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首《诗经》中的作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2: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依然在2007-10-20 20:38:45的发言:     

       "自古逢秋悲寂寥,相思更使人怅愁。”他的心中想念着伊人,可伊人却在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但路途的遥远挡不住那颗炽热的心,道旁的荆棘阻不断那份相恋的情。经过多次艰辛的尝试,最终的结果却是依旧天各一方。无论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却总是离她有那么一段距离。美丽的伊人,我何时才能来到你的身旁……

       喜欢它,从未想过确切的理由,抑或是它的韵律,抑或是它的意境。但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体会。随着年岁的增长,不再是单纯感性的认知,更多了些理性的思考。那一种比热恋更持久的相思之苦,那种比厮守更感人的遥遥相忘,总是人们心中最难忘怀的情结。“若即若离”是一种比任何情景都更美的意境,“距离产生美”大概就是如此。撇开意境,它的艺术手法也是别具特色的: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采用赋中见兴的手法,以景衬情,造出的气氛笼罩全篇。它不同于一般的诗,全诗中几乎没有一句直写思和愁,但它的景色却比任何语言更有表现力。除此以外,它的重章叠句形式也是它的又一亮点。通过这种叠唱的形式,那种含蓄悠长的意味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朦胧”和“含蓄”或许能最好的概括它……

                                                                                                                       谢正怡

                                                                                                                      200701081     

这篇写的也好,文笔好,见解也好。秋水长天,伊人独立,已成为诗意的梦想里一个永恒的意象。“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采用赋中见兴的手法,以景衬情,造出的气氛笼罩全篇。它不同于一般的诗,全诗中几乎没有一句直写思和愁,但它的景色却比任何语言更有表现力。除此以外,它的重章叠句形式也是它的又一亮点。通过这种叠唱的形式,那种含蓄悠长的意味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说的很对,很好,诗的味道正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2: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班陈薪如在2007-10-20 21:37:10的发言:

          最喜欢的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翻译:
    经历了无数硝烟与血腥,家乡的宁静与温暖对我来说已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跟从将领远征陈宋,一身戎装呼啸沧桑,夜未央,你轻声的叹,而我也只能在遥远的战场上孤伫守望,君问归期,也许归期是三年五载,也许永远不会有归期。昔日伊人耳边话已随潮水向东流,再回首,往事已随枫叶一片片落。人有生死别离,月有阴晴圆缺,你我曾有约,此生要牵手一直到白头,天变地变,唯有此情不变~


喜欢的理由: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杨过为情痴狂,十六载的等待终于可以与心爱的人携手到老,归隐终南山下,与小龙女作一对神仙眷侣。可又有多少等待可以迎来重逢?最后结果大多是路已殁,情已殇。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震撼每一个人;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呵呵,你看,不待我评论,已经有其他朋友在为你喝彩了:)

你的“翻译”可以说是概述加想象式的再创作,应该说已经很好了。不过还有进一步开掘余地,比如,原诗中的这几句,“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是主人公对自己行将战死沙场埋骨荒野的想象,所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何其沉痛也。这个地方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你给忽略了,可惜。

“喜欢的理由”部分,浮想联翩,联想到元好问的词,联想到《神雕侠侣》,而激情澎湃。很好。读诗原当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陈璐在2007-10-21 0:14:52的发言: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大片的芦苇在水中茂密的生长,深秋清晨的白露凝结成了霜。心中思念的人,似远忽近的就在河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渐渐追寻,道路崎岖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觅,那人仿佛就婷婷玉立于水中央。  

芦苇茂盛的生长,太阳刚刚升起,霜露还未曾干,我心中的那个人,就在河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阻难以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那人仿佛就在站在沙洲间。

河边的芦苇茂密又繁盛,清晨的露水还没完全干透,心里思念的那人,就站立在河水的那一方,逆着流水寻找她的身影,道路弯曲且难求。顺流而下去找她,那飘渺的身影,又仿佛站立于水中洲。


喜欢理由:

赋兴结合,秋景苍茫衬托无尽的凄婉寂寥。重章叠句,时空变换,酿造意境的空灵飘渺。

喜欢这首诗,因为它的意境朦胧韵味深长,所谓的伊人,在忽远忽近中,让希望与绝望相互交织,引发人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触。


