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白水 于 2014-1-17 18:15 发表 《西方文学十五讲》那个,我找到了电子本,看了下第二章,的确没有下定义,但也同样有不知它那里的现代性说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只能根据它的行文,猜测它可能是指古希腊神话里有些暗含现代价值观的东西,是不是这样, ...
呵呵,前半部分的说法还是持一定的保留意见。这个不是回避不回避的问题,套用哲学上的话语,这里的分歧主要不是本体论的分歧而是认识论的分歧。而这种认识论的分歧,没法完全通过对本体的探讨去达成一致。如果非要说徐葆耕那个标题用的不对,那我觉得徐葆耕也没什么话讲,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个用法没问题,可你们觉得这个用法有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们的批评就不对,这样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批评不但很难分出正误,实际上对大家加深之于这个词或者这种理念的认识,确实也有莫大的帮助。那么,有没有必要取消这种可能引起争论的叙述用法,转而采用一种更为大家一致认同的用法呢?首先,我从一开始没意识到这里会出问题,我原以为这个用法传递的东西还是相对明确的。其次,这个问题还真值得讨论。得固然首在“清晰”交流,失可能就要失掉一些其他词所无法言传的那种意义或感情了。
至于后面的批评,我很赞同,也颇受益。对宏大话题的整体性叙事,本来就很难,何况自身学力尚浅,白水师的几条批评条分缕析,非常具体且有针对性,让我眼前的路明晰清澈许多,谢谢。
另外,白水师说追求是有意识的,这个没错。但有没有无意识的追求?被动的追求?巧合的追求等等,恐怕三言两语也不好说清楚。举个例子的话,比如说《红楼梦》体现了无产阶级反对阶级压迫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