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历 史] [转帖]我们有什么资格嫌弃农民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11-6-5 17:42:42的发言:

公平地说,北京倒是相对最不排外的城市,因为外地人太多并且强势,从国家领导人到各行各业的精英,而且真正的成功人士可能根本不稀罕那张户口纸,像直到李承鹏参选人大代表时,我才知道他的户口还在成都,我还以为他早就是“北京人”了呢,因此,抱怨资源被抢夺的本地人倒可能真是相对弱势的,对于外来的精英,他们顶多只能“妒恨”,却无法“歧视”。

  其实比较讽刺、令人无奈的是:对外地人充满敌意的北京人,大多数自身也不过是外地人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而歧视民工的城里人,大多数自身也是农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

  中学学过一篇《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化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未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6 12:13: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4: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6-6 10:30:37的发言: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问题本身是无碍的,农民工的“怕”是源于城里人的有色眼镜。说实话,当面听到议论现在高校的“丑陋”面时,我多少还是会尴尬的,虽然我很清楚这只是一小部分同行的行为。如果有一天,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个泥坑,高校教师成了过街老鼠,我想很多同行在表明自己身份时会难堪的。这个比拟可能不太恰当,农民工是因为贫富被歧视,高校老师因为言行受歧视。我想说明的是,他们的难堪都在于原本客观的身份被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

换一个比拟可能更合适一些,比如从前的戏子。

如果我是旧社会的戏子,如果我是文革中的知识分子,我将任由别人捧我骂我,而我却没有对等的权利。现在不同了,我是一个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的农民工,我看到好多人在议论我,我可不想在他们那里做肮脏的讨厌鬼或善良的可怜虫,我只想找到另一种主题贴:“您对城里人的印象是?”或“城里人有资格住我们盖的房子吗?”但奇怪的是,这些我们经常私底下讨论的话题,在一切被称为“公共舆论”的空间里总是连影子也看不见。难道我们不是和城里人拥有同样的言论自由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6: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6-6 12:11:12的发言:

  其实比较讽刺、令人无奈的是:对外地人充满敌意的北京人,大多数自身也不过是外地人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而歧视民工的城里人,大多数自身也是农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6 12:13:22编辑过]

人们确实喜欢把“时”与“位”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而往往忽视了变的要求和可能,除非这种变对自己有利。

两年多前,有一次进校门的时候赶上下大雨,就在一幢楼下避雨。正说雨怎么半天不停,忽听身边保安道:“下,下,都他妈淹了才好呢!”他把我当成了路人,指着楼上说:“我们在下边站着才一千块钱,他们成天坐着就拿好几千,或者更多。”

当时听了很吃惊,问题不在于他说的是否有理,而在于这么大的怨愤平时怎么没感受到。每次想起这个事儿,与其说为什么人感到不平,不如说有点恐惧,怕自己有一天真被大水给淹了,还有口难辩:“哥们儿,我也不容易啊,我冤啊……”

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治安问题。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深究的不安定因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11-6-6 16:37:54的发言:

人们确实喜欢把“时”与“位”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而往往忽视了变的要求和可能,除非这种变对自己有利。

两年多前,有一次进校门的时候赶上下大雨,就在一幢楼下避雨。正说雨怎么半天不停,忽听身边保安道:“下,下,都他妈淹了才好呢!”他把我当成了路人,指着楼上说:“我们在下边站着才一千块钱,他们成天坐着就拿好几千,或者更多。”

当时听了很吃惊,问题不在于他说的是否有理,而在于这么大的怨愤平时怎么没感受到。每次想起这个事儿,与其说为什么人感到不平,不如说有点恐惧,怕自己有一天真被大水给淹了,还有口难辩:“哥们儿,我也不容易啊,我冤啊……”

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治安问题。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深究的不安定因素呢?

我觉得随着时位“变”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也都在随着年龄、环境而变,可怕的是很多时候,“位”“变”了的人会全然忘掉自己在没变之前的状态,反过来对原来同样处境的人们施与暴力(行动的或语言的)。

你所追问的问题,有社会国家因素,也有人类本性。前者好一些,后者会相对被淡化削弱,反之,后者会膨胀恶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23: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老师们讨论的这些问题,我们私下其实也曾讨论过的。个人经历而言,我在港澳似乎比较难感觉到行业间歧视,一个扫地大妈和一个公务员平起平坐没人觉得异样,这里收入较均衡嘛;反倒是我们公司那些有钱有势的大陆客户来办事时,有的人言语颇为轻佻,会或多或少奚落我这么个书生。当然了,大陆大学生现在也算是弱势群体,我们已经开始体会各种辛酸了。所以,一开始,我认为这和贫富及道德环境是有关系的。

这个问题我曾向澳门五十岁以上的几位前辈请教过,大家还是一致认为中国的道德问题和体制有较大关系,大体上意思是很多问题曾借一切让路于经济发展被掩盖,一直没有得到正视和解决。而只求经济必然带来贫富差距,由此引发新一轮道德危机。此论题点到为止~

各位若有心可问问更早一轮的前辈,三十年前的中国社会道德比今天如何?我问的结果是,接近于今天的港澳,不知可信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6 23:38:5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7 00: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铁西:

    所谓“虚伪”即心口不一。这在他身上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政治层面,他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口里说“共产主义”,但骨子里想做封建皇帝;其二私德方面,他一方面号召学习工人农民,一方面却又不受任何道德约束。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理想要是真的实现了,中国怎么就变成“真正的地狱”了?”

 

这是马克思的理想,不是他的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7 22: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刘虎在2011-6-7 0:03:05的发言:

回铁西:

    所谓“虚伪”即心口不一。这在他身上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政治层面,他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口里说“共产主义”,但骨子里想做封建皇帝;其二私德方面,他一方面号召学习工人农民,一方面却又不受任何道德约束。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理想要是真的实现了,中国怎么就变成“真正的地狱”了?”

 

这是马克思的理想,不是他的理想。

毛泽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不了解,但我很感兴趣。

听虎哥的说法,他好像做了“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事情?

虎哥不妨把你知道的都告诉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7 22: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嫌弃农民工?以前好像还出现过嫌弃河南人的潮流。鲁迅说,弱者总要寻找更弱者作为自己的出气口,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居于等级结构较上一层的愿望。我好几次看见公交车的女售票员强迫农民工下车,就想起鲁迅的话。那些女售票员在农民工面前,突然变得很“高级”、很“文明”起来。

恶或者恶的传统根植在每个人心里,很难抱有乐观的态度。《非2》里,秦奋获得的李香山女儿的评价是:他也不比别人更坏。这一典型王朔式语句还是挺实在的。我们只能以“我也不比别人更坏”自我安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7 23: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对我来说,因为空间逼仄而被迫和陌生人贴近(比如公共交通工具上)本来就是一件让人不太愉快的事;如果空间允许,我希望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那么就上面文章附的图片来说,是可以有选择余地的。其次,选择避开一点,可能是因为某人衣服脏,或者身上的气味(也可能是特别浓的香水味),这是很自然的,并不是因为他是农民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8 0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小即在2011-6-7 22:07:22的发言:

毛泽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不了解,但我很感兴趣。

听虎哥的说法,他好像做了“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事情?

虎哥不妨把你知道的都告诉我们。

佛说“不可说”,呵呵!

 

在网上摆渡“李志绥”,如果摆渡不到,尝试翻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19:04 , Processed in 0.1146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