0-31 21:28:35的发言:

我倒觉得存在因果关系完全可以,既然儒家重心性,那么从心性角度来理解当然没错……

先不说你后面的结论,先从你作为立论前提的这一句说起,“既然儒家重心性,那么从心性角度来理解当然没错”,你这个“当然”下得轻率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后面一句话,是一个隐性的全称判断,即“那么从心性的角度来理解《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当然没错”,这种说法你能同意么?当然你可以说,你没那样说,但在你的论证过程中,必须将这句话解作全称判断,才能在后面不再追加补充任何环节就直接去支持你后面的阐释,但正如前所说,这一全称判断是有问题的。所以,真要论述问题,似乎应该是这样的:

既然儒家重心性(姑不论这句话是对是错),那么《论语》中一些涉及修身立世的言论,从心性角度这个角度去理解、去分析,也许是个可以考虑的思路。就譬如,眼下这一则,……

这才是严密的论证问题方式,你再想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9:39: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09: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学则不固”,我手边的杨伯峻、李泽厚、李零的三本,均解作“君子不重”之果,但未详何据,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书还没查。看了下前面几位的争论,见几位多在义理阐发的层面上,来论证己见的可能性。这样争下去,可能没有结果。愚见,恐怕得换一个思路了,即看能不能从《论语》或先秦古汉语的语句组织方式和关键字的训诂入手。那么,“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一句里哪一字是关键字呢?愚以为,是第二个“则”字,即“学则不固”的“则”字。如果这个“则”字可以训为“亦”,那么,这一句就可以断解为: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亦不固”

能这样断解,远风兄所说的那个“别扭”也许就不存在了吧?包括木耳用现代白话模拟的那几个例子——“士兵不守纪律就会被轻视,打仗不会赢”、“远风被白水歧视而威严扫地(汗,分明是诬陷~) ,教书肯定教不好”““整天偷东西,有孩子样么,上学的话肯定学不好”,这三个木耳认为“句式很像”的例句,里面都有一个“也”字来表示并列或递进。正是这个“也”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产生了如下思路,那就是:现在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转化成,在《论语》里,“则”字可以训为“亦”么?如果再能找到“A……,则B,C则D”,其中“C则D”又可以与B一样解作“A”的结果的,就会强有力地支持“君子不重,则不威,学亦不固”这种断解法,如果找不到,那就得别寻证据了。

所以,如果只在义理的层面围绕这一个句子在逻辑上推求几种可能,不如先到《论语》中去寻求旁证(这一点铁西兄的回帖就是个好例子),然后借助训诂之学,来加以解决。当然,也可能这样做了(说不定前贤已经就有人这样做了)仍不得其解,如果是这样,那也没办法,但总觉得,这也许是种可以考虑的路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17:26: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7: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才一小段时间没来,这就热闹非凡了:)(幸得白水提醒)

远风莫郁闷,我这就把我的陋见奉上,以供大家拍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7: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在古汉语复句中一般不理解成“亦”,它一般表示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或转折关系。“……则……,……则……”这样的句式在上古汉语中一般是并列关系,如: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因此,在“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中,我倾向于理解成是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这两个句子自身又分别是假设关系的复句,主语都是“君子”。“不重”只管“不威”,不管“不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学”前面省略了“不”,因为按照古汉语语感,这两句应是并列关系。下面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固”该怎样理解。

“固”表示“牢固”和“愚陋、固执”(或说“蔽塞”)在古汉语中都是常用义,我的感觉在先秦“固”表示“牢固”多和物的坚固有关,如《论语·季氏》:“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这和“固”的本义为“四塞”(即四方都有阻挡,地势险要)有关。(这是就我看到的语料来说的,是不是先秦“固”的用法都这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固”表示“愚陋、固执”在《论语》中还有: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此外,《礼记》提到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时易犯的四点毛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里的“止”指固步自封,可以和《论语》中的“固”参看。(当然,这不是直接证据,只是理解时的一种辅助。)

所以,我倾向于“学而不固”的“固”指“蔽塞”,整句话用现代汉语句式可以这样理解:

    “君子如果不重,那么就会不威;如果学习,那么就会不蔽塞。”

    这样也不用认为“学”前少了“不”字了,因为确实缺少版本上的依据。

下面是我对“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主忠信”的“主”是意动用法,理解为“以忠信为主”(即把忠信当做原则、根本)。我不太赞成解释为“亲”,这实际上是一种文意训释了,而且必须加上“人”在“忠信”之后才解释的通。判断训释好坏有一条原则,不要增字为训。

“无友不如己者”,在前人的那些解释中,我觉得把“如”理解为“似”比较接近“如”的本义,但在此还不是最好的解释。“如”的本义是“从随”,即顺从、跟随,引申有“相当”、“相等”之义。我认为论语这句话中的“如”用的是这个引申义。“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和价值取向(前面有“主忠信”)与自己不相当的人做朋友”,这里强调的是要和自己境界相当的人做朋友(论语中的“友”不是现代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同志曰友”),而不是指才能或其他方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标准依照的就是人、物相当(等)的方面。我觉得这样理解就不会存在苏轼所说的“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

