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neverland在2010-1-6 20:09:52的发言:《傅满洲与陈查理》读书报告
200640009 潘俊蓉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外国人在这个屏幕上放映着他们的希望和恐惧
傅满洲邪恶狡诈,是“种族主义之恨”的代表
陈查理是模范少数民族族裔、“种族主义之爱”的典范
作为被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男子,傅满洲和陈查理缺乏男性气概,是“非性化”、丛书的典型,带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内涵”
这是姜智芹的《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一书封面上最为醒目的几句话,已经能够比较清晰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了。在美国的大众文化中,中国男性不管是以恶魔的形象出现还是以智慧的化身出现,都是为了迎合美国大众的心理,反映了中美社会的关系与认知度,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而这种扭曲的中国形象,正在被、也期待着更有效地被扭转。
这是姜智芹的《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一书封面上最为醒目的几句话,已经能够比较清晰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了。在美国的大众文化中,中国男性不管是以恶魔的形象出现还是以智慧的化身出现,都是为了迎合美国大众的心理,反映了中美社会的关系与认知度,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而这种扭曲的中国形象,正在被、也期待着更有效地被扭转。
扭曲的形象
高高瘦瘦,莎士比亚的额头、撒旦的脸,脑袋刮得精光、眼睛闪着绿光。这便是1913年英国神秘股市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1833-1959)第一次塑造的中国邪恶博士傅满洲。罗默一生写了十三篇关于傅满洲的长篇小说、三篇短篇和一部中篇和其他涉及中国的小说。这个叫做傅满洲的神秘恶人已经被妖魔化了,拥有超人的智慧和魔力,企图颠覆西方社会,被正义的化身史密斯一次次挫败。
很胖、迈着女人的轻快步伐、象牙般的脸像婴儿一样可爱。这位即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1884-1933)1925年塑造的华人侦探陈查理,六部小说和一系列电影使得20世纪初陈查理名声之盛直赶福尔摩斯。他满口孔子曰,谦虚低调对人毫无威胁,姜智芹认为这是典型地去性特征、被白人社会驯服的华人形象。
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
海姆指出,一切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多或少,都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傅满洲与陈查理•总序》P3 注1)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无法避免地带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他们反映着美国对中国的集体潜意识,他们的出现也有着特定的功用。
美国学者哈罗德·伊萨克斯20世纪50年代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分为六个时期:1、崇敬时期(18世纪),2、蔑视时期(1840-1905)傅满洲,3、仁慈时期(1905-1937)陈查理,4、钦佩时期(1937-1944),5、幻灭时期(1944-1949),6、敌视时期(1949- )。傅满洲产生于蔑视时期,陈查理产生于人此时期。
中国庞大的人口、华工入美、种族歧视,美国人感到了危险和恐惧,“中国佬约翰”(John Chinaman)、“异教徒中国老”(The Heathen Chinese)、”中国狗”(Chow)、“苦力”(Coolie)这些称呼体现了美国对华人的蔑视,在这个背景下,傅满洲诞生了。他的任务不仅仅是要颠覆西方,征服世界,更是他的创造者罗默赋予的另一个任务,以一个共同仇恨的假想敌、罪恶中心来加强美国大众的团结,即右翼政治学家亨廷顿口中的“若没有一个邪恶的帝国威胁着美国的立国原则,做一个美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二战时,中国人在远东地区对日本的牵制让美国人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一方面钦佩其顽强,一方面需要其力量,于是聪明的陈查理出现了。他成为白人秩序的维护者。尽管书中陈查理的形象及引用的中国古语并不尽真实,但是仍可以看出比格斯有意改变美国过去对中国人的偏见。
正如姜智芹的观点,好莱坞荧幕上傅满洲和陈查理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
定型与消解
定型与消解
好莱坞的荧幕上,傅满洲、陈查理各种续集、各种后代一次次出现在大众眼前,他们的形象已经被定性,比如类似傅满洲的不博士、汉先生,类似陈查理的黄侦探、脱墨先生。中国男性形象很难像白人形象那样客观,或阴柔懦弱,或不近女色(李小龙)。华裔作家们正努力消解这些歪曲的模式,重塑中国男性的坚毅、勇敢、阳刚。
我的思考——扭曲=歧视?
