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竹露

中国历史与古代精神文明对于如今的中国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3 00: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竹露你的回复,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化不怎么上心的人,着实有点感动,也许是很少遇见这么执着于古代文化复兴的年轻人。

关于你回复中提到的两点,也略作一些解释。

第一点是功利与道德。这常被对立来看的二者,其实没有什么矛盾。毋宁说,认可个人权利,才是保障社会公德的前提。前面我已经说过,一种行为对自己有利,才会倾向于持续,天天宣传仁义道德,反而没什么效果。人不会你让他道德,他就道德的。文革时期,我们颂扬大公无私最力,结果道德沦丧最厉害;现在的贪官污吏,开会作报告讲廉政信誓旦旦,最后拿得最多。保障个人权利,不等于保障自私自利,更不等于保障损人利己。事实上,保障个人权利从而保障社会公德的这一设计,恰恰运用了博弈论的原理,使得在自由博弈的情况下,由于所有人都人人为己,而迫使其中某一个人要损人利己变得最为困难,最后的结果是,人人只能选择相互合作,实现共赢。保障个人权利,实际上就是保障公平。在一个公平世界里,道德不必建设自然就有,因为选择不道德会对自己不利。而在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世界里,就是把人人从小脑袋上绑个耳机,天天放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也照样没用。利用人的自利本性达到道德提升,这个途径目前是最为有效的,现下受到很多人追捧的区块链,实际上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链上的每个人都是利己的,但通过区块链机制,使得合作共赢成为了唯一选择,谁选择损人利己,谁就会遭受损失,只要他是理性的,就不得不选择亲社会,不得不选择道德。简言之,就是相互合作的收益最大化,相互背叛的收益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合作的。而个人权利如果没有保障,一个人如果选择舍己为人,则必定会有人欺负你,占你便宜,其他人看到有人因为占便宜而获利,自然也会跟着效仿,久而久之,世上将不会再有道德存在。你虽然是学语言的,大概在咱们学校也读过一些经济学的书籍,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关于这一点,推荐你参考两本书:一本是之前在群里提到过的《合作的进化》,另一本是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第二点也与一本书有关,是苏力的《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有一篇讲婚姻,提到古代婚姻制度中在现在看来种种不够人道的规定对于女子的效用,比如“七出”、“三不去”,七出,指的是几种情况下可以休妻:不顺父母、无子、淫乱、恶疾、嫉妒、口舌和窃盗;三不去,指三种情况下不能休妻:有所娶无所归、同更三年丧、先贫贱后富贵。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提到的“明显是糟粕”的“三从四德”,其实也是有疑问的。三从四德中的一些内容,很明显针对着七出而言,之所以教育妇女三从四德,避免的是落到七出的境地,被丈夫休妻。为什么不能被休?这完全是对妇女的压迫和限制吗?不然,古代没有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丈夫随便休妻,事实上就会把一大批妇女推向社会经济绝境。这反倒是更大程度上伤害了妇女权益。无子一条,《唐律疏议》中解释,50岁以上无子才算无子,可以休妻。而古代的生命平均预期不超过40岁,妻子50岁时,父母和公婆难免已经有人去世,就又属于有所娶无所归或者同更三年丧的范畴了,这样也不能休妻。另外,有养子,也不算无子。所以你看,这“三从四德”能够一笔否定么?还是得强调一个历史语境。在当时条件下,强调离婚自由,反而对于妇女是一种更大的残酷。这个例子,同样也说明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要和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对于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没有明确说明,但恩格斯的想法比较明确,经济基础(经济)最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建基于经济基础之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则居于二者之上,也就是说,文化被经济和政治状况所决定,妇女解放,结婚离婚自由这类文化的进步,最初要归功于生来就血淋淋的资本把妇女拉到了织布机旁,资本是逐利的,但逐利却仍然可能产生良性的结果,这也同样说明了,为什么一个鼓励人人自利的社会会催生道德,而一个强调舍己为人的社会反而会道德沦丧。

最后,无论观点异同,还是感到非常爽快,因为近来很少和人这么深入地讨论一个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23:18 , Processed in 0.04974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