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木兰晓芙

[语用学]教学专用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7-14 23:06:33的发言:

谢谢木兰老师

我好奇的是,“盲从”、“迷信”这样的词语,在文革时期也是不好的词语,尤其是“迷信”,是要被“打倒”的,当时的人怎么就会接受它们和伟大领袖放在一起呢,那个提出口号的人也没有被认为是污蔑伟大领袖?

        被打倒的“迷信”大多前面有“封建”二字吧;而口号中的“迷信”就是字面意思,着迷地相信。

        只是随意解释一下,其实我也觉得“迷信”、“盲从”用得不寻常,与现在我们惯常熟悉的感情色彩不符合;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我们又不熟悉。建议我们俩和有兴趣的同学,假期回家各自去请教一下自己的长辈或者家长,搞个革命口号的大调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20: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7-15 10:10:28的发言:

我怎么觉得你以前发过相同内容的帖子?哈哈!

    是,在前面发过,但是没有图不够形象,今天看心理学课本看到了,就顺便发上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09: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7-15 20:49:37的发言:

    是,在前面发过,但是没有图不够形象,今天看心理学课本看到了,就顺便发上来了。。

     知道了,谢谢小焕!请把你的作业发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09: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7-15 10:16:55的发言:

        被打倒的“迷信”大多前面有“封建”二字吧;而口号中的“迷信”就是字面意思,着迷地相信。

        只是随意解释一下,其实我也觉得“迷信”、“盲从”用得不寻常,与现在我们惯常熟悉的感情色彩不符合;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我们又不熟悉。建议我们俩和有兴趣的同学,假期回家各自去请教一下自己的长辈或者家长,搞个革命口号的大调查。

谢谢木兰老师!

不给你们捣乱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0: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7-16 9:53:44的发言:

谢谢木兰老师!

不给你们捣乱了,呵呵!

      

         欢迎你常来常发言!我是真的觉得搞革命口号调查有意义,顺便咱们也可以补补历史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6 10:05: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1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阎连科、张贤亮总是在小说里戏剧化地使用文革口号,有陌生化效果,真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11: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7-16 11:13:09的发言:

阎连科、张贤亮总是在小说里戏剧化地使用文革口号,有陌生化效果,真有意思。

这个话题太有意思了。可以再深入下去。

小白杨提的这点也很好玩。在新的语境里如何用这些口号(包括现在一些广告)生产出新的意义,可能不仅仅是陌生化。

参看阎连科的小说《为人民服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6 11:32:3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5: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稀客稀客!欢迎不为老师!阎连科的这篇小说我还没看过,假期正好一边进行革命口号调查一边阅读相关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0 2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用学]郝小焕:手语和语用学

手语和语用学

一、             引言

首先,来看几条关于“手语”的信息:

1.有这样一首诗歌《手势——写给哑语老师》:

“我惊讶于亚于老师会说话的手。字、词、句,用手势组合;数学、物理、文学,用手势传授。在深不见底的沉默里,你把世界向着讲台下打开。

我沉迷于哑语教师有表情的手。表现力与愤怒,如舟船行于江海;表现美与温柔,如花叶在风中飞飏。在无法沟通的孤独里,你的手势收藏了全部人性,转身又魔术般向台下释放。

你站在课堂里,用一双手表演。没有钢琴家的艺术,但质朴得多;没有舞蹈家的灵巧,但表达深沉得多。在一个个手势的变换里,更多的哑默者学会表情达意,不是用有声的音响,而是用手的歌唱;学会写“爱”字,不是在纸上而是在空中。

你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道优美得令人难以忘却的手势。

在你的手下,世界何曾缄默?世界总是热烈激扬,翻飞如雨。

在你的手势里,哑默者何曾孤独?哑默者的心声总是汩汩而出,永远不会断流!”

