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3 00: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7-2 20:44:51的发言:


  

       说到考题,有一个遗憾,应该在试卷上注明郭子由郭冬临扮演,小丽由牛莉扮演,这样更便于你们理解:因为里面有一句台词“有本事你揪我头发”,想到光头的郭冬临,幽默效果才能出来的;会不会有同学没看过这个小品呢?不注明就更不好联想、更吃亏了。

       下学期如果还有语用学课,我就要另开新帖了,看看你们哪一届的战斗力更强大。 [em07]


   

       啊,老师真是精益求精啊~ 赞个!我倒是没看过这个小品,但是知道是郭冬临和牛莉演的,那段时间春晚重播率很高啊,后悔每次看见了就换台。。。。。

    呵呵,也对,开个新帖,不同的语用学班来个PK,哈哈~

     以后就别换台了,哈哈!

[em01]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7-3 20:30: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 0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王子在2010-7-2 22:13:01的发言:
             考试时,郭皙坐在我前面,因为“郭子”的问题,我还游了一会儿神,差点没答完卷~~~

    我错了。。。

    哈哈!这里也成了快乐的楼。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7-3 20:30: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 14: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O(∩_∩)O~水一下~觉得挺有意思的,就转上来了~~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说了些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会愈演愈烈,最终局面无法收拾。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举个例子吧。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小伙儿下站下车马路对面坐回去呗。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该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  

  “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说。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乘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  

  “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根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象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您”的。可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就象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多了去了!”  

  要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  

  “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话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  

  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  

  “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儿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实在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  

  “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儿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我先到派出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来着。我呼吁让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有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  
  

[em01][em01]

