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灵儿

[文 学] 读唐诗点评的几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2 0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6-11 23:18:05的发言:

叹,白水老师真是用心良苦。

白水老师的阐述是文学欣赏领域的,重视直感体悟。现当代有读者发现这些古诗句中有和今天言语习惯不同地方,甚至和诗句产生的时代其他散文句式不同,因而产生追究的念头,如灵儿的疑问,这是另一个领域,也是汉语语言研究的动力。申小龙他们也正是因为发现不同,才会去思考其中的缘故,只是他们能跳出建立在印欧语言基础上的现代语法框框,以汉语视角看汉语。

白水以前曾提过申小龙的那个观点:“古代汉语的语法是松散的,一个个汉字是意义的粒子,碰撞就会产生出意义,而现代汉语的语法则以精密见长。不能简单地拿后者套到前者身上。”当时就深以为然,因为我自己在学习研究古汉语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会,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义是如何生成传递的,是令人着迷的问题,在古代这属于训诂学,但在深受印欧语法影响的汉语语言学界,这是非主流的。所以我曾在语言版的一个帖子里感慨:

“语言文字是工具,但如果只把它们看做工具,很可能会丢失最宝贵的内核。语言文字在被创造的时候,在抒写本民族思想文化情感的时候,都已经带上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是永生的,它们会被丰富,但决不会消亡,所以一个在历史上似乎已经死去的词儿、字儿,在被唤醒后依然还能带着它的印记继续舞动生命。我们能在千年后感受祖先的思想情感,能继续将我们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后代,都是因为那些词儿、字儿里面有一代一代、一个一个使用者的思想情感。在组织中、在关系中、在传递中,意义在流动,字词的生命在凝聚和释放。字词从来都不是工具书中呆若木鸡的符号,没有不在使用着的字词,除非它在某个时代暂时被封存了。只要在使用,它就在行走、成长,它就有活泼泼的生命力。那么深刻的思想,那么美好的情感,之所以能被记录、被理解,是因为每一字每一词都有一个生命,它们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种力和境,将那具有深刻思想美好情感的灵魂呈现出来。

“在组织中、在关系中、在传递中,意义在流动,字词的生命在凝聚和释放。……每一字每一词都有一个生命,它们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种力和境,将那具有深刻思想美好情感的灵魂呈现出来。”——这恐怕是文学给我的语言思考带来的最大触动。

不好意思,我这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了,这条路有些孤单,呵呵。

顺便推荐一本书吧,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看似简单,里面蕴含了汉语的很多基本问题,老先生功力深厚,大量篇幅与古典文学有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3:27:10编辑过]

 

说到申小龙,记得读研时听同屋的几位学现代汉语的同学说,申的观点,在现代汉语界被普遍抵制,但学古代汉语出身的,就有人觉得他的观点“很有趣”,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启功先生尝撰一文,《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说出的就是很多读古代汉语之作后发现无法完全用现代汉语语法去套的读者共同的困惑和心声。我刚才搜了一下,发现这篇文章就收在你推荐的《汉语现象论丛》一书中,这本书网上几家书店还都有卖,真是太好了。同推荐。另外,我这里也推荐一本书,叶维廉先生的《中国诗学》。上次清和来,咱们版聚时我提到过叶,是在提那些海外汉学家时提到的,当时说到对海外的一些所谓汉学大腕的解读能力的不以为然,然后说到了我真正推崇的,是叶维廉这样的海外学者,叶自己也写现代诗,所以他的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看到你对文字及其背后的生命的那段描述,亦感叹。就像数学家可以在一个数学符号背后发现美一样,治文字学的人,也同样可以在一个个文字符号身上看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看到历史文化,看到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学术同样也可以是美丽的,同样可以使研究者的生命变得丰盈起来,是为一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9: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6-11 23:18:05的发言:

“一个在历史上似乎已经死去的词儿、字儿,在被唤醒后依然还能带着它的印记继续舞动生命。”;“字词从来都不是工具书中呆若木鸡的符号,没有不在使用着的字词,除非它在某个时代暂时被封存了。只要在使用,它就在行走、成长,它就有活泼泼的生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23:27:10编辑过]