2.美国最近推出一种哑语翻译手套。这种“哑语翻译手套”内装有多个传感器,带有一个小型的信号传送器,一个独立的、能装入口袋的接收器。使用时,接收器能将聋哑人的手势所隐含的意思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自动显示在显示屏上。

3.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视频哑语手机软件:通过视频手机传递的是脸部表情,这是聋哑人通信最主要的内容。……以高分辨率传输的图像信号中,最重要的部分集中在通信者的脸部。

手语,即哑语,是聋哑人利用手的动作(手势符号)进行交往的特殊“语言”。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手语对聋哑儿童的重要作用。姑且不论哑语的“翻译手套”和“手机软件”合理性及结果,从这两条信息大致可以看到部分研究人员对于这一话题的重视。在这里,我选择“手语和语用学”这个话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之前在水云间语用学的讨论帖里,关于“哑语”的讨论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学完了这一学期的课程,我想就这个问题看一看专家的学术论著,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 手语作为一门“自然语言”越来越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众多学者开始对其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在我搜索的论文中,关于手语的语音学(手形构成法则)、形态学(单词构成法则)、语法学(句子结构法则)、习得研究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关于手语的语用学研究的几乎为零,因此,我想尝试用所学的语用学知识来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

3. 手语作为聋人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手语在聋人知识习得、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中伴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尊重聋哑人,也尊重他们的“语言”,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在与聋哑人的交际中真正地尊重他们。目前手语的应用范围较广,残奥会、新闻手语翻译等,手语也逐渐引起更多人的研究。

4. “手语研究对语言学、神经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认知科学等都有巨大的意义”,“手语研究有利于我们揭示人类语言的生理基础”,“通过比较口语和手语的产生,能使我们理清通过语言器官的物理特点将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区别出影响语言产生的广泛的生物性因素和言语所独有的因素”,“通过对聋儿早期手语习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虽然手语和口语共有一些基本的语法特征,但是视觉语言通道和听觉语言通道有差别。这些研究有助于阐明语言习得的哪些方面是有普遍性的,哪些方面是某些类型的语言所特有的,以及哪些方面是特定通道的语言所特有的”。“由于很多聋童早期没有接触过手语,这为理解环境因素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线索,日益引起多学科的学者和专家的重视。”[1]

本文将对学术论文中关于手语的定义、语言学界定、目前研究概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关于手语的语用学研究角度。

二、             性质、定义的界定

自手语在法国出现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就开始对手语的性质产生兴趣。现阶段对手语的界定可以从以下文献专著中看出:

《辞海》(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认为,“手语是聋哑学校进行教学和聋人之间传递思想的方法。分为指语和手势语两种。”《中国百科大辞典》(1990年华夏出版社出版)认为,“手语是聋哑学校进行教学和聋哑人之间传递思想的媒介,分为指语和手势语两种。”《聋人手语概论》(傅逸亭、梅次开著,1986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认为,“聋人的手势语是聋人的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为所有聋人服务的,它是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联系,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聋人的手势语与他们的思维直接联系,有它的基本词和某些特殊的语法规则。”《中国手语研究》(赵锡安著,1990年华夏出版社出版)认为,“目前对手语语法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手语的语法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从上述定义可见,《辞海》和《中国百科大辞典》仅对手语的使用范围做了界定。《聋人手语概论》仅强调了手语产生的原因。《中国手语研究》仅提出了手语的语法观点。

手语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动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杨军辉
  
《中国特殊教育》2002.133页)。它“用手来表达语言,手形是它的物质载体,通过手的形状、位置、运动来传递信息”(《手语性质分析》,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国手语在使用中还可以分为手势汉语(Signed Chinese)和自然手势(Chinese Sign Language)(《手语性质分析》,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势汉语是依照汉语的语法规则,按照手势与词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打出来的,因而它没有独立的语法和构词体系,它的语法和构词规则是从属于现代汉语的,目前,在教学中使用的就是这种语言。而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进行交际的语言,其特点是与有声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受有声语言语法规则的制约”(《两种不同的手语》哈平安
  
《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页),有自己特有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

