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01: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史期中]东北方言词语初探

东北方言词语初探

200733019 仵琳

东北包括辽吉黑三省,而东北方言却并不以行政区划为界,东北方言包括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这里也是满族的发祥地,深受满族语言影响,至今仍然有很多满语保留在东北话中。解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大批官兵来到东北,加之东北吸纳了大量山东、河北垦荒逃难的人,所以东北方言是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域的语言,最终形成的生动活泼的东北话。东北方言属北方方言,被认为是最容易理解的方言,也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由于东北小品的流行,东北方言的活力逐渐被人们发掘,跻身强势方言之列。但与其他方言相比,东北方言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对几个东北词汇进行解释,并且初步探究他们与普通话的联系和由来。

1.唠嗑

跟普通话的聊天是一个意思。与普通话的聊天(liao2 tian1)相比,东北方言省略了介音,是普通话发音的简化。(师按:应当是“唠”与“聊”相比,没有介音“i”。
   
仵琳:这个是我认清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应该修改过来。“聊”的本义是耳鸣,《说文》:“聊,耳鸣也。从耳,卯声。”刘向的词赋《九叹》中用到聊的本义,“横舟航而济湘兮,耳聊啾而戃慌。”其中,“聊啾”就是耳鸣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耳鸣”是指“外界并无声音而患者自己觉得耳朵里有鸣叫的声音(多由中耳、内耳或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而在刘向所在的西汉,“耳鸣”应该是指耳朵听到声音。由于听到声音依赖于外界的声响,所以“聊”由本义引申为“依赖、凭借”。由此引申为“乐、慰藉”,再引申为“谈、闲谈”的意思。不过已经到现代汉语时期,“聊才表示“谈、闲谈”。而古代则用“言”、“谈”、“话”来表示“聊”的意思。而“谈”的意思更接近今天的“聊”。《说文》:“谈,语也。”“谈”有五种意思:①对话;谈论——即本义。②言论、主张。《荀子·儒效》:“慎、墨不得进其谈。”③恬淡、平淡。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言部》:“谈,谈者,淡也,平淡之语。”④谐谑;嘲弄。《玉篇·言部》“谈,戏调也。”⑤称颂人之美德,使其名誉远扬。《韩非子·孤愤》:“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师按:“谈”不是讨论重点,只要列出谈话、聊天的义项,不需要把所有的义项都列出来。仵琳:因为我想看看“谈”、“言”、“话”这三个字是否有哪一个或者几个字在古代的时候可以代替“聊”来使用,我其实三个字都查过了,但是只有“聊”的义项最接近,但是也不能完全替代,在“谈”的五种意思中,1345都与谈话聊天有关,所以就都列出了。由于“言”、“谈”、“话”的读音都没有介音/i/,所以“聊”分化了“言”、“谈”、“话”的一个意思的同时也承袭他们的读音。(师按:“聊”和“言”、“谈”、“话”等词只是同义词关系,声音上是没有关系的。可以回想一下咱们在古汉语课上讲过的同义词的概念和特点。仵琳:既然古代没有一个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聊”相同,那么如果在历史发展中找一个词来代表相关意思,那么找一个语音相近的词应该几率大一些吧。虽然“聊”和“言”、“谈”、“话”等词只是同义词关系,但是他们是不同时期的同义词,应该也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我的思考不太成熟,希望老师批评指正。再看聊的读音,《说文》中指出是“卯声”,这与今天的“liao2”相比是缺少介音的。而少介音这种现象在今天其他方言中也存在,如河南话“聊天”是“la gua”,山东话是“lalagua”,由于古音的传承,再加上东北话深受山东等地方言影响,liao”被读成“lao”。(师按: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其实是现代普通话的读音“liao”由“lao”演变而来,而不是山东、东北、河南等地的方言由现代普通话变来。仵琳:这个还是因为没有认清楚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修改为:东北方言读为“lao”。

东北话中“唠嗑”的实际发音与“唠磕”相同,(师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仵琳:东北方言中没有标准的汉字记“唠嗑”的读音,“唠磕”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唠嗑”一样。有的词汇书写的是“唠嗑”,有的写的是“唠磕”,所以两个字都可能与这个词汇的发展相关。我查了一下,“嗑”的本义是多言(《说文》),“磕”的本义是石声(《说文》)。“嗑”与聊天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想考察一下“磕”是否与聊天有关系。
  