原诗三章换韵,你的译诗三章也对应换了韵,很用心,很难得。赞赏:)

喜欢理由这部分写的也不错,若能略做展开,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2: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jl在2007-10-21 11:17:02的发言:

  在当今社会,追求自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诗经>>产生的时代,那是很值得敬佩的,我比较崇尚自由,对那时代的人敢于追求自由者,我尤为敬佩,<<卫风.氓>>也就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作品了,因为女主人公的勇敢与反抗意识,因为她的自由观与自主观.这首诗语言比较浓缩,比较精练,诗采用叙述的形式,记叙了事情的全部,运用了比兴手法,向我们展现了女主人公追求自由恋爱的过程和婚后不久的悲惨遭遇,生动形象.

  我为女主人公的遭遇表示同情,也为她明智的选择(没沉浸在痛苦中消极哀叹,而是果断决定断绝)高兴.女性应该有自主意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应该是宿命观,应该反抗压迫,就该像女主人公那样,这是我喜欢这作品的最主要原因.这作品也把男主人公的不忠诚与不负责任展现出来,我个人比较痛恨这种人.我认为人最根本的品质就应该是忠诚与责任,没有这些,社会怎么进步?因此,除了抨击男主人公的所为外,我更支持女主人公的选择.这是我的看法.

同意你对《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同意你对自由尤其是女性应有自主意识的看法。对该诗的艺术分析简略了些,未免美中不足。

另外,你没注意审题,我要求有对原诗的翻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1 20:17:3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2: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石雨珩在2007-10-21 11:28:28的发言: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

那黍稷的苗,已然茂盛繁旺。我心不安,脚步迟缓。了解我的人叹我心中忧愁难解,不了解我的人问我何所寻求。苍天你悠远浩广,告诉我是谁令我如此忧伤!

那黍稷的穗,已然茂盛繁旺。我心如醉,脚步迟疑。了解我的人叹我心中忧愁难解,不了解我的人问我何所寻求。苍天你悠远浩广,告诉我是谁令我如此忧伤!

那黍稷的实,已然茂盛繁旺。我心郁结,脚步迟疑。了解我的人叹我心中忧愁难解,不了解我的人问我何所寻求。苍天你悠远浩广,告诉我是谁令我如此忧伤! 

喜欢的原因:

以“黍”“稷”起兴。运用“离离”“靡靡”“摇摇”等叠词,节奏整齐。采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一唱三叹,耐人回味。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在形式的反复中悲伤沉郁的感情不断加深。诗人重回故都,发现昔日繁盛不再,遍地黍稷,因此忧伤彷徨。而他的悲伤是孤独的,寂寞的,不被理解的,苍天也无回应。然而这样的悲伤不只属于诗人,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际遇从中寻找到与心相契合的情感共鸣点,在诗中得到宣泄和慰藉。

                                                                                    

                   ----国贸三班 石雨珩                                               


全诗译的不错,节奏感很好。摇摇、如醉、如噎的差别没有译出,是为美中不足。

“喜欢原因”云,“而他的悲伤是孤独的,寂寞的,不被理解的,苍天也无回应。然而这样的悲伤不只属于诗人,具有普遍意义”,说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2: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姚遥在2007-10-21 11:29:34的发言:

国贸三班  姚遥  200701083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畔的芦苇草苍苍茫茫,寒夜里露水都凝结成霜;我日夜思念之人啊,她伫立在河岸边。我想逆流而上去寻觅她的芳踪,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我想顺流而下去寻觅她的芳踪,她仿佛就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草一片茂密,清晨的露珠儿还没晒干;我魂牵梦绕之人啊!她伫立在那水草滩边。
   
我想逆流而上去寻觅她的芳踪,道路却是坎坷而难攀;我想顺流而下去寻觅她的芳踪,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小陆地上...。
   

河畔的芦苇草碧青荡荡,清晨的露珠儿依然存在;我苦苦追求之人啊!她正伫立在那水边。
   
我想逆流而上去寻觅她的芳踪,道路却是迂回而难走;我想顺流而下去寻觅她的芳踪,她却犹如伫候在水中沙洲上...。

 

 

喜欢的理由:

