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称谓语的分析——以《围城》为例 白杨 200733023
【摘要】本文将探讨几个称谓语的语用规则,如先生、老师、妻子、内人,并分析这些规则在《围城》中是如何体现的。在《围城》中这几个称谓语的使用需符合一些特殊的场合的限制,才能达到合理表达和准确理解的目的。
围城中有两组词,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 第一组为:先生、丈夫、老师, 第二组为:妻子、太太、老婆,内人 这两组词组内词语意义相近且互有重叠,如果单独拿出来的话,是可以替换的。但是在具体语境中,有时候不留心地替换将会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比如,在正式场合介绍自己的妻子,会说:“这是我的太太”,如果说“这是我媳妇儿”就会惹笑话,违反了得体原则。除了使用场合,还有些语义或情感上的细微区别,这一点并不容易辨明。本文将讨论从语言使用的角度,以《围城》为例,讨论这些词的具体用法。 现代汉语里“先生”一词,有三种常见的用法。 一是放在男士姓、名或全名后,表示对某位男士的尊敬,如方先生、赵辛楣先生,这一用法与英语Mr.相同。慎明先生即储慎明,可以将名字放在“先生”的前边,二者可以互译。二是泛指男士,如,女士们、先生们,此处的“先生”可以翻译作英文gentleman。第三则是对老师的称呼。 这三种用法在《围城》中都有体现。前两种用法都是在汉英文化交流的深入而兴盛起来,《围城》的写作时间是1944年至1946年,是钱钟书先生结合自己的留学、讲学经历,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的一群留洋学生于民国26年(1937年)归国之后的情感、事业和生活。正因为如此,《围城》中的中西、雅俗的对比非常强烈。 《围城》21万字,其中“先生”一次出现了514次,平均每万字的重现率是非常高的。总体来说,《围城》的“先生”有这样几种用法。 1. 与英文的Mr.对应,意为男士。《围城》的主角是一群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使用Mr.或Monsure互相称呼彼此。比如方先生、李先生、梅先生等。作者在叙述时多直称人物的名字,有时也用“X先生”,“先生”一词更多地出现在书中人物的对话里。 2. 泛指男士们。 李先生们因为行李累赘,没赶上第一条船。 3. 称呼老师,如: l 鸿渐追想他的国文先生都叫不响,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口边卖弄, l 三闾大学是今年刚着手组织的大学,高松年是他的先生。 l 辛楣笑道:“这是董斜川想出来的,他说,同跟一个先生念书的叫‘同师兄弟’,同在一个学校的叫‘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 l 辛楣道:“今天那位贵客视学先生是位导师制专家,去年奉命到英国去研究导师制的,在牛津和剑桥都住过。” 上面几例中,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先生”此时指的是老师。但是,除了,上下文,是否还有其他语用特点能体现这第三个用法?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我们可以从语境中抽象出形态上的特点。先生1和先生3的区别:如果是表示老师的含义,前面不会使用姓,可以加上科目或职责,如,国文先生、视学先生。但《围城》中也有“老师”这个词,可见“先生”并不是完全取代“老师”。如下句: l 有赵辛楣去世的父亲的大照相、赵辛楣硕士制服手执文赁的大照相、赵辛楣美国老师的签字照相。 l 鸿渐道:“我看这题目已经像教国文的老师所谓‘做死’了,没有话可以说了,你换个题目来开顽笑,行不行?”辛楣笑他扯淡。 l 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 l 难道教书跟作诗一样,需要“别才”不成?只懊悔留学外国,没混个专家的头衔回来,可以声威显赫,开藏有洋老师演讲的全部笔记秘本的课程,不必像现在帮闲打杂,承办人家剩下来的科目。 l 她曾在大学读过一年,因贫血症退学休养,家里一住四五年,每逢头不晕不痛、身子不哼哼唧唧的日子,跟老师学学中国画,弹弹钢琴消遣。 l “我走了,你老师来了再学点新的本领,你真是个好学生,学会了就用!” 但“老师”仅出现了六次,对于先生一词的偏好就可以看出来了。教师也出现了六次,但都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而不是有情境的会话,这里便不单独列出。
4. 先生还有“丈夫”的含义,如: l 夫妇俩同在一家大纱厂里任要职,先生是总工程师,太太是人事科科长。 但是这个含义仅出现了一次。钱钟书更偏向于使用“丈夫”一词,共使用了71次。例如: l 这女人的漂亮丈夫,在旁顾而乐之,因为他几天来,香烟、啤酒、柠檬水沾光了不少。 l 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 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l 汪处厚不会懂西洋音乐,当然以为太太的钢琴弹得好;他应该懂得一点中国画,可是太太的画,丈夫觉得总不会坏。 以上是对“先生”一词语义的语用分析。
