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真心感谢诸位的回帖!受益颇多! 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1、倾向于把作者的全部作品汇总,得出一个自认为总体平均水平的评判标准。白水师指出的“99%与1%”的评判标准很有道理。2、就像行香子、白水师指出的,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缘分”,有时需要放一放,缓一缓,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其次,还想就鲁迅文章本身讨论一下,再解释一下自己的主要观点(自己经常言不达意,说不到点子上,诸位谅解。) 1、我是认可部分鲁迅杂文“用意深刻,文笔老辣”的,但是认为还没有达到“伟大”或是“前无古人”的地位。 例如,鲁迅的批判。“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中国人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这些都是事实,但并不是中国所独有,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上述劣根性也都有存在,且都有过批判。再有与鲁迅同时代的梁启超、胡适等人都有过类似的批判,而且不仅指出病处,还开出药方。 例如,鲁迅对人性的认识也不见得达到先秦孔、孟、老、庄、荀、墨、韩非子等大家的水平。“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 这些说得都对,但是也没感觉深刻到“伟大”的地位。 再例如,部分观点偏于常识。“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就是人的正常心理啊,现代的谈判技巧不就是此项心理的应用吗? 还有“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只要读几本好的历史书即可明了,而且会感觉鲁迅说的太绝对了。 2、自己特别想搞清楚(疑惑)的就是,如何判定文字、形式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如何判定观点的好,具体是什么标准? 3、讨论的重点是鲁迅的文章,鲁迅为人如何可以不做讨论。即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可以不用管“喜欢不喜欢”为人和文章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酒神 于 2012-6-16 13:5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