       很早的时候,看到一部前苏联的电视片,名字叫《春天的第十七个瞬间》,里面的情节早忘了,但一句旁白记忆犹新:一场谈话,人们记得最清的就是最后一句。我们学了语用学,更是要慎重对待每个话轮或者每场谈话的最后一句。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7-3 20:35:1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 14: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_<)~~~~ 我也没看过这个小品~~哎~~[em19][em19]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7-3 20:37: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20: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未央在2010-7-3 14:36:56的发言:

~~~~(>_<)~~~~ 我也没看过这个小品~~哎~~[em19][em19]


    

          没关系的,台词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怎么从语用角度来解释确实需要想一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3 20:38: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4 16: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汗了~哎~我真是看很好一会儿才理解的~都是不看春晚惹得祸啊~

嘿嘿~我们一般说“一半天”~可能是方言吧~没意识到普通话里说“半天”

[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邓晓天在2010-7-4 16:02:44的发言:

汗了~哎~我真是看很好一会儿才理解的~都是不看春晚惹得祸啊~

嘿嘿~我们一般说“一半天”~可能是方言吧~没意识到普通话里说“半天”

[em01]

    

       也可能我应该多放上些台词便于你们理解,小品长得很,一共出现了四、五个包含“欺骗”行为的电话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5 15:54: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7: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期中论文

几个称谓语的分析——以《围城》为例

白杨 200733023

【摘要】本文将探讨几个称谓语的语用规则,如先生、老师、妻子、内人,并分析这些规则在《围城》中是如何体现的。在《围城》中这几个称谓语的使用需符合一些特殊的场合的限制,才能达到合理表达和准确理解的目的。

围城中有两组词,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

第一组为:先生、丈夫、老师,

第二组为:妻子、太太、老婆,内人

这两组词组内词语意义相近且互有重叠,如果单独拿出来的话,是可以替换的。但是在具体语境中,有时候不留心地替换将会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比如,在正式场合介绍自己的妻子,会说:“这是我的太太”,如果说“这是我媳妇儿”就会惹笑话,违反了得体原则。除了使用场合,还有些语义或情感上的细微区别,这一点并不容易辨明。本文将讨论从语言使用的角度,以《围城》为例,讨论这些词的具体用法。

现代汉语里“先生”一词,有三种常见的用法。

一是放在男士姓、名或全名后,表示对某位男士的尊敬,如先生、赵辛楣先生,这一用法与英语Mr.相同。慎明先生即储慎明,可以将名字放在“先生”的前边,二者可以互译。二是泛指男士,如,女士们、先生们,此处的“先生”可以翻译作英文gentleman。第三则是对老师的称呼。

这三种用法在《围城》中都有体现。前两种用法都是在汉英文化交流的深入而兴盛起来,《围城》的写作时间是1944年至1946年,是钱钟书先生结合自己的留学、讲学经历,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的一群留洋学生于民国26年(1937年)归国之后的情感、事业和生活。正因为如此,《围城》中的中西、雅俗的对比非常强烈。

《围城》21万字,其中“先生”一次出现了514次,平均每万字的重现率是非常高的。总体来说,《围城》的“先生”有这样几种用法。

1.         与英文的Mr.对应,意为男士。《围城》的主角是一群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使用Mr.Monsure互相称呼彼此。比如先生、先生、先生等。作者在叙述时多直称人物的名字,有时也用“X先生”,“先生”一词更多地出现在书中人物的对话里。

2.         泛指男士们。

先生们因为行李累赘,没赶上第一条船。

3.         称呼老师,如:

l       鸿渐追想他的国文先生都叫不响,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口边卖弄,

l       三闾大学是今年刚着手组织的大学,高松年是他的先生

l       辛楣笑道:“这是董斜川想出来的,他说,同跟一个先生念书的叫‘同师兄弟’,同在一个学校的叫‘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

l       辛楣道:“今天那位贵客视学先生是位导师制专家,去年奉命到英国去研究导师制的,在牛津和剑桥都住过。”

上面几例中,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先生”此时指的是老师。但是,除了,上下文,是否还有其他语用特点能体现这第三个用法?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我们可以从语境中抽象出形态上的特点。先生1先生3的区别:如果是表示老师的含义,前面不会使用姓,可以加上科目或职责,如,国文先生、视学先生。但《围城》中也有“老师”这个词,可见“先生”并不是完全取代“老师”。如下句:

l       有赵辛楣去世的父亲的大照相、赵辛楣硕士制服手执文赁的大照相、赵辛楣美老师的签字照相。

l       鸿渐道:“我看这题目已经像教国文的老师所谓‘做死’了,没有话可以说了,你换个题目来开顽笑,行不行?”辛楣笑他扯淡。

l       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

l       难道教书跟作诗一样,需要“别才”不成?只懊悔留学外国,没混个专家的头衔回来,可以声威显赫,开藏有洋老师演讲的全部笔记秘本的课程,不必像现在帮闲打杂,承办人家剩下来的科目。

l       她曾在大学读过一年,因贫血症退学休养,家里一住四五年,每逢头不晕不痛、身子不哼哼唧唧的日子,跟老师学学中国画,弹弹钢琴消遣。

l       “我走了,你老师来了再学点新的本领,你真是个好学生,学会了就用!”

但“老师”仅出现了六次,对先生一词的偏好就可以看出来了。教师也出现了六次,但都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而不是有情境的会话,这里便不单独列出。

4.         先生还有“丈夫”的含义,如:

l       夫妇俩同在一家大纱厂里任要职,先生是总工程师,太太是人事科科长

但是这个含义仅出现了一次。钱钟书更偏向于使用“丈夫”一词,共使用了71次。例如:

l       女人的漂亮丈夫,在旁顾而乐之,因为他几天来,香烟、啤酒、柠檬水沾光了不少。

