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美学概论》作业之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17: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无痕在2007-11-14 16:04:39的发言:

                                               可见在我们讨论自然与美的问题是,人是一个饶不开的因素.

-----说的对,任何抽象的概念,都有这样一种特征

自然与美孰高孰低的问题也是人为的强加的问题,

-----反击的观点,很好。太多的问题都是人在自问自答,自身求索,自身解惑。以我们目前的认识而言,在人之外,不存在问题,更无所谓答案,其他一切都是自在自为的。只有人在有意识地区分外部世界。所以,我们要讨论问题,只为自身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能更进一步。有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我们在追索答案的过程中,却能得到很多收获。思考是一种高层次的游戏,愿大家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4 21: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自然与美

看了楼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有一些补充。

首先,我们要对“自然”和“美”这两个词做一下概念上的界定。先说“美”。我比较同意休谟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他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的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而关于“自然”这一概念,可能要分为几个层次来讨论。第一,就最普遍的认识来讲,自然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界。第二,自然又有事物本来存在的意思。“自”有本来、原来之意;“然”是一个表示状态的助词,我们可以理解为“……的样子”。因此,自然合起来便是“本来的样子”的意思,即未加修改的,本初的样子。就一种创作方法而言,自然便有了不加雕琢,师法自然的意思;而就一种创作风格而言,自然则指绝假纯真、独抒本性的艺术风格。

因为“美”具有主观性,所以以下的讨论也必然是主观的,我也并不希望尽我可能去保证讨论的客观性。

就自然的第一重意思来看,自然界中的确蕴涵着无穷的美的源泉。我相信,人类第一次的审美经验,应该就是从对自然界的关照中获得的吧。从此以后,人类便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发现美的存在。人的内心中总是喜欢去亲近自然的,无论是将自然搬回家的江南士绅们(苏州园林),还是将家建在自然中的梭罗,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心态。壮美的落日,潺潺的溪流,甚至是凋敝的荒岭,都可以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曾经因望着满天星斗而顿生对自然的畏惧之感。而这畏惧,也同样是一种审美体验。讲一句题外话,我觉得自然与生命乃是使人畏惧产生的源泉。

就自然的第二层意思来看,也要分两部分说。

其一,自然是一种不加雕饰,师法自然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效果。古人认为,自然清新、不事雕琢的文章为好文章,而词藻华美的作品,品质便在其下了。钟嵘《诗品》中将“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相比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我并不认为谢灵运的诗有多么的清水出芙蓉)。此外,历次的古文运动,都是以推崇质朴的古文而反对浮华的骈文的。这就如同花枝招展、艳若桃李的女子固然打扮得漂亮,而不施粉黛,颜色却如朝霞映雪的女子却美得更加清新、纯粹。

其二,自然是一种绝假纯真、独抒本性的创作风格。与其说是创作风格,毋宁说是创作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几千年来一直滋润着中国文人的心灵,而于李贽的“童心说”处得到更广泛的升华。“童心”即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但这“真实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般的真情实感,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实,是冲破束缚和蒙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绝假纯真的美,美就美在一个真字。真心写出的文章,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对生命最真切的体验,如此落笔,文章自然感人至深。真的东西是美的,而敢于冲破束缚去表达自己的真心,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勇气更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在我看来是最美的。这美不仅仅是指秉承这种自然之精神而创作的作品,更是这种独立、追求自然本真的心。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7-12-21 14:53: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皂罗袍在2007-11-14 21:00:25的发言:

首先,我们要对“自然”和“美”这两个词做一下概念上的界定。....

------思路清晰,貌似你最适合谈这个问题呀,呵呵。

讲一句题外话,我觉得自然与生命乃是使人畏惧产生的源泉。

-----我认为生命使人敬畏,自然使人惊畏。个人看法,可以讨论。

....

其一,自然是一种不加雕饰,师法自然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效果。

其二,自然是一种绝假纯真、独抒本性的创作风格。与其说是创作风格,毋宁说是创作态度。.....真心写出的文章,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对生命最真切的体验,如此落笔,文章自然感人至深。真的东西是美的,而敢于冲破束缚去表达自己的真心,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勇气更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在我看来是最美的。

-----当然,那一声“freedom”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4 23: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7-11-14 22:40:15的发言:

QUOTE:
------思路清晰,貌似你最适合谈这个问题呀,呵呵。
QUOTE:
嘿嘿,我也觉得我要是不写这个题目,实在是对不起观众啊。关于这个题目,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自然即美。各位心里赞同就好了啊,不用表面上装出一幅不懈的样子啊:)

-----当然,那一声“freedom”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QUOTE:
说实话,写那段的时候,脑子里真的又想起那声呐喊了……

-----我认为生命使人敬畏,自然使人惊畏。个人看法,可以讨论。

QUOTE:
点头:)
QUOTE:
久居城市,已经看不到灿灿星斗了。一日夜,于曾经住过的小院中,四下漆黑,仰首而满天星辰,遂不敢抬头再观。惊畏人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4 23:16:2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3: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皂罗袍在2007-11-14 23:12:47的发言:

