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古小即

[公告]【活动通知】惠忠庵读书夜-第三夜-英雄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1 11: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第二集,那家伙,看得我一个惊悚,里面那个小男孩的表情很神奇地和我看动画片的表情一致。不过也有些道理在里面,被我们以为是闭上的眼睛,实际上正在注视着眼睑。

《朝花夕露》也不错。看了8集,这两集的印象最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1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了几段,比较而言,喜欢《绿之海》、《虚穴取茧》、《光酒》,主要是因为其中有一些触动心灵的片段:
    《绿之海》中,绿碟摔碎了,小姑娘(年轻时的奶奶)化身为二,一个飘然前行,回到现实世界继续人生,另一个站在原地默默地无奈地望着,那一刻仿佛能听见某种轻轻的撕裂声,一种强大的忧伤瞬时紧紧攥住人心……
    《虚穴取茧》的整体风格很喜欢,但最后的结局总觉得有些画蛇添足,不知是为了满足故事的神异性还是完满性,让小绪又再回到现实,如果能在此之前结束,会更有余味。
    《光酒》中,看到吹站在星空下温柔地描述她眼中的“星光”时,突然想起《东京爱情故事》中莉香在天台上望着夜空和完治说的一段话:“每当我觉得寂寞的时候,或者失眠的时候,我就会像现在一样,望着天上的星星。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和我一样经常独来独往的。但是……,大家望着的都是相同的星空……”——连我自己都摸不着头脑的奇怪系联!
      此外,小即老师很喜欢《笔之海》,但我从看时到现在,脑子里都一团麻,觉得有很多东西,却理不清楚……。不过,那段把逃逸的文字勾回来贴到纸上的情景还是很美妙超俗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2 11:28: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11: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3-22 11:26:21的发言:
只看了几段,比较而言,喜欢《绿之海》、《虚穴取茧》、《光酒》,主要是因为其中有一些触动心灵的片段:
    《绿之海》中,绿碟摔碎了,小姑娘(年轻时的奶奶)化身为二,一个飘然前行,回到现实世界继续人生,另一个站在原地默默地无奈地望着,那一刻仿佛能听见某种轻轻的撕裂声,一种强大的忧伤瞬时紧紧攥住人心……
    《虚穴取茧》的整体风格很喜欢,但最后的结局总觉得有些画蛇添足,不知是为了满足故事的神异性还是完满性,让小绪又再回到现实,如果能在此之前结束,会更有余味。
    《光酒》中,看到吹站在星空下温柔地描述她眼中的“星光”时,突然想起《东京爱情故事》中莉香在天台上望着夜空和完治说的一段话:“每当我觉得寂寞的时候,或者失眠的时候,我就会像现在一样,望着天上的星星。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和我一样经常独来独往的。但是……,大家望着的都是相同的星空……”——连我自己都摸不着头脑的奇怪系联!
      此外,小即老师很喜欢《笔之海》,但我从看时到现在,脑子里都一团麻,觉得有很多东西,却理不清楚……。不过,那段把逃逸的文字勾回来贴到纸上的情景还是很美妙超俗的。

呵呵,《笔之海》不就是我们那天讨论的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吗?文字好像是用来记录那些被讲述的故事的,可是我们什么故事也没听到,文字却兀自流动,甚至飞扬,让我想起了德里达《论文字学》第一章的标题“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确实是美妙超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12: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10-3-22 11:59:20的发言:

呵呵,《笔之海》不就是我们那天讨论的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吗?文字好像是用来记录那些被讲述的故事的,可是我们什么故事也没听到,文字却兀自流动,甚至飞扬,让我想起了德里达《论文字学》第一章的标题“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确实是美妙超俗。

问题是,除此之外,我还感觉到了其他的东西,但不能完全理出头绪,再慢慢体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12: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三集。对《虚穴取茧》结尾的感觉和非鱼老师一样,看到最后愣了一下,不明白为什么加上这么一段。

我们一起看《笔之海》吧~~这个给我的印象最深,虽然看的时候总觉得有点恐怖。。。听多了杀生的故事,女孩对存活生命的渴望直达人心。应该会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不过预计会越说越沉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之海,选的时候主要是觉得似乎跟中文系靠得更近点。按照当晚的时间,我们可以看2个或3个片段,大家可以出出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大家提到的几段故事,还有一个《柔角》,我觉得也不错,是关于声音和生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8: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10-3-22 11:59:20的发言:

呵呵,《笔之海》不就是我们那天讨论的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吗?文字好像是用来记录那些被讲述的故事的,可是我们什么故事也没听到,文字却兀自流动,甚至飞扬,让我想起了德里达《论文字学》第一章的标题“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确实是美妙超俗。

     

      受铁西老师“美妙超俗”的评论的影响,我首先选看了《笔之海》,被女主人公的智慧和憧憬感动;但总体上是觉得有些含混,大概还不习惯这种新奇的风格(记得《米老鼠和唐老鸭》刚播放的时候,中国观众对其快节奏也是适应了一阵子);也没弄清楚铁西老师的跳跃思维,哈哈,有机会请铁西老师宣讲宣讲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4 19:07: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9: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3-24 18:38:18的发言:

     

      受铁西老师“美妙超俗”的评论的影响,我首先选看了《笔之海》,同非鱼老师感觉相似,是觉得有些含混;也没弄清楚《笔之海》的故事跟“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有何关联之处,有机会请铁西老师宣讲宣讲吧。 


抱歉,铁西老师宣讲前,我先解释一下我的想法。

我看《笔之海》时,也感受到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我理解的是涉及到文字的独立性的问题。虽然文字在出生时是为了记录语言,弥补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但就像任何事物一样,脱离母体后,就会独立地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那天斋主听我的课时,因为是和学生讨论文字的类型(性质),所以侧重的是文字产生时与所记录的对象——某种具体的语言的关系,一种文字(主要是自源文字)起源时构形只能依据语言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语音或语义,所以这种文字是否适应所记录的语言的类型很重要。但文字产生之后,尤其是形成系统之后,是有其独立规律的,是有不受母体(其实用母子来比喻语言和文字关系,不完全恰当,但姑且先这样说吧,大家应该能理解)控制的时候的,而这一点是上周讲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时才涉及到的,恰好变成远风去听了,呵呵。那晚大家争论时,我强调了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我觉得没理出头绪的是,除了文字这种超然于语言之外的寓意,似乎这些被固封的,只要有机会就逃逸的文字还有其他的内涵,还有那不能动的腿,需要通过固封文字才能延续,甚至获得新生的生命,都让我觉得有意思,只是我比较愚钝,还不能很好地把这些表达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4 19:19: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2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还要补充一点,如果文字完全脱离任何一种语言(不一定是它原初记录的语言),那么这样的符号我们不能再称之为文字,文字是有特定所指的符号,是针对语言的。所以一些文字画,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说是文字,但语言文字学家认为只是图画,因为它们还没有对应语言中的某种单位,最后折中称作文字画。

因此,《笔之海》中的那些文字如果真的逃出了那个房间,那么它们就真正摆脱了束缚,只是有着自身魅力的一种美妙的符号,和语言没有关系了。就好像咱们的书法,尤其是行、草,看字非字,才能领会其曼妙之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4 20:19: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8:23 , Processed in 0.06557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