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4 1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22 16:23:01的发言:

       不允许自我修正,其实是对考生口语考试中的正确度要求很高,因为要修正就一定是出了错误,不允许修正就是要求考生们一次说对;再者自我修正肯定会耽误一些时间,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吧,干脆要求考生们往下说了。

       普通话等级考试说话一项避免考生事先做准备到时候背诵,希望考生就是说话,边想边说;而且必须单项说话说满3分钟,如果比较频繁地自我修正,说话量不够,最后还得考官发问跟考生双向对话以补足,话语的自然流畅程度也会受影响:详细说来,说话一项在整个考试中占30分,(1)语音面貌占20%,即20分。(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占5%,即5分。(3)自然流畅程度占5%,即5分。分析一下,出现口误再修正会影响到上面三个指标。

        我一时想到这么多,如有新想法我们都可以在这里继续补充。另外,建议予菲可以请教一下晨光霞影老师。

     

       而且当时考试的时候是会有考务在一旁录音的,如果考生错了就修正的话,考试机构回去做录音分析的时候可能效果会不太好,听的人可能会比较晕,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一个理由呢?

    当时考试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特别是我进去坐下以后,考务顺势就拿了一个录音笔对着我。。。而且想到不允许自我修正其实更紧张,害怕说错,也害怕说错了自己忍不住修正,呵呵。其实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明显的口误之后自我修正是潜意识的,修正机制是经常发挥作用的。不是很好控制,所以考普通话的时候才会感觉紧张。当然也有一些口误自己发现不了,说了以后还觉得很自然,无法修正(之前的帖子和课堂讨论都有很多例子啊~)

        修正太多,不光是不便于分析,而且更加影响到总体语音面貌的得分,影响到考生的心理状态。试想,知道自己错了,一时又找不到什么词可以更正,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会耽误多少时间。可能还需主考官提一个问题考生才能勉强继续说下去呢。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25 18:45:3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4 11: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练习(小王子)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22 11:14:36的发言:

感谢屋子、远风两位老师的指点!我百度了“阅读比赛能力”,只看大标题,就明白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早已被大家所熟悉接受,不应再算做“口误”现象了。

昨天我也请教了中文学院另一位资深球迷刘老师,大侠在紧张观战之余抽空回答了我的短信提问,现汇报如下。

木兰:请教您这资深球迷一个问题,“队员阅读比赛的能力都很强”,这句话您看比赛时经常听到吗?觉得是个病句吗?

虎哥:就是理解很深刻的意思。用“阅读”显得有学问,其实就是卖弄。

木兰:那么球迷们觉得这是正常语言?不算口误?

虎哥:貌似越来越流行了。[em01]

木兰:谢谢!晚安!

虎哥:晚不安,夜里还有一场球![em31]

结论:球迷们英雄所见略同!


      觉得两位老师的对话很有趣,在此小小的分析一下,希望老师们不要见怪。

     首先,是木兰老师在咨询刘虎老师问题的短信中并没有问候/问候这一相邻对,可能两位老师关系较熟,或是木兰老师没把问候的短信放上来。

      其次,木兰老师明明知道刘虎老师看球很忙,“大侠在紧张观战之余抽空回答了我的短信提问”,但是没有预示序列就直接提问,不知道木兰老师是不是很急着知道问题的答案。

       第三,这是我认为最有趣的一点,就是木兰老师的问题刘虎老师都没有正面回答。木兰老师在问“请教您这资深球迷一个问题,“队员阅读比赛的能力都很强”,这句话您看比赛时经常听到吗?觉得是个病句吗?”之后,正常的问/答模式的回答应该是“我经常听到”并说明这句话是不是病句之后,再说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刘虎老师直接揭示了该句话的含义并说出自身对这句话的看法“用“阅读”显得有学问,其实就是卖弄”。木兰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于是又问了一次“那么球迷们觉得这是正常语言?不算口误?”,但是刘虎老师依然没有正面回答木兰老师的问题,而是说“貌似越来越流行了”。

        第四,木兰老师在提问完问题后,运用礼貌原则,说“谢谢!晚安!”,但是刘虎老师很可爱的回答了一句:“晚不安,夜里还有一场球!”

         通过观看两位老师的这一段会话,对会话结构和会话含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正如木兰老师上课时所说的,合作原则虽然在交际中很重要,但是在真实的会话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不遵守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但是这并不影响正常的沟通交流。有时候自然语言(没有可以运用或遵循会话原则)能更好的表达自己,达到良好的会话效果,如刘虎老师的最后一句“晚不安,夜里还有一场球。”他并没有刻意地否定木兰老师的话,而是很幽默地道出了事实和自己处境,因为要看球赛,所以晚上不可能特别早睡,因此就不能“晚安”了。

          通过话语分析,有时我们也能看出说话人的性格。比如说,通过上面一段对话,就可以知道刘虎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趣、很可爱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24 15:12: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2: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我跟刘老师是很熟,所以提问时开门见山,没有寒暄语,没有预示序列。你说得很对!

