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教学相关] 大学语文作业帖(7、8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22: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第一反应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1 22: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作业特点是全面详尽,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都有,看出作者比较用心;远风老师评论得也很细致精到!

      有一个地方,就是最后一句:于是乎,多希望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境遇,能有一个人可以每天陪自己看日出日落。

(1)从语义上讲,前后不太统一:“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两人有距离,而全文说的主题是“执子之手”,是“有人每天陪自己看日出日落”;

(2)从语法上讲,“生命最后一刻”与“每天”似乎不太一致。

      

       因为是最后一句,格外重要,所以更要细细斟酌。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达:

       于是乎,多希望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会拥有一种耳鬓厮磨、相濡以沫的境遇,能有一个人可以每天陪自己看日出日落。

      一点看法,与各位商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2 7:35:0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00: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作业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的大意:

桃树生长茂盛,生气盎然,桃花朵朵是那么鲜艳美丽。这位姑娘出嫁后,一定能使家庭和睦。

桃树生长茂盛,生气盎然,它的果实将熟十分繁盛。这位姑娘出嫁后,一定能使家庭和谐。

桃树生长茂盛,生气盎然,它的叶子是如此繁茂。这位姑娘出嫁后,一定能使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赏析:

英语课时瞥到这样一个句子Beauty lies in the simplistic(简单之中往往蕴含无限美丽) ,深有体会。越是简单的话语或事情,越是在背后蕴含无限哲思,它像是艺术作品中的留白,给他人自我遐想挖掘的空间。我马上想到了《桃夭》这首诗,三个如此简单的句子,一幅如此简单的图画,塑造了一个简单意境,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桃夭是女子出嫁时所唱之歌,一位如桃花般美丽的女孩将要出嫁,她唱着这首歌衷心希望自己以后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就是这样一篇简单的诗,却两三千来广为流传并使无数读者深深心动。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它给读者的一种幸福感。虽然语言和内容都极尽简单,没有华丽词汇,也没有夸张的渲染,但这简单的背后,是一个女子的美丽期许。她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如桃花般的面容上,更体现在她宜其室家的心灵上。

外美为美,内美为善。女子的美内外皆备,这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真善美的观念。春秋时期,楚国伍举的观点便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这种美善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伦理道德原因。直到现在,美德美德,德-内在美与外在美仍是密不可分的,但美已经更多地向着独立的方向发展。

结构上稍微分析,每节前两句起兴,表现女子如花美丽;三节由花到果到叶,层层递进,花的鲜艳暗喻女子的美貌,果叶繁茂暗喻女子婚姻生活,生儿育女。

读罢全诗,美丽的桃花女子浮现在面前,她的娇羞与善良,期待与向往无不使人感到深深的幸福,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商院财管一班 罗丹 200906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8: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9-10-21 22:18:07的发言:

     

     这篇作业特点是全面详尽,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都有,看出作者比较用心;远风老师评论得也很细致精到!

      有一个地方,就是最后一句:于是乎,多希望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境遇,能有一个人可以每天陪自己看日出日落。

(1)从语义上讲,前后不太统一:“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两人有距离,而全文说的主题是“执子之手”,是“有人每天陪自己看日出日落”;

(2)从语法上讲,“生命最后一刻”与“每天”似乎不太一致。

      

       因为是最后一句,格外重要,所以更要细细斟酌。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达:

       于是乎,多希望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会拥有一种耳鬓厮磨、相濡以沫的境遇,能有一个人可以每天陪自己看日出日落。

      一点看法,与各位商量。


 

感谢木兰老师的支持,几乎每篇都有回应,简直就是和我一起批改呀,真是不知如何感谢才好。希望同学们在其中有所收获。

关于“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最终抵达了理想,只不过,理想本来就在寻常的生活中(或孤独的奋斗和求索中)罢了。王国维先生以此为人生三境界,追寻的孤独,求索的痛苦,最后当是抵达的寂寞。