久居城市,已经看不到灿灿星斗了。一日夜,于曾经住过的小院中,四下漆黑,仰首而满天星辰,遂不敢抬头再观。惊畏人啊……

呵呵,其实语言还是存在很大误区的。我也是十分推崇康德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

敬畏、惊畏,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感受罢了。

夜深了,虽然在灯光下看不到星空,但我想我们的心中仍有星光万盏,使我们安然,入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8: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07-11-11 0:23:44的发言:

自然与美之关系

 

 

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探讨自然与美二者关系之前首先须加以讨论的问题。对于美的含义,一万个人去界定就可能有一万种理解。最能令人信服的一种解说则认为,美是主体对客体进行观照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受。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主体对客体进行观照”。美何以存在?它有三个要素,即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关系。通常,审美主体就是我们人本身;审美客体就是主体所要去观照的对象;审美关系主要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感悟。主体只有一种什么意识或审美心态去面对客体并进行一系列感官反应时,才可称之为是在审美。由此可见,在审美过程中此三要素缺一不可。第二,“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应专指审美活动结束后或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灵上的反馈。而这种反馈又必须是令人心情舒畅的或人格、内在品质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自然”一词包含着多重意思。我们可以将之分成两类。一类直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大自然、自然界,如风、火、雷电、雨雪等;另一类可解释为一种自在状态或方式。在艺术领域,它以“自然主义”为代表。自然主义作为创作方法,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

关于自然与美的关系,大致可有两种情况。一种认为“自然”美的一种范畴,是对美的状态的描述。处于自然状态的美食一种不加雕饰的美,近似于“清水出芙蓉”。中国古典诗歌中,诗论家常常将诗分为“逸、神、妙、能”四品。其中之“逸”便可谓一种自然之美。因为“逸”颇似任意恣肆、洋洋洒洒、语出天然,这岂不是一种自然之态!王国维要求观照景物能体现某种景物内在的本性,即神理,达到真景物理念的真;在体现人生的感情时能反映人的内在本性的真,达到真感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诗人忧生忧世的理想与感情自然渗透在作品之中。自然与理想,写境与造境,写实派与理想派,合而言之,都应当达到这种境界,便是美。  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前318个字综合了9种事物,寥寥数语,勾画出秋天萧瑟凄凉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旅行者,纯是天籁。马致远的写作技巧是极高明,真正达到了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的境界。再如书法艺术,欧阳询之字笔画圆润,线条流畅,颇显柔和自然。观其字,似有使人全身放松,形随笔舞之妙感。而颜真卿、柳公权之字多顿笔、方转之处,然而人又有不同。颜公字笔形粗壮,显雄浑壮大之气;而柳公之字笔画均匀,细笔偏多,刚劲乃其字之精华。欧字宛若温柔之舞女,颜公之字似一悍夫,柳公字则非剑客莫之有也。如此论之并非说像欧公之柔和自然才是美的,而其他的像雄浑刚劲就不是美的。而是说“自然”与“雄浑”、“刚劲”可以在某一特定范畴相对立而存在,“自然”只是某一范畴的一个分支,这个范畴就是美。因此,人们常将“自然”与“美”合称“自然美”。显然,自然美成了每得一种形态。这里的自然美既可以指自然风景之美,也可以指艺术领域当中自然主义流派所标榜的那种审美理论。

另外,自然也可以指向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这样,自然就是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即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应持有的一种态度,可以将之理解为无功利。当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在秋色浓浓的黄昏,走在寂静的林荫道或坐定欣赏那属于天空的一抹晚霞,一种无可名状的释怀悠然而生。对此时的夕阳、天空,我们无所企求,只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玩味”,那种释怀便是心灵的升华。

从以上自然与美的关系看来,是很难区分自然与美孰高孰低的,或许更合理的一种做法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甄别自然与美之高低,那种意图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功利色彩。自然只是作为美的范畴中的一支,或是美的存在状态,或是审美的状态。

不错不错!写的很精彩,文笔流畅,理路清晰,远风兄可以考虑加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9: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冥冥在2007-11-12 23:51:57的发言:

自然与美的关系

       ——美之于自然

自然与美,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除了自然美之外,还有社会美艺术美,同样,是自然的,也不一定是美的。美,就算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美,也不能脱离审美主体人而独立存在。所以在自然与美这两者的关系中,人这个审美主体是不可缺少的,人是自然与美二者关系的桥梁,何况脱离了人,也没有任何美可言。

洪荒远古,苍穹辽阔,一片混沌,可谓壮美,然而却有谁人能予评说?就算是极尽天公之美,留给我辈的,也只是无尽的畅想与永世不得见识之憾了。可见,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纵然有“美”,那也是一种浪费,离开了审美主体对美感“接收”,客观外物的审美价值便得不到实现,没有实现的“美”,何以言美?最多只说它们具有美的潜质罢了。就算是今天,那些未被人类发现的美的东西,仍然也只能说是具有美的潜在性。正如马克思在探讨经济问题时用的比喻“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的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房屋。”所以,只有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样东西才真正成其为某种东西,美也不例外。同时,这种审美主体非人不可,某些动物虽然偶尔有趋美倾向,但都是无意识的,是动物本能的趋利避害。