此外,我觉得把“如”解释为“胜”有点问题,其实是“不如”有“胜”的意思,不是“如”本身有“胜”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17:41: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7: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1-1 9:35:15的发言:

关于“学则不固”,我手边的杨伯峻、李泽厚、李零的三本,均解作“君子不重”之果,但未详何据,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书还没查。

刘宝楠的《正义》里面一会儿引前人说“固”是蔽塞之义,一会儿又在文意阐发时用“坚固”来对应“固”,很不坚持原则,呵呵。这些矛盾在研究训诂学的看来,就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了。我们当年点读注疏时,导师老是批评我们不能从中发掘训诂学材料,现在看来,其实和读书多少、阅历多少,思考多少都分不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8: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加一条“如”可以引申出“相当、相等”的证据:

“若”和“如”同源,本义是“顺”,也能引申出“相当、相等”之义,如“年相若”即年岁相当,“价相若”即价钱相等。“如”、“若”具有相同的引申,是为同例互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8: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的话很有启发,非鱼跟俺的观点类似,哈哈,找到战友了。

其实无达诂也挺好的,只要知道与己不同的重要观点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2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昨天就关注这个帖子,由于对古文不熟,《论语》也仅仅是看过而已,所以就不添乱了。

看到楼上诸君的解释,获益良多,无论哪种意见正确,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想这样,讨论的目的就达到了。

也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吧。我其实比较赞同古版主的缺字说,这句话乍一看上去,那种感觉就似乎是少个“不”字,但这似乎完全源于语感,不像训诂学那样看起来比较确凿的证据。远风兄说一般先不考虑缺字的状况,所以姑且放下这条线索吧。

这样的话,我就比较赞同木耳的意见,“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不庄重,(不稳重,不厚重,不踏实)就没有威严,学问(也)就不会牢固(扎实)”,前后两分句为因果关系。既然“固”可以解释为“牢固”,而且前一分句说的是君子的气质是否厚实对君子外在形象的影响,后一句说的是君子气质是否厚实对君子内在学问的的影响,,全句就是说君子的气质、性格至关重要,外在加内在,说的全面,而且挺有逻辑。我想木耳所说的“心性”,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此外,我不认为这里面有远风兄所说的“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没有必然联系。”《论语》毕竟是儒家人士的作品,即使远风兄认为“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没有必然联系。”,这也不代表写《论语》这句话的那个人就这样认为,也许人家就是认为“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有必然联系,或者至少有很大的关系”呢?毕竟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还不是讨论其观点正确与否,而是讨论这句话的词义、句意,如果由一种句意解释推出的观点已完全失去逻辑,变得不像人话,那我觉得可以说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如果推出的观点还很通顺,只是我个人不同意,或者有所争议的话,那就不能用作这种句意解释不正确的证据。

如果说这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我觉得反而显得不够通顺了,前一句说君子的气质不稳重就没有威严,后一句突然跳到学习上去了,而且不是“不学习就怎样怎样”,而是学习了就不会蒙昧——感觉这个说话人这两句话实在不怎么连贯,我不知道古人是否会这么说话,但今人似乎只是那些思维具有跳跃性的人这样说吧,就好像一个人说:“人不吃饭就会死,上学就不会不识字。”——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这个人要么思维具有常人不太能理解的跳跃性,要么这个人的话可能还没讲完,他可能只是说出了一连串“排比句”中的两句,而他的目的,似乎是想要说出一份“人生指南”,这里面可能还会有如下类似的句子:“不睡觉就会困”,“交了朋友就不会孤独”等等,但即使这样,这个人的文法,至少在现代汉语中,还是有些问题,因为作为一种句子的罗列,最好还是句式类似,比如都说“不怎样就怎样”,或者都说“怎样就不怎样”。

说了放下“语感”这条线索,不自觉的又回到这上面来了。:)我是瞎说,大家继续。

另外,远风兄说的两个理由:

第一,   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弟子的整理稿。因此不一定每一段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成熟文字,有些很有可能是一些只言片语的集合,实际上整部论语就是语录。

第二,   孔子作为圣人是历史的产物,他不是全知全能的,自然他的话也未必无懈可击。很多前辈认为孔子的话一定没错,这段话一定是有逻辑的,于是绞尽脑汁来替圣人解释,但多数解释缠绕难通。如果破除其绝对真理性,或许有新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单看这两个理由本身,没什么错误,但以此作为这一句训诂的证据,似乎不太妥当。显然,远风兄的意思是《论语》里面也可能有不合逻辑的句子,孔子也可能会说错误的话语,但这不能证明孔子(或其弟子)说的这句话就一定是没有逻辑,或者就一定是错误的。就好像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可能犯错,就判定一个人的这一行为,这一话语就是错的。我觉得,似应先考虑本句逻辑正确、语法正确的情况,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解释,如果解释不通,考虑是否解释的方式方法错误,如果一切一切都正确,但就是解释不通,最后的最后,再考虑这句话本身说错了的情况。我想,远风兄提出的先不考虑缺字说,也大概是这种思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2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话出自《学而》,这章的很多内容和“学”有关。前人把“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看成有联系的内容,不是两件没有关联的事情,“学则不固”是“不重则不威”的前提保障。