关于手语的讨论日益增多,但至今没有权威书籍对手语性质进行过界定。

三、             目前研究概况

手语具有社团性、社会性。手语对听障人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听障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手段。每个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语,对本族言语蕴涵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听障人不是一个民族。但生理上的残缺和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自然而地形成了一个集团。交际手段的需要产生了他们的特殊言语――手势语。手势语实际上是听障人的“民族言语”——社团语言,他们对手势语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手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手语是由劳动产生,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语言一起成长,依赖于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要受到社会和语言的制约。

手语也有“国界”,国内国外、大陆港台关于手语的分别有不同的研究概况。下面就“中国手语”介绍目前的研究概况:

1.中国手语各领域的研究概况

2009年的《国内手语文献综述》中余晓婷、贺荟中用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以“手语”为关键词,对国内自1979年到200829年来有关手语研究的文章进行统计,共搜索到297篇文章,内容包括:手语计算机识别系统的研究53篇,占总数的17.85%;与手语有关的文章,如学手语、手语普及调查、手语新闻研究等198篇,占总数的66.67%;真正关于手语研究的有46篇,占总数的15.48%。文献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七类:手语界定、中国手语的语言学研究、手语习得的研究、中国手语语法规律研究、手语的脑功能研究、手语作用的研究、国外手语的研究。其中手语作用的研究、中国手语的语言学研究和国外手语的研究较多,约占总数的60.87%

对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引用的文章中,对研究方法阐释比较清晰的文章共31篇,方法依次为综述法(3)、实验法(3)、比较法(3)、分类法(5)和描述法(17),分别占到总数(31)9.68%9.68%9.68%16.13%54.83%

对研究者专业背景进行分析,发现来自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和英语专业的人次最多。除了本文引用的文章以外,另有53篇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的文章属于手语的计算机识别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均有信息科技专业背景。

2.中国手语的语言学研究

国内对手语的语言学研究起步晚、研究少。聋人教师梅芙生认为:“手语是聋哑人的交际语言,聋哑人不但靠它生活,而且靠它思维。手语拥有自己的语法,具备表达思想的功能,所以是一种很好的语言”。李尚生在综述类文章中指出手语在本质上已具备语言的基本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还有差距,手语是一种发展中的准语言,因此,既不能剥夺手语的语言资格,也不能盲目抬高手语的语言地位。关于中国手语语言资格的研究,刘润楠用综述法,从语音、形态、语义、语用、句法及其历史发展和演化这几个部分对现阶段中国大陆的手语语言学研究做了归纳。总的来说,中国大陆手语语音学、音位学和形态学的研究已初见规模,而手语语义学和句法学研究缺乏系统性,手语语用学的研究则几乎为零。

傅逸亭和梅次开用实验法进行了语音与音位研究,即让两个聋人用手语交谈,其中一个带口罩遮住口鼻,结果发现人们对手语的理解便会变得模糊,以此得出表情是构成手语语音和音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手语形态学研究上,用分类法从构词的角度把手语词汇分为象形式、会意式、表音式、仿字式和结合式五大类;在语义学研究上,提出中国手语的两大特点为语义扩大和一形多义。赵锡安在手语形态学研究上,仿照汉字六书造字把手语词汇造词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刘爱琴和杨军辉等人在手语句法学研究上,指出手语的两个特征——颠倒和省略。但以上研究多从教学和功能的角度出发,带有传统语法和功能派的色彩。

郑璇在《中国手语的语言学地位》中认为“手语是聋哑人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他们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习得的‘第一语言’”。他重视手语的语言学地位。用描述法从手语形态学角度,对中国聋人手语的构成要素、本质属性及语言地位作了探讨,指出中国聋人手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与汉语的关系是借用与被借用的关系。结果为:主流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语汇、语法。对手语而言,也存在三个对应的要素:语形、语汇、语法。手语的本质属性为系统性、社会性和工具性。杨松等用描述法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提出手语和汉语、英语等有声语言一样,同时具有理据性和任意性。手语词汇的理据性和任意性是强弱、多少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手语词汇的任意性也是手语具有语言资格的有力证据。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国手语语言学的研究来探讨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但研究维度仅局限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音学、音位学和形态学上,对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等方面的研究甚少。要全面地了解中国手语的语言学特征就应该从多个维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四、手语与语用学

