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步”,我个人认为,虽然它是外来术语,但是不能因此说它就不一定适应汉语。中国的语言学,包括传统音韵学都是受外来学术影响产生的。建立在其他语言基础上的语言学有自己的规律,但也有适合所有语言的普遍规律。像“语素”、“音素”这样的外来术语用来分析汉语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工具哪里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用,是否好用。 至于“音步”的具体所指(“轻重”还是“长短”等),尤其在汉语中由多少音节组成,则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的见解好,要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上古汉语的音节在某个时段可能有过剧烈的变化(主要是简化),以至于形成今天我们熟知的音节形式,并出现声调,而后双音节成为新词的主要构词手段。四言到五言和语音的这些变化都有关系。从文学史看,四言之后,不是只有五言,三言、六言、七言都有。五言成为主流之前有过六言的流行。有趣的是,不是2-3-4-5-6-7,而是2-4-6-5、7。 此外,轻、重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古今中外的语音都存在轻重差别,说古代汉语有轻重,不是用今天的多轻多重来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