“磕”读作一声。“磕”字的本义是石声或鼓声,后引申为石头撞击声,再引申为物物相碰。在口语中,形容人发声和说话时不由己地停顿或重复时所用的名词就是“磕巴”。由于“磕”本来表示声音,也用于与说话有关的词语中,所以“磕”音很容易与“唠”组合起来,表示有停顿、重复的说话。而山东等方言中的“呱”也与此相同,“呱”本义是婴儿的啼哭声。从东北方言受山东方言影响来看,“gua”与“ke”的声母发音器官与发音方法相同,只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韵母方面,东北方言省略介音,“a”变成“e”。(师按:这里是想说明山东话里的“lalagua”是“唠呱”吗?“呱”的古音是“gu”。“a”、“u”、“e”的差别在于舌位高低、唇形圆展。仵琳:山东方言中的“拉呱”应该是山东人用现代汉语记录现代方言,现代东北话受近现代普通话和方言的影响比较深,因为东北这个地域比较特殊,历史上长期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实行封禁政策,造成大量无人区,建国前经过长期的战争,还曾经受过殖民统治,历史上还有声势浩大的闯关东,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动比较频繁,现在居住在东北的东北人绝大多数是外省的移民,人口以二三代东北人居多,绝大部分是山东、河北移民,所以我认为,东北方言受近现代汉语和近现代方言影响更深,当然这些都是由古音发展而来,但是我认为这里只要说明现代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的关系就可以说明问题了。这里由“a”到“e”是舌位变高了,这也与老师提到的双音节词容易弱化后一音节有关。这与东北人说话重音常放在前面有关。据统计,“东北方言中的语境轻声比普通话多”[1],因此双音节词语中后一个音节是很可能被简化的。比如,“干啥”被简化为“gan ha”,“上街”被说成“shang gai”。因此省略介音是很正常的选择,由于介音的省略以及声母的变动,汉语中没有“ka”的发音,所以韵腹“a”也被弱化成开口度较小的“e”。(师按:这可能和口语常用双音节词容易弱化(不是简化)后一音节有关。不只是东北方言有这样的规律。“gai”是“街”的古音,现在在一些方言,如粤方言中仍如此说。“jie”是后起读音,所以反而是“jie”增加了介音。仵琳:谢谢老师帮助丰富其他方言的例证,弱化双音节词的后一音节的问题是我用词疏忽了,以后会更严谨的。



[1]
     
东北方言声调的方言特征,王辅政,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月,第12卷第1期。

[此贴子已经被子非鱼于2010-3-2 20:21:2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仵琳同学汉语发展史练习

