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8-17 05:55 发表
不是。这一段情节,一般当作诉深情的佳话,但如果把我说的那些上下文一起看,如果把那上下文的主角宝玉、黛玉换成宝钗或什么其他人,就可能不被看作佳话,而被批为凉薄,这是不是能说明点什么? 那段我看過些評論,一般評價都很高,說寶玉重情重義,同時也透過“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詩句的推敲,隱喻寶黛愛情的結局。好像有個地方有爭議,就是推敲句子過程中,最後定下這句時黛玉陡然失色,兩人沒再談下去。有說是因為黛玉聯想到自己身世的,也有說寶玉平日太多情,聯想到寶玉和晴雯的關係的,等等。我認為都有可能,黛玉的心思很難猜,本來就是多重性格的複合體,怎麼猜都可能對,也可能不對。 老師問的是如果被猜心的主體換人,同一件事可能得到不同評價是嗎?那只能說明誅心之人是帶主觀色彩進行評價,而非就事論事。 之前靈兒曾冒犯地提過,一個人你可以說他特立獨行,也可以說他目中無人,關於人品的評論似乎怎麼說都可以。插個笑話,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飯,正好他們上司同席。席間談及公司同事和工作上的一些往來,個個都在打太極。最後上司總結一句,雖然大家工作都比較辛苦,但在中資公司有一好處,大家人品都不錯。其他人笑著點頭。散后,我想起這句話,笑了好一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