这个诠释太美了,就像穿着薄纱裙,轻踏绿野,寻觅仙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6-12 8:53:05的发言:

 

所谓的“博学强识,厚积薄发”其实也无法完全省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性看书”的过程,关键是要读而能思。有没有发现,当你带着问题去读书时,你的大脑兴奋程度要比平时闲散阅读时高得多?这时你捕捉到的东西,哪怕是一些非常琐碎的信息,也特别容易记住。水云间这个平台,要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通过会员间的讨论多少能起到一个促进思考的作用。


有道理,这是学习应有的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宝贵的阅读时间的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2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6-12 9:06:37的发言:

 

说到申小龙,记得读研时听同屋的几位学现代汉语的同学说,申的观点,在现代汉语界被普遍抵制,但学古代汉语出身的,就有人觉得他的观点“很有趣”,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启功先生尝撰一文,《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说出的就是很多读古代汉语之作后发现无法完全用现代汉语语法去套的读者共同的困惑和心声。我刚才搜了一下,发现这篇文章就收在你推荐的《汉语现象论丛》一书中,这本书网上几家书店还都有卖,真是太好了。同推荐。另外,我这里也推荐一本书,叶维廉先生的《中国诗学》。上次清和来,咱们版聚时我提到过叶,是在提那些海外汉学家时提到的,当时说到对海外的一些所谓汉学大腕的解读能力的不以为然,然后说到了我真正推崇的,是叶维廉这样的海外学者,叶自己也写现代诗,所以他的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看到你对文字及其背后的生命的那段描述,亦感叹。就像数学家可以在一个数学符号背后发现美一样,治文字学的人,也同样可以在一个个文字符号身上看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看到历史文化,看到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学术同样也可以是美丽的,同样可以使研究者的生命变得丰盈起来,是为一例。


谢谢白水君的理解!

老先生们在不断逝去,我们离真正的古典精神也越来越远,我们再努力,也很难体会那种从小浸润其间的感觉。但既然目睹了,总要做点儿什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20: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6-12 19:45:59的发言:

这个诠释太美了,就像穿着薄纱裙,轻踏绿野,寻觅仙踪。


有时觉得自己就像在古老寂静的路上寻寻觅觅的旅人,有些孤单,却也不愿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22: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天比较忙乱,一直关注这个帖子,但实在没有时间查材料,不敢乱说,实在抱歉。现在白水的回答已经非常丰富和详尽了。今日翻书正好看到一条材料,可为第一题略作补充。

水已经提到,唐人行游“有的是出于科举和做官的需要”。在解释科举出游时,只举出了从家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例子。当时应该还有一类行游是举子(多为贫 家子弟)为了科举中第而向各地高官或名人行卷,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认可和援引,发扬自己声名的同时,也有请求经济资助之意。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辞其亲,甘穷饥而乐离别者岂有二事者,笃守道而求知也。傅璇琮先生解释,这里的笃守道为虚语,求知是实情。这就是:一为求荐引,扬名声,而为求经济上的自助。算是居蓬衣白之士最为现实可行的办法了。

 

关于杜诗倒装与否的问题,我基本同意白水的观点,主要还是要从欣赏诗的角度去体察和观照,而未必一定要有语言学上的根据,或进行语法上的还原。但杜诗的句法是否在后世已经形成了一些规则而成为诗家的共识,我还需要再查查一些诗法诗格类的书。

 

另,大家由这个帖子延展出来的观点也很好,读了很有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22: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1-6-9 0:30:26的发言:

正事不懂,最后一个气候变暖忘了在哪本书上看过。好像说明朝灭亡与这个也有关系。


---------我好像记得谁说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中提到过,以前的气候比现在早一个时令,你有空可以查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5 22: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6-5 21:46:37的发言:

最近读《唐诗小史》和《花间十六声》,期间遇到几个问题,自身可查阅资料和思考能力有限,想请各位共同探讨。

1.唐代诗人喜云游,联想到当时很多诗人仕途并不如意,想请问他们云游的经费一般靠什么支持?是否当时物价低,即现在所谓的穷游;或有政策对云游特别鼓励?此问题希望有典为证:)