第二,我是很想早些知道问题答案,虽然屋子、远风老师都表了态,我也查了资料,但还是很想知道资深球迷刘老师的朴素感觉。

第三,刘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但我一看他的两条短信,就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在回答。比如,“貌似越来越流行了”,表明刘老师观察到这一说法越来越常用,被大家所熟悉和接受,一定不是解说员、球迷心目中的“病句”。

第四,刘老师对“晚安”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但给我带来很大的愉快!我的回复是一个表情:[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6 18:52: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00: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老师关于写论文时语料选择的问题~

    是选择日常生活中自己发现的语料比较好呢,还是选择出版物中出现的语料比较好呢?

    我本来想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语料的,但是又觉得是不是不太有说服力?而且看了一些论文,作者们都是从一些出版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或者报纸上的文章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中引的语料。可是感觉出版物中的语料呢又不太贴近生活也不太熟悉。所以就纠结了。

[em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5 0:39: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3: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皙在2010-6-25 0:33:44的发言:

    请教老师关于写论文时语料选择的问题~

    是选择日常生活中自己发现的语料比较好呢,还是选择出版物中出现的语料比较好呢?

    我本来想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语料的,但是又觉得是不是不太有说服力?而且看了一些论文,作者们都是从一些出版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或者报纸上的文章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中引的语料。可是感觉出版物中的语料呢又不太贴近生活也不太熟悉。所以就纠结了。

[em09]

     

         你应该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先确定题目,这样就有了研究角度。根据角度和切入点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材料。原则上出版物上的语料和日常生活中的语料都有研究价值,关键看你想研究什么了。

         你再考虑考虑,可以把题目先告诉我,发站内短信也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23: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25 13:11:30的发言:

     

         你应该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先确定题目,这样就有了研究角度。根据角度和切入点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材料。原则上出版物上的语料和日常生活中的语料都有研究价值,关键看你想研究什么了。

         你再考虑考虑,可以把题目先告诉我,发站内短信也可以。

    谢谢老师! 我给您发了站内短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18: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皙在2010-6-25 23:01:20的发言:

    谢谢老师! 我给您发了站内短信了~

     已经回复你了,请查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13: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6-26 18:53:15的发言:

     已经回复你了,请查收。

    收到了,谢谢老师~~

[em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05: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白天喝了浓茶的缘故,竟然失眠了。话说现在距离考试还有不到3个小时考试,Orz....  反正也看不进去书了,干脆跑来嘟哝两句。

刚刚浏览了一下以前同学发的帖子,加之考前的沉浸式复习,愈发感觉到语用学所蕴含的魅力。它跳出了语义学研究的框框,使语言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语言的目的是交际,语用学将语言放在真实具体的语境中,也正符合研究、运用语言的最终目的。离开语境的语言就像小鱼离开了水一样,失去生机与活力。

一句话,我为什么喜欢语用学呢?

因为它较之别的语言理论更能贴近我们的生活,尽管有些理论在实际中还是行不通。

好吧,我开始捶胸顿足,悔恨自己的旷课行为了。

嗯,以上算是是痴人说梦。

=====================啦啦啦,我是分割线===========================

刚才在摆弄以前的手机,看到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位留学生发给我的短信:

“如果一个男生走上前叫我‘同志’,那么他在对我说他是同性恋么?”

我记不清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了,大概是“同志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云云(好像我在暗示他的邪恶)”。

那么,“同志”到底在怎样的语境下是他想的那个意思呢?

我想大概是“***是同志”吧。

那如果是“***是个好同志”,意思又回去了。

这个对一个老外来说理解起来还真是有点儿困难,就好像那个有名的“***是东西”,“***不是东西”吧,呵呵~

好奇地问一句,对于一些类似的旧词“新”义(比如“小姐”)老师平时会跟留学生怎么讲呢?

我以为这个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各种悲剧的······

好了,胡言乱语到此为止,我要带着被各种小虫叮的包上考场了。

祝大家考试顺利!

[em01][em04][em09]

不是一晚上都失眠吧?首先对你表示同情和慰问!

对语用学我也有同感,相当一部分理论很实用,很有解释力;“一个男生走上前叫我‘同志’”,这个问题,我觉得正如你的回答的,基本上不可能是他理解的那个意思:一个陌生人,怎么会见第一面打招呼时就强加给对方那样的身份呢?情理上说不通。只有在特定场合,才可能是他想的那个意思(具体什么场合,咱们可以继续讨论)。现在大街上使用“同志”打招呼的中国人微乎其微,如果这位留学生碰上了,那他几乎跟中大奖的一样幸运了。

“小姐”的教法:到目前为止,我没遇到这个问题,大概跟我上的课型有关吧,在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汉语词汇学、汉语词义学、社会语言学等课程中更有可能需要讲解这个词的词义演变,但目前本科阶段留学生还没有机会学习这么“高深”的课程,也就是说,本科阶段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比较表面、很有限的;如果有留学生学生问我,这个词都有什么意思,我可能告诉他们需要依据场合而定,举一些典型例子,并嘱咐他们使用和理解时都要慎重,为了稳妥起见,使用时最好找一些别的词语,如“服务员”等来替代。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6-30 11:11: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0: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门课同学们终于考完了,首先祝贺你们!

对我来说,跟大家是一样的,这学期的语用学也是我教学上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在课堂上和论坛上的交流研讨,我们对这门学问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和不少的感受。刚才看着你们走出考场,我也有很多的感慨,虽然教学过程结束了,但希望我们还继续在水云间里继续谈论各种语用话题,继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第300个帖子,期末考试当天发布的,很有纪念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19 , Processed in 0.0752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