我的思考——扭曲=歧视?
读完此书,当我为被美国人扭曲的中国男性愤慨之余,突然间想到了两个事例。
一、司徒雷登的误解
一、司徒雷登的误解
“别了,司徒雷登”这句话想必是路人皆知。1949年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
知道去年从报纸上才得知司徒雷登的真实身份和经历:
1904年司徒雷登来北京传教,并钻研汉语。
1919年被聘为燕京大学校长,为燕京大学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处募捐、出重金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提升了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抗战期间,他极力保护燕京大学的学生。
1941年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
1945年,积极支持国民党。
1962年病逝于美国。(百度百科)
司徒雷登最大的遗愿是将骨灰葬于燕京大学,他自己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司徒雷登在我心中的形象由一个迫害中国的恶人被彻底颠覆,如他的学生、同事所言,他亲和、慈祥、奉献。可是这一切都被恶魔的形象掩盖了。
二、恶搞的朝鲜教材
二、恶搞的朝鲜教材
前两天在BBS看到一篇所谓的朝鲜小学课文,论坛里恶搞朝鲜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堪称典范,下面截取的是“课文”中的一些话:
金正日爷爷向少先队员们道歉说:“这个月的工作太繁忙了,作为劳动party,我们不但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世界的和平也需要我们朝鲜来维护啊,我们不能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而把其他国家的人民扔下不管啊!”金正日爷爷又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的斗争,得到了朝鲜人民无私的支持,我们送去了大米、金钱、枪弹,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物资。阿拉法特爷爷经常流着眼泪说,如果没有朝鲜人民,几亿阿拉伯人民早就被美国和以色列的大炮消灭了,阿拉伯国家早在地图上被抹掉了。”金爷爷弯下腰,从花池里捡出一颗石子,然后看着天空说:“该死的美国佬。”说着他把石子奋力向上一掷。很快就见空中一颗卫星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强光,然后就坠 落下来。“这是美国的间谍卫星,他们一直在平壤上空盘旋,侵犯我们的主权,我已经忍了很久了。”金爷爷愤愤地说。小朋友们都鼓起掌来,为祖国有这样的领导人感到自豪。
文章中除了金正日一次次告诉小朋友美国需要朝鲜改造、中东需要朝鲜救援、中国需要朝鲜帮助之外,上段中的金正日手拿石子击落美国飞机更是五雷轰顶。
金正日爷爷向少先队员们道歉说:“这个月的工作太繁忙了,作为劳动party,我们不但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世界的和平也需要我们朝鲜来维护啊,我们不能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而把其他国家的人民扔下不管啊!”金正日爷爷又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的斗争,得到了朝鲜人民无私的支持,我们送去了大米、金钱、枪弹,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物资。阿拉法特爷爷经常流着眼泪说,如果没有朝鲜人民,几亿阿拉伯人民早就被美国和以色列的大炮消灭了,阿拉伯国家早在地图上被抹掉了。”金爷爷弯下腰,从花池里捡出一颗石子,然后看着天空说:“该死的美国佬。”说着他把石子奋力向上一掷。很快就见空中一颗卫星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强光,然后就坠 落下来。“这是美国的间谍卫星,他们一直在平壤上空盘旋,侵犯我们的主权,我已经忍了很久了。”金爷爷愤愤地说。小朋友们都鼓起掌来,为祖国有这样的领导人感到自豪。
