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千帆过尽

[原创文字] 不打草稿的碎语闲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10: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陈染,她的小说人物曾经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架子上,自豪地对同学说:“我又发烧了”————多少有点像我童年情景的复现,只是我比较“自立”,多是站在门口,面对的是上门来检查情况的同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0:47: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俯拾一段过去的文字

                  关于卡夫卡

    以前我喜欢现代主义文学,那时我倾向于反情节和传统小说写作方法的作家作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不喜欢它们了。只是卡夫卡是例外。我一次又一次走进他的灵魂,随他去体验生存中的无奈:他的痛苦尖锐和冷静,他看外部世界是一座城堡;内部世界,他认为自己是活在人群中的甲虫(《变形记》)。这可以概括我对他的全部感觉。

    关于卡夫卡,其实我无话可说。他的沉重让每一种落实了的文字都成为一种贬低,不能评价、不宜描述……我只能是他的世界里去感受人的渺小和无助,并感动于他在无望中的无力的努力那时,我想到:在我们的教育里可能有千言万语是教导我们怎样去走向成功,却没有足够的内容告诉我们怎样经历惨败。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但我们总有继续努力可以选择。这是他告诉我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14: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好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5 14:23: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15: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卡夫卡是例外。我一次又一次走进他的灵魂,随他去体验生存中的无奈:他的痛苦尖锐和冷静,他看外部世界是一座城堡;内部世界,他认为自己是活在人群中的甲虫(《变形记》)。这可以概括我对他的全部感觉。
  

    关于卡夫卡,其实我无话可说。他的沉重让每一种落实了的文字都成为一种贬低,不能评价、不宜描述……我只能是他的世界里去感受人的渺小和无助,并感动于他在无望中的无力的努力那时,我想到:在我们的教育里可能有千言万语是教导我们怎样去走向成功,却没有足够的内容告诉我们怎样经历惨败。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但我们总有继续努力可以选择。这是他告诉我的真理。”
    

觉得自己怎样也读不懂卡夫卡……《变形记》的无奈还能够体会,尝试去读《城堡》却很难读下去……

觉得自己怎样也读不懂卡夫卡……《变形记》的无奈还能够体会,尝试去读《城堡》却很难读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9 15:49: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23: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8-1-6 14:55:57的发言:

张洁、毕淑敏、方方、王安忆、铁凝、池莉、刘索拉,这些女作家的作品我都看过,但看的主要是她们的早期作品,而且多数是大学时代看的。陈染的看没看过,现在不能确定了:)

男作家,跟远风兄一样,当年读来最为震撼的是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那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只能属于八十年代。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是路遥,他的《平凡的世界》也许是部技法平凡的作品,但永远令我难忘。

老师您说的真好。假如有人问我,我说不出《平凡的世界》到底哪里好,暂不谈自己水平低的原因,我更愿意相信的是,所有好作品都是这样。有些作品像太阳,热辣辣的光芒直接射到读者的心里;另一种作品像春雨,它们的影响是绵长的、细润的,初时不觉什么,读完却已发现心早已给它浸得潮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4 00: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老吉在2009-12-25 14:21:10的发言:

这是个好楼


老吉也该把自己的精彩见解拿出来分享分享,要不然,总是感觉一路看过来前面发言的都是学生在进行毕业答辩,老吉仿佛黑面判官坐在评委席上冷冷地冒出一句——“这是个好楼”,玩笑了,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1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觉得自己怎样也读不懂卡夫卡……《变形记》的无奈还能够体会,尝试去读《城堡》却很难读下去……

觉得自己怎样也读不懂卡夫卡……《变形记》的无奈还能够体会,尝试去读《城堡》却很难读下去……


我也是硬着头皮读的。因为我上课要讲卡夫卡。说喜欢卡夫卡的一般要有一点“经历”。我曾跟同事说,卡夫卡从来就没想过写什么给人家看,他的自我倾述是向心的,而不是向外,他的小说都缺少一点我们认同推动故事发展的力量,比如爱、比如病痛、比如灾难……所以漩涡一般的文字流,让读者失去了方向感,让读者不能参与到作品的再创造中,不能去对卡夫卡中的宣泄做基本的“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山楂树》之恋

      我学过俄文。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资深俄语教师,她需要上课,而我们小学的带帽初一(因中学教师、教室偏紧,基础教育缩短学制,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去学习,所以初一年级都在小学上,到中学直接上初二,名曰带帽初一),因为找不到英语教师,所以我们什么外语课都没开。我们就被安排学俄语了。当时我们和美帝、苏修的关系都不好,大家也没有什么偏好,学不学都没关系,学什么就更无所谓了。

      我们学外语的时候是很正经的,课堂上就是听写、朗读、造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没有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看电影或者放外语歌。不是老师不想,是那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设备,而且一切都被划到“封、资、修”的范围里了,也没有可“观摩或欣赏”的视听材料。

      到我大学的时候,什么都有了,但涉及苏修的“当代”流行歌曲资料依旧是空白,我们能学习的是苏联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纺织姑娘》、《小路》、《三套车》。老师给我们可怜的几个学俄语的学生录磁带,让我们回宿舍以后还能继续练习。但我很不喜欢《喀秋莎》》、《三套车》,只喜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总是开着录音机听那盘磁带,听着听着我就有了自己的倾向,那就是《山楂树》了。当那种哀伤的曲调响起,我第一次深入体会到了“拨动你的心弦”的意味。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学这首歌,多好听的歌儿啊。