这位同学的意思是,人生暮年尚有白首伴侣相携,可以慰安终点的寂寞,正和偕老之意。

些许浅见,与木兰商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09: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9-10-22 8:14:18的发言:

感谢木兰老师的支持,几乎每篇都有回应,简直就是和我一起批改呀,真是不知如何感谢才好。希望同学们在其中有所收获。

关于“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最终抵达了理想,只不过,理想本来就在寻常的生活中(或孤独的奋斗和求索中)罢了。王国维先生以此为人生三境界,追寻的孤独,求索的痛苦,最后当是抵达的寂寞。

这位同学的意思是,人生暮年尚有白首伴侣相携,可以慰安终点的寂寞,正和偕老之意。

些许浅见,与木兰商榷。

     有道理!这样理解更好!

     远风老师的批改是切中肯綮,我只是凑热闹,说些外行话罢了,嘿嘿。

    我也很喜欢诗词,当年我选专业的时候,古典文学很吸引我呢,那个遥不可及的梦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2 9:16: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7: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风 蒹葭(第一章)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译文:蒹葭长的十分茂盛,白露飘渺迷蒙犹如白霜,诗人所追之人却犹如在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充满障碍而且很长,顺流而下,她却犹如在水中央。
  ---------真的是译文,其实也可以译成诗的。
 自己的理解与一些观点:
     古人谈恋爱过分讲究委婉含蓄,男女难以直白的袒露心扉,有情人终成眷属前必定是冗长的交往过程与无数障碍,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古装情感剧都是一个个剧集冗长而且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古书所记载的真实男女爱情纠葛故事往往让现代以男女感情情节又臭又长而著称的编剧折服。。。。。。
    ---------这个,划线部分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呢?我的印象中,多数古人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吧?冗长的交往过程从何说起呢?
    然而古人的这种貌似委婉的交往方式的弊端则是,古代人不能拥有更多的与异性交往的过程,由于和每位异性从认识到交往到表明恋人身份再到结婚的这段时间冗长,古人在婚前对伴侣没有足够而正常的可选性,这个人真的使自己苦苦寻找的另一半吗,人们不禁感概,由此导致众多古代爱情悲剧。。。。。。。
      ------悲剧是很常见的,但原因似乎不是由于认识时间太长,往往是由于认识时间太短,更多的是根本不认识。
   
  此章情景结合,以景衬情,赋中见兴,借对蒹葭繁荣茂密生长的描绘,烘托出虚无朦胧的意境,为后文诗人寻美作铺垫,同时恰当的衬托出诗人寻美不得的惆怅。。。。。
      ---------这是套路性的评价了,而且蒹葭是否繁荣茂密生长也应该不是关注的重点。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但对一些古代生活常识了解不够,建议少从电视剧中获取相关知识,多读书比较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3 21:38: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21: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你青色的衣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

纵使我未曾去会你,你难道也忍心不给我丝毫音讯?

你青色的佩带,牵动着我幽幽的思绪。

纵使我未曾去会你,你难道也忍心不来到我的身边?

我独自一人徘徊张望,在高高的城楼上。

一日见不到你的容颜,时光就好像三个月那样的漫长。

 

 

 

开篇“青青”两次出现,使得一个儒雅而挺拔的男子形象浮出纸面,“悠悠”也同样重复了两遍,令人对这名女子百转千回的心事充满浪漫的想象。“纵我不往……”两句,女子以略带嗔怪的口吻表达了她等候许久而等不到的埋怨,但同时她却依然维持着矜持的姿态。这道尽了女子又是思念满溢又是焦急盼望却也是不愿“低到尘埃里”的复杂心情。(分析得很到位)对于女子的动作描写,用了“挑”、“达”二字,尽管简单,却似可以想见高高城楼上那一个左顾右盼的身影,我们也由此可以体味到女子那缱绻不绝的深深思念与久候而恋人不至的心急如焚。我想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对女子心理的描写,而最后这动人的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把女子的心理写得细腻和熨帖到了极致。恐怕也只有深陷于爱情中而不可自拔的人,才能爱得都对时间产生了错觉,生出这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强烈感受。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名女子对恋人的情意之深浓,以至于让她在一日之内都好似用尽了三个月的思念和期盼。透过纸面,我们彷佛可以窥到这名女子的内心深处,她思念、等待、轻责、失落,却依然满怀希望,期盼着恋人的到来。这或许也是每一个身处爱情中的女子的情态吧。