l       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 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l       汪处厚不会懂西洋音乐,当然以为太太的钢琴弹得好;他应该懂得一点中国画,可是太太的画,丈夫觉得总不会坏。

以上是对“先生”一词语义的语用分析。

与“丈夫”相对的“妻子”的概念,在围城里也有多种体现。

1.       使用“内人”一词,共15次,下面选几例进行分析。

l       斜川客观地批判说:“内人长得相当漂亮,画也颇有家法。她画的《斜阳萧寺图》,在很多老辈的诗集里见得到题咏。她跟我龙树寺,回家就画这个手卷,我老太爷题两首七绝,有两句最好:‘贞元朝士今谁在,无限僧寮旧夕阳!’的确,老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每况愈下,‘不须上溯康乾世,回首同光已惘然!’。”说时摇头慨叹。

方鸿渐闻所未闻,甚感兴味。只奇怪这样一个英年洋派的人,何以口气活像遗少,也许是学同光体诗的缘故。 

斜川是留洋归来的,但言谈之间充满了遗少气息,遣词造句很是古雅。

l       周经理见了他,皱眉道:“你怎么一回事?我内人在发肝胃气,我出门的时候,王妈正打电话请医生呢。”鸿渐忙申辩,自己一清早到现在没碰见过她。

周经理摇摇头,想女人家不懂世事,只知道家里大发脾气,叫丈夫在外面做人为难自己惨淡经营了一篇谈话腹稿,本想从鸿渐的旅行费说到鸿渐的父亲,承着鸿渐的父亲,语气捷转说:“你回国以后,没有多跟你老太爷老太太亲热,现在你又要出远门了,似乎你应该回府住一两个月,伺候伺候二老。我跟我内人很喜欢你在舍间长住,效成也舍不得你去可是我扣留住你,不让你回家做孝顺儿子,亲家、亲家母要上门来‘探亲相骂’了——”

这两处是周经理对方鸿渐说的。周经理是方鸿渐的“半个”丈人,非常惧内,虽然开办了洋行,但受过私塾教育的他还是非常传统,因此当着女婿,也要用“内人”来称方鸿渐的岳母。

l       “请舍侄再三劝驾,我却不过情,我内人身体不好,也想换换空气。到这儿来了,知道有先生你,我真高兴,我想这系办得好了——”

这一句是三闾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汪处厚在与几位老师们的交谈其中一句。

l       高松年欢喜道:“同事们应当和衷共济,下学年一定聘夫人帮忙。”韩学愈高傲地说:“下学年我留不留,还成问题呢。协合大学来了五六次信要我跟我内人去。”

l       汪处厚碰到鸿渐,说太太想见他跟辛楣,问他们俩寒假里那一天有空,要请吃饭。他听说他们俩寒假上桂林,摸著胡子笑道:“去干么呀?内人打算替你们两位做媒呢。”

l       “政府难得这样不包庇,不过他早捞饱了!”他指着壁上持的当代名人字画道:“这许多是我逃难出来以后,朋友送的。我灰了心了,不再收买古董了,内地也收买不到什么——那两幅是内人画的。”(汪处厚)

以上三例分别是是高松年和汪处厚在会话中使用的。汪处厚是中文系的系主任,高松年是三闾大学校校长,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说话爱咬文嚼字,使用的字眼也多是非常文雅的。“内人”一词的使用,反映了钱钟书先生在人物塑造上的前后一致,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身份是非常协调的。

2.       直接使用“妻子”一词,仅有2次。与“老婆”一起分析。

l       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3.       使用“老婆”一词20次。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妻子”、“老婆”出现的语境多是贬义的,可以看到有很多贬义的配搭,如“怕老婆”、“又丑又穷”、“鼻息如雷”,“生孩子”、“娶老婆”、“不放在心上”等。

4.       对于女性配偶或已婚妇女这个意义的表示,“太太”是最常见的,共出现309次。比起妻子、老婆,太太这个词,明显更体面、更得体。不过也有一个例外:

l       那汉子看他们人多气壮,态度软下来了,说:“你们男人坐,可以,你们这位太太坐,那不行!这是米,吃到嘴里去的。”

这一段,是在方鸿渐一行人奔赴三闾大学途中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一幕,众人劝说一位农民允许孙小姐做到他的米袋子上。农民使用“太太”一词,并不是将已婚未婚作为判断的标准,很明显是根据他们一行人的穿着、谈吐,判断出他们拥有体面的身份,然后使用“太太”这个词来称呼小姐。

综上,《围城》里这些称谓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和使用的语境,即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外语学习经验者,偏好使用“先生”一词表示对男士的尊称或泛称,放在姓或全名的后面,同时也喜欢用“先生”来称呼老师或教师,表达尊敬,此时不加姓名地单独使用,也可以放在职责或科目后面。“先生”也可以用来表示“丈夫”,在表达与“丈夫”相对的含义时,“内人”的使用者多受过中国传统的国文教育,行事言语非常文雅,“老婆”、“妻子”是有些粗俗的用法,《围城》里上层社会的人物们更多使用“太太”来表达“妻子”,因此“太太”一词也具有了体面、上层的色彩。这些称谓语在这个范围的人群里,满足这样的一些原则,才能够符合会话的得体和礼貌,实现交际的顺利完成。

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件室研发的ICTLAS分词软件,将《围城》进行词语切分,使用早稻田大学开发的Antconc软件进行词频统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5 18:11: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8: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自己的论文不像是个语用学的论文,把本来很明显的事实用例子解释一遍,好像包含了一些语法分析。

写下来觉得很奇怪。

(1)这篇论文是对“先生”、“太太”称呼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是一篇很好的语用学论文;

(2)利用语料库的切实语料展示了这些指示语的出现环境,事半功倍;

(3)量化分析,是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很提倡的研究方法,这篇论文作了很好的尝试;

(4)结论部分,即对几组词语出现环境、规律的探讨还可以再深入挖掘。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7-5 20:32:5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8: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7-3 14:34:06的发言:

       很早的时候,看到一部前苏联的电视片,名字叫《春天的第十七个瞬间》,里面的情节早忘了,但一句旁白记忆犹新:一场谈话,人们记得最清的就是最后一句。我们学了语用学,更是要慎重对待每个话轮或者每场谈话的最后一句。


这不是TRP转换关联位置嘛,可以预测终止位置,可以提示话轮的转移,看来这TRP在体现交际意图方面还有重要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5 18:12: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11 , Processed in 0.0714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