目前,学术论文中对手语的语用学研究较少,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敬请老师指正。由于现在本人理论水平不高,对手语了解有限,不能根据手势对手语对话进行真实的分析研究,不能对聋哑人进行实地采访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只能当作一道论述题提出一些框架的、模糊的东西,当然,这方面的真正研究还需要专家学者的深入努力。

在本篇文章中手语和语用学研究沿用有声语言的语用学研究框架,可以套用在手语中的,经改编后应用,不能套用的尝试提出其他解决方法。

语用学的定义是:“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1.手语与“语境”

索振羽先生的语境定义:语境是人民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通过上文的分析,“手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自然语言”。研究手语的语境含义,应该包括三方面:

(一)   上下文语境:手语交际的“前言后语”“上下文”;

在这部分,手语交际的上下文语境都是通过手、肢体、神情、动作来表达含义,通过视觉来理解含义,具有其特殊性。

在这部分中,手语与有声语言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对话环境下的沉默、肢体、眼神、手势等)区别和作用在这里有进行比较的必要,部分学术论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辨析。

哈平安在《两种不同的手语》提出了两个手语的叫法“聋哑手语”和“教学手语”,并对其特点、产生的原因、使用和学术研究进行了考察。

在多篇论文中,众多学者比较了聋哑人“手语”与对话环境中的手势等,如吴亚萍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势语》。

(二)       情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

聋哑人有不同于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因此,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对聋哑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交际的对象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在情景语境中,交际参与者的属性比较特殊,聋哑人具有特殊的身份、职业,其思想与心态的发展历程也与普通人有所区别,聋哑人也分为受过系统手语、教育和未受过手语教育的不同类型,因此在聋哑人之间的交际和健全人与聋哑人之间的交际又分为不同的交际类型,在具体的交际中所应注意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陈梅芳在《浅谈健全人与聋哑人的沟通》中提出,在与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交往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一般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还要了解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学会使用手语,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融入社会,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与聋哑人交往的心理原则有: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帮助的原则。

(三)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手语也具有其“地域性”“社会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手语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和表达方式。目前有的国内学者在论文中从语言学的角度,重点研究了美国、日本、韩国的“国外手语”;有的论文以“趣谈”的方式介绍了不同国家背景下手语的不同手势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社会道德规范和习俗对聋哑人态度也有所不同。在社会道德规范中,聋哑人是弱势群体,我们对待他们应该保持尊重关心的态度。但在传统的社会习俗中,对待聋哑人仍存在歧视态度。

聋哑人的价值观与普通人的同与不同。在交际中这种价值观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位管理聋哑孩子老师说:“在我们旧有的观念里,我们总把聋哑人当作残疾的群体,其实他们除了不能听说之外,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可能在有些方面比一般的人更出色。而且,我们应该把哑语当作一门外语来看待,你要和外国人交流需要学外语,你和聋哑人交流,就要学哑语,他们是一群说不同语言的中国人。”