2.磨叽(mo4 ji1

普通话是磨蹭。东北话中有“后附式单音尾缀”[1],如“性”、“叽”、“等”、“实”,,其中带有后缀“叽”的后附式双音词有十几个,这些词在语义上都带有不赞成或略有反感的意味。而带有“叽”词缀的词语如“磨叽”(慢)、“赖叽”(脾气不好)、“肉叽”(不利索)、“哼叽”(反复低声说、念或唱)等都是有反复和慢的深层联系的。“叽”的做动词的本义是“稍微吃一点”,《说文》中写道:“嘰,小食也。从口,幾声。”同时它也是象声词,形容鸟声、说话声或各种嘈杂声,如:叽叽(小声争吵);叽哩哇啦(大声说话声)。由语音杂、乱引申为不清楚、不明白,如:叽里咕噜(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又由此引申为反复或慢等带有贬义的词缀意义。磨蹭是指行动迟缓、做事拖拉,正是符合“叽”词缀的感情色彩。这里“叽”读作轻声,汉语的轻读音节基本上都遵循“义轻声轻”规则[2]。吕叔湘指出了双音节化的两种主要方式:1.前后增加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2.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来用。“磨叽”这个词就是采用了第一种方法。东北话“磨”由普通话的二声音变为四声,(师按:这里需要再斟酌,“磨”在普通话中有二声四声两种读音,词性也不同。应该考察一下这个字在古代是否已有两个声调。我们课上讲过“四声别义”,这个字有两个声调和这有没有关系?仵琳:谢谢老师提醒,这里需要修改。磨在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在表示“粉碎粮食的工具”、“用磨把粮食弄碎”和“掉转、转变”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石磨”,“磨面”,“这个胡同太窄,磨不过车来”。在表示“摩擦”、“阻碍、困难”、“消耗、消灭”、“拖延、耗时间”都读第二声,例词分别为“磨刀”、“磨难”、“磨灭”、“磨工夫”。查“磨”的本义,得知是磨治石器的意思。以上各义项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磨”的中古音有两个,分别是平声和去声。“磨”字用两个读音来区别动词和名词,那么在表示工具和与工具相关的意思时用第四声,在表示摩擦以及与反复、时间长相关的意思时用第二声。“掉转”在这里应该是借用“磨”来表示的。东北方言中的“磨叽”是“磨蹭”的意思,“磨蹭”在普通话中有三个意思:(轻微)摩擦;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纠缠。对比现代汉语的义项和读音,应该读第二声,但是在东北方言中却读作第四声。这不是自古顺承发展下来的,而是方言的语音变体。在东北方言中二声读成四声也有很多例子,如宜昌的“宜”读成(yi4)等等。我认为在这个“磨叽”形容词中音变是为了适应第二个字的轻声。上文提到过东北话中轻声比普通话中多,二声的调值为[35],四声的调值为[51],由儿童学习语言和外国人学汉语的经验可以得知,二声相对于四声是一个较难发且较难发准的读音,容易发生音变。在标准普通话中就是这样,据统计分析,语流中去声的低音特征容易被弱化,阳平的高音特征容易被弱化[3]。所以阳平音变是自然合理的。再加上东北方言去声调音节动程不足[4],原因是音势直降,并且东北方言普遍起声较低,二声变四声也是更容易且简单的现象。轻声是在语句或词中读得又轻又短的音节,声调变化特殊,即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在阴、阳、去声和上声后分别读成半低、中、低调和半高,其调值大致可以构拟为短促的[31][44][5]。而东北话普遍调值偏低,阴平调有时都难以达到[44],轻声就更难达到了,所以东北话中较少用阳声和上声音接轻声,而更愿意用阴声和去声接轻声,因此,这是为了适应语流的连贯和顺畅,也符合语言发展的经济简便原则。东北人性情豪爽,做事不拘小节,凡是以简洁方便为重。在东北话中很多音变也体现了东北人的这一性格特点,(此处修改:东北方言中也有一些其他例证如“国家”读成(guo3 jia1),“国”音变为第三声可以使后面接着的一声发音更简便;“失败”读成(shi2 bai4)后一声起调不用那么高,也可以使发音更省力,而实际上,“在东北方言中,有相当多的阴平调的调值达不到应有的调值高度,只相当于[33] [44][6]。以上音变现象都可以用这个原因来解释。



[1]
      
论东北方言中词缀的理据性,陈文娟、李琳、高玲,现代语文,20071月。

[2]
      
普通话轻声现象探析,彭瑾,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

[3]
      
汉语去声和轻声音节的韵律特征研究,邓丹、陈明、吕士楠,语言科学,20042月第3卷第2

[4]
      
东北方言声调的方言特征,王辅政,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月,第12卷第1期。

[5]
      
轻声的特征和轻声词的规范原则,朱宏一,语言文字应用,20095月第2

[6]
      
东北方言声调的方言特征,王辅政,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月,第12卷第1期。

[此贴子已经被小白杨于2010-3-2 11:46: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1: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3.嘎哈(ga4 ha2

普通话是“干啥”。很多材料把这个词的来源解释为误读。但是我认为,语言发展是有理据性的,任何形式的纯误读都应该是不存在的。误读只有在符合语言发展的理据性的时候才能得以传播。(师按:想法是好的,但这里的“理据性”改为“规律”更合适。仵琳:同意。首先,“干啥”这个词在东北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听到呼唤的时候可以用,相当于英文中的“yes?”;询问状况的时候可以用,相当于英文中的“what’s up?”;打招呼的时候可以使用,相当于英文中的“what are you doing?”基于“干啥”这个词在东北如此频繁的使用,加之东北人性格中的豪放,很有可能把这个词的发音进行简化,变成“ga4 ha2。其次,对比“干啥”和“嘎哈”,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字省略了鼻音,第二个字把难发的卷舌音变为喉音,这样从发音的角度就简单的很多。实验研究显示,鼻音作为一个辅音是很不充分的,它常常发生弱化,甚至丢失[1]。林茂灿、颜景助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在开口度大的/a/后面的/n//ɡ/明显比其他元音后面的短。如果时长是影响鼻音脱落的一个因素(师按:可以联系咱们讲过的音韵学所说的“阴阳对转”进一步思考。仵琳:这里符合孔氏的“歌元对转”,歌部是阴声韵,元部(原类)是阳声韵。孔氏的“歌”部包括《唐韵》歌、戈、麻。孔氏的元部(原类)包括《唐韵》元寒植删山仙。[2]gan”和“ga”之间是阳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对转。那么低元音后的鼻尾既容易发生鼻化,也容易发生脱落,而脱落后发音更轻松。也有学者针对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鼻音韵尾脱落现象进行考察,结论也是/a/后的鼻音更容易脱落。即使“啥”变成“哈”是误读,(师按:“啥”读成“ha”可以用前面提到的常用词后一音容易弱化来解释。仵琳:这里也符合双音节词后一音节弱化的规律。 “干”的韵尾脱落并不是误读。

 

4.