美作为人们审美活动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参杂着人类主观因素,所以自然美当然就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一般都是以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所以会有泰国人的睡莲,埃及人的尼罗河,希腊人的橄榄这些民族象征物。至于审美过程中,主观的情或自然物的境,到底是谁占主要方面抑或是平分秋色的,这就得分情况讨论了。前面所提的民族象征物,是一种约定俗成,由于历史传统的作用,沉淀成一种共识,又如以莲来喻君子,以初升的太阳喻朝气蓬勃的青年,以苍松喻顽强不屈的生命,由于这种约定的关系,这些自然物的美,都能给予审美主体以双重的美感。在这种情况下,情与境是相浑参半的。而对于蓝天白云,碧水姣月,孩童见之亦会喜形于色,这种单纯的美,不需要任何文化背景,这种情况下,情的因素又会相对境较少了。再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应了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物皆着我之颜色”,是情在主导,观的不真是花鸟者,叶者虫者也是可以的。而这或美或丑,也是因人因事而定的。

总之,自然与美的关系中,人作为审美主体,却是一个隐着身的关键。

ps:写着写着总觉得偏题了,看了2楼的回复,更觉汗颜~~学生才疏学浅,辛苦半日,实在也舍不得丢掉,老师海涵^^


这一篇文章跟2楼的比,有一个短处,就是2楼的文章开篇即先从对自然和美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开始,而你的文章开篇却是结论。写这一类的文章,像2楼那样从正名开始才是正办。不过说回来,你这一篇写的也很好,欣赏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粉蜻蜓在2007-11-12 23:14:04的发言:
女孩的常态是温柔,温柔的女孩更显得美。[em17]

同意非鱼斑竹的批评,你这里所提到的“女孩的常态”,其实是社会历史文化塑造的结果,不应划入“自然”的范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9: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皂罗袍在2007-11-14 21:00:25的发言:

看了楼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有一些补充。

首先,我们要对“自然”和“美”这两个词做一下概念上的界定。先说“美”。我比较同意休谟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他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的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而关于“自然”这一概念,可能要分为几个层次来讨论。第一,就最普遍的认识来讲,自然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界。第二,自然又有事物本来存在的意思。“自”有本来、原来之意;“然”是一个表示状态的助词,我们可以理解为“……的样子”。因此,自然合起来便是“本来的样子”的意思,即未加修改的,本初的样子。就一种创作方法而言,自然便有了不加雕琢,师法自然的意思;而就一种创作风格而言,自然则指绝假纯真、独抒本性的艺术风格。

因为“美”具有主观性,所以以下的讨论也必然是主观的,我也并不希望尽我可能去保证讨论的客观性。

就自然的第一重意思来看,自然界中的确蕴涵着无穷的美的源泉。我相信,人类第一次的审美经验,应该就是从对自然界的关照中获得的吧。从此以后,人类便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发现美的存在。人的内心中总是喜欢去亲近自然的,无论是将自然搬回家的江南士绅们(苏州园林),还是将家建在自然中的梭罗,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心态。壮美的落日,潺潺的溪流,甚至是凋敝的荒岭,都可以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曾经因望着满天星斗而顿生对自然的畏惧之感。而这畏惧,也同样是一种审美体验。讲一句题外话,我觉得自然与生命乃是使人畏惧产生的源泉。

就自然的第二层意思来看,也要分两部分说。

其一,自然是一种不加雕饰,师法自然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效果。古人认为,自然清新、不事雕琢的文章为好文章,而词藻华美的作品,品质便在其下了。钟嵘《诗品》中将“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相比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我并不认为谢灵运的诗有多么的清水出芙蓉)。此外,历次的古文运动,都是以推崇质朴的古文而反对浮华的骈文的。这就如同花枝招展、艳若桃李的女子固然打扮得漂亮,而不施粉黛,颜色却如朝霞映雪的女子却美得更加清新、纯粹。

其二,自然是一种绝假纯真、独抒本性的创作风格。与其说是创作风格,毋宁说是创作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几千年来一直滋润着中国文人的心灵,而于李贽的“童心说”处得到更广泛的升华。“童心”即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但这“真实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般的真情实感,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实,是冲破束缚和蒙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绝假纯真的美,美就美在一个真字。真心写出的文章,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对生命最真切的体验,如此落笔,文章自然感人至深。真的东西是美的,而敢于冲破束缚去表达自己的真心,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勇气更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在我看来是最美的。这美不仅仅是指秉承这种自然之精神而创作的作品,更是这种独立、追求自然本真的心。

这一篇写的也很好,分析的比较细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9: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手点开看了几篇,都相当精彩,请诸君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2:15 , Processed in 0.06753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