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帖) 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两句口号中,“万岁”和“万寿无疆”各被重复三遍,这显然违背了会话含义理论量的原则的第二次原则:“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1]”这样的同义反复使听话人(人民大众)越过其表面意义——单纯的词句重复,进行对隐含意义的思考,“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着实伟大(为了更生动形象的表达,这里笔者也用了重复)”。通过重复,听话人被感染,从而有所行动,去思索,去投身革命。 三.对革命口号使用时期的语境认识
前文提到:革命口号,就是在革命时期,广义上包括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内战期间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因为口号多为简短、精悍的句子,并没有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中的具体时间、地点、场合也很模糊,我们可以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内战期间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大背景,以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和参与者认知语境作为对象,进行简要的语境分析。 (一)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以从抗日战争到内战这段时期为例,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状态。 我们一定要解放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 若把这句口号抽离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大背景,则很难理解具体何谓“解放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是指所有在资本主工厂被资本家剥削的工人阶级?还是指生活在各个国家社会最底层的、失去民主权利的那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这时,只有把这句口号放在大社会背景下,即中国抗战和内战的社会背景,我们才能知道解放劳动人民,其实就是使中国人民可以不再饱受战争煎熬,可以当家作主,可以得到自由。 (二)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来分析,即以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的视角来看。 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可见,中国革命精神被深深堪嵌于整个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时期,中国革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历史中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用革命手段推翻黑暗反动统治,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革命精神表现为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早期社会主义革命精神。 回到革命口号问题,说话人(革命口号创作者或发出者)和听话人(人民大众)在不同时期包含了不同的革命阶级,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拥有相同或类似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习俗。例如: 坚决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 这句革命口号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是绝对不能被接受到。近现代西方人民生长在资本主义的国度里,从小接受资本主义文化,很多资本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民族文化,被全社会人所拥护。试想这句在中华民族文化圈引起共鸣,成功号召中华儿女的口号若被西方资本主义统治者所使用,那么后果只会是被嗤之以鼻,甚至被当作反革命份子,全社会群起而攻之。因为,东西方文化传统语境各有不同。 (三)从社会大背景以及说话人(革命口号创作者或发出者)和听话人(人民大众)共同认知境角度来分析革命口号意义的变化。 笔者在全文开端就提到:革命口号不仅陪伴着那些年代出生的前辈们走过人生,甚至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一群80、90后的孩子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想通过语境的角度分析近些年来,革命口号又“红火”起来的原因。 上文已经分析了革命口号在产生时期的语境,下面,我们来看看新中国革命口号“复兴”的语境。近百年来,无数的革命口号帮助中国人民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在新的世纪,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复兴和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民继承和发扬了革命精神,旧的革命口号又得到了年轻一辈的崇尚。 但是,由于语境不同,口号意义也不一样了。例: 将革命进行到底。 正如上文分析,把此口号中的“革命”放在口号产生的年代,即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内战期间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为民族传统文化语境,此中的“革命”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大跃进”,为“达到资产阶级反动派”而奋斗。而在如今,就如我前文所提到“将‘将革命进行到底’海报贴在宿舍门上得以激励”的现象,我们以当代社会大学生生活为语境分析: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已经成功,我们,特别是现代大学生的任务已经变为了好好学习,成为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即语境变了,所以,此中“革命”意义发生了变化,变为“同学们想通过认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学业成绩的艰辛奋斗”,很显然,这时口号中的“革命”变成了学生们在学业上的“奋斗”。 另外,在不同年代的听话人,即接受海报内容、使用海报人的价值观、世界知识等认知语境也发生了变化。几十年前,老一辈们深受无产阶级感染,“革命”就是坚决打倒资本主义,立志为建立起无产阶级社会奋斗终生,近些年来,二十一世纪新一辈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先进文化的冲击,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将资本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之精华相结合,学生们“革命”的内容甚至包涵学习英语等资本主义知识,目的也包括留学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 这样一分析,革命口号应用于现代社会意义完全不一样了。 结语:几十年前,革命口号响遍大江南北,以其强大的号召力聚集了大众的力量,助革命走向成功。几十年后,革命口号再度红透全国,成为新一代最in语。革命语言生生不息,其含义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些都能从语用学的角度得到解释。可见。神奇的语用学真的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
-------------------------------------------------------------------------------- [1] 语言学教程 [M] 索振羽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p56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7-14 21:31: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