“见”有“每”的意思。“见天”是“天天、每天”的意思,如:这孩子见天只是玩,一点书也不看。“见”在普通话中的基本意思有:看到;接触、遇到;看得出、显得出;(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会晤;对某事物观察、认识、理解;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这与方言词中的“每”是有一定差距的。《说文解字》:“见,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古甸切。”见得本义就是看见、看到,由看见看到引申为显示、出现、现实。也就是说“见”也是“现”的古字。由此引申为“现有、现成”,如“军无见粮”(《史记》),由此引申为“现在”,如见前(眼前),见年(当年),见世报(当世就受到报应)。再由“现在”引申为“当下”,进而引申为“每”。在东北方言中,“见”的范围被扩大了,由当期扩展为所有的,就变成了“每”。(师按:就变成了“每”的意思。仵琳:嗯,应该注意语言论文的规范性。

 

5..

在东北,熊的意思有三个:①训斥、欺负,如:他把我熊了一顿。②胆怯、懦弱,如:老张家没人了咋的?!熊到这个粪堆上?③支持不住,如:累熊了吧?我们说“熊包”是软弱无能的人,“熊啦吧唧的”是形容人软弱、无能,“熊样”是软弱、无能的样子。然而,由汉语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能”字最初指“熊”,由于熊在古人眼中是高大威猛的野兽,所以后来引申为“贤能”,这与东北话中“熊”的贬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普通话中,“熊”的意义除了指动物以外还有“熊熊”形容火势旺盛,在2008年奥运会的媒体报道中,各大媒体纷纷用“熊熊”来形容圣火。这样的鲜明的反差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古人对熊的认识的差异产生的。(师按:“熊”的本义是就是“火势旺盛”(“熊”字下面四点是火的变形),表示“狗熊”是假借,“能”(古文字形是一只狗熊类动物的样子)的本义“狗熊”后世反而不用了,只表示“贤能、才能”这样的引申义。“能”和“熊”的关系反映了文字和词汇发展的复杂。仵琳:那么就是“能”的本义是狗熊,而“熊”的本义是火势旺盛。随着语言的发展,用“熊”既表示本义也表示狗熊,用“能”来表示动物熊所具有的贤能的意思。但是东北方言中的“熊”在本义和狗熊以外又有新的义项,而且新义项与由狗熊引申出来的贤能又正相反。一方面熊是陆地上肉食类形体最大的动物,这给我国古人留下了高大的印象,另一方面熊的躯体肥壮粗大,在北方寒冷的地区有冬眠的现象,而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的性情温和,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笨拙、不灵活。这些外形和性格特点给东北人留下了无能、懦弱的印象,所以在词汇中多表示负面的意义。此外,在其他方言中也有用“熊”来表示贬义色彩的,如山东方言“憨熊(表极度愚蠢)”、“好熊(指某个讨厌的人,含贬义)”,另外河南、安徽等地也有“熊”贬义,但意义略有不同。由于方言和普通话相互影响,今天“熊”在普通话中也可以指不好的意思,如“熊市”与“牛市”相对,表示股票连续不跌,皮软。



[1] 汉语鼻音韵尾的实验研究,冉启斌,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第1期。

[2] 李永斌,释“阴阳对转”,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1: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6.并腿