-------诗中女性细腻的心理描摹是突出的特征,女子的轻诉成了千载流传的名句。你的理解和分析多数都很准确。有一点想商榷一下。“。。。以至于让她在一日之内都好似用尽了三个月的思念和期盼。”你的表述给人的印象是,她把三个月的思念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用尽了。但诗句的意思应该是她对恋人的感情如此浓烈绵长,一天的思念期盼仿佛被放大强化成了三个月的思念期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22: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aisy在2009-10-22 0:30:45的发言:

诗经作业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的大意:

桃树生长茂盛,生气盎然,桃花朵朵是那么鲜艳美丽。这位姑娘出嫁后,一定能使家庭和睦。

桃树生长茂盛,生气盎然,它的果实将熟十分繁盛。这位姑娘出嫁后,一定能使家庭和谐。

桃树生长茂盛,生气盎然,它的叶子是如此繁茂。这位姑娘出嫁后,一定能使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意思比较准确,也注意了词语的变化。译文的艺术性还有提高的余地。

 ------意思比较准确,也注意了词语的变化。译文的艺术性还有提高的余地。

赏析:

英语课时瞥到这样一个句子Beauty lies in the simplistic(简单之中往往蕴含无限美丽) ,深有体会。越是简单的话语或事情,越是在背后蕴含无限哲思,它像是艺术作品中的留白,给他人自我遐想挖掘的空间。我马上想到了《桃夭》这首诗,三个如此简单的句子,一幅如此简单的图画,塑造了一个简单意境,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桃夭是女子出嫁时所唱之歌,一位如桃花般美丽的女孩将要出嫁,她唱着这首歌衷心希望自己以后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就是这样一篇简单的诗,却两三千来广为流传并使无数读者深深心动。

-----意境一般不用简单来修饰,这句话可以改成营造了一个简单情境。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它给读者的一种幸福感。虽然语言和内容都极尽简单,没有华丽词汇,也没有夸张的渲染,但这简单的背后,是一个女子的美丽期许。她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如桃花般的面容上,更体现在她宜其室家的心灵上。

-----或可改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带给读者一种幸福感。否则,去掉修饰成份后,句子不通顺,你试着读读。

外美为美,内美为善。女子的美内外皆备,这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真善美的观念。春秋时期,楚国伍举的观点便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这种美善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伦理道德原因。直到现在,美德美德,德-内在美与外在美仍是密不可分的,但美已经更多地向着独立的方向发展。

------如果用双引号引用前人观点,一般要用原文。如果是观点大意,一般不用双引号。本段当作:楚国伍举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但这段话并不能推出善就是美的结论。伍举的例子证明你对这一段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很好。本段的发挥体现了你对问题有较深的思考,但逻辑上需考虑周全,行文前后要互相关联。

结构上稍微分析,每节前两句起兴,表现女子如花美丽;三节由花到果到叶,层层递进,花的鲜艳暗喻女子的美貌,果叶繁茂暗喻女子婚姻生活,生儿育女。

读罢全诗,美丽的桃花女子浮现在面前,她的娇羞与善良,期待与向往无不使人感到深深的幸福,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暖意体会得好。可以围绕暖字来分析理解,就会形成个人的特色。

商院财管一班 罗丹 200906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9: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劳苦的生活,平凡的幸福