2.手语与会话结构分析

手语的会话结构具有其特殊性,目前学界对手语的词法、句法有较多的分析,但会话结构尚无人进行分析。

按照在语境中的大致分类,会手语的聋哑人对会手语的聋哑人、会手语的聋哑人对不会手语的聋哑人、普通人对会手语的聋哑人、普通人对不会手语的聋哑人大致有四类,当然还能分得更细一些。这四类对话者的会话结构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这样一段关于普通人与聋人交流的分析:“聋人之间为了简便,往往喜欢打自然手语,但文法欠顺。例:“我聪明不是”“我收到有”“她漂亮很”“你衣穷”(你穿的衣服太少了),还有一些聋人之间的专用语,于是造成语文程度较差或词句颠倒的现象,因此在校时我们尽可能的指导他们打出文法手语,或配上口语以弥补语文能力的短缺。目前推广的手语都是统一的新手语,但愿学员带动扭转聋人的语文。但初与聋人沟通时的话语仍要“简短、具体”方能引起共鸣,因听障全赖眼力看手势易疲倦,还有千万别问一些文绉绉的抽象话,例:你们学校风气如何?学生的气质怎么样?聋人往往以打手语的好坏来评价对方,因此长官莅临学校一定要先学会一、二句打招呼用语,视察时很受聋生敬爱。所以最好以对方能接受的手语程度来沟通较好,万一有一些打不出来手语就宜用谈,但也以简短、易懂为主。”

手语的轮流说话,相邻语对,修正机制,预示序列,总体结构等的分析,由于没有语料,所以不能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

吴玲在《手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比较研究——寻找聋人失落的书面语》中指出聋人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与中国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语序极为相似。既然二者在语序上有相似性,那么是否可以大胆猜测聋人的会话结构同古人有相似性,如果有相似性,那么对聋人的会话结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分析的古人的会话结构。

3.其他

关于手语的指示词语、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的分析都需要具体的语料才能支撑。

五、结语和展望

以上从性质、定义的界定,目前研究概况,语用学角度对手语提出了分析。缺少实证依据,所作的分析是无效的。目前因为能力所限,我只能提出可以适用于分析的想法,具体的实践还有待专家学者去搜集语料,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手语研究方法方面。目前手语研究方法主要为描述法,而具有实证特色的比较法、实验法所占的比重很低。单一的研究方法不能充分揭示手语的各类特点,所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未来手语研究的趋势。

在手语研究人员方面。将来从事手语研究的人除特殊教育专业或特教机构人员之外,还包括心理、英语、日语、中文、医学、艺术、传播和信息科技专业的人员。多专业学者形成的多学科整合模式也将是手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如此可以获得多领域的成果,为无障碍交流环境的创建提供软件与硬件支持。

百度百科里有这样一个关于手语使用意义的段落:学手语并不只是便于与聋人沟通,常人间也可以使用,如嘈杂的工厂,公共场所,用手语沟通方便多多,手语研习班中的年长者表示,年纪愈大,听力愈差,因此想及时学手语,以便教会家人,便于沟通。身任教职者表示教儿童手语歌(童谣),可以促进儿童表演创造能力,聋人亲人表示学手语可以减少误会,增进情感。人人可学,老少皆宜,各行各业人士皆可使用手语,例如:有位牙医自从学会手语后,聋人竞相传告,凡有患者都到他诊所,业务蒸蒸日上,其余好处不胜枚举。

最后用“有人”说过的话做结:“上帝创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总能在各人的身上看到不同的亮点,每个堪称‘神之杰作’的个体总会带给你不少的启发,甚至是震撼。”

参考文献:

1. 余晓婷、贺荟中.国内手语文献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4

2. 李尚生.重审手语的语言资格.中国特殊教育.2000.(4)

3. 刘润楠.中国大陆手语语言学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5

4. 傅逸亭.梅次开主编.聋人手语概论.上海学林出教育.2002.1

7. 郑璇.中国聋人手语的语言地位.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

8. 哈平安.两种不同的手语.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3

9. 吴亚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势语.[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3

10. 陈梅芳.浅谈健全人与聋哑人的沟通.[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卷第1.2004

11. 吴玲在.手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比较研究——寻找聋人失落的书面语.[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8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7-22 19:23:5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2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在水云间语用学的讨论帖里,关于“哑语”的讨论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学完了这一学期的课程,我想就这个问题看一看专家的学术论著,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非常赞赏小焕这种“耿耿于怀”的精神!对暂时还弄不清楚的知识,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利用写作业的机会再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最后一句,总结的话,更是让我泪下。

   对手语的研究,对手语使用者的关怀,我们还都做得很不够。大家共同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9:32 , Processed in 0.0842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