      没有人跟我说过这首歌,连我学俄语的同学也没提起过。所以我不知道在很多年以后,我会在一部小说里发现“同好”,且完全由于这个名字去看了张艺谋的同名电影。

      再有与《山楂树》相关的,就是我利用给留学生上课的机会“点播”这首歌了。我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都留了一个作业,就是介绍一首你最喜欢的自己国家的歌曲。但到俄罗斯学生那里,变成了“命题作文”,就是介绍这首《山楂树》。

      学生很认真地做了作业,当然作业大部分是我和他父母帮他完成的。我做的事情是从网上下载歌曲和歌词,这个费了很大的力。真不好找啊!喜欢这首歌的人也许不多,它也不怎么著名。如果是《喀秋莎》之类的,我花同样的时间,大概早就找到几十首了。他父母帮他做的是给他讲了一点《山楂树》的流行情况,大概只是苏联五六十年代中间流行过很短的时间,现在的人都不知道这首歌。我用电脑打开歌词文件时,学生给我讲的是歌词的大意,说是一个女孩同时爱上了两个男社会主义建设者(工农兵当中的成员,类似的说法是我加的),她在山楂树下痛苦于放弃与选择。我和同时听的其他国家的学生都很吃惊,怎么是这样的话题。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的老师不给我们介绍这首歌,尽管它动听到了“一句话顶一万句”。

      其实,这只是我的揣测。还有可能是这首歌很难唱。原歌是女生的二重唱,后面的副歌声调有变化,好像总是升半调,就是我感觉的无数的“4(发)”将歌带入半调半调的变调中。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我只是说它难唱,当我不跟原声唱时,我根本就做不到唱完副歌还能回到主歌部分,一方面是衔接不顺的问题,一方面这里是二重唱。但这部分却是全歌的精华,非常好听。主歌部分的荡漾的水波般的起伏——低沉的“起”渐渐的“扬”再回到低沉的“继”渐渐的“扬”,整个曲调在一点一点地盘升——已经很美了,但副歌是如此的好听,完全是另一种美——升调“高”发转而低走,构成的小不和谐中的大和谐,连俄语的音韵之美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知道小说《山楂树之恋》是我收到了一封邮件,发邮件的是我俄语班的同学。我估计她也是被书名吸引的,学一种语言,实际会导致偏向一种文化和民族。

      我读《山楂树之恋》真的很失望,开篇的“简陋”的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叙事”,与我欣赏的新生代妙笔生花的语言、开合自如的叙事方式,确实有过大的落差。我很快就放弃了阅读。我对《山楂树之恋》小说的印象停留在几分钟的翻阅上,而且跟我喜欢的歌曲《山楂树》没有建立起一点联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8 17:56:5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之前,我是一张白纸。我对电影没有特殊的什么期待,也没有什么背景知识。只是通过网络文章的标题,我知道了原来的《山楂树之恋》确实和苏联歌曲《山楂树》有关,吸引我的主要就是这个,我要去听中国人唱的《山楂树》、中文《山楂树》,还希望电影里能出现《山楂树》的原歌,因为那歌太老了,我找到的网络资料是配乐简单、歌者声音单薄的唱法,我怀疑是俄罗斯的民族唱法。我希望张艺谋找到的是更美的声音和更好听的唱法。

    但坐在电影院里我接受的却只是张艺谋了。故事退居到二线。我看到是张艺谋用最简单的电影语言朴实地给我们讲一个爱情故事。没有《英雄》的矫揉造作的扮酷,没有《菊豆》的视觉冲击,甚至没有演员,我在看张艺谋眼里的“过去”和对过去的“记忆”,全部都是生活场景和生活本身。

    背景化的“文革”和扭曲的时代终于不再是银幕重点突出的内容。我很感激张艺谋为我还原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感觉。我对静秋和她与同学表演的文革歌曲和舞蹈的记忆可能会远远地多于人性的禁锢的些许表现。那个时代对我来说也是美好的,我的童年梦想就是站在舞台上能够跳上斗志昂扬的舞蹈,能够有一辆二八大车让我去街上撒欢儿。当我的父母丢下我们自觉地走上街头,去庆祝毛主席最新语录发表时,他们纯净的理想、激情勃发的真诚,瞬间成就了、构筑了他们人生最灿烂的时刻。

    张艺谋的文革歌舞,姜文的“万泉河水边欢快的女兵舞蹈”也许会游离在故事之外,或许还是遭人诟病的“节点”。但在我和我同代人的这里,它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你看,我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受时代的约束、道德的约束,我们没有人性的舒展或张扬,但在约束、克己的背后,那种由责任和爱引发的牺牲,和由此产生的崇高感也使我们有光辉灿烂的人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8 18:40: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1: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艺谋这次用“心”在讲述。这一点我非常感动。也许整部电影对我震撼会与他人不同,就像姜文的时代描述与张艺谋的时代描述完全不同一样。我看到的是那只被制止后停下来的手,在不被限制之后,它却没有继续它对女人的探索。我在那个场景背后看到的是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爱和由爱而承担起的责任。还有我周围人的人生百态和百态人生中的不同的个体。

还有我觉得故事本身的生死恋已经够支撑影片了,所以张艺谋淡化了刻意的表现。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们与死亡隔着漫长的中年和老年,所以我们有很多可以浪费的时间、可以浪费的情感,可以安然地面对无数的等待……但当一切不能再有序推演,我们看的是这份情感被生与死割裂所产生的悲剧因素。依旧是悲剧,依旧按照审美逻辑展开,依旧是打碎了最美的东西给我们看,但张艺谋在其间灌注的他个人的人生经验和体验,成就了属于他的“山楂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0:53 , Processed in 0.06401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