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铁西

[转帖]作为对象a的可口可乐(节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1 17: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09-11-5 19:23:36的发言:
呵呵,可乐本因乐而生,“乐”既去,“可乐”也便烟消云散。当“客”之乐移至其他空间时,所谓的“主”立刻露出了本来面目:处在主人位置上的“只不过是一排可口可乐瓶子”。这就是齐泽克告诉我们的:)

客虽移,主仍留;心存乐,瓶亦生辉,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1: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人有“乐”是因为“生”合于“道”,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人生的体悟。

联系着"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君对"道"的体悟如果可以展说两句就太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22:07:5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1: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五行(东、木、青)、泰山等——生命的关系?

受教了.这个在下确实是一无所知,多谢提醒:)也请多多赐教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2: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30楼:所以我理解你对诗的归位是“形”,有形必定不只是“素”的,必有绘,以动人。问题是乐(yue)也是如此的。

我想到诗的时候,其实展现在脑海中的是各种可以被称为艺术、因而有所谓"诗意"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 0:33:1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3: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21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这是不是在说诗之“用”呢?诗、礼、乐是否皆有自己的”体“和”用“?

风雅颂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乐,而诗和乐都是在礼仪中使用的,能否将”礼后乎“中的”礼“理解为诗、礼、乐的泛称呢?

~~~~~~~~~~

很受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09-11-2 21:50:29的发言:

引用:人有“乐”是因为“生”合于“道”,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人生的体悟。

联系着"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君对"道"的体悟如果可以展说两句就太好了.


屋子客气了,对于哲学、思想我真的是外行,只是响应不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号召,时来思想版溜达溜达,扒在门缝往里瞧瞧而已,所思所言皆天马行空,没有逻辑,亦没有实证。想要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内部能自圆其说,是很不易的工程,而如铁西所言,我们摘字断句地评论,则是很轻易的。

“体悟”二字确实不敢当,只是平日里的一些杂思,因着你们的讨论被引发了而已。下面我再胡诌几句生活中的感受吧:

电视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能没有的“器”,有时它们能为我们提供感官的愉悦,但相信不少人都会有过这样的感受,虽然整晚沉溺在电视中,可关掉电视的那一瞬间却会有虚空的感觉,你甚至不会记起今晚到底看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这一个晚上由“器”所提供的“形”没有引发你内心深处的“情”,也就是说,人没有从“形”中体味到人性自然的感情,人自然不会觉得“乐”。人对“道”的体味由“形”生发,但如没有“生”为底蕴,则不能有“乐”,“乐”必源于“形”带动的“生”(生命、生存、体验)与“道”的契合。好的“形”,如“诗”,必有“素”有“绘”,没有“素”,只会是种感官刺激,没有“绘”,则味如嚼蜡,所以“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君子”。我们常说现在的影视文学好烂,追根究底,若非质胜(粗糙),即为文胜(浮夸)。

看《叶问》时,会有一种微妙的欣喜与感动,看完仍会有余味无穷的感觉,皆因它让我们体味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好与韵味,而这与我们在“生”中体验到的“道”是关联的。再如前几天的雪夜,也是水云帖子创下最高的日子,相信那晚守在水云的朋友都有一些共同的体验:温暖、闲适、默契、眷恋……。因为有网络这个“器”,所以身在各处的人可以有同样的愉悦感受,这种感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和我们内心深处人之所为人正常的感情需求契合。这就是“乐”了,因为它会存留在我们的心灵中,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经历下次体验时的底蕴。

无“器”,则“形”无以存在,无“形”,则“道”无以生发,无“道”则“器”、“形”皆无根柢,故“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为中间枢纽。“器”、“道”本身皆无“乐”不“乐”,“形”蕴含有创造者之“乐”体验,感受者若体味到,则会同乐,若有进一步生发,则更乐。

“道”为自然万物之本性,好“乐”为人天性,若“生”契合人之所为人之“道”,则必乐。

“仁者,人也。”“义者,所宜为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无论“仁”、“义”,还是“性”皆强调人之所为人应有的本质、行为。现代人常觉不“乐”,皆因世人(包括自身)多不为人所应为之事,难为己所宜为之事,故“情”难生发,“伪”易流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22: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君所言,发自肺腑,读来令人感动!

 (引用)“道”为自然万物之本性,好“乐”为人天性,若“生”契合人之所为人之“道”,则必乐。(引用终)

并且,(引用)“仁者,人也。”“义者,所宜为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无论“仁”、“义”,还是“性”皆强调人之所为人应有的本质、行为。(引用终)

容易看出,君将"道"悉心分成两种:"自然万物之本性"的"道";以及,人之所为人之“道”。并且,君为后者赋予了“仁”的内容。那么,这两种有所区别的“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由前者推出后者不?

还有一点请明示:

(引用):“器”、“道”本身皆无“乐”不“乐”……(引用终)

这里的“道”是指上面的哪一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1:40:1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7: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本为铁西讨论“可乐”的地盘,现在变成讨论“道-乐”的了,喧宾夺主了,呵呵:)

建议移到“教与乐”帖子下吧,有兴趣讨论的朋友不妨一起去,对“可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此继续,如何?呵呵:)

http://www.shuiyunjian.bj.cn/dispbbs.asp?boardID=8&ID=1006&star=5&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9: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可乐本因乐而生,“乐”既去,“可乐”也便烟消云散。当“客”之乐移至其他空间时,所谓的“主”立刻露出了本来面目:处在主人位置上的“只不过是一排可口可乐瓶子”。这就是齐泽克告诉我们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19:24: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2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话真让人回味无穷~~~~~

忍不住赞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2:44 , Processed in 0.0520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