在东北话中,如果想表达“把腿靠在一起”可以说“把腿并上”,如果想说双手合十,可以说“把手并上”。“并”字的发音有时候是“bing4”,有时候是“bin4”。在现代汉语中,“并”有四个意思:①合在一起:~拢。合~。兼~。②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zhòng )。~行(xíng )。③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④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从上述意思中可以看到,“并”在现代汉语中即有“和在一起”的意思,但是没有与“手”、“腿”等人的肢体器官连用的。东北方言中“并”字做“合在一起”的意思时使用范围扩大了。也有学者认为“并”的原字是“比”[1](师按:“并”的古文字形是两人并排一起。)古汉语中“比”的图案是两个人靠在一起,意思是靠近的、紧挨的。现代汉语中比仍保留着挨近的意思,如比肩就是肩碰肩,高矮差不多。在东北话中,东北人常常在语流加入鼻音,比如“鼻涕”的“涕”发“ting”的音,“玩意儿”有时候读作“wan2 ying4,有时候读作“wan2 yin4,也有时候读作“wan2 yang4所以“并”可能是由古汉语“比”在东北被加上鼻音发展而来的。(师按:鼻音问题还是可以和“阴阳对转”联系思考。仵琳:这里属于主要原因相同,韵尾不同的阴阳对转。“并”、“比”是否有同源关系可以进一步找资料考察,如果材料足够,可以做一篇小论文。仵琳:“并”的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并”与“比”都是两人并排一起,
f3PuW0nG.gif   

这是比的甲骨文字形,

fHKvA7eu.gif            

这是比的金文字形

f0pW8kiM.gif
这是并的甲骨文字形   

q6Pzc0vi.gif            

这是并的金文字形
     

由此可以看出“比”和“并”是有形和义上的同源关系的。)

参考文献:

《汉语大字典》,四川语辞出版社,湖北语辞出版社,1988

《简明东北方言词典》,许皓光、张大鸣,辽宁文学出版社,1988

《东北方言名词词缀研究》,潘虹,现代语文(语言应用研究),20084

《建国后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述评》,曹凤霞,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月第6

《东北方言研究综述》,李英姿,现代语文(语言应用研究),200810

《论东北方言中词缀的理据性》,陈文娟、李琳、高玲,现代语文,20071月。

《东北方言声调的方言特征》,王辅政,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月,第12卷第1

《东北方言词汇考释》,陈宏阁,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

《东北方言中的满族文化色彩摭谈》,孙旭东,时代文学,200806

《普通话轻声现象探析》,彭瑾,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

《轻声的特征和轻声词的规范原则》,朱宏一,语言文字应用,20095月第2

《汉语去声和轻声音节的韵律特征研究》,邓丹、陈明、吕士楠,语言科学,20042月第3卷第2

《汉语鼻音韵尾的实验研究》,冉启斌,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第1

《释“阴阳对转”》,李永斌,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总评:完成得很认真,也有不少自己的思考,尤其语音的问题本来就是难点,你还是用心地想解决,值得表扬!只是要稍微注意以下的两个问题:
     

1、现代普通话是建立在北方方言(主要是北京话)基础上的,它经过人为的规范,而方言保留很多早于普通话的现象,所以注意不要以为方言和普通话不同的地方是方言对普通话的改变,很多时候反而是普通话变了的。
     

2、“东北人性格豪爽”这样的话不能成为语言学的理由。我们在课上曾经讲过语言内部证据与语言外的证据问题。做语言学研究、写语言学论文时要注意不要把外部原因混进来。
     

仵琳:在文中已做修改。) 
 


 

 

[1]
      
《东北方言词汇考释》,陈宏阁,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 1:29:4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1: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几位发上来的第三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都回答得很认真,我还要花点时间看看,才能逐一回复,请大家不要着急——我手头还有你们和一年级的上百份作业呢:)

大家算是完全完成这份作业了,先好好歇歇或忙其他事情吧,不过,别忘了20周以前一定要把期末论文交给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 11:09: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8: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2-31 17:12:47的发言:

回程艳梅:

我觉得你关于“厮跟”的推测有道理。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确证,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再这样试试(不作要求):1、看看在你的方言里“厮(斯)”单用的词义用法有没有和“相互、彼此”有关的?2、看看你的方言里还有没有以“厮(斯)”作为第一个语素的词语,如有,有没有共同特点?

谢谢老师。

我想了想,洛阳话中好像“厮(斯)”没有单用的情况,除了“厮(斯)跟”我暂且还没想到其它的词语,有时间的话我会再看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20: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尔会进来看一眼,简直是个宝库,等我假期闲了也要多进来学习学习。各位同学不但提交了作业,而且攒下的这堆东西,又为后面的学弟学妹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并且,你们每个人的认真努力也为后来者做了良好的示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20: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等过一个星期,我考试的间隙中再补充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amao在2010-1-2 20:40:39的发言:
我想等过一个星期,我考试的间隙中再补充一下。

可以。只要20周以前发上来就行。你可以把补充的内容直接跟在问题后面,像其他同学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21: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有国际音标的软件,可以自己下的;如果没找到的话,可以传给你的,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9:42 , Processed in 0.0764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