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剩翼 于 2015-9-4 21:47 发表
今天又再次通读一遍,觉得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慢慢消化。我昨天和南卓提到的笔法,其实当时的意思,主要是想到如何将一篇知识含量如此丰富的文章写得明白和招人喜爱,特别是适合当代一般读者的阅读旨趣和接受水平。白水 ...
刚刚花了一个多小时,译完了《韩国的关羽崇拜》中的一段,现在可以继续聊一会儿你说的这个话题了。我在前面的回帖里,几次提到要让材料发力,要让文字发力,这个发力是指什么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打算用这样一段材料——
至建中三年闰正月二十五日。礼仪使颜真卿奏。武成王庙用乐。臣伏以自太公封武成王。追封之礼。与诸侯王名位义同。庙庭用乐。合准诸侯之数。今请每至释奠。奏轩悬之乐。敕旨。宜付所司。至七月十一日。史馆伏奏表。今年五月十五日敕。武成王庙配享人等。宜令史馆参详定名闻奏者。又准开元十九年四月勒。宜拣取自古名将充十哲。(汉太子少傅张良。先以配享。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河西太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奏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七十二弟子。(齐将孙膑。越相国范蠡。赵将信平君廉颇。齐将管仲。齐将安平君田单。赵将马服君赵奢。大将军武安君李牧。秦将王剪。汉相平阳侯曹参。梁王彭越。左丞相绛侯周勃。太尉条侯周亚夫。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前将军李广。后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征西将军夏阳侯冯异。建威将军好畤侯耿弇。执金吾寇恂。左将军胶东侯贾复。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太尉新丰侯段颎。魏太尉邓艾。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太尉槐里侯皇甫嵩。蜀前将军寿亭侯关云长。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南郡太守周瑜。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大司马陆抗。丞相陆逊。晋征南将军南城侯羊祜。镇南将军当阳侯杜元凯。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浚。太尉长沙公陶侃。车骑将军康乐侯谢元。前秦丞相王猛。前燕太宰慕容恪。宋司空武陵侯檀道济。征虏将军王镇恶。后魏太尉长孙嵩。北齐右仆射燕郡公慕容绍宗。右丞相咸阳王斛律光。梁太尉王僧辩。周大冢宰宇文宪。太傅英国公于谨。右仆射郑国公韦孝宽。陈司空南平公吴明彻。隋尚书令赵国公杨素。右武侯将军宋国公贺若弼。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上柱国太平公史万岁。皇朝司空河闲王孝恭。右武侯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右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礼部尚书闻喜县公裴行俭。夏官尚书王孝杰。左武卫大将军韩国公张仁亶。兵部尚书中山郡公王晙。兵部尚书代国公郭元振。太尉临淮王李光弼。太尉汾阳王郭子仪。)
直接用是肯定不行的,必须先筛选信息。首先,上奏者颜真卿这个名字知名度非常高,可以保留,而且出现这个具体的上奏者名字,可以增加行文的历史质感;其次,后面那一堆,只选三国人物就可以,在这里,我选了知名度较高的张飞、张辽、邓艾、周瑜、陆逊,而且分魏蜀吴列出来,但这还不够,我还注意到,这个名单里有一个名字可以拿来做文章,就是吕蒙。放在别的主题文章里,这个名字可能没什么价值,但这篇文章是谈关羽崇拜,而吕蒙是害死关老爷的人啊,他居然也曾和关老爷同站在一个庙里?这就是大家没想到也极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小兴奋点,所以,应该让吕蒙这个名字“发力”,于是,我把这个名字单列了出来,写成——
安史之乱后,在礼仪使颜真卿的倡议下,大幅度增加武成王庙历朝陪祀人员名额,关羽始入选。不过其时增加的三国人物可不止关羽一个,此外,还有他情同手足的同僚张飞,还有魏国的张辽、邓艾,吴国的周瑜、陆逊,甚至,还有一位关羽的老相识,吕蒙。
但是,这个力量显然还没有发到位,比如还可以写成这样——
安史之乱后,在礼仪使颜真卿的倡议下,大幅度增加武成王庙历朝陪祀人员名额,关羽始入选。不过其时增加的三国人物可不止关羽一个,此外,还有他情同手足的同僚张飞,还有魏国的张辽、邓艾,吴国的周瑜、陆逊,另外,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关老爷的老相好老相识,他的大名是,吕蒙。
这样改好不好另说,我想说的意思就是,同样的材料,找到一个发力点让它发力,这点很重要。如果使用的材料不断地能让它们发出力来,那么即使文长,也可能会吸引人一直读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