初中第一眼看到这首诗起,就情不自禁的喜欢上她,喜欢她的意境:深秋清晨,河水森森奔向远方,芦苇苍苍茫茫,茂密一片,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好一幅河上秋色图,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的感情描写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喜欢她似深沉又似热烈的感情,对心上人执著追求,却可望难即,整首诗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喜欢她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从白露为霜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再到在水之,这是地点的推移,象征着意中人的身影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寻觅过程的推移,象征着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喜欢她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不断出现的“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暗示寻觅过程的艰辛,韵律和谐,空灵缥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绝唱。

“我想逆流而上去寻觅她的芳踪”,这样的长句应该断开,断成“我想逆流而上,去寻觅她的芳踪”,这一断,节奏就出来了。

译文好,喜欢的理由说得也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2: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贾宏伟在2007-10-21 11:30:23的发言:

                         《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喜欢的原因:

  《卫风·氓》一文描述了一个女子在被丈夫抛弃之后诉说自己不幸的婚姻,错误的爱情,表达了女子对丈夫无情抛弃后的决绝和悔恨.文章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结婚前后生活,恋爱,思想的对比,表现了主人公思想的急剧变化,比兴的运用使诗歌意境更加浑厚,让人产生无限联想.诗的一二段写出了结婚的经过,第三段写了女子后悔自己坠入情网,后面写了男子的背信弃义以及女子对他的仇恨.全文按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对女子被抛弃的全过程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勤劳,自强的古代妇女形象,表达了古代妇女对婚姻,恋爱自由的无限憧憬和渴望.

                贾宏伟

徒藉中学语文教参,敷衍成篇耳。

另,翻译部分何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1 20:18:4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1 14: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赏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题解]

  这诗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写月色,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注释]

  1、皎:洁白光明。《文选》注引作“皦”,字通。

  2、佼:或作“姣”,佼人:美人。僚(了liǎo):美好貌。

  3、舒:徐。窈纠:详见下“夭绍”注。这句是说“佼人”行步安县,体态苗条。

  4、劳心:忧心。悄:犹“悄悄”,忧貌。这句是诗人自道其由爱情而生的烦闷。二、三章仿此。

  5、皓:犹“皎”。

  6、懰(刘liú):《埤苍》作“嬼”,妖冶。

  7、忧受:详见下“夭绍”注。

  8、慅:犹“慅慅”,动。

  9、燎:明,言彼人为月光所照。

  10、夭绍: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11、惨:读若“懆(草cǎo)”,声近义同。“懆”犹“懆懆”,不安。

《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注释:

月亮一出来,在周围一片明亮而皎洁,楚楚动人的美人啊,你的体态轻盈,身姿苗条,惹的人心忧思念。

月亮出来了,一切都美好而妖冶,妩媚动人的美人啊,你的体态轻盈,美丽妖娆,让人心急思念。

月亮出来,四方之内,被月光笼罩着,明丽动人的美人啊,你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叫人为你神魂颠倒。

赏析: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字字对正,结构工整,且每句末都以“兮”字结尾,读起来虽有些拗口,但细细品味,作者将月亮的柔美,与作者心中思念的美人以及作者对皓月思念心目中朝思暮想女子的心情表达的淋漓禁尽致。

每章第一句都是写月,通过“皎”“皓”“照”,三个字刻画出了一种旷远,朦胧的美的意境,为下一句写女子的惊艳美作铺垫,每一章的第三句又都是描写女子的姿态美,最后一句描写了男子为女子怦然心动,神魂颠倒!

全诗作者用精练的字,表达了男子在皎洁的月色下,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月夜的优美与女子的身姿体态美,有一种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美感。仔细品味,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喜欢它的原因]
  《诗经》大多描写社会的现实,抒写民众的喜怒哀乐,而这首《月出》以其言简意赅的借月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相思之情。我喜欢情诗,所以我喜欢它。作者又通过描写月的朦胧与旷远,表达出了皎洁的月夜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意境。我喜欢它的意境,喜欢它的情调。我喜欢月,喜欢它挂在天空普照一切的感觉,喜欢它的皎洁,喜欢它朦胧的感觉,同时作者又借月来烘托出女子体态轻盈,美丽妖娆,婀娜多姿。

  这种月的纯洁美与女子的古典美的完美结合,或许也只有在这诗中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美,没有半点污垢,这样的诗,读后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我喜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6 13:32:5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1 14: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于役1,
不知其期。
曷至哉2?
鸡栖于埘3,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4!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5。
曷其有佸6?
鸡栖于桀7,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8。
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9!

