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耳

[原创文字] 金庸对“侠”的现代性追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8: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4-1-17 17:08 发表      呵呵,我很惊讶于您也纠结于这个词,或者说,很惊讶于您也试图给这个词下个相对统一的定义。先不说我的原文是“如果”,即我是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展开的论述,当然,对假设的批评也未尝不可。只说现实中对这个词的广泛应用,那也是俯拾皆是,作为一种视角,它的张力很大。聊举两例吧:

1、《西方文学十五讲》,清华大学前中文系主任徐葆耕著:

“第二讲 古希腊神话及其现代性” 

《西方文学十五讲》那个,我找到了电子本,看了下第二章,的确没有下定义,但也同样有不知它那里的现代性说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只能根据它的行文,猜测它可能是指古希腊神话里有些暗含现代价值观的东西,是不是这样,我们且放到一边吧。还是回到你这篇文章本身,我感到奇怪的是,你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一定有你理解的内涵和外延,你使用的当时认为不需界定是一回事,但既然进入了讨论语境,别人提出疑问,你就应该把你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明确地说出来,而不是回避这个问题。现实中广泛应用不是回避界定的理由,现实中同样广泛应用“后现代”这个词,那如果我说,二十四展现了官方历史的后现代追求,你同意吗?如果你同意,那么说二十四展现了现代性追求也对,展现了后现代追求也对,展现了前现代追求也对,如果都对,那还说什么呢?如果你不同意,你问我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后现代”一词的,这有什么不应该的吗?再有,注意一下你使用的“追求”一词,它是指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你是说官方修二十四史时(且不说二十四史并不都是官方所修)有意识地追求你说的那种现代性?看你主楼的东西,我能感觉到你有很多精彩的想法,我也有兴趣从中获得教益,但读你的东西,常感觉到你下笔时未能很好地指挥这些想法沿语言的通道有序而出,而是蜂拥而至,都想夺路而出,你争我夺,加塞的,推人的,把语言通道都挤得变了形,出来后一个个都挤得冠戴歪斜面目模糊,这对你要表达的思想,是个极大的浪费。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如果是这样,你也不必太当真,就当个参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18: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4-1-17 17:10 发表   呵呵,还是这样具体的讨论更有意思。是的,很多部小说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寻宝情节,大约只是比例和重要性不是特别一致。 后面推荐的书记下了,有时间一定看一看,谢谢。

在金庸的多部小说里,武林秘籍的重要性及相关情节的比重,都不输于《雪山飞狐》里跟宝藏相关的内容。这既有你说的折射出大众对权力或财富的普遍欲望问题,也是出于情节架构上的考虑。和传统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相比,快意恩仇或寻宝主题,无疑更有利于组织架构起一部长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9: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4-1-17 18:15 发表 《西方文学十五讲》那个,我找到了电子本,看了下第二章,的确没有下定义,但也同样有不知它那里的现代性说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只能根据它的行文,猜测它可能是指古希腊神话里有些暗含现代价值观的东西,是不是这样, ...

 

呵呵,前半部分的说法还是持一定的保留意见。这个不是回避不回避的问题,套用哲学上的话语,这里的分歧主要不是本体论的分歧而是认识论的分歧。而这种认识论的分歧,没法完全通过对本体的探讨去达成一致。如果非要说徐葆耕那个标题用的不对,那我觉得徐葆耕也没什么话讲,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个用法没问题,可你们觉得这个用法有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们的批评就不对,这样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批评不但很难分出正误,实际上对大家加深之于这个词或者这种理念的认识,确实也有莫大的帮助。那么,有没有必要取消这种可能引起争论的叙述用法,转而采用一种更为大家一致认同的用法呢?首先,我从一开始没意识到这里会出问题,我原以为这个用法传递的东西还是相对明确的。其次,这个问题还真值得讨论。得固然首在“清晰”交流,失可能就要失掉一些其他词所无法言传的那种意义或感情了。

 

至于后面的批评,我很赞同,也颇受益。对宏大话题的整体性叙事,本来就很难,何况自身学力尚浅,白水师的几条批评条分缕析,非常具体且有针对性,让我眼前的路明晰清澈许多,谢谢。

 

另外,白水师说追求是有意识的,这个没错。但有没有无意识的追求?被动的追求?巧合的追求等等,恐怕三言两语也不好说清楚。举个例子的话,比如说《红楼梦》体现了无产阶级反对阶级压迫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9: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4-1-17 18:22 发表 在金庸的多部小说里,武林秘籍的重要性及相关情节的比重,都不输于《雪山飞狐》里跟宝藏相关的内容。这既有你说的折射出大众对权力或财富的普遍欲望问题,也是出于情节架构上的考虑。和传统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相比, ...

 

同意,情节架构上确实需要这种主题,以至于前几个月看《越狱》,觉得也没逃出这几个主题。

 

至于重要性么,也认同您说的。但我可能没表达清楚的是,《雪山飞狐》寻宝的情节更简单明了,也就是我要说的比重更大、更为经典,《鹿鼎记》相对寻宝来说,还有很多情节同样丰满,最起码里面的主角也好,主要配角也好,一开始大多不知道四十二章经背后的宝藏秘密。比起《雪山飞狐》的话,《鸳鸯刀》可能更简单明了,但正由于太简单明了,反而失去了被关注的意义。如果再退一步讲的话,相对《连城诀》和其他寻宝寻秘籍小说来看,《雪山飞狐》给人寻宝的印象更强。当然,这既是我个人的体验,也受网上很多网友体验的影响,或许是因为我们对《雪山飞狐》电视剧的印象比较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0: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4-1-17 19:19 发表    另外,白水师说追求是有意识的,这个没错。但有没有无意识的追求?被动的追求?巧合的追求等等,恐怕三言两语也不好说清楚。举个例子的话,比如说《红楼梦》体现了无产阶级反对阶级压迫的追求? 

