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铁西

[思 想] @马克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1: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木耳 的帖子

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照样批评斯大林和毛的不人道。作为目的的人首先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果一边主张普世价值,一边又说有些人是不得不被牺牲的,那么这种“普世”的宣称只能被看作是虚伪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1: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9-23 11:25 发表 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照样批评斯大林和毛的不人道。作为目的的人首先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果一边主张普世价值,一边又说有些人是不得不被牺牲的,那么这种“普世”的宣 ...

 

问题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还不能实现。就现实性而言,相较而言,小虚伪可能还是比大残忍更可欲。同时,能否有比小虚伪更可欲的“可能性”么?

 

另外,比较吊诡的是,一般貌似不主张普世价值的人,更易宣扬有些人是不得不被牺牲的,不知道铁西师能否同意学生所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1: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9-23 11:07 发表  铁西区下岗工人的悲惨,从实践层面来看,与其说是因为下岗所致,毋宁说是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够健全所致。从历史角度来看,下岗跟文革涉及的基本价值恐怕也不在一个层面,正如铁西师所言文革中会有暴力和专制 ...

 

市场化改革是谁下令推进的?难道是民主协商的?不靠专制和暴力,工人会自动下岗?不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而是不顾工人死活,以经济发展规律的名义强行废除了原有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以发展的名义剥夺工人的权利、尊严、健康和生命,这不是你说的把人当工具而非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2: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9-23 11:31 发表  问题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还不能实现。就现实性而言,相较而言,小虚伪可能还是比大残忍更可欲。同时,能否有比小虚伪更可欲的“可能性”么? 另外,比较吊诡的是,一般貌似不主张普世价值的人,更易宣扬 ...

 

假如共产主义可以不顾历史条件而立马实现,或者已经有一套现实可行的方案,那也就不存在探寻新的可能性的问题了。如果不是为了掩盖残忍,又何需虚伪?谁是大残忍,谁是小虚伪,且不论经验性的证据如何,这种比较的前提预设仍然是,某些牺牲者是可以被牺牲的。”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牺牲谁,可以当作现实性的”更可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9-23 12:15 发表  假如共产主义可以不顾历史条件而立马实现,或者已经有一套现实可行的方案,那也就不存在探寻新的可能性的问题了。如果不是为了掩盖残忍,又何需虚伪?谁是大残忍,谁是小虚伪,且不论经验性的证据如何,这种比 ...

 

那请铁西师描绘一个最可欲的可能性?

另外,还请铁西师正面回答,到底是哪些人在宣扬牺牲是必要的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2: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了解伊格尔顿到底是什么人,但就该楼所见,伊格尔顿的话基本上与西方六七十年代的批判运动话语没什么两样。不少人都认为,六十七年代的批判运动,解构有余,建设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3: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9-23 12:47 发表  那请铁西师描绘一个最可欲的可能性?另外,还请铁西师正面回答,到底是哪些人在宣扬牺牲是必要的代价?

 

我已经认真回答过了:你提问的预设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4: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9-23 13:40 发表  我已经认真回答过了:你提问的预设有问题。

 

理论跟现实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沟通的桥梁吧。

对于现实的政治实践来说,能够确保所有的预设没有问题?或者说,要等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之后再进行政治实践?

难道对可能性的探寻会先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来获致圆满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2-9-23 12:51 发表 不太了解伊格尔顿到底是什么人,但就该楼所见,伊格尔顿的话基本上与西方六七十年代的批判运动话语没什么两样。不少人都认为,六十七年代的批判运动,解构有余,建设不足。

 

充分的反思(解构),是富于创造性的建构的前提。面对溃败与危机,真诚的批判者从不讳言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困境,而更值得警醒的是,以“两恶相权,择其稍善者而从之”的逻辑为当下的发展模式辩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4: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西 于 2012-9-23 14:07 发表  充分的反思(解构),是富于创造性的建构的前提。面对溃败与危机,真诚的批判者从不讳言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困境,而更值得警醒的是,以“两恶相权,择其稍善者而从之”的逻辑为当下的发展模式辩护。

 

完全赞同铁西师批评的这种逻辑。不过,对这种逻辑的根本性批评而不是现实性修补,有可能产生的恶果是,将会进一步混淆“相权”的界限,而使得“稍恶者”而不是稍“稍善者”更有市场。借用马克思的话说,在倒洗澡水的同时,也倒掉了婴儿。所以,更应该警醒的或许是“相权”的过程,而可能不是相权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1:01 , Processed in 0.0511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