个人认为,语体对于理解原文还是很重要的。语体不同,用词、语法是否严谨,喜欢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式都可能不同,而这些和理解文意是分不开的。我不知道在文学和历史哲学等领域对语体的态度,现在在语言学研究上语体逐渐得到了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1-1 20:25:38的发言:

从昨天就关注这个帖子,由于对古文不熟,《论语》也仅仅是看过而已,所以就不添乱了。

看到楼上诸君的解释,获益良多,无论哪种意见正确,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想这样,讨论的目的就达到了。

也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吧。我其实比较赞同古版主的缺字说,这句话乍一看上去,那种感觉就似乎是少个“不”字,但这似乎完全源于语感,不像训诂学那样看起来比较确凿的证据。远风兄说一般先不考虑缺字的状况,所以姑且放下这条线索吧。

这样的话,我就比较赞同木耳的意见,“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不庄重,(不稳重,不厚重,不踏实)就没有威严,学问(也)就不会牢固(扎实)”,前后两分句为因果关系。既然“固”可以解释为“牢固”,而且前一分句说的是君子的气质是否厚实对君子外在形象的影响,后一句说的是君子气质是否厚实对君子内在学问的的影响,,全句就是说君子的气质、性格至关重要,外在加内在,说的全面,而且挺有逻辑。我想木耳所说的“心性”,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此外,我不认为这里面有远风兄所说的“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没有必然联系。”《论语》毕竟是儒家人士的作品,即使远风兄认为“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没有必然联系。”,这也不代表写《论语》这句话的那个人就这样认为,也许人家就是认为“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牢固稳固有必然联系,或者至少有很大的关系”呢?毕竟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还不是讨论其观点正确与否,而是讨论这句话的词义、句意,如果由一种句意解释推出的观点已完全失去逻辑,变得不像人话,那我觉得可以说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如果推出的观点还很通顺,只是我个人不同意,或者有所争议的话,那就不能用作这种句意解释不正确的证据。

如果说这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我觉得反而显得不够通顺了,前一句说君子的气质不稳重就没有威严,后一句突然跳到学习上去了,而且不是“不学习就怎样怎样”,而是学习了就不会蒙昧——感觉这个说话人这两句话实在不怎么连贯,我不知道古人是否会这么说话,但今人似乎只是那些思维具有跳跃性的人这样说吧,就好像一个人说:“人不吃饭就会死,上学就不会不识字。”——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这个人要么思维具有常人不太能理解的跳跃性,要么这个人的话可能还没讲完,他可能只是说出了一连串“排比句”中的两句,而他的目的,似乎是想要说出一份“人生指南”,这里面可能还会有如下类似的句子:“不睡觉就会困”,“交了朋友就不会孤独”等等,但即使这样,这个人的文法,至少在现代汉语中,还是有些问题,因为作为一种句子的罗列,最好还是句式类似,比如都说“不怎样就怎样”,或者都说“怎样就不怎样”。

说了放下“语感”这条线索,不自觉的又回到这上面来了。:)我是瞎说,大家继续。

另外,远风兄说的两个理由:

QUOTE:
第一,   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弟子的整理稿。因此不一定每一段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成熟文字,有些很有可能是一些只言片语的集合,实际上整部论语就是语录。

第二,   孔子作为圣人是历史的产物,他不是全知全能的,自然他的话也未必无懈可击。很多前辈认为孔子的话一定没错,这段话一定是有逻辑的,于是绞尽脑汁来替圣人解释,但多数解释缠绕难通。如果破除其绝对真理性,或许有新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单看这两个理由本身,没什么错误,但以此作为这一句训诂的证据,似乎不太妥当。显然,远风兄的意思是《论语》里面也可能有不合逻辑的句子,孔子也可能会说错误的话语,但这不能证明孔子(或其弟子)说的这句话就一定是没有逻辑,或者就一定是错误的。就好像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可能犯错,就判定一个人的这一行为,这一话语就是错的。我觉得,似应先考虑本句逻辑正确、语法正确的情况,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解释,如果解释不通,考虑是否解释的方式方法错误,如果一切一切都正确,但就是解释不通,最后的最后,再考虑这句话本身说错了的情况。我想,远风兄提出的先不考虑缺字说,也大概是这种思路吧。

在没有版本依据前,不考虑缺字说是必然的。没版本证据而“增字解经”,这是最坏学术规范的事。

人是否庄重和学习是否稳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已有人谈过,譬如李零在《丧家狗》里解这句时就说到,孔子那里所谓的“学”,并不能简单地等于今人的学习知识,这个字在孔子那里有学习修身立世之道的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2:26 , Processed in 0.07176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