文章中除了金正日一次次告诉小朋友美国需要朝鲜改造、中东需要朝鲜救援、中国需要朝鲜帮助之外,上段中的金正日手拿石子击落美国飞机更是五雷轰顶。
朝鲜的个人主义崇拜具体如何我不得而知,但并不会如这篇文章中如此夸张,这种形象何尝不是中国人通过想象的扭曲性塑造。
以上这两个例子中的形象塑造让我想到扭曲并不是美国一国之事,而是普遍的,当美国人盯着中国这个巨大荧幕的时候,我们何尝不是盯着世界这个巨大荧幕。说到中国电影中的外国形象,日本人就无需多说,凶狠残暴、愚蠢低能,不是被小朋友戏弄就是被农民战士炸得满天飞。而早期的美国形象也多是“穷凶极恶的美帝国主义”,比如1964年的《英雄儿女》。
以上这两个例子中的形象塑造让我想到扭曲并不是美国一国之事,而是普遍的,当美国人盯着中国这个巨大荧幕的时候,我们何尝不是盯着世界这个巨大荧幕。说到中国电影中的外国形象,日本人就无需多说,凶狠残暴、愚蠢低能,不是被小朋友戏弄就是被农民战士炸得满天飞。而早期的美国形象也多是“穷凶极恶的美帝国主义”,比如1964年的《英雄儿女》。
摒除政治因素和姜智芹所提的种族因素,我想形象的扭曲更多地在于无知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童年的我一直认为,埃及人总是带着神秘的诅咒,印度人口袋中都藏有笛子和毒蛇,希腊真的像动画片《海格力斯》中那样人神混住。那些神秘的古老国度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而担惊受怕,就像朋友听她在美国居住过的老师说的,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长生不老,或许来自与古老东方的神话传说,或者在于东方人的面孔相对于西方晚熟晚衰,总之距离、信仰、制度造成的隔阂,不是我们轻易能改变的。我到现在还会听到身边有的朋友说不敢和黑人握手,觉得颜色怪怪的,我相信他们绝无种族歧视的意思,但是对这种陌生的人种总会有些害怕。
我并不否认傅满洲、陈查理两个形象体现着歧视,但是还应该考虑美国的恐怖小说中那些如傅满洲的大恶魔有没有白人;比格斯以自己美国人的身份塑造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时,让他服从并维护美国的秩序,是合情合理还是带有种族歧视的“驯化”?(我们自己塑造的善良外国形象不也是爱着中国遵循着中国的秩序吗。)还有就是,到底是傅满洲、陈查理这两个中国人形象成就了神秘小说、侦探小说,还是神秘小说和侦探小说的题材原本由于备受追捧而成就了傅满洲和陈查理这两个中国人(换句话说,当美国人看这两类小说或电影时,到底是去看悬疑的还是去看中国人的)。这些问题都有待我进一步去了解。
结语
结语
姜智芹对美国大众文化中两个形象的分析,让我对跨文化交际中形象的传播有了更深的印象,但是其中有些观点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如在说黄祸论的经济原因时,他提到了因为中国人民勤劳刻苦,有能力在学到技术后夺取欧洲人对市场的控制权,我暂时不知道早期排华时欧洲人有没有想到这么远,或者仅仅是对一个未知的、神秘的、有着庞大的人口的国度的恐惧。再比如对李小龙的去性化、不近女色,我还需多看看李小龙的相关资料。
《傅满洲与陈查理》这本书是有关西方中国形象的个案研究,写得很有意思。你的理解也很准确,文字很流畅。特别是你的进一步思考,也带给我们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前两天在电视上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里面的司徒雷登形象虽然无所谓善恶,却是满腔无奈,沿袭了《别了,司徒雷登》的思维模式。
意识形态功能是深入理解异国形象的有效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那些定型化形象或套话模式(sterotype)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且这种刻板印象会在很长时间内支配着社会集体无意识,进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你说的有没有白人恶魔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有,那也不会是套话模式。由于无知或对未知的恐惧某种程度上是造成误解和隔阂的原因,这个可以通过交往来消解,而套话模式的打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