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一碗清月

[原创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0 04: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的诗是,词词普通,句句亮眼。 同意清和君所说“陌生化”一说 写诗是上帝附体,轻功在身踩着冰面行走,一旦用了力便着了痕迹,就别再想有鬼斧神工之作了。 [ 本帖最后由 有的同学 于 2015-2-10 04:5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2: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清和 的帖子

大概明白学姐的意思了,谢谢清和姐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2: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西贝惑 的帖子

陌生化,形式主义,,先顺手百度了一下:“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就更加明白二位的意思... 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2: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有的同学 的帖子

词词普通,句句亮眼... 也喜欢这样。 不知如何称呼,ID名着实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0 1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碗清月 于 2015-2-10 12:18 发表 词词普通,句句亮眼... 也喜欢这样。 不知如何称呼,ID名着实有趣
看我头像是谁! 不如你就叫我祖贤姐姐 保持一点神秘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4: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有的同学 的帖子

宫泽理惠和王祖贤的《游园惊梦》! 好,祖贤姐姐(哪里怪怪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2 17: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问题比起上一首已经有所改善了。楼上各位大侠都说得很好,此外我还感到,这首诗的思维方式还是散文的,想象空间的铺展,段落的承接是比较散文化的操作。诗,本质上是音乐,是突如其来的。它可以是跳跃的、零散的,但又必须有一个集中的内核,而不能冗余、拖沓。它应该是一幢无形的稳定的富于节奏感的建筑。快过年了,举顾城两首与年有关的诗为例:

 

年夜
  
顾城
  
  碎窗纸的歌
  结束了
  玻璃上没有波纹

 

  新房在暗红的梦中
 
  小猫睁着眼睛
  小狗睁着眼睛
  柔和的背上
  热气浮动

  

       草垛上有一颗亮星
                           1980.11

 

 

他看见他们嬉弄门口的神
                           1989.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2 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2 受益!谢谢
寒凝 + 10 我觉得这首《年》特别绝,特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2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古小即 的帖子

首先要对小即老师说声对不起,抱歉这么多天都没有回复您的热心点评。
其实一直有在想改怎么回复。一来特别感谢您用我能看得懂的话来评论和引导,二来觉得自己虽能理解却还未必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和做出改变,想着好东西总需要消化吸收,期望能带着更多感悟来跟老师交流;同时自己对刚学写的现代诗歌持有复杂的情绪。所以心里挺纠结。
如老师所说,我的思维方式还是散文的,想象空间的铺展,段落的承接是比较散文化的操作。这个问题应该是产生于自己习惯了写“散文”。我能理解、也非常认同老师所说,是音乐、可以跳跃零散、要有一个集中的内核;只是偶尔会质疑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尤其是当看不懂、无法产生触动或共鸣时。
 再有,引用老师评点的左岸诗歌:
 非牛诗三首:带走了花香/ 与桃树不见一棵有关/绿   
    带走了花香   
    桂花坠地   
    我看见她的长裙   
    款款前进  
 那是五年前  
 阳光如今天温暖  
 那是一个未曾发生的故事  
 秋风抚摩我刚剃光的头  
 那天我什么事都没做  
 甚至没抬头看裙上的腰身  
  以及腰身上的脸  
    我一直在想长裙里头的那双脚  
  它从满地的桂花上走过  
  没留下痕迹  
  但肯定带走了花香  
  2003-9-29   

     与桃树不见一棵有关     
  我现在住在北京昌平区兴寿镇桃林村  
  为了方便,我跟朋友们说我在小汤山医院附近  
  其实这离小汤山有十里地  
  而另一个很著名的地方——秦城监狱  
  离桃林只有三里地  
  我的舍近求远  
  可能与我进桃林村时风吹动村道两边的  
  大片苹果树  
  而桃树却不见一棵有关   

  绿   
  树的绿  
  草的绿  
  墓碑上苔藓的绿  
 
  清明之后  
  河水的绿  
  被雨水冲淡  
 http://www.eduww.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7396  
 编看编说:现在很流行非牛写诗的这种路子: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似乎是把散文进行分行处理而形成一首诗。这样写诗操作起来很容易,但写好不易。《带走了花香》:对一个场景的描述细腻动人;《与桃树不见一棵有关》:最后四行由一个长句子折成,很迷人;《绿》:这首诗可以列入描写“清明”的诗中经典。“河水的绿/被雨水冲淡”, 关于清明的描述,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我很喜欢这几首诗。散文化的语言,很美,相对自然,表面上没有产生强烈的相对冲突或撞击,不觉得是在玩文字拼凑组装游戏。但这一类看似非零散跳跃写法的诗该作何种解法呢?老师可否指点一二。 总是凭着感觉走肯定不对,仍会继续学习感悟。最后,仍是谢谢您花费时间和心思,做这种尚无法看见其中意义的付出。 [ 本帖最后由 一碗清月 于 2015-2-14 21:2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4 2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碗清月 于 2015-2-14 21:15 发表  我很喜欢这几首诗。散文化的语言,很美,相对自然,表面上没有产生强烈的相对冲突或撞击,不觉得是在玩文字拼凑组装游戏。但这一类看似非零散跳跃写法的诗该作何种解法呢?老师可否指点一二。 

呵呵,古典诗歌里也有类似的例子。但要说清楚并不容易,有些东西,不是靠解说就能解决的,更要靠自己慢慢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21: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白水 的帖子

读古诗词也追求抒情遣怀言志论世,相较于手法,我更感性地侧重语言凝练和“朗朗上口”;现代诗歌接触得少,缺少感悟。都还需要多读多学多领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5:13 , Processed in 0.06324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