 

 

 


译文:
君子远出服役,
不知它的限期。
何时才能归里?
鸡儿回窠栖止,
日头垂挂天西,
牛羊下山歇息。
君子远出服役,
如何能不相思?

君子远出服役,
不知日月程期。
何时才能重聚?
鸡儿回栏栖止,
日头垂挂天西,
牛羊缓缓归至。
君子远出服役,
该是没捱渴饥?

 

 

 

注释:
1.役:服劳役。

2.曷:何时。至:归家。
3.埘(shí 时):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4.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5.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6.有佸(yòu huó 又活):相会。
7.桀:鸡栖木。

8.括:来。

9.苟: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也许。

这是一首妻子为怀念远出服役而不知归期的丈夫所写的诗,全诗开篇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之时鸡儿归窠,牛羊归圈的乡村晚景图。在这夕阳淡淡的余晖中却饱含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牛跟羊尚可从外归来而自己的丈夫还在遥远的地方服役。遥远的日期已不能用日和月来计算,自己的煎熬似乎也是没有尽头的。怎能不令人心寒?这首诗歌的两段内容基本相同,使用了重章复沓反衬对比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情感层层推进,让人不得不对这位朴实的妇女产生同情。她的愿望是那么简单却似乎是那么的奢侈,既然如此,她也只能做出退却,但愿他不要在外面受冻挨饿就好了!这其中包含的感情有是多么的深挚和善良!表面上希望的退却却是这位朴实的妇女内心善良与孤苦的体现。这首古老的歌谣正让我们在感受历史的那份苍凉的同时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金融五班  李海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1 14: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衣>赏析


《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1.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已:止。
2.曷:何。维:助词。已:止。
3.亡:一说通忘,一说停止。
4.古人:故人,指已亡故之人。
5.俾(bǐ比):使。訧(yóu尤):同尤,过失,罪过。
6.絺(chī吃):细葛布。绤(xì戏):粗葛布。
7.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
8.获:得。


译文

在某一个深夜,风吹开了窗户.我打了一个寒战,起身点烛.在暗淡的烛光下,我仿佛又看见了我那亡妻坐在织布机前.她时而低头劳作,时而抬头看着我微笑.

再也无法入眠.亡妻的音容相貌全浮现在脑海里.我慢慢地走到那个木箱子前,拿出了压在最底端的那套绿衣.这是我亡妻为我做的最后一件衣裳……

把它拿在手上,似乎能感受到妻子为我做衣服时的心情.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裳,全是妻子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轻轻地摩挲着,似乎能与妻子的手相碰触一般.

一幅幅画面涌上心头…..

你踌躇在家门外,等待着晚归的我. 你清早起床为我做早餐. 你深夜为我缝补衣裳. 你劝戒我不要被名利所惑.你提醒我不要放弃理想.正是因为有你在我身边,我才能够成为一名君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如今,你却离我远去……

我不禁穿上这件衣裳,站在窗前凝望.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一阵风吹来,凄凄的心啊,对你是如此的思念.

喜欢的理由

<诗经>中的情爱诗大多写的少男少女之间幸福而开放的情感.而这首<绿衣>已没有了邂逅时的羞涩,幽会时的刺激,以及相恋时的激情.有的只是对亡妻的思念和心中的忧伤.作者睹物思人.一件绿衣勾起了无数的回忆.文字朴实无华,所回忆起的事情也是生活之中最平常的小事.可是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能体现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意.两个人的爱情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每天早上的一杯牛奶.冬天织的一条围巾.生病时无比焦灼的目光.散步时脸上会心的微笑……没有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也没有<神雕侠侣>的背叛世俗.生活如此平淡,却又如此幸福..

一件绿衣包含了他亡妻多少关心,一件绿衣花费了他亡妻多少个夜晚,一件绿衣用了多少跟丝线,一件绿衣珍藏着多少思念…….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7-10-21 20:34: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3:56 , Processed in 0.07645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