                                                                        ——赏析《式微》的思想内容

        尽管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把它定位为一首日暮企盼亲人尽早归巢并借此批判养尊处优不体民间疾苦的统治者的诗,也算是众望所归了吧。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等 候者一声悲婉绵长的呼唤拉开《式微》的帷幕,令人揪心。天色渐晚,寒意来袭,而你还在远方服着苦役,我还在门外苦苦的守望。难道不是统治者为贪图享乐造成的这一切吗?他们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使我们家不成家,有家不得归;毫无道理可讲的森严等级制度,是我们乃至千万家庭不幸生活的根源。

“式 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等候者一声哀怨娇嗔的呼唤拉开《式微》的帷幕,动人心弦。“我的个小二哥啊,你怎么还不回啊!”一位妇人袅袅立于茅屋前,望眼欲穿,反复嗔语。此时的怨恨却看似不那么崇高伟岸,而仅仅出于对亲人的挂念与对家的期盼。骂你,是因为我对 你情深意重;骂君,是因为他害我肝肠寸断。虽然只是对一个人的特写,我们却能从中读到两个人宝贵的幸福,平凡而浓烈。

 PS:请教两个小问题

1          “露中”、“泥中”的是服役的那位还是等候的那位?(不同书中的解释不尽相同,所以有点迷糊了)

2、《式微》是邶风,也就是河南一带吧。但是事实是浏阳话中的黄昏叫“式微”。 《式微》真的出自北方吗?     

    -------赏析很好,比较到位。众望所归一词不是特别贴切,可考虑修正。
   
“露中”、“泥中”的人显然是与君相对的,你的理解是对的。应该是在家中守候的。
    
至于式微的意思。式,发语词,微,是日月不明,昏黑的意思。你说语音方面问题,我也不清楚。请其他老师协助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0: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37008  陈尧   保险学院    风险管理一班

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翻译:

低地的桑树多婀娜,叶子繁茂又稠密,如果见到夫君,那将是多么快乐。

低地的桑树多婀娜,叶子肥大又宽厚,如果见到我的夫君,那我将是多么快活。

低地的桑树多婀娜,叶子硕大又肥厚,如果见到我的夫君,那我们一定如胶似漆。

对他的爱怎样言语,将它放在心中,化为此生的眷恋。

感悟:

残梅,纷乱了我的思绪。

             细柳,埋葬了我的梦呓。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只为此生的铭记。

桑叶沃若,娇艳如漫天旖旎,你从容走过,眼带笑意,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天不老,情难绝,爱,如此繁华,如此写意。

一次狂喜的邂逅,一次黯然离去,岁月流转,如今却成这般天地。漫漫长夜,唯有孤灯照我心境,一盏香茗,于长夜中安我思绪。抚琴终日,只叹佳期难觅;倚扉眺望,只道君心不再。倦卷帘席,寄烟波东去,轻拭泪眼,任红颜老去。

------------略作修订,可作当代乐府。

欲写完这一段际遇,却迟迟无从落笔。暮色四合,庭院深深,只我一人空对一桌残席。人走,茶亦凉,而你却打马走过我的每一个梦境。红尘有你,多了些许心悸,更多了些许离弃。重逢虽无望,但我却倔强的为你坚守最后一丝希冀。

经年别离,依依愁悴,黯然嗟叹:“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凌,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思妇,忠贞又桀骜,心似火,面如霜。夫君是你的信仰,家庭是你的全部。特定的历史时期塑造了你,成就了你们这一脆弱而又坚强的团体。礼教的禁锢,让你们只是男性的附庸,只是延续香火的生产工具,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独立,任人摆布成为你们无法逃脱的宿命。

但你们并不软弱,坚贞是你们的傲骨,倔强是你们的天性,为一段感情可以作一生的相守,为一人作一世的守候,相比如今的浮躁,又有几人敢提及一生一世的爱恋?

-------好文字,好思想。

《隰桑》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封建社会女性生活的折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压榨使她们毫无地位可言,但没有经济独立,没有生活基础,一无所有的她们除了思念夫婿之外还能做什么?

一篇唯美的诗,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学的享受,更是一种深入的思考,诗经不愧为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她将以她无穷的魅力恒久绽放中国先秦文化的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8:35 , Processed in 0.08459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