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剩翼

[思 想] 邓正来:美国有“总统”吗?——令人尴尬的误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6 2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4-16 20:32 发表  维基百科上提供的说法是—— 首爾原本的中文譯稱是「漢城」,這是李朝時期定都於此所使用的名稱(汉城府)。191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漢城被改稱「京城」。1945年韩国光复之后,独立政府從1948年起以韩语固 ...

李朝时期用的都是汉字么?


既然韩国不用汉字“汉城”了,那关中国汉字什么事呢?诸位不也都说了么,翻译本来就不是一一对应的,歧义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中文翻译日文或者韩文,本来也不是根据发音翻译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0: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4-16 20:32 发表  维基百科上提供的说法是—— 首爾原本的中文譯稱是「漢城」,這是李朝時期定都於此所使用的名稱(汉城府)。191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漢城被改稱「京城」。1945年韩国光复之后,独立政府從1948年起以韩语固 ...

但看这里的中文的意思,貌似不是中国中文,而是韩国中文,是说韩国也还有中文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4-16 20:36 发表  好像可以将这个头衔加上去,首页顶端,控制面板——编辑个人资料——基本资料——自定义头衔,试试看:) 成为推广大使后,请多推荐些相关的好书和好文章:)

成功了!(這個頭銜真是相當大言不慚的感覺。。。)
我的導師一直在做翻譯史,主要研究“作為歷史事件的翻譯”,比如鴉片戰爭中的譯者。
中國晚清、近代概念史和詞彙對譯歷史,金觀濤和劉青峰、日本的沈國威、美國的劉禾,還有德國的一些學者都有研究。
另外,台灣學者李奭學研究明末傳教士文學翻譯也相當有功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卿云 于 2013-4-16 20:55 发表 李朝时期用的都是汉字么?既然韩国不用汉字“汉城”了,那关中国汉字什么事呢?

 

朝鲜古代很长时间只有汉字,到1444年制定、1146年颁布《训民正音》,朝鲜始有自己的文字。参见拙文http://www.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4107&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0 

 

韩国不用汉字“汉城”,是不关中国汉字什么事儿,但问题是有些人不是觉得人家的地名里带个“汉”字,自己不也与有荣焉嘛,所以见到人家改名就不乐意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3-4-16 21:05 发表 成功了!(這個頭銜真是相當大言不慚的感覺。。。)我的導師一直在做翻譯史,主要研究“作為歷史事件的翻譯”,比如鴉片戰爭中的譯者。中國晚清、近代概念史和詞彙對譯歷史,金觀濤和劉青峰、日本的沈國威、美國的劉 ...

这个头衔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3-4-16 21:05 发表 成功了!(這個頭銜真是相當大言不慚的感覺。。。)我的導師一直在做翻譯史,主要研究“作為歷史事件的翻譯”,比如鴉片戰爭中的譯者。中國晚清、近代概念史和詞彙對譯歷史,金觀濤和劉青峰、日本的沈國威、美國的劉 ...

 

好,恭喜,希望以后多推荐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1: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一看,竟有如此多的回帖啊,其实是看到文章题目有趣才转来的,首先说清和与铁西的意见有道理,不过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是清和括号里提到的误译的说法,这个离开历史语境是很难确立其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2: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4-16 20:32 发表  维基百科上提供的说法是—— 首爾原本的中文譯稱是「漢城」,這是李朝時期定都於此所使用的名稱(汉城府)。191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漢城被改稱「京城」。1945年韩国光复之后,独立政府從1948年起以韩语固 ...
「 1945年韩国光复之后,独立政府從1948年起以韩语固有詞將京城更名為「서울」(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 這兩個韓文字有意義嗎?還是只是注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2: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俺回过头来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整体看法,首先,确实有清和说的问题,“作者這裡對翻譯──尤其是晚晴翻譯──過程有些太過簡單的想當然了”,除了清和举的开头那一段,下面这一段更甚:

 

      这些State应当如何翻译呢?大清帝国的翻译家们又开始想当然了:既然这State是美国的一部分,当然也就是美国政府的政治下属了,那么,它不就相当于中国的“省”或者“州”吗?那美国是西夷野蛮小国,总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我大清帝国的一个省吧?至多也就和高丽、安南差不多,略高于我们的省吧?它的下面怎么可能还有省呢?赐给美利坚下属单位以“州”的名号,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考虑到那美利坚的官员对我大清皇帝还算谦恭有礼,格外开恩就格外开恩吧!于是乎,State就被我们高明的翻译家们翻译为“州”了,可怜那50个State就变成如同我们的苏州、扬州一样的“州”了。

 

       这就奇了,大清帝国翻译家们的心理过程,这个作者怎么这么门儿清?是翻看了翻译家们的日记,还是自己才是真正地“想当然”呢?

 

      又如——

 

      早在周代,州就是被严格管理的一个行政单位,两千五百户为一州。“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賈公彥先生疏曰:州长由一个中等大夫担任。


  东汉全国分十三个州,每个州管辖七八个郡。那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三国时代,东吴拥有6个州,辖81郡;西晋初年(公元265年)全国有19个州,西晋末年(公元307年),全国有32个州;隋朝初年全国大约有190个州。这些州开始是直属中央政府的第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后来(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成了第二级地方行政单位,居于省(道、路、布政司)之下,但仍然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单位。

 

      这两段话里也有些错误,如东汉的十三州,其实很长时间并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直到东汉末年,才变成行政区,这个问题,吕思勉的《三国史话》里说得非常清楚。

 

       但我为什么还觉得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呢,就是清和也说到的:“作者認為,譯詞的選擇帶有預設和心理暗示,會影響譯語讀者對他國語言文化的理解,這點我當然贊同。”不管晚清的翻译家译那些词的初衷是什么,中间又经过了什么样的复杂过程,最后的结果,就是文中说的这几个词全都纳入了皇权话语体系,而且,对读者理解美国政治文化,确实产生了干扰,并有误导作用,所以,做一些廓清工作,也还是有必要的。这可能就是这篇文章令人觉得有点道理的原因所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22: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3-4-16 22:19 发表 「 1945年韩国光复之后,独立政府從1948年起以韩语固有詞將京城更名為「서울」(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 這兩個韓文字有意義嗎?還是只是注音?

 

维基百科上引用的说法是——

 

郑张尚芳:“韩语seoul来自上古汉语的“首邑”,它的意思是京都,不仅指汉城,古代朝鲜文献<翻译老乞大>谚解也指北京。所以它并非汉城的专名。汉城由它汉江之滨得名,跟汉朝、唐朝没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12 , Processed in 0.05084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