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6-5 21:46:37的发言:
最近读《唐诗小史》和《花间十六声》,期间遇到几个问题,自身可查阅资料和思考能力有限,想请各位共同探讨。
1.唐代诗人喜云游,联想到当时很多诗人仕途并不如意,想请问他们云游的经费一般靠什么支持?是否当时物价低,即现在所谓的穷游;或有政策对云游特别鼓励?此问题希望有典为证:)
2.杜甫诗中有一倒装名句“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请问正装后应如何排序?一开始我认为是“琥珀薄杯(杯薄)春酒浓”,“玛瑙寒碗(碗寒)冰浆碧”,后和木耳兄讨论时,他提到“寒”修饰“冰浆”可能更合理,我也认为有道理。那么,是否有可能是“玛瑙碗碧冰浆寒”?估计要真的见过的人方可知晓了。
3.花间词中常用“屈曲”一词,请问“曲”读音是否为第一声,“舟曲”也是一样吧?这问题在网上曾争论过,据说新闻联播主持人都曾读错过。在线汉语词典则更让人一头雾水,也不知是哪个组织编的,常音不对义,误人子弟,还请各位帮忙揪揪错。
另外,和各位分享一个灵儿的意外收获。去年看郎咸平解说“气候门”事件,即所谓碳排放导致气候升温是捏造事实的丑闻。郎根据统计数据指出全球气侯冷暖往复在人类历程中是正常不过的事件,碳排放只是很小的影响因素。恰好,我在读《花间十六声》第一节便看到“唐宋时代,全球气候,包括中国这一地区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的多”,后举了很多绘画和诗歌例子证明(16页-18页)。顿时惊喜不已,呵呵!
我不是文学专家,随便胡诌几句哈。
第一个问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诗人原本家境不错,比如李白,家里是富商;一是当时旅游费用较低,都是徒步云游,而且路上常会遇到仰慕诗人的人款待,还是比如李白落魄时,县官爷还是恭请他去吃喝。有没有“典”,我就不知道了,同等专家~
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这句话正常语序应是“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琥珀”对“玛瑙”,“杯薄”对“碗碧”,“春酒”对“冰浆”,“浓”对“寒”。联想到杜甫的另一倒装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他老人家怎么这么喜欢玩文字游戏啊~~~
第三个问题,我查了词典,“曲”只有一个读音,第一声,如果有其他读法,很可能是方言或口语习惯的白读。
第四个灵儿的小发现,呵呵,我们一个月前在洛阳街头夜饮时,大伙儿还曾谈过,中原地带古时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远古时候那里是有大象的。此外,有一种观点,中国一些朝代的灭亡,比如唐,是由于气候异常,粮食歉收,民不聊生,以至于揭竿而起。据说这种观点得到地理考古学和气候学对同时期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支持。不过,虽然全球冷暖往复是正常的,但现代文明在刺激加速这一变化,或者说在打破原本规律性的变化,恐怕不是凭空捏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5 22:22: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