与“丈夫”相对的“妻子”的概念,在围城里也有多种体现。 1. 使用“内人”一词,共15次,下面选几例进行分析。 l 斜川客观地批判说:“内人长得相当漂亮,画也颇有家法。她画的《斜阳萧寺图》,在很多老辈的诗集里见得到题咏。她跟我龙树寺,回家就画这个手卷,我老太爷题两首七绝,有两句最好:‘贞元朝士今谁在,无限僧寮旧夕阳!’的确,老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每况愈下,‘不须上溯康乾世,回首同光已惘然!’。”说时摇头慨叹。 方鸿渐闻所未闻,甚感兴味。只奇怪这样一个英年洋派的人,何以口气活像遗少,也许是学同光体诗的缘故。 斜川是留洋归来的,但言谈之间充满了遗少气息,遣词造句很是古雅。 l 周经理见了他,皱眉道:“你怎么一回事?我内人在发肝胃气,我出门的时候,王妈正打电话请医生呢。”鸿渐忙申辩,自己一清早到现在没碰见过她。 周经理摇摇头,想女人家不懂世事,只知道家里大发脾气,叫丈夫在外面做人为难自己惨淡经营了一篇谈话腹稿,本想从鸿渐的旅行费说到鸿渐的父亲,承着鸿渐的父亲,语气捷转说:“你回国以后,没有多跟你老太爷老太太亲热,现在你又要出远门了,似乎你应该回府住一两个月,伺候伺候二老。我跟我内人很喜欢你在舍间长住,效成也舍不得你去可是我扣留住你,不让你回家做孝顺儿子,亲家、亲家母要上门来‘探亲相骂’了——” 这两处是周经理对方鸿渐说的。周经理是方鸿渐的“半个”丈人,非常惧内,虽然开办了洋行,但受过私塾教育的他还是非常传统,因此当着女婿,也要用“内人”来称方鸿渐的岳母。 l “请舍侄再三劝驾,我却不过情,我内人身体不好,也想换换空气。到这儿来了,知道有先生你,我真高兴,我想这系办得好了——” 这一句是三闾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汪处厚在与几位老师们的交谈其中一句。 l 高松年欢喜道:“同事们应当和衷共济,下学年一定聘夫人帮忙。”韩学愈高傲地说:“下学年我留不留,还成问题呢。协合大学来了五六次信要我跟我内人去。” l 汪处厚碰到鸿渐,说汪太太想见他跟辛楣,问他们俩寒假里那一天有空,要请吃饭。他听说他们俩寒假上桂林,摸著胡子笑道:“去干么呀?内人打算替你们两位做媒呢。” l “政府难得这样不包庇,不过他早捞饱了!”他指着壁上持的当代名人字画道:“这许多是我逃难出来以后,朋友送的。我灰了心了,不再收买古董了,内地也收买不到什么——那两幅是内人画的。”(汪处厚) 以上三例分别是是高松年和汪处厚在会话中使用的。汪处厚是中文系的系主任,高松年是三闾大学校校长,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说话爱咬文嚼字,使用的字眼也多是非常文雅的。“内人”一词的使用,反映了钱钟书先生在人物塑造上的前后一致,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身份是非常协调的。 2. 直接使用“妻子”一词,仅有2次。与“老婆”一起分析。 l 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3. 使用“老婆”一词20次。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妻子”、“老婆”出现的语境多是贬义的,可以看到有很多贬义的配搭,如“怕老婆”、“又丑又穷”、“鼻息如雷”,“生孩子”、“娶老婆”、“不放在心上”等。
4. 对于女性配偶或已婚妇女这个意义的表示,“太太”是最常见的,共出现309次。比起妻子、老婆,太太这个词,明显更体面、更得体。不过也有一个例外: l 那汉子看他们人多气壮,态度软下来了,说:“你们男人坐,可以,你们这位太太坐,那不行!这是米,吃到嘴里去的。” 这一段,是在方鸿渐一行人奔赴三闾大学途中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一幕,众人劝说一位农民允许孙小姐做到他的米袋子上。农民使用“太太”一词,并不是将已婚未婚作为判断的标准,很明显是根据他们一行人的穿着、谈吐,判断出他们拥有体面的身份,然后使用“太太”这个词来称呼孙小姐。
综上,《围城》里这些称谓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和使用的语境,即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外语学习经验者,偏好使用“先生”一词表示对男士的尊称或泛称,放在姓或全名的后面,同时也喜欢用“先生”来称呼老师或教师,表达尊敬,此时不加姓名地单独使用,也可以放在职责或科目后面。“先生”也可以用来表示“丈夫”,在表达与“丈夫”相对的含义时,“内人”的使用者多受过中国传统的国文教育,行事言语非常文雅,“老婆”、“妻子”是有些粗俗的用法,《围城》里上层社会的人物们更多使用“太太”来表达“妻子”,因此“太太”一词也具有了体面、上层的色彩。这些称谓语在这个范围的人群里,满足这样的一些原则,才能够符合会话的得体和礼貌,实现交际的顺利完成。
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件室研发的ICTLAS分词软件,将《围城》进行词语切分,使用早稻田大学开发的Antconc软件进行词频统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5 18:11: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