2.杜甫诗中有一倒装名句“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请问正装后应如何排序?一开始我认为是“琥珀薄杯(杯薄)春酒浓”,“玛瑙寒碗(碗寒)冰浆碧”,后和木耳兄讨论时,他提到“寒”修饰“冰浆”可能更合理,我也认为有道理。那么,是否有可能是“玛瑙碗碧冰浆寒”?估计要真的见过的人方可知晓了。

3.花间词中常用“屈曲”一词,请问“曲”读音是否为第一声,“舟曲”也是一样吧?这问题在网上曾争论过,据说新闻联播主持人都曾读错过。在线汉语词典则更让人一头雾水,也不知是哪个组织编的,常音不对义,误人子弟,还请各位帮忙揪揪错。

另外,和各位分享一个灵儿的意外收获。去年看郎咸平解说“气候门”事件,即所谓碳排放导致气候升温是捏造事实的丑闻。郎根据统计数据指出全球气侯冷暖往复在人类历程中是正常不过的事件,碳排放只是很小的影响因素。恰好,我在读《花间十六声》第一节便看到“唐宋时代,全球气候,包括中国这一地区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的多”,后举了很多绘画和诗歌例子证明(16页-18页)。顿时惊喜不已,呵呵!


我不是文学专家,随便胡诌几句哈。

第一个问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诗人原本家境不错,比如李白,家里是富商;一是当时旅游费用较低,都是徒步云游,而且路上常会遇到仰慕诗人的人款待,还是比如李白落魄时,县官爷还是恭请他去吃喝。有没有“典”,我就不知道了,同等专家~

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这句话正常语序应是“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琥珀”对“玛瑙”,“杯薄”对“碗碧”,“春酒”对“冰浆”,“浓”对“寒”。联想到杜甫的另一倒装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他老人家怎么这么喜欢玩文字游戏啊~~~

第三个问题,我查了词典,“曲”只有一个读音,第一声,如果有其他读法,很可能是方言或口语习惯的白读。

第四个灵儿的小发现,呵呵,我们一个月前在洛阳街头夜饮时,大伙儿还曾谈过,中原地带古时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远古时候那里是有大象的。此外,有一种观点,中国一些朝代的灭亡,比如唐,是由于气候异常,粮食歉收,民不聊生,以至于揭竿而起。据说这种观点得到地理考古学和气候学对同时期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支持。不过,虽然全球冷暖往复是正常的,但现代文明在刺激加速这一变化,或者说在打破原本规律性的变化,恐怕不是凭空捏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5 22:22:0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6-5 22:10:37的发言:

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这句话正常语序应是“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琥珀”对“玛瑙”,“杯薄”对“碗碧”,“春酒”对“冰浆”,“浓”对“寒”。联想到杜甫的另一倒装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他老人家怎么这么喜欢玩文字游戏啊~~~


这又引发另一个问题了,呵呵!当时灵儿查阅“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时发现其正装句一般认为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正装和倒装在字词的顺序上都是对应的。然如果按“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来正装“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那么,前后两句倒装在浓、碧、薄、寒四字上顺序不一致。不知唐诗中是否允许这样的前后错位倒装,或是灵儿太钻牛角尖了?

谢谢小鱼老师意见,其他问题同等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8: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灵儿在2011-6-6 15:18:53的发言:

这又引发另一个问题了,呵呵!当时灵儿查阅“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时发现其正装句一般认为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正装和倒装在字词的顺序上都是对应的。然如果按“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来正装“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那么,前后两句倒装在浓、碧、薄、寒四字上顺序不一致。不知唐诗中是否允许这样的前后错位倒装,或是灵儿太钻牛角尖了?

谢谢小鱼老师意见,其他问题同等专家~


是我欠考虑了,忘了这两句的顺序没有一致,应是“琥珀杯浓春酒薄,玛瑙碗碧冰浆寒”。

以“薄”形容“酒”是常见的搭配,“杯浓”大约是形容琥珀做的杯子色泽浓重,与玛瑙碗色泽清碧形成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2:05 , Processed in 0.0531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