呵呵,我认为没有无意识的追求,被动的追求,巧合的追求,我也不认为《红楼梦》体现了无产阶级反对阶级压迫的追求。但这是延伸出来的枝节而又枝节的话题了,各自表明自己的看法就够了,不继续下去也可以。倒是我说的思想与表达的问题,可以再说几句,我在读书的时候,我的导师陈老师就不止一次地批评过我,说我说话经常说半截,把后半截的话给吃下去了,没说完上句就去说下一句,所以我能理解有时脑子特别兴奋转得特别快,语言表达的速度跟不上的那种焦躁,但这既然可能影响到交流,该改还是要改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0: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3-12-18 17:13 发表   如果不局限于写作顺序的排列可行的话,那么,通过对金庸15,或者对主要小说的微调排列和大致解读,可以约略体会金庸在现代性的牵引下,对侠的意义探寻的理想、追求、希望和破灭。不管怎么说,作为现代人的现代作品,15说应该无法避免打上深深的现代性烙印。大致从《书剑恩仇录》开始,经《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沿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进行反向建构,直到《天龙八部》与正向发展的儒家思想高峰叠加形成波峰,并以萧峰之死臻于极点,宣布理想达致的时刻也是偶像破灭的时刻,然后部分地放弃还原主义叙事,重新在儒家思想和封建王朝的正向发展中进行解构性反思,经《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不断探寻重构,直至《鹿鼎记》另辟蹊径转型完结。时间上来讲,这开头是一个积极主动往回看的过程,但这结局却是一个不得不继续向前走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清朝,回溯至明、元、北宋,然后又经南宋、元、明,终结于清朝。 

另外,梳理一个作家的思想脉络,只怕写作顺序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依据。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顺序来看,只怕不能支持你这里提出的“这一过程始于清朝,回溯至明、元、北宋,然后又经南宋、元、明,终结于清朝”的说法。

《书剑恩仇录》——1955年  
《碧血剑》——1956年  
《射雕英雄传》——1957年  
《神雕侠侣》——1959年  
《雪山飞狐》——1959年  
《飞狐外传》——1960年  
《倚天屠龙记》——1961年  
《鸳鸯刀》——1961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  
《连城诀》——1963年  
《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记》——1969年  
《越女剑》——1970年  

通过金庸笔下前后小说中的人物来分析金庸的思想脉络,陈墨做得算是比较多比较好的,他就是按照创作发表顺序捋下来的,似乎更有说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0: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26# 白水 的帖子

25楼的批评中肯,学生谨记。

毛主席可就觉得《红楼梦》体现了这种追求,而且这种观点影响也很深远。但您不认同,而且也没法让您认同。所以,这也是我认为无法通过回溯文本本身加以解决的问题。

 

是的,26楼那样是更有说服力。也因此,一开始其实就表明了六经注我多于我注六经了。这个话题,之前貌似跟斋主讨论过。但六经注我有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梳理金庸的思想脉络,不要忽略他的另一身份,即报人。因此金庸在某部小说创作的同年,他为明报写的那些时评也是重要的考察依据。他作为报人的这种现实关怀,也会影响到他的小说,如写于1967年的《鹿鼎记》,想想这部小说中的神龙教,洪(红)教主,洪(红)夫人,以及一群娃娃兵剪除创教元老,等等,这是在写什么?《鹿鼎记》的确充满了解构意味,但金庸的另一面,报人查良镛,又决定了他跟真正的都市浪子古龙骨子里的不同,就是那种家国情怀是无法彻底放弃的。因此,即使是充满了解构意味的《鹿鼎记》,对陈近南这个人物仍然保留了最大限度的敬意,写到陈近南之死时,韦小宝是如此地哀恸,这里金庸是真动了感情。这似乎跟整部作品的解构旨趣相矛盾,但这种矛盾有时并不是坏事,就如《史记》“项羽本纪”里那个同情项羽热爱项羽的文学家司马迁和谴责项羽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矛盾一样,这种矛盾,有时恰恰丰富了作品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耳 于 2014-1-17 20:53 发表   毛主席可就觉得《红楼梦》体现了这种追求,而且这种观点影响也很深远。但您不认同,而且也没法让您认同。所以,这也是我认为无法通过回溯文本本身加以解决的问题。  .

呵呵,我可以说,这又进入了我的专业领域了么?毛还说过,一部《水浒传》,好就好在写投降,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有特殊的背景。以毛当时一言九鼎之威,他的这些说法当时影响力巨大,是事实,但要说影响“深远”,那就未必了。关于毛与《红楼梦》,可以参看孙玉明的《红学:1957》,另外,陈维昭的《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史》,也有章节专论《红楼梦》的社会学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儿,想起自己原是打算开一门“武侠小说研究”选修课的,都已经列入了学校的培养方案,后来嫌麻烦,就没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3:09 , Processed in 0.0690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